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信奉儒家思想更易滋生腐败?

信奉儒家思想更易滋生腐败?

最近,广州市检察院检察官走进广州大学城,为大学生进行了一场法制讲座。会上,一检察长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儒家文化,给中国的反腐败带来巨大阻力,由此引发热烈争论,部分网友言词严厉指责该检察长不懂儒家文化。

  问题果然如此简单吗?其实学术界有关儒家文化与腐败关系的争论早已开始,日前刘清平教授撰文,从《孟子》中关于舜的两个案例出发,提出儒家思想为腐败滋生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部分学者却表示不能赞同。

正方观点

  血亲情理是腐败的文化心理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刘清平:

  《孟子》中关于舜的两种行为在今天看来是很容易被看成是腐败行为的,一个算是徇情枉法。父亲犯了法,把父亲背起来逃走,忘记做天子的责任。第二个则是典型的任人唯亲。

  儒家基本精神的特点是将血缘亲情摆得最高,“父慈子孝”是儒家最强调的。儒家通过“父慈子孝”发展到“仁者爱人”,即通过爱自己家里的亲人,去爱天下所有的人,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而以父慈子孝作为伦理的根,就要把它放在最高的地位上,任何行为都不能损害它。所以血缘亲情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即使“仁者爱人”这样的重要原则也不例外。

  在第一个案例里,孟子当然不赞成杀人,认为舜作为一个圣王要爱天下的百姓。可一旦舜父处于这样的境地,便认为其他都可以放弃。第二个案例中,舜怕他的弟弟在那个位置上残害老百姓,并不给他实权,但毕竟给了相应的职务,反映出孟子将血缘亲情看得最高,甚至高于所有的法律。

  由此延伸不难发现,具有这样观念的人一旦做官,就很容易为了家庭里的亲情而枉法。这说明亲情最高的原则如果贯彻下去就容易导致腐败的出现,儒家经典中有一段话,“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意思是说:孝子做到最好没有超过尊亲的,尊亲达到最好的程度,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养他们的。

  这种观点某种程度上就是腐败宣言!如果作为一个官员要养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要用天下的资源来干这样的事,放在现在看当然是腐败。即使在古代,按着“仁者爱人”的观点来看,依然是腐败。儒家倡导仁政王道,就应该是对老百姓有利,“天下养”显然做不到。

  一个官员为自己的私利而舍弃公义,曾是孟子坚决批判的见利忘义的行为。但在这两个案例里,他恰恰是鼓励官员为了亲情而舍去公义。

  其他类似的例子在儒家经典中并不鲜见。叶公曾对孔子讲,我们那里父亲偷了羊,儿子要去举报。孔子却说,在我生活的地方可与此不同,父亲偷羊,儿子会隐瞒,儿子偷羊,父亲会为他隐瞒。后来朱熹评论说,这叫“天理人情之至”。这些案例和语言在儒学经典中还有不少。

  在《论语》和《孟子》两部书里没有一个地方提出,当“仁”和“孝”发生冲突的时候,可以为了“仁”牺牲“孝”,而始终强调为了“父慈子孝”可以放弃“仁者爱人”。联系当下很多官员起初并不是有意腐败,而是情感上过不去,后来逐渐将私情凌驾于公法之上,儒家血缘情理对中国滋生腐败起到了文化心理上的作用。

  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强调公德的时代,社会将公共道德、法律精神提到最高的位置上。儒家强调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家庭亲情私德,二者之间就经常出现矛盾。为了亲情很多人可以不顾法治,不顾公共准则,为了亲情私德而不守法治。

  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对腐败现象的出现有一种诱发作用,但历朝历代都频生腐败,这与儒家在深层构造里起到心理支撑的作用有关。儒家使人从血缘亲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容易滋生腐败,让人觉得自己腐败得有道理,找到心理依据。

反方观点

  认定儒家思想滋生腐败证据不足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魏英敏:

  “人情大于王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存在,这的确是一种客观现象。孔子《论语》里有“为长者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说法,就是说他们有了过错要为他们隐瞒,不要随便议论。但综观儒家的思想,将儒家思想视做滋长腐败的心理基础或根源证据不足。

  儒家确实是血缘亲情的伦理,但儒家没有说血缘亲情是至高无上的。“仁”的出发点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这是儒家是家族本位的伦理思想,将家庭的利益、声望、社会影响摆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儒家倡导“义以为上”,将“义”看成一个最高的伦理范畴,一切都要以“义”为转移,强调“行而宜之为之义”,就是说行为恰到好处就是义。

  “义”是相当抽象的概念,义包含正义的原则,也包含义务的意思。还包含有国家民族大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义”又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用它来支配思想和行为。

  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儒家“义以至上”“以义取利”“以义至利”的观点。孟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明他没有将亲情视作至高无上的原则。儒家讲: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意思是要求承诺一定要兑现,是死守了教条,不会灵活办事。

  孟子表述的更明确: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即有修养的人按照“义”的原则来处理事情,即使答应了别人什么事,如果违反了“义”的原则可以不做。这些观点不但不是滋长腐败根源,相反却是制止腐败的力量。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儒家有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大义灭亲”,如果在国家、民族、社会的根本利益上,自己的亲人犯了法,有了罪,当政者就可以对他实行严格的法律制裁,甚至可以置其于死地。

  孟子是主张民本,要求国家要把维护民众的利益,让人民有吃有住,作为执政行政的根本性原则。如果抓住孟子某些话和某些观点上的不妥当,就认为引发腐败的思想来自孟子不太公正。虽然儒家重视亲人之间隐瞒不揭发,亲友犯罪肯定不对,但他还有对的一方面,就是大义灭亲秉公执法的积极东西,所以将儒家思想中人情大于王法作为现代人腐败的心于理根源,我不赞成。

  现在大量腐败想象的出现,是和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密切相关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主要的,而经济生活的现状是直接的根源。个人追求私利是正常的,儒家思想不否定每一个个体合法合理的私利追求,但个人私利成为支配我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原则,就出了问题。追逐私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了自私自利。如果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要侵犯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当权者在这样的时候自然表现为腐败。
爱 国 者 的 责 任 就 是 保 护 国 家 不 受 政 府 侵犯。

TOP

    清朝是“以孝治天下”,这"孝"就是出自于孔儒。“孝”即是等级,也是道德,即以“等级治天下”,“以德治天下”,德,人道德,即“以人治天下”也!
    连中共都说要建立“法治社会”,可以“人治”是多么的腐朽!

TOP

腐敗居然也假貨個孔子,哎,什麽人些哦!
思想上,你早已经自由了!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