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现行官员选拔考核体制的危险和改进的建议

现行官员选拔考核体制的危险和改进的建议

现行官员选拔考核体制的危险和改进的建议


 


                                                                               杜车别


 


 


1、理想的官员能力道德的要求与现行体制下官员选拔升迁之间的矛盾


 


从道理上分析,官员担负管理别人的职责,小到一个单位的几十人,到一个地区的几十万人,拥有较大权力。必然要求其个人素质(尤其是高级官员)应该在平均水准之上,无论智力,还是其他个人修养上都是如此。


从智力上说:应该有好的记忆力,对人的记忆(包括名字,每个人的特点,个性,缺陷),对各类事件的记忆,对数字的记忆,都应该清晰,这样才能在指派和分配各项工作的时候,做到迅速果断,条理分明,心中有数,不至发生错乱。


其次要有好的观察能力。对人物,对事件,不仅要记住其表面的特征,而且也要观察到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细节,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这样才能决策的时候避免粗枝大叶,避免草率卤莽。


再次,需要有好的理解力,与好的表达能力。理解力不需要多说,好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的表达,与文字的表达,官员的管理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与他人能有良好的沟通。如果缺乏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行政效率必然低下。


除了以上这些最基本的要求之外,还可以列举其他方面,比如体力上的要求,掌握知识上的要求,以及果决的判断,雷厉风行的作风。


对官员的品德要求:官员需要足够的毅力,至少高出普通人的水准,这最终体现在处理事情的韧性耐性,以及吃苦的能力,抵御诱惑的能力。官员也需要更宽广的心胸气度,这样才能听取不同意见,以及能进行必要的反思;还有官员需要理想主义的精神,这样处理某些事情才能有坚定性,才能不轻易动摇,也才能有锐气和朝气。


以上的说法似乎是要把官员要求成完人了,肯定会有许多人摇头,不以为然。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说,好的制度不是依赖于好人的高贵品德,而是把所有人假设成恶人,而从制度上限制其为恶。这种观点本身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盲目信仰上,这里就不必多说了。但从其本身的逻辑,也是不成立的。即便认为人品德和能力都不必太高,也不必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相对来说,人群之中,总有高下之分。如果一种制度能不断选拔出能力和品德相对更高的人担任官员,那结果也必然是比其他情况下社会的运行更有效率。


现在的官员大体上应该是从低级到高级一步步升迁上去,但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危险,其结果恰恰是与理想的官员要求存在严重偏差,甚至可能是背道而驰。


客观的说,官员的升迁和其本身的能力还是有关系的。如果半点能力都没有的话,那这官肯定也是做不大的。但在能力达到一定水准之后,其升迁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资历,取决于人缘,取决与和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了。就如生物界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机制一样,在现行制度的官场上,应该同样存在这样的选择机制。


以一般情理来估计,圆滑,随大流,讨好上级,顺风使舵,察言观色,和稀泥,一团和气,无原则,即便能力和道德修养平庸,也更容易在官场中生存,更容易讨得上级欢心,从而更有升迁的机会。更擅长左右逢源,更能八面玲珑,更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具备一定的能力的条件下,爬高的概率也就越高。而谁更真诚,更有自己的原则,更不怕得罪人,可能就越不适合于在官场中


在这种选拔升迁制度下,即便一开始,真有理想,真有激情热血的人,也会要么被官场所淘汰,要么逐渐被同化,一级一级升上去的的时候,棱角都磨平了,朝气与锐气都消耗尽。成为一个平庸陈腐的官僚。而到最后,即便其能力品德都已经低劣不堪,但由于资历摆在那里,而由于地位的关系,许多地方可以请人代劳,其缺陷也不会别人轻易指摘,导致其依旧会按照惯性继续升迁。


当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就变的越来越陈腐,政府运行的效率也越来越低下,最后一直到崩溃。或者说在没有大的危机的时候,毛病漏洞都可以掩盖下去,都可以支撑维系,甚至显得一切太平。到一旦发生大的危机的时候,就会千疮百孔,无法支撑

