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罕见的蒋介石诗歌

罕见的蒋介石诗歌


19岁的蒋介石俨然是一副公子哥形象


       蒋介石习武出身,舞文弄墨非其所长,平生诗作存世不过十余首。  
  1908年,蒋介石获清廷公派去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士官预备学校——振武学校。不久,就由他的浙江同乡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蒋介石对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俄国和日本的侵华野心有清醒的认识。1909年,他有一首小诗《述志》,述说一个热血青年的报国之志: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万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此诗可谓蒋氏代表作,其平生之志趣、抱负、性格乃至命运,都可以从中窥见。爱国是无疑的,以光复神州为职责并非大话。个人抱负也不必讳言,其志岂在封侯,其志又岂止在封侯!在二十世纪的腾腾杀气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终是“力不如人万事休”,一语径自成谶。以诗质论,则粗豪无文,正是赳赳武夫本色。



也曾是热血男儿


      蒋介石故乡所在的溪口雪窦山景色绝佳,他一生中曾多次登临,乐而忘返。尝嘱夫人宋美龄实地勘测,拟建成中国第二庐山。1920年11月23日蒋介石曾有《雪窦山口占一绝句》:

  雪山名胜擅幽姿,
  不到三潭不见奇。
  我与林泉盟在夙,
  功成退隐莫迟迟。


 
  此诗有传统文人怀抱,兼具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情结。相信那一刻,为名山胜水所醉,其功成身退、归隐林泉的愿望是真诚的。然而终其一生,蒋介石并不曾真的退隐。
  1925年2月,蒋介石率军东征陈炯明,连克东莞、石龙、常平。2月10日军次常平,作《常平站感吟一绝》:



  亲率三千子弟兵,
  鸱鸮未靖此东征。
  艰难革命成孤愤,
  挥剑长空涕泪横。


 
  此役原计划以滇粤桂联军十万之众为主力,东征开始后,滇军杨希闵部和桂军刘震寰部却按兵不动,唯右翼的粤军和黄埔校军进展迅速,并付出重大牺牲,这就是诗中的“孤愤”之感的来由。



这张拍摄于1924年的照片显示出孙中山和蒋介石的亲密关系。


     1926年北伐时期,《江西日报》创刊,应江西省主席李烈钧之请,当时镇守南昌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作诗道贺,发表在12月1日该报创刊号上。诗题《贺〈江西日报〉诞生》: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着自然的力,
      挟着它从珠江来到长江了。
    潮流是什么,是什么?
    不是绿的水,是红的血和黑的墨。
    今天我们的血已染红庐山的面,鄱阳湖的口。
    这黑的墨,正拌着那红的血,
    向着长江的水流去。
    这新诞生的《江西日报》,
    就是挟着这墨的力和着那血的力,
    一直冲向黄河流域去。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势力!


 
  有趣的是,这样一首白话诗、自由诗,也就是所谓新诗,竟会出自蒋介石的手笔!在人们惯常的印象中,蒋似乎一直是守旧的,代表着文化保守主义。  
  1928年11月,已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外出视察,21日于安徽怀远作《出发校阅撰歌二则》。


 
  其一:

  五月三日是国仇,国亡岂许尔优游。亲爱精诚,团结一致,快来共奋斗。革命革命,牺牲牺牲,黑铁赤血,求我国家独立平等与自由。独立、平等,中华民国乃得真自由。



  其二
  北伐虽完志未酬,男儿壮志报国仇。报国复仇在革命,革命未成死不休。


 蒋介石与蒋经国和蒋纬国


       1935年7月,正值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一路部署围追堵截的蒋介石忙里偷闲,于27日登峨眉山,作《游峨眉口占》二首:


 
  朝霞映旭日,
  梵贝伴清风;

  雪山千古冷,

  独照峨眉峰。


  步上峨眉顶,
  强消天下忧;
  逢寺思慈母,
  望儿感独游



  第一首景中寄兴,表达身居绝顶的快意。第二首由忧国转而思亲,述说忠孝不能两全之憾。据说当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蒋介石即中断在日本的学业,回国参加革命,在率部攻打浙江巡抚衙门前,他给母亲的信中恳请“恕儿不孝之罪”。



蒋介石和母亲在一起


       1945年10月9日,即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个国庆前夕,国共和谈之“双十协定”签署前夕,蒋介石于重庆作《大中华歌》:

  战胜强权,复兴中华。协和万邦,威振迩遐。完成国民革命,建立平等自由大中华。民族解放,民权吐葩。民生乐利,自由开花。实现三民主义,建立富强康乐大中华。五权并立,五族一家。民国万岁,宪政孔嘉。厉行五权宪法,建立统一独立大中华。

  是为歌词,一咏三叹,尽述其建国理想。



 两个老对手


       然而,歌犹未竟,战端重开,四年以后,国民党政权即败走台湾,1949年10月31日蒋介石在台北作《六三自箴》:

