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三峽庫區十萬人將因地質災害搬遷

三峽庫區十萬人將因地質災害搬遷


來源:BBC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三峽在進行了三次175米實驗性蓄水後,地質災害防治形勢非常嚴峻,大約10萬人將面臨搬遷。

報道還引述三峽庫區官員的話稱,三峽庫區每年都會發生多起崩塌滑坡,但過去九年沒有任何人因為地質災害傷亡。

三峽工程從一開始就是一項很富爭議的工程,中國官方近年來開始公開承認三峽工程的一些不利影響。

TOP

快炸了吧!祸国殃民!云南、贵州的大旱都与这玩意有关!

TOP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增多 近10萬人面臨搬遷


來源:中國廣播網(北京)

引用:
核心提示:2009年來三峽工程已3次175米試驗性蓄水,據規律,新庫蓄水後至高水位初期3到5年將產生大量新生滑坡和塌岸。國土部地質環境司巡視員稱由於監測到位預警及時,庫區已連續9年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但未來一段時間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不容樂觀。約10萬人將面臨搬遷避讓。


中廣網北京4月1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微博)《全國新聞聯播》報道,2009年以來,三峽工程已經進行了3次175米試驗性蓄水,據國內外水庫建設的普遍規律,新建水庫蓄水後至高水位初期3到5年內將集中產生大量的新生滑坡和塌岸,地質災害防治形勢非常嚴峻,大約10萬人將面臨搬遷。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巡視員、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柳源介紹說,三峽庫區每年都會發生多起崩塌滑坡,由於監測到位、預警及時,三峽庫區已連續9年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但未來一段時間,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不容樂觀。

柳源: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發生的地質災害災(險)情超過70%為突發性地質災害;部分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點受水庫水位升降影響出現災(險)情,且有逐漸增多趨勢,需要及時采取工程處理或搬遷避讓措施。一些位於庫區沿岸的滑坡和塌岸,即使災害體上沒有人員和房屋,但湧浪災害的危險性對長江航道構成嚴重威脅。

柳源表示,今後一段時間,國土資源部將配合湖北省、重慶市做好各項防治任務的實施。

柳源:開展355處滑坡崩塌危岩體工程治理。對現有的5386處隱患點實施群測群防,其中對182個隱患點,影響比較大的實行專業監測。除此之外,還要對一些需要進行搬遷避讓的人員實行搬遷,大約涉及10萬人左右。

TOP

院士:三峽工程影響生態 大壩建成後地震增加


來源:四川在線(成都)

引用:
核心提示: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談到三峽問題時表示,三峽工程會引發低震級地震。工程建成後,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級是6.4級。他說,三峽工程與干旱沒有關系,干旱就是因為不下雨。三峽工程雖有利有弊,但其利大於弊。


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罕見大旱,雖然三峽水庫持續“放水”支持抗旱,但指責“三峽工程本身就是導致干旱的原因”的議論四起,再次把三峽工程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6月3日中科院舉行的“科學看待氣候與水電發展媒體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三峽工程與干旱沒有關系,干旱就是因為不下雨。

當不少言論把矛頭指向三峽工程改變長江流域氣候大環境,致使“旱季蓄水澇季泄洪”時,王光謙院士表示,三峽工程雖有利有弊,但其利遠遠大於弊。

“就是河道裡築的一個大壩”

這個大壩大概有2公裡長,185米高。原來沒有大壩時水位大約60米

當提到“三峽工程”的時候人們想到的是什麼?王光謙院士指出,要了解三峽工程這個綜合性水利工程,就得明白“它究竟是什麼?帶來了什麼?”他表示,三峽工程至少帶來了防洪、航運、發電、調水四大好處。

對於三峽工程的定義,王光謙有個很簡單的描述“它就是在河道裡築的一個大壩。”

這個大壩大概有2公裡長,185米高。原來沒有三峽大壩時水位大概是60米,抬高後正常水位為175米。夏天的時候,水位是145米,形成1公裡寬、600公裡長的河道,庫容393億立方米。

由於長江洪水災害嚴重,三峽工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

“1840年推算出來長江洪水流量是每秒11.6萬立方米,若這樣的洪水泛濫會把長江以南的平原掃光,而1998年洪水也達到每秒6萬立方米,所以當時要嚴防死守。”王光謙分析,有了三峽工程,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沒有太大問題。

