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气功养生】道家築基法——作者:田誠陽╰(-皿-)╯

【气功养生】道家築基法——作者:田誠陽╰(-皿-)╯









道家築基修性法--靜功法


 


作者:田誠陽

 

 


靜功法


田誠陽


按:田誠陽道長,1982年在山東青島嶗山學道,是恢復道教之後第一批入教的年輕道教職業人員。先在嶗山隱居七年,從事道家修煉,並且雲遊全國各地,尋訪高真大德。1989年調入中國道教協會,現在中國道協道教文化研究所工作。田誠陽道長親身研究中華傳統道家修煉十六年,是道教修煉法脈的繼承者和開拓者。多年以來,他撰寫了一系列有關中華道教文化和道家修煉的文章和書籍,受到海內外道教信仰者和氣功愛好者的普遍歡迎。近期田誠陽道長已經完成“中華道家修煉專著系列”的三部丹書,為《修煉入門》(17萬字)、《中華道家修煉學》(55萬字)和《仙學修煉與長生》(27萬字),共計九十九萬字。這裏刊載的道教傳統內丹修煉築基法《靜功法》和《吐納法》,即是摘自田誠陽道長所撰修煉專著之中。


築基,是道家修煉的入手功夫。就好像蓋房子一樣,先要打好地基,才能修造完成,因此謂之“築基”。築基堅牢,房子才能造得穩固高大,喻之丹功,先要堅固自身形體,充實本元,然後修到高深層次,才有足夠的保障。因此築基功法,為內丹修煉之關鍵,直接關係到今後修證的高低成幾,十分重要。


築基功法,通常說是“百日築基”、“百日功靈”。意思是說城要一百天的時間,才可以完成築基的功夫。但只是針對一般情況而言,隨著每個人身體素質和悟性(理解能力)以及環對於一般人學道而言,作為修煉築基的實際行持考慮,從事這步功夫,可以進行一百天的時間作為保障,一般能夠達到築基的預期效果。


 


一、靜功總說


道家修煉築基法,先從開始。其實修煉過程的每一小功夫,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起初入手、最末了手,還是蹭過程的各個環節,其中每一個不同層次和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煉總的稱為靜功。靜功,在道家修煉功法之中,是最為基礎的東西;而在氣功之中,屬於高層次的功法。內丹與氣功的層次之差異,由此可見。


 


二、靜功之道


1、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修煉,歸根結底是要修煉內在的精、炁、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勢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採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勢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臥式,一般為側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於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勢,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態式做好之後,開始煉功。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鬆,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鬆的狀態。


(2)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齶,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煉功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為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道家稱為“太極八卦陰陽連環訣”,又稱“太極訣“,這個在從前都是師徒這間秘密相傳,因而世人罕知。兩手抱訣這時,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為男子左的為陽,女子右手為陽,故以陽手居外,而陰手的居內。外面陽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


2、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像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憶;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而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


 


三、經典論證


《莊子》第四篇“人間世”之中,借用顏回和孔子的一段話,揭示了道家“心齋”的高妙義諦。“聽息”即是其中的一種方法,借用聽息,可以進入心齋的最高境界。


《莊子》原文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亂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來之後,就可以用“聽”字法訣。但又不是用心去聽,而是用“氣”去聽。到了這樣的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與氣合而為一,沒有知覺了。“氣”的本質是虛的,正因為“虛”所以才能容納物體;只有“道”才能把“虛”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夠做到心同太虛,就是“心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層層遞進逐漸深入的,蹭本無所謂階段。為了初學做功者容易入門起見,現在整體功夫之內,劃分幾個不同的步驟,然後再加詳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當作“你”字解,“志”就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當你開始做功夫的時候,心中的注意力要專一,不要有雜念干擾。如果不能夠把雜念掃除乾淨,功夫很難做到好處。


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解釋,是不要的意思。“之”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開始做功夫,就是運用 “聽”字的口訣。普通人所謂“聽”,本來是用兩個耳朵,去聽各種各樣的聲音。這樣人們就會發生疑問了,既然說是“聽”,必然應當存在去聽的物件,如果說不是去聽聲音,那麼要聽什麼?這個問題,在各家注解之中,難以找到明確的答案。現在特別指也,起初下手,就是聽鼻孔的呼吸之氣。凡是呼吸系統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礙的人,鼻孔氣息都不應當發出聲音,這一點對於修煉來講尤其應當做到,所以才說:“無聽之以耳。”雖然說是沒有聲音,但是自己卻能感覺得到鼻中的氣息一也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即使雙耳失聰的人,也有這個體會,所以才說:“而聽之以心”。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裏又會讓人產生疑問了,“心”是有知有覺的,還可以說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為何還要用它去聽?“心”所聽的物件又是什麼?如果說用“氣”來“聽”,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真正的含義是什麼?答案應當是,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久之後,“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此即丹經所謂:“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的一種境界。這時的“氣”,已經不能作為用“心”去聽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去聽那個“氣”,所以才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心”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處,但是尚未達到混融境界,還稍微有些知覺。繼續深入做下去,並不需要多少時間,自然就能做到完全無知無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暫時的過度階段,與其說是用“心”聽“氣”,使“心”和“氣”互相對立,不如說是以“氣”(中的心)聽(心中的)“氣”,使“心”與“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變為融合,所以說“聽之以氣”。實際上說是在“聽”,就已經包括有“心”的成份在內,說是用“氣”去聽,即是“心”和“氣”同時在聽,二者合而不分的情況。在這裏雖然還是在說“聽”,實際上已經不再著意於聽,一切化為自然。成為自然的“聽”,雖“聽”亦是自然,是用無 “心”而聽了,因為此時“心”和“氣”已經合為一體了。