  虚度六三,受耻招败,毋恼毋怒,莫矜莫慢。不愧不怍,自足自反,小子何幸,独蒙神爱。惟危惟艰,自警自觉,复兴中华,再造民国。



  其中“小子”一语,出自《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系周成王自称,故谦敬中有傲气。当晚,蒋以日记自省:“本日为余六十三岁初度生日,过去之一年,实为平生所未有最黑暗、最悲惨之一年。惟自问一片虔诚,对上帝、对国家、对人民之热情赤诚,始终如一,有加无已,自信必能护卫上帝教令,以完成其所赋予之使命耳。”
  1950年10月25日,蒋介石将其五年前所作“五箴”修订为“四箴”。
  《法天自强箴》:



 
 中和位育,乾阳坤阴。至诚无息,主宰虚灵。天地合德,日月合明。主敬立极,克念作圣



  《养天自乐箴》:
  澹泊冲漠,本然自得。浩浩渊渊,鸢飞鱼跃。瀀游涵泳,活活泼泼。勿忘勿助,时时体察。”



     《畏天自修箴》:
  不睹不闻,慎独诚意。战战兢兢,莫现莫显。研几穷理,体仁集义。自反守约,克己复礼
。”



     《事天自安箴》:
  存心养性,寓理帅气。尽性知命,物我一体。不忧不惧,乐道顺天。无声无臭,于穆不己



  这一组箴言,用于自勉自励,内容大致为中国古人修身养性格言的集合重组,见出其对于传统处世哲学的皈依。



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的蒋宋夫妇,还是很懂温柔浪漫的。  
1953年10月31日,宋美龄以画为蒋祝寿,蒋介石作诗《为夫人题画》:

  风雨重阳后,
  同舟共济时。
   青松开霁色,
  龙马动云旗。



蒋宋的爱情到了晚年越发醇久弥香


   后来的岁月里,蒋宋间仍不时有诗画合作,如题竹诗句:雪筠彰清节,耸翠傲岁寒。题荷花诗句:风清时觉香来远,坐对浑忘暑气侵。”人生渐入晚境,诗亦渐近闲适安恬之风了。



天伦之乐
   据说,蒋介石还有若干旧体诗词,作于阳明山别墅,因多抒写晚年颓唐心绪,不肯示人。1979年宋美龄曾向美国《天下事》旬刊“人物志”专栏记者哈妮透露,她在蒋介石去世后,发现丈夫作于五十年代的一些诗,计有旧体诗词四十三首,新诗一首,自嘲打油诗二首。本想为之结集出版,但蒋经国认为,这些诗虽然制作精巧,但大都品位不高,使人阅后很容易联想到南唐亡国之君李后主。宋美龄认为言之有理,待再读其诗,发现有的对中华民国的前途太不乐观,有的对部下指责过多,有的仇恨中共甚于日寇,为不影响蒋在国人心中的“威望”,遂将诗稿付之一炬。


 转贴请注明中国诗歌圈博客

TOP

蒋中正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TOP

套用大陆用语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 我们不了解蒋公的真实一面

TOP

老蒋与老毛同是一个乱世的伟人
即便称之为乱世枭雄,也丝毫没有贬低的意思。
只不过他运气不好,输了,这是天注定,怨不得旁的
茶馆里尊崇“两个凡是”
-----凡是美国的就是好的 凡是中国的就是坏的

TOP

蒋毛二人的革命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都容不得眼睛里有半点沙子
都是专制教育出的革命家
其觉悟都远远不如孙中山
当然 我都是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

至于民族大义上
蒋的民族主义情感甚重
身为最高领导人
强烈的民族主义有得有失
可能对于中国人来说
优点多一些
因为华人自古有不争馒头争口气之情结
要是对于美国这样的自由经济国
强烈的民族主义可以说是延误国家发展
因为我是华人
所以很赞扬蒋的民族气节

对于毛
此人做的种种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对于有相同信仰的人来说
不愧为大人
但我对共产主义不感兴趣
加上历史上的大跃进和文革还有共产主义的专制制度
就算是无产阶级的专制 它还是专制
专制的制度都是为其专制服务的
其他且不说
我最受不了全国从上到一下一片虚伪
我对虚伪深恶痛绝

另外对楼上的签名说几句
就政治制度而言
就我知道的美国和大陆的制度
这两个凡是在我眼里基本是正确的
但我不喜欢美国的文化
就好象我想不通我身边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过圣诞节一样
还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各类文化我比较顺眼

TOP

专制教育出的革命家

TOP

就算是喜欢老蒋也不至于这么拔高他吧?中国人的思想还真是偏激,不是好就是坏。
PS:不晓得老蒋用乡音念这些诗句是个什么味道。呵呵

TOP

奈何天不助老蒋。。。。。。。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