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转贴]对朝鲜战争的十点反思

[转贴]对朝鲜战争的十点反思

                                                         [转贴]对朝鲜战争的十点反思
文章提交者:斧头软


对朝鲜战争的十点反思


一、对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战略格局没有清醒认识
  朝鲜战争的本质是美苏对抗,爆发的起因是斯大林和金日成头脑发热,怀着占便宜的心理进行政治和军事冒险。苏联本来没有资格冒险,因为它的综合实力明显弱于美国,而且二战中失血过多,这是美军仁川登陆后苏联不敢直接出兵的原因,也是中国参战初期苏联不敢派空军的原因。基于朝鲜战争的这种政治本质,中国是否参战就应十分审慎,应该从一种明智的外交战略出发作出抉择。遗憾的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一年,中国的最高层就选择了所谓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战略对抗的苏联一方,这是一年后参与朝鲜战争的政治前奏。美军仁川登陆后北朝鲜军队开始溃败,苏联对中国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中国接纳北朝鲜的流亡政府,苏联自知在朝鲜问题上失算,没能进一步只好退一步,让出朝鲜半岛。出乎苏联意料的是中国替它出了头,帮它维持了战略对抗的均势,因此,苏联是朝鲜战争的最大受益者,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但是由于专制政体的愚蠢本性,苏联10年后疏远了中国这个重要的政治盟友,20年后,精明的美国开始和中国亲近,三大国聚散离合的历史经历表明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二、中国是否受到直接威胁
  接到准备参战的命令,部队基层是不大情愿的,官兵的思想具有农民特征,在本国为土地革命牺牲,积极性很高,去外国为别的国家打仗就没有动力了。最高领袖提出了一个很有鼓动力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口号前半句是真,后半句为虚。美国当时既没有入侵中国的实际计划,也没有入侵中国的远景规划,中国出兵时,美国飞机对鸭绿江对岸的目标肆意轰炸,却唯独不炸江上的桥梁,洪学智在回忆录中对这一点予以提及。事实上美国严格遵循朝鲜战争是局部战争的定位,把它作为美苏对抗的一场热身赛,美国决不希望有第三国参与这场热身赛。
  美国的错误在于没有遵循有理有节的原则,想再进一步,独占朝鲜半岛,在战略对抗中压苏联一头。如果它恢复三八线后止兵,在政治上、道义上收获已经很大了,军事上因为歼灭了北朝鲜军队的主力也很安全。
三、战争目标定得过高和外交失误。
  二次战役后英法领着一些国家斡旋和谈,中国领导层提出了谈判条件,涉及中国利益是两条:恢复中国的联合国席位、美军退出台湾海峡。二次战役虽然推进到了三八级附近,但美军主力未损,这时提出美国在近乎战败情况下才能接受的条件,无疑是太高了。
  第三次战役后,联合国三人委员会(由印度、伊朗、加拿大代表组成)提出了和平方案,其中包括中国的联合国席位以及台湾地位问题,符合之前中国所提条件,是中国名利双收的最佳时机。对此和平提案美国同意,中国政府却复电联合国表示很不满意。为什么还不满意呢?这就得说到中国参战的战争目标了。
  至于中国参战的战争目标,很明确,就是把斯大林和金日成的冒险空想达成实现,解放朝鲜半岛,压美国一头。打完吃力的第四次战役后,最高领袖还讲:不消灭美军几个师,它是不会退出朝鲜的。这反映出领袖对朝鲜战争的实质仍无清醒的认识,对美军的实力与长处仍无切实了解,在战略上仍然盲目乐观。主导领袖思维的是东风压倒西风,社会主义压倒资本主义,中国内战的红色胜利在朝鲜应该同样能够复制。
  英法等国家斡旋和谈,和平提案对中国十分有利,简直就是自愿和中国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的决策层却把统一战线拱手送给了美国。之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指责中国侵略的提案,号召组成联合国军到朝鲜与中国作战。拒绝对自己有利的和平提案使中国在法理上处于被动境地。
  两年多之后的停战协定既没有谈中国的联合国席位,也没有谈台湾地位问题,可以说,后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是不谈中国政治利益的抗美援朝。
