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平
据外电报道,最近朱镕基在清华对中央政府的一些做法多有批评,如清华经管学院师生要和朱镕基合影时,朱镕基说:“合影留念是现任总理的爱好。”直接讽刺温家宝。再如谈及分税制时,朱指中央政府在向地方返还税收时制造障碍,导致政策异化,害地方“跑部钱进”。另外报道还称,朱鎔基近年对其继任人温家宝的经济政策颇有微辞,如认为温不懂经济,对控制楼价不力等等。
一时间媒体及网络多有将两位总理进行比较的文章,或长篇大论,或聊聊数语,基本上肯定朱的多,认可温的少。更有论者认为,温家宝在发展经济上吃的正是朱镕基的老本,但同时也把朱经济政策的弊端“发扬光大”,致使出现政府在全球眩富而民不聊生,经济社会险象丛生。综观新浪、网易等网民对朱镕基与温家宝的比较,大约主要集中于三点上:
一是谁懂经济。
在这场讨论中,朱镕基懂经济是被大多数所认可的基本共识。都认为朱是开拓性人物,当年因铁腕作风,于风雨飘摇中导演中国经济“软着陆”,一时间举世瞩目,人称“经济沙皇”。接着导演中国经济史上最著名的分锐制、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等。大开大阖间毁誉参半,国家既得其利也受其弊。利弊得失是怎样的一笔账,这是争论不下的最大焦点。但有一些观点认为,从现在所谓“盛世”来看,胡温经济繁荣的局面,正是江朱时代奠定的,现在中国政府那么有钱,朱是头功。
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大多数人肯定朱镕基的作为,认为朱一口将国务院系统从70部门压缩为28个部门,工作人员减少了近一半,近乎奇迹。
对温家宝经济管理方面的能力,认为比朱镕基要差的显然占多数,比如新浪网友就称之为“改革开放后最不懂经济的总管”。大多数认为,十六大中央祭出“民生”大旗,这显然是对的,是试图对江朱经济繁荣而社会矛盾积累的一种修正。但想法好却不一定就能做好,在中央政府的具体落实中,“除了免除农业税一项,其他方面几乎乏善可陈”。网友认为,“温JB一面强调民生,一面却几乎全盘延续朱留下的经济格局,进一步放大其获取经济财富之利,同时也放大其掘取民生之弊”。“朱时代时大卖国企,可谓国退民进,而现时代则正好相反,缓过神来的国企,大肆扩张,国进民退,与民争利”。此外,房价飞涨,物价高企,多被网民认为是中央政府举措不力,甚至是胡乱作为造成的。“没有及时调整分税制弊端,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的主要财源”,百姓不堪其苦。民生方面,“比起朱,现在这位已经是大大的倒退了”。
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有评论认为“温不仅没有借助朱打下的局面,将机构改革引向地方”,就连“国务院搞的‘大部制’改革,也半途而废”。认为,在这方面“朱、温面临的体制压力是同样的,甚至朱时代改革来自僵化势力的阻碍要远大于现今”。但“朱能冲出一条血路,而温家宝却偃旗息鼓”,能力高下也就很清楚了。
二是说真话。
这方面网络的反映可谓经纬分明,区别比较大。新浪就有网友尖锐指出:“一个是说真话,一个是拿‘说真话’说事”。
说真话的是指朱镕基。普遍认为,朱镕基有“铁面总理”、“大炮总理”之誉,“说真话在朱那里,算是家常便饭”。如《朱镕基功过之一瞥》一文介绍,朱亲自兼任央行行长,以从根儿上控制住银行的货币泛滥和贷款腐败。他力挽狂澜,将几个省的人行行长撤职。某省人行行长被朱撤职后,又去担任该省政府主管金融工作的副秘书长。不久,国务院在天津召开金融工作会议,该副秘书长赴会。不料开幕式上,竟被朱先生点名起立并轰出会场,理由是“你连一个银行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一个省的金融工作”。
朱这类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很多并普遍被肯定。“虽然不能说他句句是真话,从没有说过假大空的话,但总体而言,其政治操守,个人品德,还是要基本肯定”的。就连那些骂他大卖国企、搞“消气外交”、加入WTO“出卖国家利益”的左派,也很少质疑朱的个人品性和政治操守。
