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名 芭萨提的颜色(又译:青春无敌)
◎片 名 Rang De Basanti
◎年 代 2006年
◎国 家 印度
◎类 别 爱情
◎语 言 HINDI
◎字 幕 中文字幕,英文印地语对白
◎IMDB评分 8.6/10 (3,100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405508/
◎文件格式 XviD + MP3
◎视频尺寸 640 x 272
◎文件大小 CD1 49 x 15MB=700.29
CD2 49 x 15MB=701.17
◎片 长 157 Min
◎导 演 Rakesh Omprakash Mehra
◎主 演 阿米尔汗Aamir Khan .... DJ/Chandrashekhar Azad
Siddharth .... Karan/Bhagat Singh
Sharman Joshi .... Sukhi/Rajguru
Kunal Kapoor .... Aslam/Ashfaqullah Khan
Atul Kulkarni .... Laxman Pandey/Ramprasad Bismil
Alice Patten .... Sue
Soha Ali Khan .... Sonia/Durga Vohra (as Soha Ali Khan Pataudi)
◎剧情简介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唤醒,树立信仰,提倡革命的精神没有时间和年龄的界限。
一位年轻的理想主义的英国摄制者苏到达印度拍摄一部电影关于印度革命家hagat Singh, Chandrashekhar Azad,以及他们那个年代为了争取自由和英国统治者的斗争。
由于缺乏资金,她招了德里大学的一些学生出演。她找到了DJ (Aamir Khan), 他毕业了五年但仍然还想留在学校,因为他认为学校之外的现实世界没什么意义。
Karan (Siddharth),大实业家Rajnath Singhania的儿子,和他父亲的关系很不好,想离开他。Aslam (Kunal Kapoor),是个中等阶层的穆斯林男孩, 以及居住在他家周围的朋友,诗人、哲学家JamaMasjid。

精彩影评:
渴饮青春——《芭萨提的颜色》影评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夜里,一位王子走到熟睡的妻儿床前,凝视着,在心中默默道别。他穿过大厅,一群袒胸露胯正在打鼾的舞女趴在地上睡觉。他牵着一匹白马,在月色照耀下悄悄出走。这一年他29岁。
一千年多年后,一个28岁的和尚混迹于逃难的灾民中,打算出长安城而去天竺求取这位王子留下的教诲,他要用这些的经文来普渡众难。
地藏王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支撑这两个人的也是同样的信念。他们要改变这个世界。
卡文说:“在这你要想改变什么, 只会变得更糟。腐败简直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这个国家没有未来。”五个年青人就这样,过着唱唱歌,喝喝酒的日子——直到他们遇到了苏,命运的突变要他们发菩提心,入地狱门。
(据说这个帅哥因为这部影片和扮演索妮儿的美女好上了)