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步下手做功夫,關鍵在“一”字訣,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後,就要注重“聽”字訣了。隨著功夫程度的進度,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放,反嫌過於執著,所以最後要用“止”字訣。所謂“聽止於耳”,就是叫人不必著意於“聽”了。此時的功夫已經逐漸入於混沌境界,心與氣合為一體,心中的知覺已不起作用,心已合氣,氣無知覺,故心僅合氣而已,所以說“心止於符” (符即符合,符合於氣)。此中心氣合一的狀態,雖無知覺,還有自我,進一步做到忘記自我,皆歸於“虛”,才是真正入靜,築基功夫到此完成。


最後一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從“一”、“聽”、“止”等境界,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經歷過來,最後就達到了“虛”的高層次。進入這一層次,“心”與“氣”皆化為虛無,是從無知無覺,進入忘記自我,而後又從無我,進入空洞太虛的高妙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功夫的時候,心裏想著要達到“虛”層次,反而高“虛”十萬八千里了。全部“心齋”的義諦,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到此進入最高境界,已為先天。所以最後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體悟,虛與道合,是為得道。然則莊子所謂“心齋”的義諦,在於直指大道,這已超出內丹築基所要達到的目標了,修煉內丹的層次與此有所不同。因此築基法中的靜功,只求達到第四步“心氣合一”的境界,就是築基的最高層次,已足夠了。最後一步“心氣入虛”,倘無悟道功夫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為修煉大礙。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修煉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後,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煉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築基的第二步功法 吐納結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


 


四、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止念之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講述:


1、平時如何止念


我們所講的修煉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這和一個的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進行修煉聯繫在一起,當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個專門靜坐之時一本正以,下坐之後又去胡思亂想或者大動肝火,不光靜坐得到的益處就此賠個一乾二淨,再去煉功肯定也不會煉好。所以,一個人的煉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煉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對於在外部環境之中,平時如何才能做到修養心性?自己內部的心態修養,如何才能保持開闊的胸懷和豁達的人生觀?這一方面,道家的處世哲學和為人之道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為此,筆者在此講述道家的三項準則:


(1)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


為了處理好人際關係,保障個人的功修,著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從我做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想要修正別人,首先就應當修正自己讓別人接受;想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應當尊重別人。這樣一種推已及人的人生觀,並非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也不是一種自賤自卑的消極態度,而是表現也一種發自內心的曠達胸懷,以道德心,文明待人。 以便排除一切外來干擾,精進修持自己的功夫。那麼,如果修正不了別人,也沒有必要生氣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機。這種事情本身,就是對於靜功修持者的一種考驗。只有在實際生活之中不斷磨煉心性,才能逐漸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隱居塵”、“何必深山守靜孤”,就是這個道理。


(2)事情則應,事過則忘。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那麼,如何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呢?就是要在事情來了之後,應當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並且儘量爭取做得圓滿無缺,這樣心中就不會留下遺憾。同時,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要去考慮其他的事情,如果背著其他的負擔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也許節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煩,同時也擾亂了內心世界的平靜。事情完成之後,有了空閒,就把這件事情徹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負擔,就像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一樣。這樣事後無心,即可心中無事,思想上沒有負擔,雜念也就同時跟著減少,無形之中功修隨之精進。


(3)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麼就會歡天喜地,自己失去什麼反而煩惱憂傷,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隸,不能自已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覺察。修煉的人,內心的境界高尚,一塵不染,萬慮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一般所自己認為的得與失、禍與福,其實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蓋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絕對,可以相互轉化,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中國古代有“塞翁失馬”的典故,說是邊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馬丟了,鄰居很替他著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是一件好事。”後來這匹馬自動回家了,並且帶來一匹馬,鄰居又向他祝賀,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好事。”後來他的兒子騎這匹馬把腿斷了,鄰居又替他難過,他卻不能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壞事。”後來邊疆徵兵上前線,他的兒子由於摔斷了腿,就沒有被拉去當炮灰,這個故事說明瞭“禍福無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失去了也不一定會是壞事,得與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關鍵是身心不應當為外界事物所役使。對於修煉的人來說,應當跳出世俗圈子,不為外稱所動,以保持身心清靜,增益功修。


