請允許我手複製粘貼我曾經的回覆!
大陸簡化漢字的由來是在民囯時期,認爲字母文字先進,而漢字落後,產生了最終目的是漢字拼音化的文字改革,在紅色政權建立后,終于推行了簡化漢字,後來還推行了二簡字,幸虧廢除了,要不中國人幾乎人人都是文盲了。
簡化漢字的目的不是規範化漢字,是爲了拼音化漢字,所以簡化漢字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弊端,先不講弊端,先說說表型表意表音兼備的漢字是不是優於表音的字母。
認知一個字詞,對一個從沒學習或文字的人來説,認識一個“一”字,與認識一個“馬”字,速度是一樣的,但書寫速度不一樣,同樣,在英語中,認識一個字母“A”與認識一個詞“agricultural”卻有著顯著的認知速度差異,書寫速度差異。
在文字意義的表達上,你認識“魚”也認識“念”,那麽你就很容易認識“鯰”,在語言表達上,你不用寫作鯰魚,只寫一個鯰就能清晰準確的表達。在對物質的認知上,一個硒,一個錫,你能及時理解這兩种物質,而不需要死記硬背,元素周期表上,都是元素的簡寫,你記住了多少?看到了你又能了解那些元素?你只能深入的學習才行,而漢字,幾乎用不着過分深入的學習。如果發現一種新元素,叫做中,或者被國外科學家命名為中(音),在中國,就可以造出一個字,石中 ,或者金盅或者直接用鈡,你能第一時間理解這種元素自然形態的物質屬性,而字母語言,必須重新造一個詞,而這個詞,必須死記硬背下來。
所以,字母文字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使用過程中,長時間不用的舊會遺忘,即便是母語也是一樣,錯一個字母,意義就完全失去了,而漢字沒這種問題。
拼音化漢字,本身基礎就有問題,在此基礎上簡化漢字,也會存在各種問題。
文字的作用,是爲了繼承前文的文明與智慧,在中國浩瀚的典籍中,只有1%的書籍被印作正體字書籍,這不能不説是個遺憾,在學習簡體字的地區,人爲的造成了對古籍的理解閲讀上的困擾,很多人因此不讀古書,喪失了閲讀古籍的興致,慢慢的,割裂了與前人的文化溝通。這是一個民族的損失,是我中華民族的損失。僅靠幾個學者,能把這些傳承下去?這不是幾個學者的責任,是華夏子孫每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