苏的祖父曾于印度独立前在当地替英国警方做事,并将日记留给她,苏被这本日记里的记载深深打动,欲将日记描述的革命事迹拍成电影,故走访新德里,邀请当地的5名青年友人担演。但这5个年青人过惯了随性所至的生活,而且对于印度的革命史并没有切身的感受,他们更愿意放浪不羁地享受校园生活而不愿意扮演什么八杆子打不着的革命者。可是苏的真诚感染了他们,甚至使他们与信仰不同但同样积极的拉克曼达成冰释前嫌,共同筹拍这部纪录片。这些革命者本身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导演用了七年的时间来拍摄这部《芭萨提的颜色》,其中有三年用在剧本创作上,编剧被要求阅读革命者的传记。顺便一提的是,苏的扮演者是末代港都彭定康的幼女彭雅思。
故事就这样在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的交错中伸展着。
我所在学校对面的红岩魂广场,有个巨大的问号雕塑。每天这里有很多游人留影,不知这层层推进直刺天空的重重问号是否真能敲响意义的追问。在苏的电影拍摄中,问号渐渐浮出了几个青年的心中:这些老家伙们哪里来的力量,可以提着脑袋这么玩命?为这个国家牺牲真的值得吗?可这里是印度,一个似乎不会有什么未来的国家。
庆幸的是,这些疑问只是偶尔来惊扰一下我们的平静。生活的钟摆会把它们遗忘。吃肉、喝酒、KTV,或者逛逛街、打打麻将,一切对意义的追问都会在庸庸碌碌中磨得不剩痕迹。现实是灿烂的阳光与星空,历史是泛黄的旧胶卷。两个时代,同样的演员,不同的生活。
革命者不得不面临被捕后的酷刑,而青年们却可以在古城墙外广阔的田野上奔跑。在明媚的阳光下,在蓝天如洗的背景中,四个男孩脱掉上衣,当做旗帜在手中摇晃着。麦穗狂野的金黄色倒映在他们健康的肌肤上,反射着耀眼的光。他们呐喊着,朝着飞机升起的地方猛然跃起。哄——一声巨响,飞机尖尖的顶部深入蓝天,青年手中的衣服正好甩向机头上升的方向,形成了一幅震撼心魄的哥特式印象画,流淌着青春的滚滚清新。
阿杰的罹难毁灭了理想对现实的妥协,挚友的死逼问着他们的心魂,他们必须回答人生的意义,他们必须作出抉择。阿杰是印度的空军飞行员,驾驶着米格27,但由于国防部的腐朽,这些从俄罗斯进口的战斗机都是劣质货,高官们借此豆腐渣交易中饱私囊。阿杰在飞机失灵后本来可以跳伞,但为了避免飞机坠入人口稠密的城市,而坚持把飞机驶向空旷的无人地带,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国防部长为推卸责任,阻塞舆论,否认飞机存在质量问题,把阿杰说成缺乏经验,“轻率”的飞行员。五个青年作为阿杰的挚友,陪着阿杰的母亲来到广场静坐示威,抗议国防部长不负责任的言论,并要求他引咎辞职。这一热点新闻激怒了部长,他下令军队驱散集会,并不惜动用暴力。
满是烛火闪烁的广场,登时到处是鲜血涌流。青年们在混乱的人群中一面抵挡着军警的棍棒,一面在抢着去把几个孩子抱在怀中。这些哇哇哭着,不明所以的孩子,他们是受到打击的纯真,他们是现实中无力的理想。他们搂抱着这些无助的孩童,用伤痕累累的躯体建造起坚实的城堡。
阿杰的母亲被打破了头,送进了医院。DJ从医院回来,再没有了平时的嬉笑,他在苏面前哭得像个孩子,他说自己很没用,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却什么也做不了。哭完他便沉沉地睡去。苏说他不是睡去,而是觉醒。
第二天,五个青年便谋划着暗杀国防部长,这个大贪官。他们决心效法革命者。他们疯了,可他们的行动获得了完美的成功。
但是,社会并没有改变,他们被认为是恐怖分子,国防部长被认为是印度最伟大的儿子。官官相护,国防部长的继任者很可能将重蹈覆辙。腐败,如果纯粹是个人的堕落,并不可怕。但延伸至全社会,成为制度性腐败,那么国家机制往往会伸张邪恶,而压制正义。青年们愤怒了。难道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我们活着究竟还有什么意思?
