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革真的出现"全面内战"吗?真的是不要党的领导吗?
"全面内战"是毛泽东提出的,毛泽东晚年的语言特点就是浪漫加实质,有时比较离谱。全面内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战,而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的全面较量"。如果想打倒走资派,只需要发个免职文件就可以了,何须发动文革,费那么大的事。又比如毛泽东多次说感谢蒋介石、感谢杜勒斯做反面教员等等,也说感谢日本侵略,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取得胜利。这些意思其实很清楚的,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事物的反作用。稍微有头脑的人也不会想到毛泽东是真的感谢日本侵略。可是这句话居然引起好多别有用心的人的歪曲。所以,认识毛泽东,特别要认识他晚年的一些语言特点(他还说投了尼克松一票)。文革当中造反派曾经提出"踢开党委闹革命",但是那时夺权以后分"旧市委"和"新市委",共产党的威信并没有丝毫受损,实际上党更加神圣了,因为文革本身就是党领导的。文革取得胜利,当然党就更加伟大了。大家从九大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来。入党是当时人们追求的最终政治生命。踢开党委是指踢开走资派,而且也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内造反派说过这个话,以后就没有这样说了。到处都是"党领导一切"、"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口号。党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而是增强了。
因此,根本不存在全国失控的危险,根本不存在独立的政权体系。有人把80年代以后的6.4学潮和文革时不要党委等同起来,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七、对毛泽东的崇拜是文革宣传的结果吗?
对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同意这样的看法。毛泽东从来就是受到人民拥护的,毛泽东的威信从"朱毛红军"开始就建立了。"朱毛"这个说法是国民党报纸首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了习惯。但是党内文件似乎从来没有这样提过。"朱毛"说了比较顺口,而并不是指朱德的官比毛大,或者影响比毛主席大才排在前面的。因为如果说"毛猪"就不好听了。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不久就掌握了党和军队的绝对控制。1936年斯诺到保安采访,主要就是采访毛主席。当时的"总负责"张闻天就告诉斯诺:"我们党的领袖和发言人是毛主席"(见《西行漫记》1970年版的作者注释)。实际上这个"总负责"不是一个职务,只是一个临时分工,既没有任命,也就没有罢免,而后就没有提了。有人说这个"总负责"直到1942年毛泽东任政治局主席时才正式完结,甚至编造出"交权"的情节,完全是胡说。这些人肯定连《西行漫记》都没看过。如果张是领袖的话,西行漫记就不会是那个样子了。当时张闻天是何许人外界还不知道呢,知名度很小,至少军队里不太认识他。《西行漫记》中斯诺就预测到毛泽东将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苏联医生在延安给中央领导人看病,深深感到毛泽东是强有力的当之无愧的领袖,是其他领导人无法比拟的。
对毛主席的崇拜是从军队和民间开始的,当时国统区人民痛苦不堪,而解放区人人安居乐业,没有土匪,没有失业,也没有妓女,官兵一致。1942年陕北老百姓就自动送"人民救星"的牌匾给毛泽东,农民自发唱出的"东方红"就诞生了。而当时中国的宣传机器掌握在国民党手里,都是对共产党的谩骂。党内也从来没有搞过个人宣传。据有些人回忆"毛主席万岁"的口号40年代初老百姓就叫开了。因此,毛泽东的威信首先是从军队和老百姓当中取得的。见过毛泽东的人很少不承认他的伟大。国民党统治区的知识分子(如粱漱溟)去了延安后个个被毛泽东所倾倒,连驻延安的美国观察团的大部分成员也为毛泽东的魅力所征服,从而使他们失去美国政府的信任。
因此,对毛主席的崇拜是历史自然产生的。而且,树立毛主席的权威也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否则党就没有一个核心,无法凝聚党心、民心。但是领袖不是自封的(王明就是自封的),而是在斗争中自然产生的。我们知道,老百姓对当政者出自内心的歌功颂德是不容易的,一般都是骂当官的,就和我们现在这样。所以,取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不是那么容易的。随便问一个老人,他们对毛主席的感情真是令人感动。一个留学生去年到贵州调查,贵州的农民一谈起毛主席就是哭,就是流泪。去年拍《长征》电视剧时,藏族同胞看见"毛主席的队伍"来了,无不热泪盈眶,拿出食物给摄制组的人吃,坚决不要钱。导演深有感触地说"不拍长征,不知道毛主席的伟大。"这些难道是宣传能够得来的吗?现在我们的宣传机器铺天盖地,你会去崇拜他们吗?越宣传越恶心。又有人说,个人崇拜是封建残余。那就更荒诞了,综观世界各国,个人崇拜还少吗?最普遍的就是明星崇拜。因此,不能够简单的下结论。
所以不能说毛主席的威信是宣传的结果,亿万人民把毛主席当作神,是对领袖的热爱。去年一个老军人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他:毛主席对于他们是不是象神一样的崇拜心理?他回答说:"怎么会呢?他是我们的领袖,是我们最亲的人,老百姓都有心里话都想和他说。怎么会当作神呢? "什么"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简直是扯淡。
世界各国对毛泽东的评价与中国截然不同。世界对毛主席的尊崇是我们不敢想的。尼克松、基辛格在90年代在接受电视采访时从来都是尊称毛主席,而我们国内官方称呼毛泽东同志。一些人则称呼"老毛",把蒋介石却叫"蒋先生"。所以现在世界上对毛主席最不尊敬的是中国人自己。瑞典有个政治家从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落成以后,每年都要来中国瞻仰。80年代初期,面对反毛的现象,他焦急地说:"中国的年轻人要记住毛主席,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此事人民日报登载)。
八、毛泽东思想真的是全党的集体智慧吗?