從以上所述幾點可知,道家修煉與流行氣功不同,修煉首先要求人們應當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也可以說是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先盡人道,再修仙道。修煉有著嚴格的道德標準,即人道為丹道之基,無德則不能培道,這一根基,決定了道家丹法修煉的現實性與真實性,仙道貴實,絕非空談。這與宗教家的神權迷信和玄學家的口頭空談大異其趣,不可同日而語。


2、靜功如何止念


初做靜功,雜念紛擾,這種情況對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為心中有念,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心理慣性。以至於有錯誤地認為,心中無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達到。其實平時不覺得心中有念,乃至做功之時始覺念頭攪擾,這已經是心中初步進入靜態的一種標誌,因為惟其心中有靜,才能體會到念頭之動。那麼,對於這些起伏不定的念頭如何處理,才能達到一念不生的入靜狀態?據筆者的經驗,這裏講述幾種道家修煉所用的辦法:


(1)有念即止


靜坐之中,始終保持警惕,如有雜念生出,隨即除去,這樣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當下無念,即是清靜。或者有的念頭,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麼可以考慮一下,有了結果馬上停止。這樣心中不抱負擔,停止這後一般不會再來。倘若還有其他事情需要考慮,仍用這個辦法解決之。實在考慮不好的問題,就先放下再說,不必苦思冥想,耽誤做功。這樣逐漸減少,自然達到無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經》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損者減少之意,無念即無為境界。這種做法的好處,比較便於掌握。就怕雜念太多,腦子不斷地思考問題,此起彼伏,按下葫蘆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躁,雜念更多。所以還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試行,短時間內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這種方法,屬於心法,需要有點司性才能做到。靜坐之時如有雜念,即用微意歸身內,然後忘悼,一忘而雜念自無。可以想像自身如同大冶洪爐,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雜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爐即為消熔。這樣雜念生出,即收歸身內,“忘”了之後,化為烏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漸漸導心入靜,自臻清靜無為之妙境。為什麼說修煉需要悟性,這個“忘”字需要“悟”(領會)了才能做到。所謂“忘”,非是一般人什麼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對於自性心性層次的一調節,即由雜念叢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靜地。馬丹陽祖師曾言:“無心者,非同貓狗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於清靜之域,耐我邪心也。故俗人無清靜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同也。”此中“無心”即“忘”之本義,“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見“忘”字,非貓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無心之忘,乃是修煉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種境界。以“忘”的境界來行持入靜,這是道家內丹獨有的心法。


(3)順其自然


這種方法,是一種易簡法門,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靜。假若浮游亂想,縈繞心懷,雖然雜念不重,但是暗裏許多,一時分辨不清,如同亂絲無頭,用“有念即止”法難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難以控制。這時就不用管他,只須自己靜坐不動,順其自然,聽其自生自滅。只要自心將其置之不理,這些雜念也就成為“假想”,因為念自心生,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市場,也就無奈我何,只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在做功夫中只要身體穩坐不動,任他雜念自動起伏,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想”之後,雜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歸於清境。中間猛然一覺,雜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就象不聽話孩子,淘氣玩耍,大人勸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較勁,這時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後,無處可去,不用勸說,自然乖乖地回家了。這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有一點須要注意,倘係惡念,必須馬上用第一種辦法除掉,決不姑息,否則其害更烈。


以上三種辦法,以最末一種辦法為上善之法,第二種辦法為中善之示。因為做功夫的時候,雜念紛擾,已經夠人厭煩,再加上去除念這個心念,又是一個念頭。譬如兩個人在那裏吵架,已經鬧得不可開交,難分難解,旁邊又添上一個強制勸和的人,三個人鬧成一團,如何能夠解決問題?勸和原是好意,總要等他們二人火氣將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動人心,則一勸自然平息。如果勞神費力,強迫壓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這些用法者要因勢利導如果兩人爭吵激烈,非用強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強制使之平息。比較起來,上述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有念即止”,屬於意念法;第三種“順其自然”,屬於無意法,我們練習止念入靜的功夫,當然以不動意念(或微用意念)者為優。故以第一法為下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五、靜功之層次


靜功築基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


起初做功夫的時候,不論是採取坐式、站式還是臥功,總要周身放鬆,不使身體存在局部的緊張,亦不讓其有絲毫的拘束,腰帶可以鬆一鬆,鞋也不要系得太緊,不宜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體放鬆之後,自己感覺非常的舒適,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練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有坐立不安、難以忍受的情況,能夠坐得住,坐得輕鬆,這樣就是肉體已經得到安靜了。這種境界,謂之“身不動”,即身靜。此為靜功之初層。


