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转帖

有人问:如果乾隆帝能够多活50年,中国还会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吗?强人回答,感触颇多,敬请爱国猫儿盖楼!

 

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儒道精神,而不是宣扬儒道造成的。这种失去,是满清造成的。为了维护统治,满清费尽心思地破坏中华固有的文化、思想和科技。并且将愚昧和麻木植入我们的民族。手段高明得难以想象。以至于,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固执的认为落后来自于文化,而不是满清。孔子也成了满清的替罪羊。悲哉。 

 

我们需要恢复中华文化的本来面貌。找回能够让我们智慧、远见和自豪的正宗的中华文化。不是那些早已面目全非的东西。 

 

下面是具体的分析:先回顾一下明末和清末的情况。 

 

万历三十六年(1608),澳门陷入混乱。香山知县蔡善继获知此事,单车驶澳,平息了骚乱。事后制定了《制澳十则》,对违法葡萄牙人严厉惩处。葡萄牙人犯罪,可由葡萄牙人自行处置。牵涉华人的,需交中国官员审判。后来,常有葡萄牙人,被送去广州审判打屁股。 

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不多说了。 

 

有人很不屑:葡萄牙荷兰只是小国。怎么不说说英法呢?因为,十六七世纪葡萄牙荷兰才是西方海洋世界的超级强国。英国的工业革命,是18世纪的事了。 

上面2件事,也许不全面,但也能反应出明朝对待西方强国的态度和能力。 

 

清朝就不说了,温习一下清朝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 

几场战争,把中国几千年发展的经济成果,全贡献给了别人。能不穷? 

 

明朝的一个知县和一个地方势力,就能将西方列强收拾得顺顺的。清朝举国之力却是一败再败。相同的民族,基本相同的疆域,不同的go-vern-ment,造就的完全不同的结局。不由得想问一句:满清和明go-vern-ment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先看看鸦片战争前。 

一,国力:道光时清朝人口4万万,GDP约占世界30%,明明白白一个东方大国。英国当时还没成为"日不落"GDP约占世界的5% 

二,军事:英国兵少,而清军兵多;英国后方太远,清朝在本土作战。 

三,兵力:18406月,英国的懿律带领的侵略军也就4000人,乘舰船40余艘。 

四,武器:当时英军使用的武器,海军虽用蒸汽机装备,但很多还是帆船;陆军虽使用后膛装弹的火枪和火炮,比清军先进一些,并不像后来差距拉得那么大。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多得很。清朝的客观条件还不错,是可能胜的,却败了。根源在哪儿呢?不要说教科书。 

 

 

中国引领潮流几千年,突然就落后了,还落后的一塌糊涂。难道不让人费解?有兴趣的和我一起探索吧。历史的问题当然要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了解一下康乾盛世的真相。 

 

康熙前面的,实在没什么可说。除了杀还是杀。咱们就从康熙开始。 

 

康熙是个了不起的人: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战雅克萨,打败葛尔丹,治理黄河淮河,学习近代科技 。咋一看,战功赫赫,成绩斐然,俨然一位伟大的君主了。真的是这样吗? 

 

 

君主伟大与否谁说了算呢?衡量君主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标准选不好,结果就会出问题。我认为君主伟大与否要看:君主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而不是君主的个人能力。 

 

咱们来逐一分析康熙做的大事,了解了解真相。 

 

智擒鳌拜,说明康熙很能干。不过,这和伟大没有一点关系。不过是清go-vern-ment内部的皇权争夺战,变更的仅仅是国家实际领导人。这是康熙为自己而战,没有涉及到国家民族的贡献,和百姓也无多大关系。 

 

 

平定三藩,更是为了维护皇权。康熙和吴三桂争着当老大,结果大打出手。战争还是康熙挑起的战争。(战争贩子?)这不过是一场地方go-vern-ment与中央go-vern-ment的夺权战争,和贡献沾不上边。战争中,不知道多少老百姓遭了殃丧命了。康熙最终胜了,也只因为他的手段比吴三桂高明,说明他确实能干。没有涉及到贡献,自然也和伟大没有关系。也许会有人会说:至少康熙维护了领土的完整,难道不算贡献?好问题,赞一个。我还是要说:这和伟大不沾边。不是我固执或偏见。你想想:吴三桂如果胜了,他会允许分裂吗?肯定不会的。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不管谁胜,国土都是完整的,不存在分裂的可能。因此,你的观点不成立。这和沙俄分裂新疆有着本质的不同。 

 