自謂平生原不凡,文韜武略總空談。
坎坷無礙襟懷闊,遭際常憐國運艱。
濟世心從灰后熱,經國志向哪般參?
粗布青衫澆酒透,耕讀樂處已成仙。

TOP

2、对高级官员培养和选拔机制的设想


 


要真正扭转这种情况,就必须对官员升迁选拔制度进行彻底的变革。应该建立一种不完全按照年龄资历,以及不完全由上级来决定的跳跃性选拔制度。


这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寻找灵感。以下的建议仅仅适用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对于真正实行了社会主义的情况下,可能连教育制度学校制度都从根本上变革了。


首先对于高级干部的选拔培养(也即以后可能出任中央最高级别领导,以及省级领导的干部官员)


可以在初三学生升学的时候,设立一个升预备官员学校的考试,所有学生在参加中考前都必须参加。其入学考试,和具体掌握的知识无关,可分为记忆力考试,观察力考试,理解力考试,表达能力考试,判断力的考试,应急能力的考试,以及身体素质的考试。记忆力的考试可分为短时记忆力,与长时记忆力的考试,后面诸多项目可以细分。


考试通过的标准可以放宽一些,不妨二取一,也即有一半的学生都可以通过。


这些学生通过以后,就进入官员预备学校。首先进行为期一年的残酷军训,其训练标准必须按照特种兵的训练标准,凡是强度降低的,将教官严惩,有谁忍受不了的,可以主动申请退出,一年之后,经过军训成果考试,淘汰一半,被淘汰的这一半人可以有两个出路,一个是可以选择当当兵,另一个是选择去读高中,或读技校,中专。


剩下的这一半人,接下来,进行中国古典文化记忆的强化训练,为期也是一年,主要就是对中国古文古诗以及古典经文的强化背诵,其背诵强度必须远远高于一般大学中文系的要求,同时强化的体育锻炼也不能放下,中途如果受不了的,也可以申请主动退出。一年之后,经过考试,考试结果同样是淘汰一半。被淘汰的同样如上分流到其他学校或单位。


第三年,进行一般高中除语文政治之外的各项科目的学习,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一年内强迫学完一般高中生三年这些课程,当中依旧可以主动申请退出,一年之后,经过考试,依旧淘汰一半。被淘汰者依旧分流


第四年,进行与当官有关的各项目学习,比如行政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律,等等,同样是高强度学习,一年后考试,依旧淘汰一半


第五年,第六年,进行自由阅读训练。自由阅读分两项目,一项是计划内阅读,也就是事先列出自己计划阅读的一些书目,书目由自己选定,分为两项,一项是精读书目,一项为泛读书目,一年之内,精读书为十五本,泛读书为一百本,计划外阅读,数量可自己任意选定。


每年年终进行考核,每年依据考核结果,依旧淘汰一半。


 


第七年,全年进行辩论演说训练。以及行政事务处理的模拟训练,这年不进行淘汰,只进行打分考核。


最后按照考核结果,将全体人员分为五个档次,第一档次的人可以直接被委任为某些地区的县长,他可以从下面四个档次的人员中分别选择四个人作为自己的助手。


被委任为县长(这时候才22岁),首先确定这个县初始状况如何,人民道德状况如何,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文化状况,治安状况,教育状况,卫生状况,文明水平如何(比如人民是否有礼貌,是否随地吐痰等)。


然后确定施政纲领,决定下级官员任免,实施发展计划,从各方面推进自己所治理该县的发展水平。


第一个任期五年,五年后分两个方面进行考核,第一个方面是各项指标的硬考核,比如经济发展水平比以前如何,文化发展水平如何,治安状况,教育水平,卫生水平如何,人民的文明风气比过去如何等等;第二方面是普通人民对其评价水平,可以从全县成年的各个阶层包括城市乡村的公民中按照比例随机抽取一千人(可以象现在电视上抽取幸运观众一样,随机滚动身份证号码的方式),组成县人民代表大会,采取不记名方式投票打分。