2、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


做到身體安靜之後,思想上的束縛尚未解除。這時,要用“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休息狀態,這樣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起念,謂之“心不動,即心靜”。此為靜功之中層。


3、意靜,不知有我謂之意靜。


心中做到無念之後,功夫尚未徹底。此時還有一個自我存在,心中並未完全乾淨。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逐漸做到忘記自我,入於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一樣,什麼也不知道,並且也不是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進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的境界。一般人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在那裏活動,凡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男女、金錢、名譽、地位、利益、爭鬥、煩惱等等,見景生情,心旌搖曳,醒時也許有把握,夢中全都無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對自己說算,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靜功,一直應當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忘記自我,謂之“意不動”,即意靜。此為靜功之高層。


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到達中層。氣功家講靜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用意念,不忍割棄,不過到達中層。道家修煉學之築基靜功,認為心靜並不徹底,由心靜進入意靜,方為靜功之高層。於此可見道家修煉學之高妙,築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層次,更非一般氣功學說所能望其項背。除靜功之劃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之外,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範疇。故此略去不述,確定修煉築基法之靜功為三大層次。雖然初層身靜、中層心靜、高層意靜之三層境界,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內中所含奧妙,直指修煉玄機。丹書云:“身不動曰煉精,心不動曰煉,意不動曰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包攬無遺,成為一部性命雙修這大法。煉精就是補精,煉氣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精炁神三寶於是補滿無虧,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而這也正是道家修煉築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總之,道家修煉築基之正法,就是靜功。靜功由“聽息”、“觀光”入手,入靜之後,聚合性光。雖為修“性”,其實不是單純的“性功”。此中奧妙,極為深刻。聽息之作用,在於聽,而聽在耳,耳屬於腎,腎主?;觀光之作用,在於觀,而觀在目,目屬於心,心主神。故此靜功之道,所煉的就是人身之神?。因此雖為修“性”,其實不只煉性,乃為性命雙修。功夫成就,自然神?合一,進入化境。


 


六、靜功與生活


靜功修煉成就的高低與否,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煉的效果,是一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茲將其中較為主要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十個方面:


1、環境方面與靜功


修習靜功,環境的優劣十分重要。俗話說:“環境決定人。”試看道觀佛寺,多建在山青水秀、景色優雅的地方,這是作為修道所必須具備的地理要求。作為當今社會,人們的居住條件受到各種限制。但是如果修習靜功,在環境方面就要有所講究。


做靜功時,應當選擇在植物眾多、空氣新鮮的地方。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間,其次是郊外曠野之處。如果在城市裏面,可以去公園,或綠地、或河邊、或河邊、或寺觀均可。這些地方,環境較為優雅,而且一般較為僻靜。如果身居鬧區裏面,周圍有躁音污染的地方,都不適合做靜功。有的同志認為“的廳“的高級音響,可以撞擊人的大腦,變得一片空白,那麼什麼都不想了,可是其後仍然還是雜念叢生,可見這不是調節神經的最好方法。又如人聲、車聲、吵鬧聲、買賣吆喝聲、機器轟鳴聲、歡慶鑼鼓聲、音響喇叭聲、戲曲歌聲、小兒哭叫聲等等,都應儘量躲避。這樣才能使得環境清淨,利於入靜意識的培養。


2、嗅覺方面與靜功


嗅覺方面,直接影響到大腦神經,因而頗關重要。選擇做功周圍的空氣,應當十分新鮮、乾淨,而且以自然氣味為佳。樹木花草茂盛的地方,比如森林、苗圊等沒有污染,空氣于人更為有益。在瀑布和海灘的地方,由於水流的撞擊,空氣會產生一各負離子,對人有益。根據道家的一種說法,上六時即子時至巳時(半夜11時至中午11時)為生氣,應當做功;下六時即午時至亥時(中午11時至半夜11時)為死氣,應當停止做功。


做功的周圍,不應當有灰塵、煙霧及其他一切穢濁氣味,如腐爛味、發黴味、污水味、汽油味、廚房味、油漆味、化學藥水味、濃重化妝口味等等,均有妨礙。屋裏傢俱陳設越簡單越好,擺放的東西越少,越容易根除不好的氣味。這樣才能使得鼻根清靜,從嗅覺方面培養心神的安靜。


3、視覺方面與靜功


關於視覺方面,對於室內光線的明暗問題,古代修煉家很有講究,因為光線直接給人以心理影響。大都強調陰陽調和,不使偏盛,所以說線太明和太暗,都不太合適。光線太明,則易使神經興奮,雜念橫生,干擾入靜,因而不利於做功;光線太暗,又嫌其偏陰,容易昏沉,亦不利做功。


對於初學做靜功築基而言,為了培養神經保持安靜,避免受到外界的刺激,可以讓光線稍微偏暗一點,太明則不利於入靜。因此不宜對著直射的太陽光做靜功,室內燈光也不要太亮。另外對於房間所用的油漆、粉刷、壁紙、窗簾等,皆宜用淺淡顏色,不宜用大紅大綠的鮮豔色還有房間的擺設品,不應當有令人討厭的印象。這樣才能做眼目清靜,從視覺方面培養心神的安靜。