  就原和平方案扯皮时中国政府主张不恢复38线,到后来重开谈判扯皮时中国政府又主张恢复38线,原因是攻守之势已经易位。最后停战停在了实际控制线,控制线突出38线以北5000多平方公里,突出38线以南2000多平方公里,这是两年多寸土必争的结果,是东西方阵营实力差距的表现。
四、三八线的实质和第三次战役
  三八线表面上是美苏对抗的分界线,实质是一条战略平衡线。中国能够把苏联失掉的这条战略平衡线恢复过来,已经很不错了,而要逾越这条线就超出了自身力量所能达到的范畴。
  13国和平提案通过后,中国政府声明反对,最高领袖改变了原定的志愿军休整2个月的计划,决定打一场废除三八线的政治仗,此即第三次战役。这在军事上不明智,在政治上更不明智,看不清三八线的实质表明最高领袖看不清世界战略格局。
  第三次战役占领的土地在第四次战役中大部分得而复失,重城地得失而没有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注定保不住到手的城地,第三次战役违背了内战时期宝贵的作战原则。
  第三次战役引来东方阵营的一片叫好,其实在军事上并不实惠,在政治上则是一场败仗,它强化了盲目乐观心理,促使中国决策层拒绝了宝贵的和平方案。
五、违反“有理有利有节”原则
“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是抗战时期创造出的一项很好的政治军事策略,统一国家之后,应该发展成大的国家政治军事策略。如果在第二次战役后止兵,朝鲜战事结束,中国获得的政治军事利益已经足够,付出的伤亡不到最后实际结局的四分之一,物质上的消耗也不大,尤其是在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中将获得一个更适当的位置。
六、对朝鲜战争是局部战争的定位缺乏认识。
  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对是否介入战争,尤其是介入的程度应该老成持重。中国的军事统帅和政治统帅却没有表现出老成持重,彭总在商议是否出兵的会议上说打烂了就当新中国晚成立几年,最高领袖在杜鲁门发出核威慑之后丝毫不以为意。在战争消耗越来越大之后,兵力上要轮番作战,经济上要一切为了前线,还动员人民捐献,以卫国战争的消耗来打一场局部战争,很不明智。想当年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急令中共全军北上牵制日军,中共领导层抗命不从,因为服从就会打光手中的武装力量,一贫如洗了。如今苏联并不奢望中国出兵,中国不仅出兵,而且要以举国之力大打,当了家忘了苦日子,有资格挥霍人力物力了,是为忘本。
七、对自身短处和敌方长处认识缓慢
  对于中国军队的优点参加朝鲜战争的各国军队都有所赞誉,本文既为反思,则只谈短处。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中国军队的弱势主要表现为三点:打击能力弱、机动能力慢、后勤补给贫乏。第二次战役中国军队对美军基本达成战役合围,却不能大建制吃掉美军,原因就在于已经咬住的不能尽快吃掉,相距不远的无法追上咬住,前两项弱点尽显。第三次战役时中国军队距后方基地已远,后勤补给贫乏的弱点也显现出来,部队只能打7天,7天后则呈强弩之末。而中国军队后勤补给上的弱点被敏锐的里奇微查觉到,中国军队被动地投入到事实上由美军发动的第四次战役。第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作战,中国军队打击能力弱更加突显,8个团围攻六千人的美法联军,付出不小的伤亡仍不能吃掉对手。砥平里作战表明中国军队不可能大建制消灭美军,而这一点中国的政治统帅和参战的主要军事将领在第五次战役后才认识到。
  至于美军的长处则正好相反:打击能力强、机动能力强、后勤补给充裕。第五次战役中美军反击,中国军队有的军打阻击几天就撑不住撤下来,能撑下来的军战后要补两万新兵,伤亡之大可想而知;美军一旦形势不利,跑得很快,步行的中国军队追不上,一部美军如果被困,临近美军救援迅速,中国军队无法致敌于死地。面对经常饿肚子、省弹药的中国士兵,美军却是吃穿不愁,弹药充足。
  回顾国内战争,那句总结语“小米加步枪胜过飞机加大炮”非常不妥,国民党军那几百架飞机、几百辆坦克散在广阔的国土上,每个战区能有多少?每次战役能有多少?国民党军说白了也是小米加步枪,而且到了三大战役米也不够吃了。面对新的对手,老的经验不灵是很自然的,只有尽快认识新对手的特点,才能在新的战争中少损失,多受益。
八、轮番作战问题
  轮番作战是对伤亡过大的因应,原有部队因伤亡无法继续作战,下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需要投入比原有更多的兵力,于是不得不持续派兵。国内战争时期不可能轮番作战,条件不允许,也没打过消耗那么大的仗。朝鲜战争中伤亡过大说明战争消耗超出了本国对局部战争的负担能力,轮番作战的本质是国家以全面战争的投入来参与一场局部战争。轮番作战的最大弊端是新部队不熟悉对手的特点,不熟悉现代化战争的特点,在作战中导致无谓的损失。
