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真相控对《杯中窥人》的纠结

真相控对《杯中窥人》的纠结

真相控喜欢分析,分析各种各样的道听途说的细节,但是唯独不分析事情本身,唯独不分析做事的规律和套路。
        新概念作文大赛,百度百科上有,各位自己查,其中说到决赛不限题材,不限体裁。而要在比赛中有所斩获,必然要有赛前训练,猜题和押题,甚至要背范文。而实际上,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是第二届了,之前各种名目的作文大赛也不少,为了应付比赛,语文老师会让选手写出若干题材的作文,反复批改润色,最终形成选手的比赛储备。而比赛的不限题材,不限体裁表面上更自由,实际上降低了赛前准备的难度,只要准备较少的题材,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比赛时只要把评委的出题和自己储备的题材巧妙一点地扯上关系,最后拉到自己熟悉的路子上来,这不就简单了。
        再说《杯中窥人》文章本身,其文旨描述的是人性,其文题说白了就是"由杯子我想到了人",其结构三大块: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把杯子和人扯上关系,主体就是经过韩寒老爸批改润色过的储备,结尾再把杯子和人扯上关系,很复杂么?就是抱上一西瓜也能写,就看你蛋会不会扯。不要说韩寒是这样,在场的所有选手都是这样的套路,文章实际都是他们语文老师的杰作,这样的套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和拉关系贿赂比赛评委相比哪个更好操作?


[ 本帖最后由 shockman 于 2012-2-18 13:36 编辑 ]

TOP

到处都有很尽职的韩粉与方粉,

TOP

回复 1# shockman 的帖子

补考也是这种比赛的规律和套路?

TOP

回复 3# nkpoper 的帖子

只要会扯淡,茶叶蛋里能扯出导弹来,杯子里扯出个人来算什么?

TOP

回复 4# shockman 的帖子

韩寒这个事可疑之处,首先是补考,而且据说题目也是临时定的。
它首先很明显有舞弊嫌疑。而不像你说的:这样的套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和拉关系贿赂比赛评委相比哪个更好操作?
因为它根本不是按套路的。

至于具体内容。如果是一个好学生,平日里语文和作文都算好的,只是文学功底不够。那根据你那一套,也就是押题什么的,确实有效(但也不如舞弊来得稳当);何止作文,无论哪科,好学生都是这么混考试的。但是,韩寒又非好学生,所以你那一套也未必有用。

TOP

回复 5# nkpoper 的帖子

不管这杯子有水没水,装的是水或者茶或者酒,不管往杯子里放纸还是布或者其他,都是《杯中窥人》,最多在开头和结尾描述一下杯子的现状,换成盘子就是《盘中窥人》,换成瓶子就是《瓶中窥人》;你要是给我糖葫芦,芝麻糊,糖人,面人,波浪鼓,我就是儿时故乡的回忆;你要是给我衣服鞋帽,我还是和‘人‘扯淡。知道以不变应万变么?这套路难么?

[ 本帖最后由 shockman 于 2012-2-18 14:38 编辑 ]

TOP

回复 6# shockman 的帖子

如果不是杯子呢?汗。这个题目,如无舞弊的话(题目未必舞弊),据说是临时出的。谁知道他出什么题目?他如果拿个拿破仑三角帽来放在那里,你怎么跟杯中窥人的内容联系起来?容易么?
好学生经常押题,我当年就是好学生,非常清楚怎么押题。但是,坏学生押题也没用啊!

TOP

《帽子》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人刚出生裸露着头颅,轻松的不得了;然而接触社会,就一定要分出高下,戴上不同的帽子,本来的轻松也会慢慢被拘束,渐渐被束紧无法动弹。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的不得了的人不戴帽子,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写杂文的就是如此。《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帽子产生了魔力,戴着的人能够享受别人的谦恭。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和谦虚之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钱钟书起初够傲,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孔庆茂:《钱钟书传》及《走出魔镜的钱钟书》)可惜后来不见有惟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李敖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镜子(《李敖快意恩仇录》,中国友谊出版社),但中国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笑话书啊!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吾儿乖,待汝老时,纵有一身才华,切记断不可傲也,汝视《舌华录》之傲人,莫不作笑话也!”中国人便乖了,广与社会交融,谦虚为人。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但,这是一顶外国的帽子。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犯罪。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对美国印象不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
  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古罗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
  帽子还是帽子,依然静静的躺着。

TOP

回复 8# shockman 的帖子

你够狠,算是给我一个教训。
结论一:你够狠;
结论二:我那个”拿破仑三角帽“的话,纯属自作聪明,那种话以后我再也不说了。

不过,韩寒得比你狠才行。毕竟他得先把稿子背得烂熟,然后再临场发挥。
你大约是好学生吧。

TOP

回复 9# nkpoper 的帖子

呵呵,我不是学生,上学的时候学习也不好,学的是工科。
把稿子背的烂熟并非不可能,而且还不只一篇稿子,当年上届以及和韩寒同一届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很多直接保送到清华北大复旦之类的名校,可谓飞黄腾达,付出这点努力还是值得的。

TOP

回复 10# sooyie 的帖子

你没看明白楼主说的是什么?
汗。
背篇稿子,只能说是“没作弊”,不能说”没抄袭“吧?
楼主又非韩粉,你就不要乱引为同类了。

TOP

一句话评论《杯中窥人》:只有厕纸泡在水里才是速溶的。

TOP

回复 15# sooyie 的帖子

这个是你说的话:
<<<<<<
即便你举出在恰当的例子
他自多回复一句自作聪明
但对于韩寒就是抄袭那是咬定不放的
你能耐之若何?
>>>>>>
明明是楼主认为韩寒背了一篇稿子,你嘲笑我“对于韩寒就是抄袭那是咬定不放的”,沾边吗?
还是你打算趁着我跟楼主吵架,把我们两个人一起骂了?