满清收复台湾,我实在是不愿说。当时的情况和现在根本不一样。 

 

接着是雅克萨之战。此战发生在康熙年间,清go-vern-ment战力最强的时期。沙俄投入的兵力也就800多人,还是远征。弹药和粮食都有限。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规模巨大和惨烈。清军数倍于沙俄军,还享受着不错的装备,水陆两军同时进攻,打了大半年才了事。这种战斗(根本算不上战争)和结果有什么自豪的?哼!康熙28年(公元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把西伯利亚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送给俄国,才换来百年的安定。这就是大家引以为荣的康熙和雅克萨之战。不知道历史学家出于什么原因,大肆宣传,真是误导人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足狗文人写的?请不要自欺欺人了。 

 

康乾对漠北蒙古的准葛尔部进行了种族灭绝,残忍得罕见,不说了。 

 

黄河淮河,隔若干年就会出点事。哪个朝代没治理过呢?赶上了,顺便就治理了嘛。此等分内之事,哪能和伟大扯上关系呢?明朝那个,30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在位时,还治理过黄淮河的水患,而且治理得不错。不知道了吧?所以说,有些事根本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脑袋长在自己脖子上,不要被别人摆布了。 

接着是康熙的勤奋好学。 

 

康熙和同时代的彼得大帝,几乎一样的好学。不过,彼得将自己对科技的兴趣推广到全国,使俄国迅速走向强盛。康熙对科技仅仅是个人兴趣,而这种兴趣还有政治动机。 

 

 

满族这个落后部落,在中国还没有坐稳江山之时,他要让汉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么能干和智慧的皇帝,满人并非蛮裔。这就是康熙学习科技的动机。 

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28连发的,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康熙弃之不用。还说: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后来,天才级人物戴梓被充军关外。这就是康熙打压科技的手段。 

 

清朝后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看到没?这就是康熙造的孽。不仅不发展科技,反而打压科技;不仅不进步,反而退步。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的本质。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顺便比较一下康熙和同时代的路易十四。 

 

先看看个人情况。 

路易十四奢靡无度;热衷芭蕾;没有兴趣参与任何科学活动;期望成为亚历山大那样的欧洲霸主。咋一看,有点荒唐,不学无术之人还爱做梦。 

康熙一生节俭勤政;对西学颇有研究;以大禹为自己的治国偶像。很不错的样子。 

 

接着是两人的作为。 

路易十四大力支持国家普及科学。他接受大臣的建议,成立了法兰西科学院,法兰西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喜剧院,其成员享受国王的津贴,研究活动受到资助。同时代的康熙,则忙着进行文字狱,以维护满族统治的合法性。 

路易十四发动了大量的对外战争,打造了一个鼎盛一时的法国。康熙热忠打内仗建功立业。对外只和俄国发生过冲突,面对俄罗斯一股小小的远东军,康熙煞费苦心。 

 

 

路易十四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将国门大开。加强法国与欧洲及世界的联系;而康熙在开海禁海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最后以禁海告终。禁海不仅使中国造船技术一路滑坡,也导致离奇事情的发生:明末对世界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清末竟没人知道欧洲在哪(还有其他原因:销毁相关地理和科技书籍等)。有人会说:明朝也禁海,为什么只说清朝的不是?好问题,后面会谈。 

 

康熙和路易十四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皇帝的个人能力和成就并不成正比。皇帝的个人能力,似乎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眼光和优秀的辅佐人才。 

 

 

康熙晚年,禁止公开讨论天文预兆和历法研究。因为这些内容,涉及到清朝的合法性。1715年,康熙在科举考试中也禁止了相关内容。此前两年,乡试和会试的策问,都已禁止涉及天文、乐律和计算方法。就这样,文字狱成了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一人之力,成功改变考官及书生的兴趣几百年,真是能干至极。清朝后期无知无能的种子,就是康熙一粒粒播下的。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突然明白:皇帝能干未必就是好事。有时,甚至会成为某些民族的灾难。 

 


TOP

顺便看一下,一直被大家骂的,所谓黑暗的大明朝。 

大明朝最懒的皇帝应该是万历帝了。30年不上朝,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风景。如果你知道这件事是在: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压制的情况下发生的,不上朝是万历帝的消极对抗。你会有何感想呢?皇权受到压制,怎么可能?不是说明朝很黑很专制的吗?是啊,已经专制到皇权都受到了压制了!不可思议吗?确实。开始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这和我脑子里的印象完全不同耶。后来才知道:以前被洗脑了。言归正传。皇权受压制时,万历帝没有因为大臣与他作对而杀过一人。不上朝也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帝处理的。大的如万历三大征(全胜),特别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战争,一直是在万历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小的如利玛窦进京传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万历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万历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不可思议?)顺便说一句: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实是个笑话。除清朝外,中国历朝都是开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则徐不过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罢了。 