4、氣候方面與靜功


氣候條件,由於是天氣環境的關係,對於做功的人影響很大,應當注意講究,氣候溫和和清爽,可以幫助做功的進步;氣候極熱極寒,就會給做功帶來障礙。極熱到穿單薄衣服還要出汗,或極冷到穿過冬衣服還不覺溫暖,可或梅雨天氣濕氣太重時,這些天氣做靜功,都難以見到理想的效果。遇到狂風、暴雨、驚雷、閃電的惡劣天氣,也應該停止做功夫,防止驚動心神。


正在做功的時候,如果趕上天氣太熱,就不應該讓電風扇直接對著自己吹,防止風氣進入毛孔肌理,這樣會生病;如果趕上天氣太冷,最好不要在室內使用燒煤的火爐,因為煤爐有個缺點,就是它能消耗室內空氣之中所含的氧氣,而缺少氧氣就會損害健康,對於有病衰弱的人尤其嚴重。如果一定要升火爐,切記不要把門窗關得太緊,以便函讓室外的空氣流通進來;但是又要防止冷風直接吹到身上,以防傷風感冒。現在的好處,就是許多地方冬天都有暖氣,因而避免了燒煤爐的缺點。但是暖氣太熱又會造成空氣乾燥,也會影響到肺部的功能,對呼吸不利,這樣可以在室內暖氣上放一盆水,或有條件用空氣加濕器。


總計一年之內,沒有多少日子是好天。今天是好天,明天也許又會變成惡劣天氣,所以學做靜功修煉的同志,如果遇到天氣合適,就應當及時用功。人生苦短,切莫錯過良機。


5、飲食方面與靜功


日常飲食方面,因為一日三餐,不可偏廢,直接關係到身體健康,因而告別重要。對於學習道家修煉的人士來說,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如果身體虛弱,就要注意補養;如果身體強壯,就不宜吃太過肥厚的東西。


一般來說,含有蛋白質的各種食物,雖然對於身體有益,但是也要考慮能不能消化,否則多吃反而有害。尤其是消化系統不良的人,對於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就不應該過量食用。其他一切滋補性與營養品食物,也要搭配適宜,避免造成過量。不衛生的零碎食物,應該禁止。


暴飲暴食,都不利於胃腸的消化吸收。況且吃得太脹太飽,佔據氣的空間,也不利於做功的入靜。晚上不要吃得太飽,以免夜間睡覺破壞氣機。不要因為貪圖一時的口腹之欲,造成損害健康的大事,實是不合算。


在飲食的口味方面,注意調味不要過於濃厚,酸、甜、苦、辣、咸諸般味道,都應該比起平時口味再加淡薄,這樣利於培養身心的安靜。過分鮮美的味道,也不合適。白煮清蒸的食物應該多些,煎燒烹炸的食物應該少些。煙酒這類東西,最好能夠徹底戒除。這樣就能在飲食口欲方面做到淡泊,從而培養身心方面的安靜。


6、人事方面與靜功


生活在世間之中,每天都要和人打交道。所以如何處理人事,以保障靜功的效果,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專門做靜功期間,應當摒去外緣為好,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干擾。在家裏正式用功靜坐的時候,須要減少一切零碎瑣事。但是家中老小的有關生活問題,及自己經手所辦還未辦完的事情,也要提前有個安排,免得臨時手忙腳亂,破壞入靜。


自從開始做靜功期間,親戚、朋友和有關來往,要減少見面和聊天,對於外界的事情要儘量少接觸,主要心思用在身心上面。不宜多接電話、多寫信件、多看電視。如果擁有手機和呼機,正在做功之時,忽然來了信號,滴答響成一團,如何還有心思入靜?


所以對於外面的人事,都要有一個明確的安排,自己心中也不要去想這些事情。這樣才能夠讓情緒得到安定,使自心經常處於平靜如水的狀態,做功夫也就比較容易入門,對於養病的人更為有利。


再者,衛生條件差的地方,蝨子、跳蚤、蚊子、蒼蠅等也要消滅乾淨。否則,人事上做到沒有干擾了,可是有幾個這樣的小東西進來搗亂,功夫也是做不好。


7、思想方面與靜功


在思想方面,對於一般人來說,做靜功期間,能夠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很難。這樣就需要平時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少動念頭,加強對於入靜意識的培養。


可是一般人偏偏平時為各種各樣的念頭所纏繞,難得片刻真正清靜,即使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還在考慮著其他事情,生活被許多不真實的幻象影響,造成了無形的思想負擔,使人們活得很累,可是一般人還不自覺察。