这两方面考核评分综合起来,决定其去留。如果考核通过后,可以让其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该县当五年县长。第二选择是进入中央翰林院(此时27岁)(这也是学习中国古代设立这样一个机构),对这五年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根据对基层的观察,对整个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改进提出建议与看法,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并提出如果自己当然最高领导人会推行什么实政方案)


如果考核没有通过,分配到贫困地区当普通工人或者农民,也可以自谋其他职业。五年后,可以在自己反思,并提出改进的措施,提出报告,重新申请担任县级干部。然后重新进入上一个流程


再回到考核通过后的两个选择,在第一个选择是继续当县长,五年期满后,如果考核优异,可以选择当省级干部,而其当初选择的助手,如果表现优异,也可以被其指派为市级干部;也可以申请进入中央翰林院,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对其行政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以及基层的社会状况进行研究。


在第二个选择,进入中央翰林院以后,满五年后,可以根据不同施政观点,分成不同派别,每个派别推选自己的领导者,然后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辩论,并邀请相关专家一千名,随机抽取各阶层人一千名组成政治代表大会,


这个代表大会在听取不同派别申辩理论,以及辩论后,进行投票,决定哪个派别当政,凡当政的派别,由其派别领导人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政府各职位也由其派别内部协商分派,任期五年(此时,最高领导人可能才32岁)


而没有当选的派别由国家资助,隐姓埋名到基层去调查研究,去搜集数据,去整理当权派别的行政措施可能有的缺陷不足,但不得公开阻挠妨碍当权派政治措施的推行(否则会干扰结果评估的准确性)。到五年后,再汇集起来,把调查研究结果整理出来,对当权派施政效果进行系统评估,再进行辩论投票。


以上是大概设想,这些设想是避免现有官员选拔体制导致毅力,才智,品德都无过人之处者身居高位;避免无原则,无定见,随风使舵者,仅仅按照资历,一步步升迁。避免当大官的都是些略有能力,但圆滑庸腐之辈,或者是些锐气朝气磨灭干净之辈;而真正有原则有信念,也有能力者反而不得志的现象。。


我说的这种设想,也是结合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西方选举制度的优势,应该是有相当巨大的现实性与可操作性。更具体的实施,自然需要做更精密的设想。

自謂平生原不凡,文韜武略總空談。
坎坷無礙襟懷闊,遭際常憐國運艱。
濟世心從灰后熱,經國志向哪般參?
粗布青衫澆酒透,耕讀樂處已成仙。

TOP

3、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建议


 


以上设想中已经部分包含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这里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更细致的修改和进一步设想。应该说现在的人民代表大会本意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变味了,彻底成了摆设。要参加人民代表大会,首先要成为人民代表,除了要在自己职业上有一定贡献外,恐怕首先还要对当局者的胃口,所谓人民投票,很多情况下都是政府已经事先提供了现成的名单供选择,而名单上人,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不熟悉,也就是胡乱投一下了事。这完全成了自欺欺人的把戏。最后的人民代表依旧不过是政府的傀儡。虽然比其西方那种资本主义骗人的愚民选举要好,但总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所以对以上制度,必须进行彻底改革。首先人民代表分成两个来源,一个是他选,一个是自选。然后在这两个来源的基础上进行随机抽取。


所谓他选,也是投票,但不象现在这样给不认识的人投票,而是以二十个人为单位。这二十个人彼此都是非常认识和熟悉的,然后再从这二十个人中选举出一个来。变通一点的办法,假如说一个工厂有一百多个工人,而这一百多个人工人彼此之间是互相认识和熟悉的,那么可以从从一百个人中提名多个候选人,获得票数在前五名的,就可以成为第一级人民代表。


第一级人民代表人数太多,可以在此基础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比如十抽一,是第二级人民代表;百抽一,是第三级人民代表。象全国级的人民代表,就是从第一级的人民代表中随机抽取五百名。这里采取随机抽取,避免了人为的指派或者金钱选举的干扰。