 

 

事实上,明朝的皇权是有限的,内阁是很成熟的。很多国家大事都是内阁处理了。内阁的老大称为首辅,类似与现在的总理或者首相。这些内阁成员大都是学时渊博,德高望重,聪明绝顶之人(有时也会有些混蛋)。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懒散的资本。这就是明朝的部分皇帝不勤政,机构却能一直正常运行的原因。 

 

 

以往的各个朝代,包括明朝,皇帝的"治统"之外,还存在着一个"道统"。明朝的官员很骄傲地认为自己掌握着道统,因而经常和皇帝争执。官员常常不以皇帝的标准看问题,动辄在朝堂与皇帝发生争执而据理力争。有时皇帝气得没招了,就打大臣的屁股。即便这样,这些官员依然义无反顾。因为,被皇帝处罚的同时,获得了另一种荣誉--整个国家,整个文化界,都认为大臣是对的,而皇帝错了。这就是:吾更爱真理。为什么那么多人去赞扬亚里士多德,却没人愿意了解一下自己的祖先呢?自卑来源于无知。 

 

清朝吸取了这个教训,通过种种努力,把道统收到皇帝手中。 实现道统和治统统一的王朝,历史上,只有满清一个。 

 

清朝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皇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这个不新鲜,只是程度加重了很多和太多。读书人熟读八股,只为科考得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富国强兵的技术和思想却鲜有涉及,极大地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读书人的智慧和良心都没了,国家怎么能好?清朝后期无能愚昧的种子,又播种了一些。(明朝虽然也提倡程朱理学,但影响有限。

 

 

其次:侮辱和痛贬名儒的人格,使他们颜面扫地,根本没资格以名儒自居。更别指望他们像明朝官员那样和皇帝争高下了。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召集翰林官员作文。题目:理学真伪论。自己做考官,翰林官员当考生。羞辱这帮以才学自居的文人,包括自己的老师熊赐履和一些已经过世的名儒。骂这些人是假道学,同时以皇帝的威严痛斥当世名儒。告诉人们:真正懂道学的是皇帝,真理在皇帝手中! 大臣失去道统,就失去了制衡皇权的王牌。治统与道统的统一,使得清王朝成为历史上最为专制的王朝(很多人以为:其他朝代也是这样的,因而大骂自己的祖先。把清朝的做为扩大到5000年的历史,是不对的哦)。清朝的文武百官,自称奴才,口称主子,开口闭口皇上圣明,就这样出来了。没人敢和皇上争高下了,皇上能不圣明?奴才也顺便出来了。奴才需要的是听话,不是才干。 

 

 

最后,当然就是杀头了。明朝能容一个骂皇帝的海瑞,清朝不能容一个哭庙的金圣叹。专制与否,在这里表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康熙初年,庄廷龙修《明史》,庄家被灭族。这样的事多得很,有兴趣的自己找相关资料吧。有思想的人几乎被杀尽,事情做到这份儿,能不愚昧不落后?难怪小日本会笑话我们。此外,满清律规定: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这可是古往今来第一次,满清真是有开拓精神呢! 

 

一句话:康熙是一个能干的人,但他不是一个好皇帝。甚至可以说:康熙是个很糟糕的皇帝!那么,谁才算是伟大的皇帝呢?古代中国,伟大的皇帝不少呢。有兴趣的,了解一下隋文帝杨坚,一个被遗忘的人。 

 

看了康熙,再来看看乾隆。 

乾隆时,文字狱达到顶峰,发生了160多起。少则牵涉百人,多则牵涉万人。思想被禁锢得连文化科技都无法正常发展。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甚至一些疯子的言语也被定为逆案而处死,荒唐至极。 

 

刘三元,本疯癫。某日对人说:我是汉室后裔,要众官扶持。结果被杀。一个疯子,一句疯话,就掉了脑袋。 

 

王锡侯,因不满《康熙字典》为一家之言。用了十七年时间,编成一部新颖的字典:字贯。因字典中有康熙、雍正的庙讳及乾隆的名字,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锡侯处斩,子孙六人处死,全家二十一人连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为奴。 

 

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乾隆说:我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敢自称古稀老人?绞死。 (没一点点涵养和胸襟,还称十全老人。) 

 