要想生活得真實,就要在平時注意去除各種各樣的念頭。這一來可以參考前面所講述的靜功止念部分,尤其要注意平時如何做到止念。因為一個人專門做靜功的時間相對很少,許多時間是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度過,因此平時配合靜功進行止念功夫,非常重要。如果一下子不可能全部去掉雜念,可以在平時逐漸培養“專一”的心念。專一,就是只想一件事,幹什麼事情就想什麼事情,不要另外再想其他事情。比如正在做靜功的時候,思想就集中在“聽息”和“觀光”的體驗上面;出外散步的時候,思想就寄託在周圍的景物和空氣感受上面;每當吃飯的時候,思想就注意在飯菜的味道上面;練習太極拳之類的動功之時,思想就貫注在肢體的運動上面。


這樣做一事想一事,就能逐漸做到控制自己的心念,同時也能獲得生活和生命的真實體驗。對於修煉靜功層次的提高,更會起到不可思議的推動作用。


8、讀寫方面與靜功


現代社會,紛紛擾擾,能夠靜下心來讀書寫字,也是一項極好的修養,對於做靜功能夠起到良好的配合作用。


如果配合靜功的需要,把看書作為養性之用,可以隨意閱讀前人的道論、修煉著作、養生文獻、山水遊記、筆記小說、笑話趣聞等,可以幫助領悟或放鬆心情;或者今人的氣功文章也可參考,只是氣功方面華而不實的文章太多,要注意甄別。


浪費腦筋的書籍,如苦澀的理論性著作,或怪味的文學書籍,對於入靜不太有利。帶有複雜演算法和許多數目字的專業書籍也會妨礙入靜的培養。


這中是針對一般離退休或閒職人員而言,如果學生功課或者工作需要,運用腦力不可避免,就不可廢棄專業。而用靜功調節腦力,反而智慧上的開發大有幫助。


9、動作方面與靜功


靜功是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為原則,對於外部動作關係並不太大。行、立、坐、臥四種姿勢的基本要求,前已有述,皆可根據個人的情況,隨意安排。


其中坐式,自腰以上,身體應當正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使用權勁地硬挺著;四面要淩空,不要有依靠。總之做功之時,無論何種姿式,均應保持頭脊正直,勿使五臟受到壓迫。另外注意全身儘量的放鬆,這樣才利於達到完全入靜的境界。


為了配合靜功的需要,也可以同時兼煉動功,以做到動靜結合,但是應當靜功多而動功少。古人云:“有動乎中,必有其靜。”是說動功對於引導入靜,亦有良好的作用。


10、靜功的時間安排


靜功的時間安排,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但一定要抽也時間作為基本保障,尤其對於初學而言,更不可丟鬆。一般來說,子(半夜11時至1時),午(中午11時至1時),卯(早晨5時至7時),酉(晚上5時至7時)四個時辰,稱為“四正時“,做修煉功夫最好,而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便於自我安排。


每天早晨3點到5點之間,正當睡眠的人都會醒來一次,這個時候起來做靜功也比較好,腦子比較乾淨,容易入靜。其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有空閒時間隨意可做。


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個鐘頭,最多不宜超過兩個小時(對於一般人而言)。若用臥功,則睡下之後不拘時間長短均可,可以在剛睡和臨睡之時,運用聽息、觀光的方法入靜;如果睡到半夜,翻來覆去睡不著時,可以起身在床上做功,坐到又有濃厚睡意發生,身體支持不住,然後再臥下,一定能夠睡個好覺。


只是在吃飽之後尚未消化之時(或吃飯之前腹中甚餓之時),不可馬上做靜功,亦不可馬上倒下睡覺,應當使身體稍微活動(或先解決吃飯問題),過半個小時再做功夫。


以上十個方面的內容,用在靜功修煉上,自可培養心性,增益功修。即使不是專門從事修煉,如能依照實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長壽命之效驗。


 


七、靜功與氣功


靜功著重在一個“靜”字,不必要在“氣”上做什麼功夫;氣功著重在一個“氣”字,未必就能符合“靜”的原則。試看社會上各處所流傳的氣功,多數功法都要運用意念,不是用意念引導行氣,或者動作、行氣、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見氣功的法門雖多,總是要用意念,然後加上氣的動作。靜功則完全是靜,在氣上只是順其自然。並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動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動作,就失去了“靜”的意義。這樣對比而言,靜功比氣功的起點要高。許多氣功把靜功作為本派的最高功夫。而在內丹法之中,靜功只是最初下手的築基功夫。由此可見,靜功和氣功在層次上存在差別。


靜功和氣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氣功做得好的,能夠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舊病不癒,反會增添新病。靜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夠治好醫藥難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點益處;退一步說,即使沒有大的效果,絕對不會又添新的毛病。可見氣功 有利有弊,而靜功則是有利無弊。


