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人民日报>俞可平: 中国民主要突破不要突变

<人民日报>俞可平: 中国民主要突破不要突变

改革开放30年之际,记者专访知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请他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简要回顾和展望。

  两条腿走路:民主存量可观

  记者:近来,杭州地铁工地塌陷事故、甘肃陇南的群体性事件都第一时间在媒体上报道出来。可不可以这样说,普通公民从身边可感受民主的发展?

  俞可平:是的,民主是个大概念,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但民主是个好东西,老百姓能真切感受到。这些事故、事件的披露,表明我们在信息公开方面的进步。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信息公开就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

  记者: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人认爲,中国的民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存在「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情况。

  俞可平: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一些人习惯按照西方多党制、全民普选和三权分立的标准,来衡量改革时期中国的政治发展,认爲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基本没有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包括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我们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从总体上说,政治体制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如果没有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不会有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中国要比在西方国家大得多。

  不能简单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有些东西,在西方人看来,觉得很普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中国民主进步,必须放到中国历史长河看,放到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看。例如,建设法治国家,从法制到法治,中国走了几千年。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哪里里见过民告官?现在不但有,而且有法律制度的保护。虽然中国法治不完善,但是目标定下来,朝著那个方向走,这就是重大突破。

  记者:您提出增量民主,民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是存量。您认爲中国民主观念和制度方面,有哪里些重要的存量?

  俞可平:所谓存量,就是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30年来,中国民主发展积累了可观的存量。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主要内容可归结爲六个方面: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党内民主、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改革。这些民主实践,给我们在观念和制度层面留下了财富。

  在思想观念上,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理论创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影响民主政治进程而言,主要有八个新观念:以人爲本、人权、私有财産、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和全球化。

  制度和实践的进步,可以简要概括爲七个方面:党和国家适度分离;公民社会出现;依法治国,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扩大直接选举和地方自治的范围;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公民参与:民主核心问题

  记者:最近,重庆处理出租车停运风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出面与出租车司机、市民代表座谈。这是不是扩大公民参与?

  俞可平:当然是。公民参与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政府官员在制定政策时,主动听取公衆意见,是公民参与的一种方式。

  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可以说,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安定。公民参与本身就是公民的价值和美德。

  记者:公民参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我们爲扩大公民参与做了哪里些事情?

  俞可平:扩大公民参与,中国在三个方面进步明显:第一,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例如,全面推行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扩大领导干部公推直选的范围。第二,推行重大政策的公示和听证制度。国务院带头,对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都采用了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利益相关者和专家学者的意见。例如,北京市的烟花燃放政策,由完全禁放改爲适度限放,就是在广泛听取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做出的。第三,政府就重大事情与人民群衆进行协商对话。比如,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地方政府就一些重大问题召开公民座谈会,主动听取群衆的意见。

  记者:中国网民有2.53亿。一方面,网民积极在网上发言;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上网来交流,这是中国政坛一种新气象。这是否意味著公民参与有了新途径?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俞可平:公民参与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随著科学技术的发展,参与的形式也在不断增加。在信息和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一些新的公民参与形式正在出现,如电视辩论、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政府官员与公民进行对话交流有了新途径。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新兴的公民参与渠道正变得日益重要。

  记者:如何进一步扩大公民参与?

  俞可平:要注意处理好公民参与中的问题,一个是公民缺少参与热情,一个是公民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和参与需求,但缺乏通畅的合法参与途径。要使公民参与有利于维护公民的权利,有利于维持政治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一方面要拓宽参与的渠道,另一方面则要规范参与的行爲。上下互动:

  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

  记者:有人认爲,中国民主是由上至下推行的。只有先从高层搞民主,才能健全民主。

  俞可平:近代以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不止一次地尝试所谓自上而下的「民主政治」,其教训值得认真思考。在一个有著长期中央集权传统的大国推行民主,上下结合才是正确的道路。必须上下互动,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同时进行。

  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是现阶段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两大重点和突破口。基层民主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衆的切身政治权利,是全部民主政治的基础。党内民主是权力核心层的民主。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使民主逐渐向上推进;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使民主从权力核心向全社会推进。这是幷行不悖的两条路线。