徐骏,已过世。遗著《一柱楼诗》中有: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乾隆认为壶儿就是胡儿,诽谤朝廷,嘲讽满清没文化。结果,徐骏被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 

 

这些是发生在咱们祖先身上的,真实的事。不是故事,而是事故,是悲剧。 

 

这样的事还多得很,有兴趣的自己查资料吧。接着咱们来看看,乾隆朝修订的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缴"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乾隆四十年令四库馆臣对所收书籍"务须详慎决择,使群言悉归雅正"。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部还多,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乾隆心想:秦始皇算什么,敢跟我比?)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等人的著作,都成为禁书。历史学家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中华的历史和智慧都在古书里)文字狱之彻底可见一斑。唯一幸免于难的就是汉字。满清较之前代的外族统治者,更加阴险卑劣恶毒。鲁迅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而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天工开物》《物理小识》《武备志》《明将军传》等非常有用的,记录中国明朝科学成就的书籍也被清朝列为禁书。吴三桂的《反满檄文》,《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在中华本土消失了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满清就是这样阉割了中华的光辉科技和灿烂文化,使中国回到了欧洲中世纪黑暗蒙昧的境地。思想没了,文化没了,科技没了,后来钱也没了。发展了几千年,又被打到原始社会,怎能不愚昧不落后?难怪小日本嘲笑:中国发展5000年不如日本发展50年。中华文明被毁灭的同时,清王朝也失去了强盛和进步的基石。清朝的皇帝据说个个勤政,却落了个丧权辱国的结局,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恐怕是满清前期的统治者始料未及的。没过多少年,整个清王朝就成了,鸦片战争中,人们看到的,愚昧、麻木、扭曲和奴性叠加起来的德性了。直到现在,也没好到哪里去。 

 

《四库全书》名义上是为了综合古今典籍,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彻底的清洗。乾隆统治的六十多年,是中国文化最KB最黑暗的年代。现在清朝宫廷戏颇多,都是赞美和称颂之词。每每看到这里,心里就泛起悲凉。多少人因此对历史造成错觉,其影响和后果,唉…… 

 

欲灭其国,先去其史。满清对中华文化进行的彻底而细致的清洗与篡改,为的就是不让明朝的真实记录留传下来。一些可以丑化明朝的东西却被全面渲染,以妖魔化明朝。这就是大家误解明朝的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相信,这个朝代是前朝不可企及的盛世,皇帝也是不可多得的圣君。满清篡改捏造历史的本领,实在是前无古人。汗一个……抗战期间,日本在我国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和满清如出一辙。日本人说过:征服中国不必在乎手段残酷。因为征服中国后,东条英机就不再是屠杀者,而是中国的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看来日本人确实深入的研究过中国的历史,再汗一个…… 

 

满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女真族民不过百万还是野蛮民族(没自己的文明)。面对泱泱中华时,心理弱势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就从汉人的文化和民族自信下手,打掉汉人自信和能干的基石。汉人变得愚昧和奴性,才便于他们统治。这就是满清极力丑化扭曲汉人政权及历史的目的,也是文字狱的目的。汉人习惯了当奴才,他们才能放心做主子。国人的愚昧和奴性,就是这样被满清种植的。 而满清后期的屡战屡败,除了落后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满清不愿胜。鸦片战争中,满清go-vern-ment重用琦善,诬陷林则徐,以及后来的中法之战"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已经把满清的意图显示的清清楚楚了。三元里抗英,更是说明了英国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强大。满清贵族说过"汉人一强,满人必亡。"即使国难当前,满清首先提防的还是汉人,而不是友邦。于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声明:说这些可能影响民族团结,我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我也希望各民族和睦共处,更没有要伤害谁的意思。但这是事实,影响重大,不能不说的。 

 


TOP

至于康乾盛世,清朝国力居世界第一,则要归功于中国雄厚的基础。以往各朝代,中国的国力都是世界第一,不是到了满清才第一的。明朝经济总量占世界45%,清朝约占30%。这说的还只是量,如果,涉及到质(科技、文化、思想等),那满清和明朝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明末崇祯年间,中国耕地总数783万顷。而顺治16年,中国耕地总数是549万顷。乾隆31年,达到741万顷,才接近明末。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 …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而乾隆时来访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 …很多人没有衣服穿… …军队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 

 

