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喷嚏上的战俘一段真的有点震撼啊

喷嚏上的战俘一段真的有点震撼啊

@吴铭:在朝鲜参加过战俘遣返工作的贺明说,志愿军被俘人员共有20700余人,其中师职1人、团职4人、营职41人、连排职600余人,其他为战士。《金日成元帅、彭德怀司令员告被俘人员书》公开宣布:不管在对方战俘营中有何种行为,“回到祖国后,一律不咎既往”。尽管如此,仍有14000余名战俘没有返回中国大陆。

@风雨kane:朝鲜战争结束后,7100个志愿军战俘自愿选择回到了大陆。在经过短暂的欢迎后。他们便被送去了集中学习和交代问题。此后,大部分人被开除了军籍。等待他们是没完没了的审查,和历次政治运动的折磨。他们从此无法安然生活。而选择去台湾14000名战俘,在改革开放后可以荣回故里,被当成台胞受到盛情款待。

TOP

所以说,相信共党的人都是傻逼!
People who realize free will is a gift you'll never know how to use until you fight for it!

TOP

回复 2# wension 的帖子

你说的这个是常识了。
我觉得1楼说震撼,大概主要指具体数字。呵呵。很多人并不知道,大部分战俘都选择了去台湾。(大陆的相关介绍,一方面不提数字,一方面拼命暗示你,绝大部分人都回来了。所以大家往往上当。)
其实,SB是少数,哪怕共军内部都是如此;大部分看起来像SB的人,都是在共党逼迫下装B的。

TOP

不是数字。。。可能是照片吧。。。站在老兵的位置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是有多感慨啊,战是为何而战?
引用:
原帖由 nkpoper 于 2011-6-20 20:29 发表
你说的这个是常识了。
我觉得1楼说震撼,大概主要指具体数字。呵呵。很多人并不知道,大部分战俘都选择了去台湾。(大陆的相关介绍,一方面不提数字,一方面拼命暗示你,绝大部分人都回来了。所以大家往往上当。)
...

TOP

回复 4# Yhard 的帖子

哦。呵呵。
估计我当不成老兵。
据说,军队一过鸭绿江,往往就被美国人炸得很惨,有些人当时就决定当逃兵了。加之美国人投传单(意思是说欢迎你拿着这个投降),有些人找机会就主动投降了。
我要是去了,没被炸死,估计就是这批人之一了。

其实,怕死的人是绝大多数。SB则是绝对少数。那些没回来的,大部分肯定是讨厌共党(少数也可能有被胁迫的情节,不过联合国后来的安排,是尽可能避免这种情节);回来的,其实也不都是SB,大部分恐怕是想家,倒霉蛋而已。

TOP

只有傻逼才会给人家当炮灰啊!!要是今天中越之间爆发战争,我觉得还会有无数炮灰愿意奋勇上前线的哦。的 :'( :'(

TOP

我还是缴枪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nannv 于 2011-6-20 21:11 发表
只有傻逼才会给人家当炮灰啊!!要是今天中越之间爆发战争,我觉得还会有无数炮灰愿意奋勇上前线的哦。的 :'( :'(

叫他去他就不去了。呵呵。
我看过一本《被遗忘的士兵》,里面有一段讲”大德意志师“对士兵的特训的,就是普通士兵,当然是战争时期,预定很快上前线的。
说实在,大德意志师的名字我倒是眼热,不过真叫我去,估计直接训死...
当然,前线也不会被训练好受。

其实,自告奋勇上朝鲜战场的中国人,当时也是不少的。但是只要没被打死,打不过还是要投降的。朝鲜战争,因为地形太窄,没办法打歼灭战,被俘人数还真是不多。说明人性的最佳例子是“基辅歼灭战”:苏军被歼部队(毙、伤、俘)大概有80万,进了战俘营的,就有60万。可见人类投降之容易。
要知道,这被击毙的那20万,也不一定不想投降,大部分人恐怕也只是没机会罢了。

TOP

回复 5# nkpoper 的帖子

前几天跟一个朝鲜战争老兵聊过天。那大爷是管后勤医疗,那大爷在吹牛逼的时候无意中说出当年部队医疗物质里有氰化钾,他当年是个头头,可以审批这种剧毒物支出。感觉很奇怪。这玩意除了杀人能干啥啊?他也没说出个结果来。
People who realize free will is a gift you'll never know how to use until you fight for it!

TOP

现在的人都很聪明了,当炮灰的没几个。明白人特多只是不说而已,大多数是在等D倒台了往那边跑。

TOP

《红色滑铁卢》
在本站和网上搜一下这本书。
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只有乃子还略有点温度。

TOP

当时的人大都也不想去当炮灰的。。。战争就像绞肉机。。。个人一般都是并不自觉地被卷进去

朝鲜战争和国内的镇反也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战争也是政治运动的在外表现
引用:
原帖由 温柔的慈悲1 于 2011-6-21 09:57 发表
现在的人都很聪明了,当炮灰的没几个。明白人特多只是不说而已,大多数是在等D倒台了往那边跑。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