  记者:说到基层民主,国外强调自治。我们的村民自治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俞可平:是的,1998年,我国通过村委会组织法。农村逐步实行村民自治,国家权力机关不再直接管理农民事务,村干部完全由村民自由选举産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居民平均参选率在80%以上。2007年底,建立了61.3万个村委会。中国13亿人口,8亿是农民。这个制度相当了不起。

  记者:2008年3月,南京市16名市管副职干部通过电视演讲答辩,竞争4个正局职位。说到党内民主,老百姓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比较关注。

  俞可平:差额选举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之一,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1987年,差额选举首次进入十三大,幷加载《中国共产党章程》。十七大,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中纪委委员都采用差额预选办法选举産生候选人名单。近些年,差额选举,在地方干部选拔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共产党拥有7000多万党员,聚集了广大的社会精英。没有党内的民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句空话。我们通常说民主有四个环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30年来,党内民主在上述四个方面都有不少创新和突破,例如,逐步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党委重大事项的票决制、领导干部的公推公选和竞争上岗、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两票制」选举、纪检巡视制、党务公开制度、党员领导干部问责制,等等。

  民主增长:要突破不要突变

  记者:在民主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上,我们有哪里些经验值得肯定?

  俞可平:这方面的经验,同样是30年民主存量的一部分,值得总结。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论断,把民主建设纳入法治轨道。这些年,我们搞改革,「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也是个好经验。

  记者: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民主的期望值很高,有人期待民主政治一蹴而就。

  俞可平:罗马不可能一夜建成。基于对民主发展模式的认识,我提出了增量民主的概念。中国的民主发展将是一种「增量式」发展。中国的民主改革将以存量爲基础,即以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爲前提。发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要与既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中国的民主政治将在渐进发展中有所突破,它不能离开先前的历史轨道,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在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

  记者:「增量民主」这个提法颇受大家关注,您有更具体的设想吗?

  俞可平:以一个学者对政策的判断,在可见的将来,中国民主政治将沿著三条路线稳步向前推进。

  第一,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民主,是推进中国民主的现实道路。

  第二,逐渐由基层民主向高层民主推进。一些重大的改革将通过基层试验,逐步向上推进。

  第三,由较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民主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俞可平:民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美国国土面积和我国差不多,人口是我们的零头,文化传统不一样,国情不一样,民主的模式也不一样。

  中国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但我们不排斥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国家在政治文明方面的优秀成果。事实上,我们很注重吸收国外的民主经验。民主就是个外来词汇。这些年,像行政部门的「一站式」服务、听证会、论证会等,都是从西方学来的。

  附:中国民主大事记

  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爲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 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幷且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专门论述了党政分开。十三大修改的党章中,加入了「差额选举办法」的内容。

  3.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5. 1998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代替了十年前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在广阔农村全面推行村民自治。

  6.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两个文明」扩充爲「三个文明」,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7.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爲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8.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时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産不受侵犯」。

  9. 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10.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来源:人民日报 12月3日


不以盲從取代自己欠缺的思考

TOP

不要玩概念,关键是执政党谁来监督?人大代表应该直选,让人大代表真正的代表人民参政议政.

TOP

先不说游行选举这些,单单开放媒体,允许有一两个不同声音的媒体在大陆存在,中共都做不到。仅这点就可以看出gcd对自己半个多世纪对中国的统治是多没信心,在人民面前他们是多外强中干
爱 国 者 的 责 任 就 是 保 护 国 家 不 受 政 府 侵犯。

TOP

“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在數年前已經說過了,共產黨對百姓談“民主”就像在給大家講【一千零一夜】

誰對從共產黨嘴里吐出來的“民主”感興趣?那去舔吧。
人具有正義的能力,使民主成為可能;人具有不正義的傾句,使民主成為必要一一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TOP

体制内的人有个JB好说的,说来说去都是你们是对的,让大家耐心耐心再耐心

TOP

让百姓耐心等待党妈妈会主动将民主降临在自己头上,不就等于公告天下党中央就是一堆sb么
中国就是一部悬疑连续剧:上集《多难》,下集《兴邦》;都60多年了,上集还没结束。

TOP

我认为说的很有道理,国家安定对老百姓有好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