这就是康乾盛世的本质。 

清朝这个专制残暴和扭曲都达到顶峰的朝代,骨气和思想,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国传统的为官直言敢谏,为史秉笔直书的观念彻底被摧毁。后来又被东西方列强欺负和蹂躏,国人的自卑和媚外也顺便产生了。被征服和奴役的太久,都进了潜意识,形成了习惯。直至现在,还有那么多贱骨头,自己不行,却认为祖先和文化有问题。漠视那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看看现在: 

那么多人以拿外国绿卡为荣;那么多女明星以嫁外国人为荣;那么多人心甘情愿的做西方资本家的奴才;那么多……已经把国人自卑和媚外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这是不对的。 

飞船上天和北京奥运,那么多人关注,为什么?借此获得一点点的自豪罢了。这是不够的。(小子够狂,口气大得没边了。) 

 

那么,怎样才够呢?寻找。只有找到我们民族的智慧和自豪感的源泉,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才能获得属于我们民族的骄傲。 

 

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成不了超级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能够推进自己,削弱西方国家 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思想)。"真是入木三分,不愧一代豪杰。她也提醒国人:超级强国是需要领袖气质的,漠视民族智慧的民族难当大任。 

 

满清已经成为历史,就让它过去吧。但是,反省,发现,重整旗鼓,是不能不做的。可惜,这么久了,还没人做。大家都不做,就让我这个不自量力的小人物来吧。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下面是明朝和清朝的一些情况。 

 

中华文化在唐宋达到鼎盛。明朝的文化成就,大家看看"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明朝部分就知道了。满清完全是文化荒漠。 260多年只产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红楼梦。内容还是揭露清朝的腐朽的。曹雪芹为了躲避文字狱,才以小说的形式表现。 

 

思想上相对唐宋较为严苛的明朝,思想家也是层出不穷:王守仁,李贽,王廷相,顾宪成,吕坤,顾炎武,黄宗羲等。伟大人物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伟大的智慧。而两百六十年的满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竟没有一个思想家。满清本没有思想,却压制汉人。使中国,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思想上处于一片空白。(难怪会被嘲笑)直到现在,国人还没有醒悟,悲哀莫大于此。 

 

从胸怀上看,汉唐明的中国和类似于现在的美国。对外表现为自信、开放、开明和吸收。真正闭关锁国的只有满清一朝。 

七下西洋的太监英雄--郑和;足智多谋的和尚军师--姚广孝;百科全书式的王爷--朱载堉;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秦良玉;文武兼备的一代宗师--王守仁;为研究西学加入天主教的宰相--徐光启……明朝的开放与精彩哪是清朝可以想象的。明朝虽然也禁海,却不是彻底的禁,而是时禁时开。即便后期官方从海洋退出,海洋世界也不是权力真空。海商和海盗成为海上的统治者。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现在中国海域的荷兰船只,常被郑芝龙部截获。天启七年,郑军与驻台荷兰军还发生了一场战争。结果,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西方海洋强国,荷兰战败。此外,明朝非常重视与西方的交流,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那个木匠皇帝朱由校,还为中西交流做了很大的贡献呢。(误解历史,愧对祖先。) 

 

人格和气节方面,中国的文化从来都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来都是教育人们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从来都是要人以礼义仁智信廉耻来自律;从来不乏铁骨铮铮之人。且不说:蒙恬-教尔等尝尝帝国铁骑的滋味儿;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苏武-牧羊;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冉闵-力挽狂澜,拯救华夏于危亡之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杨坚-重建中华文明和秩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岳飞-还我河山,满江红;虞允文-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明朝也不乏: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海瑞-不畏强权,刚直不阿;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台湾等高节之士。而满清却盛产奴才。奴才从来都是卑躬屈膝的,哪来的人格和气节?士大夫无耻是为国耻。两百六十年啊,中国竟无一个真正的人,奴性被破天荒得发扬光大深入骨髓。 祖国,我为你痛哭! 

 

明朝的太监也是个不能不说的话题。由于刘瑾和魏忠贤的关系,明朝的太监名气好象特别大。这两个人做了不少坏事,出了名,连累了其他人。不过,他们就是他们,不能代表全部太监。实际上,明朝有贡献的太监远多于祸国者:七下西洋的英雄郑和;助徐阶清除大奸臣严嵩的黄锦;助张居正改革的冯保;危险之中保护小皇子的怀恩等,都是太监。太监是一个群体,有好有坏,不是一些人认为的:只要是太监都是坏蛋。 有人可能会问:"冯保还贪污呢,你怎么把他也算到好人里了?明显的偏见。"又一个好问题,赞一个。冯保是贪污,不过,他也是张居正的变法的有力支持者。没有他,变法恐怕也不会那么顺利的。变法限制了王公大臣的胡来,让百姓减轻负担,国库充盈。他的贡献远远超过他的贪污。又不是圣人,有点问题是难免的,看人要看大局。而且,冯保后来也被处置了。而清朝的贪污更厉害:"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甚至皇帝也捞,还捞得更厉害:"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很能说明问题。据说,和珅的财产是清王朝10多年的国库收入,那才叫强悍呢(贪官里的极品)。结果,全装进了嘉庆的私人腰包,又一个混蛋皇帝。说到乱政,慈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灾难之深重,恐怕不是明朝那几个能比的。慈禧最经典的名言更是响彻云霄了: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明朝亡国的崇祯帝的最后遗诏则说:勿伤我百姓一人。瞧瞧,这就是差距,这就是本质。 