78年三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论述毛泽东思想的时候说:"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宝贵结晶"。他们的根据是毛泽东总结的这些思想,是全党实践的结果,其他领导人也有自己的贡献,有些经验也是很多人一起创造的。于是,这个说法就延续下来了,并影响了人们的思维。
这个话表面上看起来合理,其实是似是而非,经不起起码的推敲。本人经常研究毛泽东选集和党史,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十分荒谬的。
首先,任何思想和学说都不是孤立产生的,总是源于人的实践活动,这个在《实践论》里面有阐述。所以,毛泽东思想当然是产生于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这些思想活动。
第二、有实践并不必然会产生思想。即使产生了思想,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思想。判断错了,思想也错了,正如毛泽东晚期那样。思想和学说体系的形成必须通过人的思维,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判断,得出结论,这是需要站在历史前沿的人,并具有很强写作能力的人,才能够完成。比如,长征到陕北后,你们看见谁去系统地思考、总结中国的战争规律和历史教训?只有毛泽东。如果他不去思考,或者不去写,党内就根本不会有成熟的系统的军事思想。这个不是谁叫他写的,而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人物自觉的行动,写出来以后作为指引方向的指针。很清楚,没有毛泽东,当然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毛泽东思想。其他人根本写不出来。
第三、毛泽东的思想真的有很多人参与进来吗?没有。大家都很清楚,毛泽东的文章全是自己动笔的,看文笔都知道。不仅如此,他还不断告戒各级领导也要自己动笔。他写的文章或者代替中央写的文件,由于高瞻远瞩,在中央讨论时从来没有修改过,这是很多人回忆中也谈到的。近来发表的"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后"一文,很清楚的说明了这个问题。那是毛泽东对一些新来解放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中暴露的一些资产阶级思想作了调查,找很多人谈话以后才写的,博古看了以后兴奋的要命,催着尽快发表,产生了很大反响,连国统区文艺界也争相传看,从而诞生了党的文艺路线。朱德也在那个会议讲了话,那完全是军人的大白话,根本没有理论可言。所以在这个里面,根本没有什么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家可以看看其他领导人的选集,都是谈具体工作,没有理论,更没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完全无法比。
第四、有人说,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实践和讨论,难道都是毛泽东一人的功劳吗?这个话问的没有道理。如果按这个说法,马克思的学说就是第一共产国际集体智慧的结晶了,列宁的学说就是俄共(布)的集体智慧了,因为没有巴黎公社、没有十月革命就没有这些思想嘛,难道俄国的思想家还少吗?对列宁学说就没有一点贡献?你写一篇小说也是集体的结晶,因为你是根据社会生活写的嘛,发表时编辑还帮助你改,还要审稿,大型作品还要反复讨论、修改。就好象你踢了一场足球,踢完了以后你写了篇感想文章,你能够说这文章是球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吗?这不滑稽吗?打了一场仗也是这样的道理,有人在战斗后总结了经验教训,难道就变成集体智慧了吗?这是中国人贪便宜心理的表现,有好处就捞。为什么这20多年来那么丰富的实践却没有理论呢?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那不是理论,他的书属于口头政治,没有理论的唯心主义东西,"猫论" 、"摸论" ,说了以后,别人就开始宣传。 所以,除了毛泽东代中央起草的一部分文件以外,毛泽东的思想就是他自己独立观察中国革命的结果,而这个思想被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所接受和宣传。否则,大家就不用研究毛泽东了。世界任何政治或者思想人物里面,也找不到什么集体结晶的说法。
毛主席去世以后,有些人觉得毛泽东思想不能够让毛一个人独吞,所以说什么集体智慧结晶,那意思就是说,里面也有我的功劳,我的思想,只是不好意思明说罢了。《决议》当中还专门举了几个例子,说这个人对这个问题提过这个建议,那个人对那个问题提过那个建议,简直是分功劳一样。反正毛泽东正确的思想,大家都有份;但是对于治国建设方面的一些错误呢?对不起,那是毛泽东自己的,因为他后来"独断"嘛。可是不要忘记了,即使毛泽东真的独断,你为什么不反对呢?有些人一直是中央核心领导成员,为什么从来不说话?明哲保身嘛!这是一个革命家应有的态度吗?所以这些人,得到那些,却必然失去这些,只想给自己贴金,污水都是别人的,那怎么可能?毛泽东如果真的独断的话,那就不用发动文革了。
另外,1978年在邓的主导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两个《决议》中把毛泽东的晚年思想和以前的思想割裂开来也是不合逻辑的。从思想史上很难看到一个人的思想会截然分开的。说毛主席晚年犯了大错误更是颠倒黑白的诬蔑。当然,毛泽东晚年的确有很多不同于50年代的思想,其精华在晚年,但也应该结合起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