TOP

吹牛逼是很容易的

TOP

忍不住说一下,lz不是在上海的吧?那时候有几个学生会注意“新概念”和萌芽。
坚持个人的自由,亦是坚持国家的自由。

TOP

回复 20# zhujw49 的帖子

百度会不?百度百科会不?

TOP

《杯中窥人》出笼后,据说评委们是有不同意见的,不过复赛目的很明确,也就压下了。这篇文章有写作经验的人很容易看出问题,因为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是个长期的过程,人的天赋有差别,但基本的规律还是有的,就像一个人可以跳得很高,但不能跳出地球。
  先看这句: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
  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感兴趣,不会一下子获得相关知识,而是慢慢积累。假设一个小孩6岁开始读李白,喜欢李白,他就会积累一些关于李白的知识,看他努力的程度,以及一定契机,可能7岁时知道他和杜甫的关系,8岁知道他的出生经历,十多岁时知道他的婚姻状况,20多岁时知道他“引官为荣”,30多岁时理解李白的激情,40多岁时感受李白的悲凉,这种积累是很缓慢的,除非你成天研究李白,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其他方面就差了。一个7岁的小孩说“床前明月光”大家觉得正常,但一个17岁的中学生说“引官为荣”,大家就会佩服,这说明他对李白的熟悉程度超越了绝大多数中学生。
  再看这句:钱钟书起初够傲,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
  假设韩寒真以钱钟书为偶像,他提到钱钟书也正常,但要到梳理钱钟书、吴宓、叶公超关系的程度,那就很难是毛头小孩做得到了。
  再看这一句: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
  我也不知道这是本什么书。假设作者是个古典文学感兴趣的人,他会经历多长时间的阅读才会关注到《舌华录》这本书?10年?20年?
  以上的几个知识点,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可能有人会说作者博闻强记,刚好把他看到的东西都写进来了。这样的人有没有?世上可能有那么一两个,比如要横扫清华图书馆的钱钟书,但他必须做一件事,即长年累月地读书,表现完全是书呆子,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相关知识积累。但韩寒并不是成天看书的人,这点没有疑问。
  光有知识积累还不够,还要转化自己的东西,不然就是一个肉体图书馆。转化也是靠时间,靠经历,让各种知识慢慢形成一个体系,然后才能有效地发挥。往外滔三瓢水,肚子里得有一片海。
  这篇文章让人震撼的地方不在于它文笔和观点,而在于这些知识积累超越了常规,达到了天才的地步,就是只有天才才能比别人提前几十年获得这些知识积累和转化。以前人们从这篇文章里惊讶于这种知识积累,现在则在其父那里看到了可能的答案。

TOP

回复 22# zzz132 的帖子

知道什么叫赛前准备不?知道赛前要背范文不?猜不出这范文是他爸批改的?知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话不?

[ 本帖最后由 shockman 于 2012-2-20 22:24 编辑 ]

TOP

回复 21# shockman 的帖子

基地还有人在百度?再说了,百度能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
坚持个人的自由,亦是坚持国家的自由。

TOP

《杯中窥人》的考据意识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
钱钟书起初够傲,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孔庆茂:《钱钟书传》及《走出魔镜的钱钟书》)
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镜子(《李敖快意恩仇录》,中国友谊出版社)
——上面几句摘自《杯中窥人》,这几句让中学语文老师看到的话肯定会吃惊,一般学生不会这样写,短短的千字文出现三句有考据倾向的句子,是很引人注目的。但中学生很少在作文教学中训练考据,讲的是句子写得漂亮,立意新颖,凤头豹尾猪肚,等等,要紧的是不把名人名言张冠李戴,实在记不住就说是某人说过。
中学生作文不重考据原因简单,都是课堂作文,没办法考据,做考据都是在书房和图书馆,要准确,靠记忆不行,非得拿着书翻。所以中学生作文不会出现考据倾向,比如文中的这种版本考据,既无意识,也无条件。考据训练是进大学后才开始的,阅读,老师的要求,论文的写作,考据意识逐步加强,慢慢体现在文中。那么,本文的考据意识从何而来?

TOP

回复 24# zhujw49 的帖子

能,能知道一等奖不止韩寒一位,能知道这些一等奖被保送进名校,之后飞黄腾达

TOP

回复 25# zzz132 的帖子

考据?考什么据呀?据又不用他考。他就不能准备若干题材的作文,根据考题,硬塞到题材相对靠谱的文章里,在各部分提及一下考题,捋捋顺,不就结了么

TOP

回复 27# shockman 的帖子

背范文取得成功的例子很多吗?再说韩寒记忆力不好,他总是“记不得了”。这招不适合他。

TOP

回复 28# zzz132 的帖子

你以为其他一等奖就不背么?强化记忆知道么?时间长记不得太正常了,还记得你高考作文么,高中作文呢,初升高作文呢,初中作文呢,小升初作文呢,小学作文呢,不看标题你记得原来标题是什么吗?给你随便摘一段话,你知道在哪篇作文里写的么?

[ 本帖最后由 shockman 于 2012-2-21 00:24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