九、第五次战役问题
  第五次战役是一场败仗,是一次不该发动的战役。战役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歼灭美军几个整师”,战役目标就定错的战役结果可想而知。战役的经过几乎是第三次战役加第四次战役的翻板,战役的第一阶段主动进攻,结果和第三次战役一样,占了城地,没歼灭对方多少兵力。第二阶段是再次进攻后转入防御,这回又吃了第四次战役那样的苦头,面对具有优势火力和机动力的美军反击,损失超过了第四次战役。美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的表现却显得成熟,先以迅速的撤退消耗中国军队的粮弹,再以快速有力的反击杀伤对手的有生力量,连横城反击战那样的机会也没给对方留下。
  三兵团180师的折损是发动第五次战役的直接恶果,折损180师主要责任在三兵团指挥部。三兵团是轮番作战的新部队,兵团司令王近山对朝鲜战争的特点没有切身感受,拿着国内战争时的经验来指挥作战,尤其要命的是骄傲自满,战前满不在乎地说:就美军那点兵力,还不够一场淮海战役打的。180师的厄运是撤退命令晚下了24小时造成的,在战场形势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三兵团的指挥层对美军反击的快速性缺乏心理准备,在收拢部队问题上紧迫意识不足,如果保全部队的弦绷紧点就能早下命令让180师回撤。另外命令180师掩护兵团伤员撤退的命令语焉不详,也有渎职之过,命令“就地”停下掩护,毫无军事专业性可言,180师一“就地”就蹲在了汉江南岸,后来渡江北撤时江水上涨,仅被急流冲走的就有600人之多,洪学智在回忆录中对三兵团的这一命令也加以提及。
  第五次战役的另一后果是战线被美军北推,战役停止线在战役发起线北面一段距离处。
十、运动战、阵地战问题。
  在国内战争中适合打运动战,因为共军的机动性优于国民党军。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打运动战却显得吃力,原因就在于美军机动性强于中国军队,在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第五次战役里中国军队抓不住美军主力,多次证明了这一点。运动战不好打,阵地战就成了或许可行的选择,如果第四次战役后,以增加后的兵力打阵地战,损失会小些,消耗美军的兵力会多些,还会在三八线以南保有一些土地。
总结: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四个层次解析朝鲜战争
  伐谋:有人著长文论述参与朝鲜战争中国受益最大,锻炼了军队,改善了装备,赢得了苏联的援助,提高了国际声望。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
  中国是兵法的故乡,军队已经锻炼了20多年,美军对八路军的战术也高看一眼,斯大林对中国的将领也佩服之至,这样的军队少参与一次战争就不能担负国防了?如果中国接纳金日成的流亡政府,苏联在退后一步的情况下能不倚重中国?156个工业项目能少一个?一批批的军事装备苏联会不舍得?事实上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展现出来的能力反而让苏联有所顾忌,在海军装备的输送上颇显吝啬,肖劲光去苏联商议海军军购,给周恩来发电“他们给我们的是破烂”,周恩来复电“破烂也要”,而同时期苏联对印度的海军军售却很大方。苏联给中国的破烂岂止是舰艇,在北朝鲜已经安全的情况下,苏联供应中国的T34坦克是二战中用过的,上面弹痕明显。如果中国像印度学习中立外交政策,不但苏联忙着给东西,西方国家也会来示好,国际声望想不提高都难。朝鲜战争中印度在东西方集团中奔走调停,颇受器重,也为日后印度两头吃打下伏笔,这个好角色中国更适合担任,只是由于中国积极参战而让印度拣了便宜。
  伐交:第二次战役后的外交斡旋非常重要,如果伐交成功,中国就能在政治、军事上达到利益最大化。可惜中国的领导层,尤其是最高领袖犯了左倾幼稚病,错失了这一伐交良机。
  伐兵:如果在第四次战役后遵循局部战争原则,放弃运动战,选择阵地战,在军事上将多得而少失。
  攻城:第三次战役、第五次战役是典型的攻城。事实上指挥层还策划了第六次战役,由于对手的防御日益坚固,再发动进攻会导致更大的伤亡,所以未付诸实施。是无法承受的伤亡让领导层改变了参加朝鲜战争的初始目标,作出了现实的选择。
  最高领袖在内部曾说过一句实在话:朝鲜战争和美国打了个平手。在50多年后的今天,还因朝鲜战争的“胜利”而沉迷于民族主义快感的人应该多想想那些无谓牺牲的中国士兵,他们是战争最基本的承受者。