他们不能就这么罢休。有一种信念在涌动,有一种意志在呼号,他们要撕裂生命的锁链去追寻青春的召唤,要用青春的祭曲来开启灵魂的密室,要让灵魂深渊中透出的强光涌入晦暗的夜空,要用最后一声的呐喊去动摇社会的冷漠。于是他们决定要去自首,但不是在警察局,而是在广播台。他们要说成真相,要让全社会都知道真相。他们要用自己的希望去实践一个绝望,他们的此行必定会下到地狱。明知不可行而行之,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凝定在了理想烟火的瞬间绽放中,那绚烂在天际闪灭,却在心尖永驻。警察把他们枪杀了。
他们的死震撼了社会,大家开始思索印度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真的无可救药?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从改变自己开始。
5个至真至纯的灵魂走了,他们又回到了初常去的古城墙。在城墙外,金灿灿,黄澄澄的藏红花像奔放的野火一般放肆地烧着。一个小女孩看着自己的爸爸在种着什么植物,便问道,“爸爸,您在做什么呀?”爸爸告诉她:“我在种芒果树,现在是一株,将来会是一片。”于是小女孩也去种自己的芒果树。5个小伙子聚拢在一起,俯看着这个美丽纯真的孩子脸上开放的笑容,阳光在他们背后热烈地照耀,透过他们的头顶,泛着神秘的白光。他们脸上闪烁着星空似的微笑,空灵飘逸,似乎那笑是用青春制成的佳酿,让人一看都想醉。他们走向荒弃的古城门,太阳的金芒穿过他们的躯体,他们渐渐融入茫茫的纯白中,与光同住了。
这样毁坏政府,尤其是国防部形象的影片,在审查时让导演着实捏了一把汗。国防部长听说剧情后也敦促电影审查委员会让制片人获得军方的许可。在审查时,国防部长及部分军部高官共同观看了本片。一位空军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与其说这是在回顾过去(review),不如说是在警示未来(preview)。”国防部长也不再要求任何的删减,但是建议影片的最后登出更多因驾驶米格战斗机罹难的飞行员姓名。
影片上映之后,社会反响巨大。该片上映一个月后,一项针对博客的调查表明更多人开始把注意力朝向政治,尤其是贪腐和低效问题。由此引发了印度关于贪腐问题的一场大讨论。同时,人们的反思也指向了自身,关于如何支持非政府组织、履行纳税等公民基本义务,以及如何担负起更多的国家责任的问题,也引发了大量讨论。同时在社会活动中,青年的运动也活跃起来,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证据就是杰西卡·拉莉谋杀案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该案的被告是哈里亚纳邦能源部长夏尔马的儿子曼努,其母开着全邦最大的超市连锁店。1999年4月的一个深夜,大学刚毕业的曼努和朋友到一家高级餐厅寻欢,拉莉本来是个模特,周末来酒吧兼职陪酒,见曼努等人来意不善,便以餐厅打烊为由拒绝陪酒。24岁的夏尔马因此与拉莉发生口角,并朝其连开数枪,结果拉莉头部中弹当场死亡,当时酒吧侍应和老板娘等人均在场,惊得目瞪口呆。一周后,曼努投案自首,可餐厅老板娘和重要证人不是被捕入狱,就是遭开除后不知所终。目击证人后来不少都因为夏尔马家族的软硬兼施,改了口供,该案的审理也一拖再拖,7年的马拉松审判终于在2007年的2月结束,法庭竟然判决曼努等人无罪释放。印度媒体对夏尔马大举挞伐,大字标题“且看有钱人怎样脱罪”,不少电视台更呼吁观众支持重新审案,结果数天内就收集了20多万条支持信息。在媒体大肆宣传下,大批新德里民众都忍不住心中气愤,纷纷到街上游行示威,与影片中的烛光静坐一样,他们还在新德里的地标——印度门举行烛光悼念晚会。此外,不少学生到首都的心脏地带国会大街高呼口号示威。其实很多学生及民众原先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在接受采访时18%的人认为影片《芭萨提的颜色》是促动他们的一个主要原因。影片虽然没有在邻国巴基斯坦上映,同其影响力却同样扩展到该国,其报纸和电台更多地关注民权问题,并支持公众意识的觉醒。因此,一个叫做“芭萨提效应”的名词开始在印度流行。
(曼努无罪释放时得意之情)
电影散场,5个青年用生命的烈焰触着了我们内心某个隐约的深处。近来流行一句话“抓住青春的尾巴”。若是心已老,丧失了改变世界的伟愿和好奇的童心,青春的尾巴恐怕也不过是衰老的征兆。与其抓住青春的尾巴,不若纵情于青春的炙热,感受灵魂中的躁动与挣扎,让生命热烈地燃烧一回。悉达多因为青春的疑惑将灵魂化作沉思的灵焰,最终证菩提果,成正等正觉佛。把无限放在手掌,它会把瞬间开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