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所言非也,汉语并非无语法,也并非无时态,首先要普及一个感念,语言不只是分不同的语系,同时也有许多不同的语言类型,像汉语属于分析语,日、朝、蒙属于黏着语,而拉丁,芬兰,西班牙则是典型的屈折语,感念很复杂,建议感兴趣的人去查查看,维基上就有不少,简单地说,汉语这类分析语需要依赖前后语境才能准确地理解其要表达的含义,个人认为英语也在像这方面发展,本来英语是屈折语,但除了人格台词外它不再具备太多这方面特征了,而屈折语是通过一个词的不同变形来达到目的的,黏着语则是加后缀,据说汉语在先秦时期还保有成型的时态形式呢,单一汉字只有一个音的规律也是汉朝后才有的,可以说没有了复杂的时态和格是对日常使用的一种简化
现代汉语的时态是由后缀和语序来表示的,我吃饭呢,我吃饭了,我要吃饭,分别就是正在进行时,完成时,未来时,只是缺乏固定的逻辑性和规律,习惯成分太多
对于词性我承认,汉语的词性太复杂,复杂到简直就没词性的地步了,总地来说,汉语太感性,缺乏逻辑的意识,但我们现在阐述汉语缺点的时候是依据着建立西方式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这对汉语很不公平,它的绝大部分的发展都是依据中国古代的思维和意识,怎么又可能上来就适应现代社会呢,我认为要说本害之源,宁愿怪在孔孟之道上也不能怪在汉语上,毕竟人是先有了意识和认识才能相应地创造出语言文字来,怪只能怪我们的祖先缺乏逻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