        


 
 
    *.*.*.*   2009-11-3 13:19:4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东方纵横深度评论报导集萃  第 2 楼
 
 



文章提交者:libra_tiger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嗯,顶一下


 
 
    *.*.*.*   2009-11-3 13:49:3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3 楼
 
 



文章提交者:chenyz001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
该用户发言已被管理员屏蔽
================================


 
 
    *.*.*.*   2009-11-3 14:41:1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4 楼
 
 



文章提交者:hutcl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毛是只知道斗争的土农民,不懂国际政治外交。经过这一仗后,后来他在打印度时就很小心。主动撤回的决定,说明他已知道妥协和退让,不愿再犯朝战的错误。至于退回来是利还是弊,可以由后人评价。


 
 
    *.*.*.*   2009-11-3 15:42:36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5 楼
 
 



文章提交者:北极夜光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朝鲜战争与以往无数次战争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几百万人在一个狭小半岛上进行了三年多剧烈拼杀后,以局面又回到战前结束,没有一方放下武器,宣告投降。可以说,朝鲜战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或失败者,只有战后局势形成的利益得失者。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参加战争或与战争有关各方的利益得失。
    美国,他实际上是战争最大的获利方。美国人自己大概也不曾想到,战争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过去的夙敌(德国、日本)变由于战争带来的经济复兴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战后本阵营过去打个不停的各国真正找到了利益共同点,在次基础上牢固联合起来,战后直到今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几乎再没有互相放过一枪。当然美国也有利益受损的地方,他本来企图拉拢中国或至少不使中国完全倒向苏联一方,为此不惜准备把台湾抛出去当礼品,这个愿望落空了。
苏联,斯大林一开始就抱着机会主义心理和老金策划了这场冒险。当牌局快输定的时候,虽然他通过把中国推出去顶缸让自己脱离了险境,但这样做使苏联面前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集团,和这个集团的对峙产生的巨大消耗直接导致了本阵营的最终崩溃。虽然中美对抗是中国短时期被绑在苏联的战车上,周围四面树敌,但苏联在战争前后表现出的贪婪、损人利己,给本来没有任何隐患的苏中关系埋下了日后分裂的阴影。然而在当时,苏联无疑通过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远东和中国交战使苏联的欧洲重心大大减轻了压力。
     中国,对中国而言,战争的好处是,通过强调美军侵入朝鲜半岛的危险性,唤起中国人对日本过去经朝鲜入侵中国大陆的回忆,全国的凝聚力空前加强了,这对一个刚成立的政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至于说战争为中国赢得了一片缓冲地,增强了中国的地位、威望,这完全是自我安慰的自欺欺人。因为现代战争,半个朝鲜能够起到的缓冲作用微不足道,美国通过韩国、日本、流球、台湾到处可以采取行动,他能够跨过太平洋打垮占领日本列岛,北半个朝鲜能起多大阻滞作用?战后印度蚕食中国领土,东南亚多个小国侵占南海岛屿,印泥、越南迫害华侨,他们丝毫没有因为中国打了朝鲜战争而对这种公然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有所顾忌。
战争对中国长远利益最大最难以估量的损害是,通过这次战争,台湾从近乎丧家犬的状态中恢复了过来,不仅经济上借助战争订货迅速发展,并且成为美国的被保护人。这导致了中国统一的无限制推迟,而且美国通过台湾不断牵制中国,而中国则被迫不断消耗大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金投入军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可悲地成为美、俄两国的军火大市场。战争还使美国放弃了原先惩罚、遏制日本的政策,善于抓住机遇的日本同样通过战争订货很快从废墟里站起来,今天美、日联合起来的力量,使中国在维护自己利益上遇到几乎无法解决的困难.