温家宝提倡“说真话”则遭到大家的揶揄。就算有部分人为温辩解,呼吁大家“相信温总理提倡说真话的真诚”,但也掩盖不住质疑的潮流。更有人以“拿‘说真话’说事”评论之。这也符合基本的网络民意,自从进入2009年以来,温的亲民形象开始变得复杂、暧昧甚至走向反面。这种变化,大概是温始料未及的。与其将这种变化的原因归之于外界或政敌,不如说这与温自己过度树立和使用形象,在很多问题上“只说漂亮话但措施却往往流于形式”有莫大的关系。
当民众从温点燃起的热望中回过神来,发现的却是“国家治理一日不如一日,民众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国人开始对温表达不满。“但W对这种不满的反馈,是将话题转向政治”。民众一旦清醒,仅仅靠语言的诱导、营造,往往适得其反。因为人们期待的是行动,就算大家能理解“政改不是他管的事”,温家宝“不能实际上推行政改”,但大家还是不理解一国总理“每天喊调控但房价物价越调越高”的现实。有人比较说,“李鹏时代、朱镕基时代,经济压力也很大,但从来没有这么失控过”。
这场讨论中,可能由于“影帝”一词过于敏感,一些人开始使用“仰望帝”、“政改帝”、“无奈帝”、“泪帝”之类的称号,指代温家宝。更有网民质疑,温家宝“大谈政改,不过是为了转移国人对经济社会政策失误的注意力”,“掩盖政府经济社会治理失败的现实”。
三是反腐败。
网络对两任总理反腐方面的看法也是迥然不同。朱镕基在离任前的最后一次记者会上说的“将来老百姓认为我是个清官就可以了”,被普遍提及。认为“朱还敢说呢,现在的哪位敢这样说?”虽然其子在中金公司任职一事,多被诟病,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担任中央企业的职务,不是经商,没有违反规定”,“是否腐败,至今无凭无据”。除了这一条,朱的总理之任,网民给予了“比较清廉”的评价,更有人将之称为“中国的清廉象征”,但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多少呼应。有替温家宝辩护者认为,“温总在反腐方面是真抓实干,朱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有人马上反驳之,“真抓实干在哪里,说一个来听听。朱的雨点再小那也是下了雨,哪像现在这个,下过雨吗?流泪倒是固定节目”。有人如此评价,“朱发怒多于娇情,而温娇情多于发怒”。
温家宝在反腐方面被质疑最多,主要原因是受家族腐败传闻所累。这种质疑基本存在于海外网站上,国内网站多以隐晦的方式进行。虽然有人为温总辩护,称“总理夫人在他就任总理时已辞去北京戴梦得总裁职务”,但也有人质疑温任“副总期间,其妻经商是有案可稽的”,“这似乎违反了领导干部家属不准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另外,其子温云松大搞私募的事,也是尽人皆知。“那个私募基金是怎么回事?不是经商是什么?”有为温辩解者称,“公子那点事被妖魔化了”,温“儿子自己创业,不在国企里面吸血捞钱,已经比吴邦国儿子好多了”。有网友反驳,“靠实力融资是没问题,靠父亲的名号融资就是捞钱”,“尤其他父亲又是一国总理,什么都管包括金融,这比贪污更恶劣”。网民认为这方面温“亟需像他所倡导的那样‘说真话’”。
海外评论认为,据照通常的表现,温比朱更在乎自己的形象,而“清廉”无疑是树立形象最好的办法之一。但温一直无法正面树立自己的“清廉”形象,“至今所召开的记者会上或其他场合,也没有能像朱那样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清廉,给人以底气不足之感”。这是不是与家庭问题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更有论者认为,温谈政改是 “给自己贴政改民主标签”,是“为了掩盖家族腐败,以便将来在变天能顺利跳船”,“躲避清算”。