有些氣功,雖在也有靜坐法。但就其本質而言,靜功是“靜”的一方面事,氣功是“動”的一方面事,二者性質不同。氣功的靜坐法,不合內丹靜功之原則。氣功靜坐,身體外表雖然坐在那裏不動,但是他們的思想在身中運用,沒有休息,雖然說是靜坐,實際上仍然屬於動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靜功。


對於各種病症的治療而言,氣功的作用離不開靜功,離開了靜功,氣功的效果很難保障。比如胃潰瘍病和神經衰弱,如果不用靜功。單靠氣功很難保證能有切實的效驗;假使不用氣功,專做靜功也完全能夠痊癒。近些年來冶病效果較好的氣功,實際上總是包括有靜功的作用在內,於無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關係甚大。病癒之後,一般人都認為是氣功的效果,不知靜功在其中潛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復健康的主導作用,氣功只是輔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氣功和靜功不可分離,練過氣功的人士,進一步深造修煉築基之靜功法,對於身體的健康長壽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將會登上一個新的階梯。


 


八、靜功之行持


以上所談,基本上囊括了道家修煉靜功築基方方面面的問題。但是,恐有修習都對於具體的實行,還有不明之處,因此作說如下:


主要一個問題,就是具體用功的時間安排。這一點已在“靜功與生活“第10條談到,就是每天保持半個小時以上,堅持下去。一般來說,持之以恆,修煉一百天,就是“百日築基”之功。可以完成兩大法門中所談到初步境界,時間可以選擇在早晨、晚上、中午、半夜之時,這時一般人都會醒來一次,因為經過睡眠,大腦較為乾淨,如果能夠起身靜坐,會有較好的效果。


我們所談的靜功兩大法門,即聽息和觀光;三大層次,即身靜、心靜、意靜三層。如果一定要說多少時間才能完成,這一點由於每個人秉賦的不同,一定會有所差異,因此不好硬性規定,即使築基百日之說,也不過是大概需要一百天而已。不過若為學道者方便起見,在百日築基的階段之內,專以靜功修習,可以勉強規定一個時間的次第,以便體驗修習的功效。


因為聽息和觀光兩大法門,聽息經常的做法,觀光的時間不可能限定多少時間就能見光。這個要根據每人的情況,才會出現。也許最初養靜,就能見光。一般來說,能名達到第二層次“心靜”的階段,就會見光。因此我們只能從靜功的三大層次,勉強劃分時間如下:前半個月,專修第一層次“身靜”。聽息必須要聽,觀光順其自然。


中間一個月,專修第二層次“心靜”。聽息仍舊堅持,觀光有之即觀。後一個半月又十天,專修第三層次“意靜”。聽息、觀光,無心用之即可。


如此分段,在具體個心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較容易把握。聽息之法堅持要用,觀光之事不可追求,開始是有心而用之,以後均歸於無心。對於三大層次,修第一層時不管後二層,修第二層時不管第三層。在限定時間之內,只體悟一個層次的效果,這樣逐層遞進。


另外,做功者應當經常閱讀本文,反復理解,以求自悟。即使看不懂也沒關係,先將其大意含藏心中,不知不覺在做功之中,將會發生不可思議的潛化作用。



[ 本帖最后由 qdpan 于 2012-3-21 13:14 编辑 ]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道家築基煉炁法--吐納法


 


作者:田誠陽


 


道家吐納訣


中華道家修性煉命之術,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注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筆者曾在東海嶗山得傳道家吐納訣,屬於修煉築基之功。因觀社會上各派氣功五花八門,雜而多端,頗令學習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或見異思遷,或誤入旁門,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養生而反戕生,此氣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蓋中華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現任何偏差,且與他家氣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謹將道家吐納功法之真正口訣,公開於世,獻諸同道。


 


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雲:“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炁,達到修真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為“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樸子》中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炁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炁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乃閉。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閭,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雲“眾人之息以喉”。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炁,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蓋人生稟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道家修煉,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1.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鬆一鬆,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行、立、坐、臥之法則如下:


行,可緩步許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莊子》雲:“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齶,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因人之上齶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九,漏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2.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裏回思則不怒,喜裏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於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系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制憋炁。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衝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説明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曰:“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於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體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通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養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饑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煉習吐納,最好結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內功,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炁,以炁領形,終究落於下乘,且於養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內含養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炁,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應避之。應持清淡飯食,以養真炁。食可則止,不宜過饑過飽,過饑傷炁,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當風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煉炁當禁煙酒,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煙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炁。酒者,入於心經則多說話,入於肺經大聲叫喊,入於腎經情欲不節,入於脾經不願吃飯,入於肝經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炁耗,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為養生不二法門。但這在道家修煉之中,只為築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層接命之術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道家回陽功


 


作者:田誠陽

 

道家回陽功,用在初步築基階段。靜坐之中,或睡眠醒起之時,出現無欲陽舉的現象,可用回陽功將其收回,以免散失。如是有了濁念而出現興陽,則屬於濁水源,縱使收回,亦難以保守。