     战争还使中国和整个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一种敌对关系,这对新中国迫切需要的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斯大林就是为了避免自己处于这样一种局面才在美国出兵后急剧脱身,把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烂摊子丢给中国。战后,中国付出了惨重代价在国际舞台上只有两种选择:绑在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战车上充当走卒;为挣得自己应得的尊严不惜抗苏反美同时和这两大阵营对抗。毛泽东是选择是后者,中国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在国际社会成了孤儿,在60-70年代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潮流中错失良机被完全边缘化了。而韩、日、台、港、东南亚则抓住机遇纷纷繁荣致富。
再来看看朝鲜(韩国)。
今天这个被分成两半的国家有6600万人,完全同样的民族,同样的文化传统,今天竟会处在如此天差地别的状态下,这是五十年前任何人都不会相信的。有大约4400万人今天生活在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自然资源,也没有象一些欧洲小国那样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国际政治氛围的国家,却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生活富裕、政治民主的国度里,另有2200万人生活在一个资源相对丰富,但民不聊生,政治异常黑暗的国度。这个国家人民生活条件的恶劣,掌权者的丑恶都可以对当今人类社会的正常理智提出挑战。4400W对2200W,从这个意义上看,似乎这个苦难的民族应该是战争的受益者,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恰恰是对那不幸的三分之一负有直接责任,我们应该如何对历史作出交代,这恐怕是以后任何中国领导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有很多人提到一点,即美国第七舰队入台在先,志愿军入朝作战在后,是美国首先侵犯了中国的利益,这种说法完全符合事实。其实即使从美国角度考虑,其海军入台,源于美政府错误估计局势,起了激化矛盾,扩大战争规模的作用,这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中、美两国都无意在亚洲的任何地方直接开仗。
回到中国立场。众所周知,国际关系不是各种道德伦理施展发挥的表现。而是各国争取本国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在苏联唆使老金挥兵大举南下,美国错误研判局势派海军入台的情况下,出动军队和美国作战,有是否符合当时中国的利益的问题。通过与美作战,是否使解决台湾问题,统一全国朝前进了一步?从更大范围看,如果与美国打仗有好处的话,最早挑起这场战争的斯大林为什么自己不干,而把这便宜送给中国?或金在行动前不与毛泽东协商通气,以争取配合?答案只有一个:这件事太危险,万一赌输了后果不堪设想。可这样的后果偏偏就出现了,斯、金二人各怀鬼胎的合作立刻呈鸟兽散状。美国人可能想象不出他们出兵台湾对中国领导人的刺激程度,到鸭绿江边的时候,和把他们认为的最后一次攻势称为“圣诞节回家攻势”,意在告诉中国,他们到了江边就回家,不会对中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即使这样,在斯大林把这个烂摊子扔给中国后,中国仍然走出了使台湾问题朝获得解决的方向相反的一步,出兵朝鲜直接同美国作战。
    我们现在只能设想,如果当初战争刚爆发的时候,美军不出兵台湾,或美军出兵台湾,中共方面是否有可能使用其他方法促使美国回到原来立场去,这似乎并非没有可能,因为中美之间当时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需要刀兵相见,与美国争夺霸权的是苏联,而中国当时主要关心的是恢复和建设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并不希望在远东同和一个与之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国家发生战争。但历史不存在如果,中、美两国在当时情况下都做出了违反自己利益的决定,最终是那些他们原先并不是他们施惠对象的人获了利:日本、韩国、台湾、德国、其他西欧国家。


