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居然还能在基地看到lz,惊喜交加,问个好先。
和老兄不同, 文学一向是我的衷心兴趣,在个人生活中会专门划出时间来留给阅读。忙固然忙,只要愿意找时间终究找得出来,这是我的看法。你提出这个话题,我倒是很想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经验跟老兄讨论讨论。
国内作品看得不多,其实当代作品看的都比较少。活着的作家一钱不值。我记得这是村上书里一句话,话过于绝对了(比如马尔克斯就没死),但包含某种真理的成分。比如你阅读巴尔扎克或者托尔斯泰的知名作品时,就不用担心自己每天抽两个小时,读了一个星期后发现自己读了一篇傻逼文章。只需要考虑他们合不合自己口味,这就节约了很多时间。
国内作家的作品我基本上都是在《收获》上读到的。几年前,巴金主编这几个字就是一个招牌,巴金帮你审过的,还有什么不放心。虽然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巴金的作品,又虽然我不知道巴金到底管不管审稿。巴金死后《收获》就没再接着订了,都是在旧书摊子上偶尔买买过期的看。莫言的文章只看过一个短篇 《木匠与狗》,对里面的狗给主人量身高坟印象很深,这个就是在《收获》上面看到的。贾平凹的作品看过很多,记得三毛评价说过贾平凹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废都》个人很喜欢,我讲不出什么现实主义,魔幻主义的名词,但是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里的悲剧,在它里面体现的很地道,向上无能,而只好转而下流,个人感觉算得上世界级的作品。
至于《白鹿原》,个人的阅读经验比ubal兄更戏剧化。当时是朋友给拷的mp3,就天天听。全部拖到播放器听的时候用的是随机播放,每段听完都有惊喜。觉得这个陈忠实真是太酷了,居然敢这么写,写得这么乱,写得这么好。两段之间,我都在自己帮他编故事给前后之间理顺,过了几天才发现用了随机播放。这只是一个小小插曲,后来认真听了,又买了书,当然是写得很好,但读了《百年孤独》之后,对《白鹿原》的崇拜少了很多。当然这丝毫不减《白鹿原》自身的高度。《近30年中国短篇小说精粹》这书里选了一篇陈忠实的文章,个人觉得并不如同样入选了的贾平凹的《火纸》。
LZ提到的中短篇,余华的《十八岁出远门》、《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王小波的《红拂夜奔》等等,更能“惊”到我。颇为赞同,特别是王小波的作品我几乎全读过,对第一次读的人来说,是个全新的体验,但我认为,如果反复阅读,《黄金时代》是完全超越《红拂夜奔》的,《黄金时代》可以感觉到字斟句酌。顺便推一个让我个人很“惊”的中篇,托尔斯泰的《克鲁采奏鸣曲》。
这次诺奖,据说呼声最高的就是莫言和村上,莫言读得少,村上几乎全读过。我个人的感觉,既然村上呼声如此高,就表明村上已经具备得到这个奖的资格。如果这个说法可以成立的话,国内作家还是有一些作家已经达到这个水准的。
以上与lz和基地朋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