如果修習《伍柳仙宗》之類的功夫,遇到興陽之時,照例就要運用河車,搬運周天。即是從海底(又稱陰蹺,即會陰穴)提起,循督脈上升,經背後尾閭、夾脊、玉枕三關,直上泥丸宮;再由泥丸下降,經上鵲橋天池)、十二重樓、絳宮,直下丹田,謂之一個周天。行功之時,可用數個周天完成。同時又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說,及二百一十六、一百四十四,用九、用六等數字(此皆比喻,不可死搬硬套)。但是修習上乘大道之人,卻認為其方法偏於有為,而失於執著,不合無形大道,故為下乘之法。其他各派功夫,亦有順其自然而升降者,不用周天度數;亦有循沿中黃而收攝者,不用運轉周天。


回陽之法,道家傳有十六字訣,較為簡便,而且易行。其訣為:“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具體做法為:陽生之時,先是吸炁,至會陰穴,然後以微意提攝之,隨息歸入下丹田(即臍);同時咽下津液一口,即為水火相見。水,喻為腎陽;火,喻為心意。水火相見,即心腎相交,使水升於上,而火降於下,水經火煉,化為真炁,炁歸丹田,還歸自身。丹道喻後天之水(即腎)為坎卦,後天之火(即心)為離卦,水火相見,乃使坎中之一陽,填入離中之一陰,從而使後天坎離,變為先天之乾坤。此即後天返還為先天,成為純陽之體,乾健之軀。此法可連用數度,直至陽回而止。然後再以文火溫養丹田,謂之封固。


其他,亦有專以清靜為法門,而令陽生自返等法。雖然其中方法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是總要注意貴在自然,不可用意太過,則偏離大道。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道家睡功法


 


作者:田誠陽

 

道家秘傳睡功法訣,筆者整理為:“東首而寢,側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龍之盤。一手屈肱枕頭,一手直摩臍眼。一隻腳伸,一隻腳綣。神不外馳,炁自泰然。收神下藏丹田,二炁和合成丹。


此訣大意是說:頭靠東方而臥(東方為太陽出升之地,乃是生炁之所),側著身體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道諺曰:學道不學道,學個狗睡覺),又似龍之盤曲環繞。一手屈臂而枕頭,一手直撫於臍眼(丹田)。一隻腳伸展(左手屈則右腳伸,右手屈則左腳伸),一隻腳綣回(左手伸則右腳綣,右手伸則左腳綣)。神意不可馳逐於外物,炁機自然聚集泰定。收斂心神含藏於下丹田之中,體內陰陽二炁自然和合凝聚,結成內丹。


睡功起始,應當先睡心(收心養靜),後睡眼(閉目入睡)。致虛之極,守靜之篤。神炁自然歸根,入於丹田之內;呼吸自然綿綿,歸於元海之中。此時不必有心調息,而呼吸自會安定;不必用意伏炁,而炁機自然降伏。臨醒之時,應當先醒眼(眼先醒來),後醒心心生知覺)。然後慢慢輾轉身軀,方可起臥。睡功做到好處,自可入於大靜,一念不生,心同虛空。其後如果能夠放下身心,靜定一場,還會出現其他良好效驗,妙不可言。


以上道家睡功的法訣,非是一般的小法小術可以比擬,乃是主靜立極的上乘大道。當初陳希夷(陳傳)祖師留其肉身於西嶽華山,蔣青霞真人脫質升舉於王屋山,都是修習睡功得道的古代仙真。


又,上古時代道家傳有“宴息法”:每當夜晚之時,耳無所聞,目無所視,口無所言,心無所住,息無所促,形無所動。只留些子元神元炁,相依相偎,如同爐中一點火種相似,綿綿不絕,若有若無。久久純熟,自可達到“神滿不思睡”的境地。所謂妨礙修煉之“睡魔”,亦不知不覺而消失。


陳摶老祖傳有睡功秘訣三十二字,名曰“蟄龍法”。其訣曰:“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曰蟄龍,我卻蟄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上臥,世無知音。”


呂純陽祖師曾為之題詩雲:“高枕終南萬慮空,睡仙常臥白雲中。夢魂暗入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真訣誰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學癡聾。華山處士留眠法,今與倡明醒眾公。”修習道家睡功的同志們,當由此參悟之。

☆ 不要去盼什么英明之主,而要去争一个可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
  不要跪什么青天官员,而要去争一个可监督问责官员的制度
  不要歌颂什么伟大领袖,而要去争一个可选举弹劾权者的制度
  不要说什么拥护感谢,而要去争一个可言论迁徙自由的制度
  不要等什么英雄勇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


★ 史上最强最热血“爱国者”手册——“五毛党”“美分党”禁入╭(╯^╰)╮
  地址 https://cmule.net/viewthread.php?tid=285861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