 

由于明朝的文官权力甚大,皇帝会让太监去牵制大臣。皇帝,文官集团,太监,三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利用的。(三权分立?)这就是文官集团和太监集团频繁斗争的原因之一。适当的矛盾,其实是有利于进步的。权力有了制横,才会透明和民主。 

忠奸并存,斗争激烈,胸怀广阔,开明吸收,群星璀璨,波澜壮阔---这才是真正的大明朝。 

 

说了这么多,有人会认为我是故意挑起民族争端。唉,我只是一个小老百姓,自然也是希望国泰民安的。只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些历史的真相。历史,我们可以宽恕,可以原谅,绝对不能忘记,尤其是被故意篡改的历史。这不仅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也是我们民族自信自尊自强的表现。 

 

只有正确认识我们的历史,才能正确认识我们的文化;正确认识我们的文化,才有可能发扬我们的文化;发扬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才能摆脱自卑重拾民族智慧和自豪感;拥有民族智慧和自豪感的民族,才是一个有灵魂的民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国人要想读懂自己的祖先和文明,必须读懂明朝。国人要想承前启后,全面复兴中华,也必须读懂明朝。要真正读懂明朝,需要先正确解读满清王朝。这就是此文的目的。

 

#转载

浏览(21)评论转载

 

TOP

有些地方有些偏激,但总体说的不错!
谁能借我20万呀!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但这并不能证明现代中国的落后

百年前,有些尚末开化的民族很多都走到中国前面去了

TOP

前清如此,后清更是
只有同心协力,才能迎接新的曙光

TOP

回复 6# song6810 的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该文论述的都是现象,本质是封建体制最终都要导致国家灭亡的。朱元璋杀了一辈子贪官,使用酷吏,结果都是一样。

TOP

回复 10# xp1999 的帖子

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封建制度是有其历史使命的,是在奴隶制度基础上的进步。封建制度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国家灭亡,也可以平稳过渡到民主制度。

TOP

引用:
原帖由 黄河水 于 2012-6-6 09:37 发表
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封建制度是有其历史使命的,是在奴隶制度基础上的进步。封建制度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国家灭亡,也可以平稳过渡到民主制度。

这句话是对的。

TOP

楼主的观点很有新意。虽然我不怎么认同。昨天看了PPS的最后的武士,有机会也去看看吧,也许会改变你的观点。

TOP

难得一见的好文。

TOP

这是我在茶馆包括在基地见到的真正触碰了中国问题核心的帖子 虽然只是触碰 而且是转贴 但毕竟比那些将所有的问题归咎于人种 文化 民族性等等的要好多了 综合来看 此帖还不够“偏激”
另外 对于楼上几位关于对于封建制度的认识提出异议 提醒一下 中国的“封建”与外国的封建不是一个概念 不要被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五阶段说蒙骗

TOP

维基解释

据《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封建源自中国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将领土分封与宗室或功臣做为食邑的制度;在此一制度下,大地主或领主能强行索取土地收入,并且能在其领地上行使政府职权。现在,“封建”一词也做为欧洲历史上“feudalism”的汉语译名使用,并用以借指日本历史上的地方分权制度。
现代学者称之为“封建”的历史制度包括:
封建制度 (中国),始于前11世纪的西周封建,在前3世纪秦朝建立以后,渐为中央集权制所取代
封建制度 (欧洲),盛行于5到15世纪的中古时代,随着16、17世纪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式微
封建制度 (日本),发源于8到12世纪平安时代的律令制,在12到19世纪武家政权时代成为主流体制,终于19世纪后半叶的明治维新

TOP

大明:骑在世界近代史的门槛上

zt

1585年版的《世界概观》中的单幅中国地图,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单幅中国地图。 