 


 
 
    *.*.*.*   2009-11-3 16:08:2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6 楼
 
 



文章提交者:北极夜光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有很多人提到一点,即美国第七舰队入台在先,志愿军入朝作战在后,是美国首先侵犯了中国的利益,这种说法完全符合事实。其实即使从美国角度考虑,其海军入台,源于美政府错误估计局势,起了激化矛盾,扩大战争规模的作用,这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中、美两国都无意在亚洲的任何地方直接开仗。
回到中国立场。众所周知,国际关系不是各种道德伦理施展发挥的表现。而是各国争取本国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在苏联唆使老金挥兵大举南下,美国错误研判局势派海军入台的情况下,出动军队和美国作战,有是否符合当时中国的利益的问题。通过与美作战,是否使解决台湾问题,统一全国朝前进了一步?从更大范围看,如果与美国打仗有好处的话,最早挑起这场战争的斯大林为什么自己不干,而把这便宜送给中国?或金在行动前不与毛泽东协商通气,以争取配合?答案只有一个:这件事太危险,万一赌输了后果不堪设想。可这样的后果偏偏就出现了,斯、金二人各怀鬼胎的合作立刻呈鸟兽散状。美国人可能想象不出他们出兵台湾对中国领导人的刺激程度,到鸭绿江边的时候,和把他们认为的最后一次攻势称为“圣诞节回家攻势”,意在告诉中国,他们到了江边就回家,不会对中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即使这样,在斯大林把这个烂摊子扔给中国后,中国仍然走出了使台湾问题朝获得解决的方向相反的一步,出兵朝鲜直接同美国作战。
    沈志华的著作中有这样的分析,沈文认为,斯大林改变原先不同意金挥兵南下的立场为全力支持,是因为他考虑到他已经答应毛归还雅尔塔会议上为苏联弄到手的中长铁路和旅顺这个良港,苏联就将永远失去从沙皇时代就梦寐以求的远东不冻港,而如果金能够统一朝鲜,在中国失去的就可以在朝鲜收回。
现在看来,金在半岛冒险的失败和中国未能将美军赶下海,才真正是中国之福。金正因为有韩国和美国驻韩军队的牵制,在后来的中苏对立中,才采取了对华友好的中立立场,否则,权衡中苏实力强弱和能提供援助大小,他完全可能倒向苏联和中国对立,单是在仁川或釜山提供一个基地,就足够在中苏冲突时把我国渤海航道封锁掉,或依托该基地直接威胁咫尺之远的天津、北京,和外蒙古、摈海省的苏联陆、空力量合围东北,那才真正叫能置我于死地(有兴趣者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六-七十年代中苏空军力量对比-暂不提海陆军事力量-设想一下这样的攻击会对我国心脏地区造成什么后果)。
     沈的作品还对毛泽东下决心出兵的原因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认为,按中苏新的同盟条约,缔约国同第三方的战争如果扩大到东北境内,苏联可以派军队接管东北防务。这意味着如果中美间的战争在东北地区进行,东北就将被苏联所占领,因此,毛认为,与其这样,不如先出兵朝鲜,让战火在国境以外燃烧。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不得而知。本人看法是否定的。因为毛用兵一世,熟谙兵机,不大可能对美军的行动作出如此错误的判断,因为美国没有采取如此行动的动机,如果试图扼杀新政权,那么最好的时机应该在解放大军渡江之前,出动大量海空军干预中国内战,还有可能阻止大军南下,再次,国民党完全败退以后,美国也只会选择南方某远离苏联的地方帮助其反扑以减少其行动牵涉面过广,防止事态失控。