具体反腐行动方面。不仅朱镕基 “准备100个棺材,其中99个是他们的,一个是我的”的豪言壮语被广为提及,其实际行动也多被冠之以“雷厉风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护短”,“比如在朱小华、王雪冰等腐败问题上,朱没有因为他们是自己的亲信而有所袒护,而是严加打击”。更有网民指出,著名的“远华案”,也是由朱力主进行的。
温家宝虽然也数次召开国务院廉政会议,大谈反腐。但大多数认为,温这方面的言论“与他平时在媒体前的引经据典,开合有度完全不一样,多是行话、套话,甚至是空话”。其任内也“鲜见果断的反腐行动”。“陈良宇案应当与他关系不大”,而“黄光裕案、郑少东案,虽然与他有关”,但也多被认为与政治斗争,与“权力博弈有关”。
与朱最大的不同,是网民认为 温家宝“护短”。既然反腐败,那就“应当一视同仁”,但“原财政部长金XX,原文化部党组书记于XX的腐败案不了了之,其中的鬼怪离奇,令人大跌眼镜”。一个在被突然免职后最终“软着陆”,逃过了处罚;另一个竟然在腐败问题查实的情况下只来了个“留党察看”的处分,“开了共和国省部级干部在腐败问题处理上的先河”,此前,“要么有事下台进秦城,要么没事继续为党效力。都留党查看了,说明还是有问题。有问题不处理,拿党纪当挡箭牌,保护了腐败,伤了民心”。
海外网络还传言,这些人的被保与另一些人的被异常提拔,都与被称为“真正的‘温办主任张蓓莉’有关”。妇人干政,还是较少出现在现代政治语境中的。一旦出现,对当事者必不是好事。温夫人的强势干政虽系传言,但在传言往往被最终证实的中国现实之下,“夫人不仅在内当家,而且在国务院替夫作主”,想必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虽然温家宝保护金人庆、于幼军,为自己“在党内省部级干部中赢得了进一步的支持”——很多官员看到这一点,“纷纷向JB靠近,以求庇护”,加强了温家宝的政治实力。但硬伤也是非常明显的——“反腐败成为口号,成为空谈”,使温家宝“无法赢得社会民众的真正尊重”。
从网络反映看,对照朱镕基,温家宝明显存在诸多不足。温要想在最后一年多的任期内有所改观,存在很多困难。有网民建议,温“在最后这一年多时间里,扎扎实实办一两件实事”,也许“会留个好名声”,“别的不说,能把房价打到07年的水平,他就可以安心交班了”。但大家也认为“这几乎不是可能的事”。
也有人建议温能最后在推动政治改革上做一些实事,政改虽然宏大,但突破口却很多,“比如带头公布个人及家属的财产,在推动官员财产公开上树立一个榜样,就已经善莫大焉了”,若如此,“总理也一定会清史留名,甚至地位比朱镕基还高”。但也有网民讽刺这个建议“这不是要宝宝的命吗,当总理图个啥”。
统而观之,温家宝虽然在第四代高层中亲民形象非同一般,但个人威望和民间威信,距朱镕基确实还差一大截。尤其是在朱氏十二年(7年副总理,5年总理)治下奠定了难得的“中兴”局面的情况下,温氏没有把握住机会,没有充分发挥朱积累下的种种有利条件,以加速社会发展向均衡方向转型,这方面温有最主要的责任。温总是爱用诸如“最困难”、“最复杂”之类的形容词描述每年他遇到的问题,“好像他在给前任擦屁股”,其实大家都明白,“朱时代的困难比现在还大,朱给他留下的摊子也并没有那么烂”。不仅不烂,现在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里面温的功劳有多少,后人自有评述,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朱离开时已经是世界第四,只要不瞎折腾,成为第一也是迟早的事)。网民评论,“一方面得了前任的便宜,一方面却影射前任的不负责任,这种政治上的不厚道,也难怪朱镕基会生气”。
公平而论,温的缺少作为,的确是对朱创下的中兴之基的浪费。如果温排除万难,始终坚持对朱一代创下的基业采取享其利克其弊的方针,局面应当不会是现在这种危局。从这个意义上,网上那种“温家宝挥霍了中共最后的执政资源”的说法,也有它的道理。但是不是“最后”也很难说,关键看2012年,中共怎么交班了。
来源:[
http://www.guancha.org]《观察》文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