我们的教科书一直是把1840年的那场并不很大的战争定位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使我国近代史的起点,甚至落在了“新世界”的后面,这一点至少与中国和世界进入最初的“全球化”的脚步很不相符。 

世界近代史开端,通常是以16世纪为起点,因为资本主义到了16世纪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诸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的兴起、尼德兰革命等等;还有一点我以为特别重要:恰是从16世纪开始,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殖民浪潮打破,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认知的整体。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看过去,16世纪的中国不仅没有隔绝于世界之外,刚好相反,在海洋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借住”拉开了“半殖民”的序幕 

西方对中国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受《马可·波罗游记》鼓动的。这部游记完成于1299年,次年,也就是新世纪开年——1300年,率先在意大利出版。探索东方像一剂春药,刺激得整个西方躁动不安。最大胆的航海家,冲出地中海,寻求绕过非洲,或一直向西,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不过,整个15世纪,西方人撞来撞去,就是撞出了“新大路”,也没有真正进入神秘的中国。所以,一直到1502年葡萄牙出版《马可·波罗游记》时,其葡文版前言还在说:“想往东方的全部愿望,都是来自想要前去中国。航向遥远的印度洋,鼓动起对那片叫做SyneSerica(中国)的未知世界的向往,那就是要寻访Catayo(契丹,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称呼)”——在这样痴迷的向往中,欧洲与中国的相遇,已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1508年,葡萄牙人塞戈拉从里斯本率6艘船远航满剌加(马六甲),国王特颁指令,要求他汇报在满剌加的中国人的情况:“要弄清中国人的情况。他们来自哪里?距离有多远?到马六甲贸易的间隔时间有多长?携带什么商品?每年来往商船的数目和船的规模如何?是否在当年返回?他们在马六甲或者其他地方是否设有商馆和公司?他们是否很富有?性格怎么样?有没有武器和大炮?身穿什么服装?身材高矮如何?此外,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他们的国家是否强大?有几位国王?国内有没有摩尔人和其他不遵行其法律及不信仰其宗教的民族?如果他们不信仰基督教,他们信仰和崇拜什么?风俗如何?国家规模以及与什么国家接壤相邻?”

1517年,已经拿下了马六甲的葡萄牙人,不满足于通过马六甲华人了解中国的情况了。派出特使皮瑞兹沿南中国海北上,先后到达广州和北京,要求与大明通商,但被拒绝。1553年,精明的葡萄牙人不再提通商要求,而以修船为借口,在澳门“借住”,一住就是400多年。 

如果,我们以殖民地来划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葡萄牙这种“软殖民”,事实上,已拉开了“半殖民”的序幕。如果,我们将外族侵略和海上对抗外国进攻也算作划分近代史的一个因素的话,那么,葡萄牙人“借住”澳门之后,又有西洋人来“借”澎湖列岛和台湾岛。 

1604年,大举进入南太平洋抢占香料产地的荷兰人,首次北上,进犯澎湖列岛,被大明军队击退。1624年,荷兰人二次进犯澎湖列岛失败后,转而占据了南台湾(这一年,郑成功在日本平户出生)。以制作地图名闻天下的荷兰人,很快画出了荷兰版的台湾实测地图,其侵占意图不言自明。 

西班牙人,在荷兰人占领南台湾的第二年,也就是1626年,也以保护吕宋的中日贸易为借口,率几艘大帆船侵入北台湾,随后在基隆建起了港口,定名为特里尼达德。1628年,大明朝廷招抚郑芝龙(郑成功之父,著名海商及海上武装的首领)任“海防游击”、“五虎游击将军”,以对抗西洋人的海上侵略。 

这一切,都表明早在16至17世纪,大明王朝已经在主权、军事、贸易、文化、宗教诸问题上与世界展开了正面交锋,包括直接与海上进犯澎湖列岛与台湾岛的西洋人开战。与此同时,西方列强之间的纷争,也打到了中国南部海域,如1642年荷兰驱逐北台湾的西班牙人的战斗。 

进入大航海时代后,中国的外交也不再是昔日的西域式“和亲”外交,或南洋式的“朝贡”外交;不论你愿意不愿意,它都进入了世界的视野与纷争之中。不过,此时的大明王朝,尚以帝国的姿态雄霸东方,不仅周边邻国多听命于大明王朝,连刚刚介入东方纷争的西方列强,也对大明敬畏三分。所以,直到大明垮台,已经与西方世界有所接触的中国,也没有遇到来自西方的太大挑战与威胁。 

   大明从地图上进入“全球化” 

