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李怡:告別 2011——This city is dying

李怡:告別 2011——This city is dying

今天是 2011年的除夕,回顧過去一年,我們不能不警覺地看到:中國大陸從社會、政治、文化、法治、自由、民主等各個層面對香港的侵蝕,已使煮蛙的溫水變熱水,香港的傳統價值將要被煮熟煮死。"This city is dying"這句年底電視劇的話,是對這一年最精準的概括。

  2011年第一個在香港出生的嬰兒,竟然是父母都是內地人的嬰兒。它預告着這一年香港的災難,是內地孕婦蜂擁來港的產子潮,它衝擊香港的醫療體系,使本地孕婦產子難,私家醫院逼爆與瘋狂漲價,公立醫院醫生流失,是否免試引進外地醫生成為社會爭拗的話題。

  踏進兔年的第一樁大新聞,是內地旅遊惡客打了香港導遊卻誣稱被打,並因此獲旅行社息事寧人的巨額賠償。這件事延續了阿珍罵內地客事件,顯示內地自由行遊客對香港公平公正公道的商業價值的踐踏破壞。內地富起來的大款,佔大陸人口比例雖極少,但絕對值卻是香港無法承受的極大。炒樓炒水貨炒高級商品,使稍旺地區非經營以內地客為對象的商戶,都付不起昂貴租金。酒店房價上升數倍,聖誕假期一個小賓館的房價都要 3,000港元,除了不知錢怎麼得來的大款和可以亂報公賬的人士,其他國家和地區來的正常旅客恐怕都要漸漸裹足了。香港正從國際城市變身為內地大款在此消費炒賣的城市。

  2011年香港網絡瘋傳一首叫《蝗蟲天下》的歌曲,把內地客比作蝗蟲。這首歌在短短兩個月內,點擊量達三十多萬。然而,香港絕大部份的媒體對這首歌都沒有報道,相反倒是內地的《南方周末》有大篇報道與評論,並對香港人的不滿表示理解,說內地暴發戶的壞習氣不僅來香港搶奪資源,還不可避免地帶來各種不良影響。「在他們(香港人)看來,內地人……成了讓人心生恐懼的『蝗蟲』。」

  儘管香港傳媒的自我審查越趨嚴重,但香港主政者為了「向北望」卻一再壓制香港的言論自由。禿鷹部隊大舉拘捕示威者,李克強訪港將記者隔離至李克強看不見也無法聽到任何提問的地區,便衣警在麗港城阻擋記者鏡頭。

  香港法院獨立並嚴格遵從基本法判案,是市民可以安心碇泊的法律磐石。這個法治基礎,從早兩年習近平提出要求香港要「三權合作」,到今年港珠澳大橋的司法覆核官司被曾特首斥為「濫用司法程序」,香港終審法院首次向人大提請就剛果欠債案釋法,外傭居權官司更是由政府、建制派議員不斷煽動社會情緒要人大釋法,香港法院將被黨意主導的人大凌駕,香港法治在政客鼓動、市民短視之下面臨衰蔽。司法一旦淪為行政機關的工具,市民的法律保障也就喪失了。

  香港蹣跚前行的民主,在區議會大規模的種票事件中,使人頓悟:將來無論是特首普選或立法會普選,都會在中共政治詐騙的掌握中,也使我們看到,民主黨去年的妥協,若不是自有盤算,就是愚不可及。

  廉署對擺明衝擊廉潔選舉的種票事件,以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的方式,輕輕放過有名有姓的幕後黑手,使香港一貫自豪的廉潔,也陷落了。

  香港人並不傻,我們只是無奈。年底前港大民調顯示,只有 16.6%的港人願自稱「中國人」,比率是 12年來的新低。中聯辦宣傳部長郝鐵川批評港大民調,指民調設計將「中國人」和「香港人」對立「不科學」及「不合邏輯」。

  調查國民身份認同不是調查國民身份,而是調查「認同感」。香港人出遊,是持中國護照還是香港特區護照?香港人在外國人面前,會說自己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是的,我們都是「香港中國人」,「中國人」之前必加「香港」二字。我們期待中國大陸香港化,那時我們說「我是中國人」時,就不須加「香港」二字了。但我們今天看到的趨勢是香港中國化,所以更多人也緊緊抱住「香港人」這標誌。追求自由與人權是人性,任何國民教育的詭詐和宣傳,效果都會適得其反。

TOP

朗思:香港經濟靠大陸人消費嗎?

網上有一段熱播的短片:一位大陸旅客在機場投訴航班延誤,他用普通話說:「沒有中央政府照顧,香港完了。」這句話反映普遍大陸人對香港的心態。

  沒有大陸人的消費,香港便完了。真的嗎?

  大陸人來香港而不留在本土消費,最主要原因是大陸一般商品價格較高,而價高是因稅費重。尤其對高價貨如電子產品、化妝品等都要徵收「增值稅」。反之,香港的稅率低,商品價錢比大部份國家都便宜。本人買同一韓國牌子的手機,在香港零售店價格是二千五百港元,深圳的價格則是二千五百人民幣,即三千一港元。如果你是深圳人,你會去哪裏買?

  其次是大陸假貨劣貨充斥。這個國家上到汽車下至食油,無一不假:結石奶粉、黑心饅頭、紙皮餃子、成色不足金、地溝油、木糠藥丸、致癌牛奶,應有盡有。為保住「命仔」,來香港這個相對安全的市場買貨,是理性選擇。

  其三是通脹與幣值。近年中共政府濫發鈔票,以致通脹幾近失控,食品價格攀升更佔去百姓工資的大半,人們不難發現大陸的食品價格竟比香港貴。與此同時,人民幣在外幣市場不斷升值,港元卻跟隨美元而貶值,拿着人民幣在香港確實比較好花。高價貨即使兩地定價相差無幾,用人民幣換港元去買就相對便宜。

  其四是大陸缺乏安全的投資渠道。大陸人除了大舉來港辦貨,還會買樓、開戶儲錢、買金與名牌貨等等。大陸人有少數人「富起來」,但缺乏適合的投資渠道:股票市場近年一直插水、樓市泡沫行將爆破、工業出口收縮等等,加上國家缺乏社會保障,人們習慣儲錢以積穀防飢,然而通脹卻令儲蓄統統蒸發掉。「有餘錢就要馬上花」,是我的大陸朋友的普遍心態。若然花不掉,來香港投資(買樓、金與名牌貨),就是最好的避險、避通脹的方法。

  其五是花掉不明來歷的錢財。香港稱為「洗黑錢」,但在大陸沒這個概念,因為黑錢是無處不在的,總的來說,在政府與國企機構工作的人都有挪用公費或賄賂的機會。到香港豪花、到澳門豪賭,就是花掉這些不乾不淨的錢的最好方法。再者,大陸人來港花大錢買金飾與名牌貨,一些人是為了轉手圖利,一些人則是用來孝敬領導,即是行賄。傳聞D&G門口禁止攝影,是因為公司怕顧客被拍到因而影響人身安全,但有哪些人被拍到會有危險呢?

  所以,請大陸人不要再說誰「照顧」誰了,來港消費不過是公平交易而已。說白了,其實是香港的低稅率、法治制度、保障消費者制度,以及是境外消費市場的本質,讓大陸人找到一個避險、避稅的安全港。是香港幫助了大陸人一把,而非相反。我們也不稀罕甚麼感謝,只望這些旅客不要隨街拉屎就可以了。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