 
 
    *.*.*.*   2009-11-3 16:09:3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7 楼
 
 



文章提交者:北极夜光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沈作第二章第109页,对建国初期中美两国经济合作问题有详细论述。如果沈文披露材料准确的话,你可以看出,一边倒的做法给中国造成非常尴尬的地位,没有苏联点头,就不敢随意同非共产党国家展开合作,同美国当初蛮横干预国民政府同别国的合作没什么两样。而这次在斯大林明确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新中国仍然拒绝了美国的建议.


      美国显然是希望通过经济上和中国的合作,尽量争取中国不和苏联结盟反美。但随后朝鲜战争爆发(必须指出的是,斯大林和金发动这场战争事先没和中国透露丝毫信息,显然可以看出他们这么做是同中国利益相违背的),美国错误判断这是苏联指挥的一场世界性的反资本主义进军,马上做出了一个卤莽的决定,派兵进台湾,这一举动对新中国领导人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促使毛朝出兵朝鲜的道路上迈开了脚步。然而台湾和日本从中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在美国扶持下经济上迅速恢复起来。
      对中国而言,参加这场战争的后遗症今天仍然存在:金二这个无赖在统治朝鲜,随时准备给世界首先给中国制造麻烦;这个把人民搞得一贫如洗的政府还是我们经济上无止境的负担,社会治安上的祸根,最大的毒品、假钞来源之一;台湾和大陆距离在不断拉大,统一几乎遥遥无期,不少人一直在网上叫喊武力解决,要是能这么办的话,我想中央早办了,轮到几个毛头小子在声嘶力竭,就说明此事棘手程


 
 
    *.*.*.*   2009-11-3 16:11:2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8 楼
 
 



文章提交者:北极夜光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现在整个大陆已经j解放,并且与苏联等建立了正式关系,美国怎么会抛开其战略重心-欧洲不管,跑到远东来干这种没有成功可能的事情?恐怕连蒋先生都不敢存此妄想。所以,毛泽东不可能担心美军会大举杀入中国境内。那么剩下的,只有被美国派军队开进台湾这一卤莽举动所激起的愤怒和来自苏联的压力了。
  不排除斯大林还有这样的动机:朝鲜打起来,美国必定阻挠共军进军台湾,如果新中国完成全国统一,来自南方的牵制自然消失,对他的依靠立刻就会大大减少,中美间对抗的机会也几乎就没有了。现在唆使老金在朝鲜动手,局势一紧张,美国果然入彀,派兵入台,中美关系马上就呈对抗状态,整个中国沿海都几乎成了前线,斯大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中国得不到统一国力必受削弱;与美国关系恶化必依附苏联;最终把中国推进战争把苏联置于安全状态,而且把美国的力量从欧洲吸引到远东,其赌术精明远非毛泽东、杜鲁门可比,但历史最终也证明,精明往往就不高明,斯大林同样如此。 
 

俺金家媳妇也不是好惹滴....我丢....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中国朝鲜战争最大的收获就是维持了朝鲜分裂的状态,
比中国支持越南成功多了

TOP

好长的文章  静下来好好看看

TOP

如果不参战 ,中国会丢掉东北,你以为东北那么稳固,东北刚收回来,很好的港口 很好的地理位置。让美苏都垂涎三尺。
不参战,中国永远没有任何尊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