还有一个重要的地理事件,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大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至少是在地理上进入了“全球化”。有两幅著名的地图可以佐证:一是外国人画了第一幅西洋版的单幅中国地图;二是外国人画了第一幅中文版的世界地图。时间均在1585年,也就是万历十三年。 

先说,第一幅西洋版的中国地图。 

虽然,中国以自己为世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将中国绘入世界地图,一直是西方的一项伟大地理工程。在地理学先师托勒密描绘的最早的(公元2世纪)世界地图里,中国是不存在的。这幅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西之极是直布罗陀海峡,东之极是印度。这种认识在西方持续了一千年,印度以东的世界,被模糊地称为“上印度”,或“东印度”,直到1375年一幅全新的世界地图——“加泰罗尼亚航海图”的诞生。在这幅细密画风格的地图上,中国被描绘成一片富裕的大地,大汗的京城(北京),南方的刺桐(泉州)港,皆在其中;但图中蒙元帝国的边界完全不准确,比例也和实际相差甚远。因而它还不能算是准确描绘中国的西方地图。 

1585年,荷兰的奥特里乌斯出版了第一部世界地图集——《世界概观》,它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是,收录了葡萄牙地理学家巴布达所绘制的以“CHINAE(中国)”来命名的中国地图。这是第一幅由西洋人绘制的单幅中国地图(亦是中国分省地图)。它标示出了明朝15省中的13个省的位置及名称(四川和湖广没有标出)。其中,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南京、山东等沿海省份的相对位置大致正确,一些港口城市和海岛也标注得较为清楚,如:澳门(但误为珠江口东岸)、厦门、宁波、海南岛、台湾岛等——中国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现于西洋人的放大镜下。

这一年,西方通过《世界概观》知道了中国的图景与位置;这一年,中国也因一个西洋人的到来而有了“国际视野”:1585年,利玛窦在肇庆绘制了第一幅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即《山海舆地全图》。后人在谈到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时,总要提到中国被放在世界中央的事。其实,不论是把中国放在世界中央还是置于一边,利玛窦的世界地图都是当时最先近的,也是中国人前所未见的世界景观。通过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大明中国知道了“天下”分为五大洲:亚细亚(亚洲)、欧罗巴(欧洲)、利未亚(非洲)、亚墨利加(美洲)、墨瓦腊泥加(南极洲)。此后,不仅徐光启这样的大知识分子知道了世界的样貌,连万历皇帝也在1601年见到了利玛窦献上的《万国全图》。 

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就这样在地图上联系在一起了。 

新的地理学为大明开启了一个融入世界的良机,此后的大明不是不知世界是什么模样的问题了。大明知道,地图中“天下”远远超出“王土”之外;大明更知道,这是一个不利于王道与皇权的世界观,是一个要颠覆我朝一统的新世界。所以,万历皇帝只是将《万国全图》作为一幅画涂在屏风上观赏而已,以华夏为中心的世界观,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在世界地图面前“崩溃”。相反,大明更加热衷于“海禁”,禁船出海,沿岸设防。 

就这样,大明中国与世界在温和中握了握手,又在温和中挥手作别; 

就这样,大明中国不尴不尬地骑在世界近代史的门槛上,进退失据; 

转眼又是一个300年……

File:Sancai Tuhui World Map.jpg


File:Kunyu Wanguo Quantu (坤輿萬國全圖).jpg


[ 本帖最后由 黄河水 于 2012-6-6 19:01 编辑 ]

TOP

窃以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一条让各阶层都满意的利益分配制度。
少壮不努力,一生在内地!

TOP

關鍵是中國的獨裁專制的思想深入到了骨髓。。。

展播:用疫苗灭掉10后,用奶粉灭掉00后,用考试灭掉90后,用房价灭掉80后,用失业灭掉70后,用城管灭掉60后,用下岗灭掉50后,用拆迁灭掉40后,用医改灭掉30后,……最后,活着且活得很好的人都去开两会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从朱元璋的“片板不得下海”开始,中华掉队了

无比的谋略,无情的对待;无双的天下,无奈的等待。本能寺的归宿,古野的风;五十年的夙愿,天下的梦。没有起点的彷徨,唯有终点的殇;没有轮回的命运,唯有执着的路。回忆抹去了凡尘,时间带走了残忍,一切宛如梦幻,但我依旧孤独!

TOP

扯了那么多,扯不清楚,现代的中国,应该向日本人那样,老老实实地谦虚地向欧美日学习他们的民主宪政法制,脱亚入欧,才有希望。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