“如果1998年三峽工程能用,就不會死那麼多人。去年洪水是7萬噸的流量,比1998年還要大,由於把洪水存到三峽水庫裡,所以並沒有問題。”王光謙說。

三峽工程帶來的第二好處就是航運“原來長江上行船,過不去的地方有人光著背拉船。我記得有一年要從武漢運送30噸的設備經宜昌去重慶,花了極大的代價,一個月才運過去,現在一個晚上就可以到。”王光謙表示,隨著物流成本高,三峽帶來的好處比人們能想像的還大。

“第三個好處是發電,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此外在水資源利用方面,能從丹江口把水調出來。”王光謙說。

三峽四弊首害影響生態

生活環境沒有改善,指望脫貧沒有希望,影響不是兩三天的事

說到三峽工程帶來的負面影響,王光謙首先想到的就是130萬移民。

“為了保證三峽工程的建設,工程移民是必須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遷移民關系來說,我們國家大部分沒有處理好,如果讓我打分,應該是不及格。”王光謙告訴記者,三峽移民一部分移走了,但很多人不願意背井離鄉,人太多沒法安置,只能往山頂上放,本來山就陡,地質災害也是一個問題。生活環境沒有改善,指望脫貧沒有希望,影響不是兩三天的事。

“第二就是生態環境問題,最直接影響的是珍稀魚類。我看的一份資料上說,有一種魚在水溫18℃時准備產卵,產的卵會在流水中衝走,如果這時水庫進水,卵就會落到庫底死掉。”王光謙說,原來三峽工程設計規劃的時候,並沒有把生態功能考慮進去。20年前,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概念幾乎是零,十幾年前才慢慢認識到生態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三峽大壩建成後,大的洪峰經過帶來泥沙衝刷,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一定影響。

“第四個問題就是地質災害,由於三峽水庫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地質災害多發區,滑坡很多,水壩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王光謙告訴記者,三峽工程會引發低震級地震。工程建成後,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級是6.4級。

其實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長江水利委就發布了《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三峽地區微震活動頻率明顯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會危及部分居民點的安全。報告統計,庫區共有各類崩塌、滑坡體4719處,其中627處受水庫蓄水影響,863處在移民遷建區。

三峽工程只影響局部氣候

三峽與干旱沒有關系,干旱就是因為不下雨。這次干旱肯定是天災

“我可以很明確地說,三峽工程利遠遠大於弊。三峽與干旱沒有關系,干旱就是因為不下雨。這次干旱肯定是天災。”雖然王光謙的話擲地有聲,然而外界關於“往年要防汛抗洪,今年卻要抗旱”的質疑仍然不止。

日前,環保部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針對三峽大壩的質疑進行回應,稱持續少雨是致使干旱的主要原因。

中國氣像科學研究院災害性天氣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王東海表示,干旱涉及一個水系平衡的問題,也是一個能量問題,降水偏少不等於干旱。

“干旱是自然常態,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之下,天氣和氣候有可能被改變。就像美國春季龍卷風很多,1000多場龍卷風是不是因為美國人汽油燒多了所致呢?人家不會這麼想。人為原因不能說沒影響,但是影響很小很小。”王東海告訴記者。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作者: 楊春 )

TOP

:funk: 三峡更大的恶果是不是还在后头?!
1、对付第三世界主要靠援交,对付发达国家主要靠口交!
2、今天看到新闻,说中国抗议完了以后几大军区各种军事演习,怎么说呢,就好比中国被批评不会日,然后他就撸给大家看了。
3、美国不必惧怕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在他的新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不用担心中国偷窃美国的技术,因为美国可以更快地发明新的技术;最应该担心的是中国偷窃的是美国独立宣言、宪法等代表美国价值的东西,当中国开始拷贝这些东西时,才是中国真正强大的开始,那才会对美国构成实质威胁。

TOP

大家都知道的蝴蝶效应,三峡大坝是四川地震及西南地区连续干旱的罪魁祸首。这么大的库容,这么大的水汽蒸发量,600公里长,1公里宽,175米高,区域地质板块的跷跷板原理,区域热高压的形成,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过不来,北方的冷空气下不来,地质灾害及气象灾害怎么不频发。

TOP

共匪禍國,其惡劣影響不知道幾百年才能消除

TOP

顺应自然才是正确的。这么盲目干 ,是不行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