自选的人民代表,也可以采用类似古代科举制度的方式。首先毛遂自荐的报名,然后按照不同职业或者经济地位划分出不同阶层,按照每个阶层在人口中占的比例,确定录取的名额数量比例。比如一共五百名的全国自选人民代表分额,其中工人应该占据两百名,农民应该占据两百名,其他职业瓜分剩下的一百名。


每个阶层报名之后,参加考试,这个考试根据情况定,比如文化水平低一些的工人农民,应该采取口头表达观点的方式,如果口才比较好,表达观点比较流畅,知识比较丰富,则可以分数高一些,否则分数低一些,文化水平相对高一些的阶层,则可以通过笔试的方式。


这样的方式同样能把各阶层中相对杰出的,表达能力强一些人选出来成为人民代表,然后汇集到中央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和建议。最大限度把基层的意见在不受人为刻意安排的情况下反映到上层来。


 


 


4、实现普通百姓和官员之间的对流的设想


 


更理想的设想,还应该实现这样的对流,高级官员和学者之间的对流,普通百姓和官员之间的对流。


高级官员和学者之间的对流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设立中央翰林院就是这个用意,官员可以把自己施政的实践经验结合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一个官员也可以同时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上由造诣的学者。


普通百姓和官员之间的对流则相对比较困难一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恐怕是很难实现了。但如果到了真正的社会主义下,或许可以设想,在一些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知识与技能的部门或者官职上,可以不时随机抽取一些普通老百姓,普通工人,农民或者其他普通职业的人来担任,如果表现突出者,可以进一步培训提拔。


这似乎与我一开头说的,官员需要比一般人更高的能力,更高的品德相互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许多人其实是有巨大的潜力,是动态的,你把他放在低微的位置,他各方面或许都表现的低微,甚至他自己都认为自己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下,但如果把他放在更高的位置,他就会出现井喷,展现出高超的才能,出众的品德。关键是看能不能提供这样的机会,来把这些有巨大潜力的人鉴别出来。


看古代历史,常常可以发现,有些人在和平时期不过是身份低贱的人,诸如普通的士兵,驿卒,小贩,盐商,工匠,秀才,农民,渔夫,等等,可是发生了动乱,时代给了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展现惊人的领袖才能,指挥才能,成为一方豪杰。而如果时代没有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始终默默无闻下去。


可见在普通平民,微不足道的人那里,往往有许多人具有巨大的才能,只不过社会没有给他们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


在真正的社会主义下,可以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对一些国家单位,一些企业工厂,可以定期随机抽取一些普通的职员,普通的工人,担任这个单位或这个工厂的最高领导,甚至直接抽取普通人比如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司机,普通的工人担任一个县的县长,一个市的市长。


这里的随机抽取是真正意义上的随机抽取,只要对方没有什么智力缺陷,也没有什么重大的道德缺陷都可以。


具体采取办法可以如下,比如上一届的该单位领导,或该工厂长就要离职,可以提前一个月从该单位中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出五个普通职员(这五个职员中,就算是清洁工人都可以),然后对这五个普通职员,在这一个月中进行简单的培训,比如告诉他担任这个领导职位,需要履行哪些职能,为旅行这些职能,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以及技能等等。然后在一个月后,让这个五个职员,陈述一下自己的设想,以及模拟处理领导事务的能力,然后以成绩优胜者,担任领导。在接下来一个月时间内,选择一个有领导经验者协助,看其表现是否胜任,如果不胜任,则仍让其回到原先职位上,如果能够胜任,则让其继续留任,表现优异,可以升迁。


可以想见,地位上的巨大改变,会刺激人产生最大的积极性,这会最大限度调动发挥人的巨大潜能。不必把官员需要的能力想象的有多神秘,多高不可攀。其实许多官员,无论知识水平,还是思维能力,实际管理能力,判断能力,都未必高明多少,尸位素餐者也不在少数。


把一些普通人,调在他们的位置上,未必就干的更差。甚至因为地位改变,积极性巨大喷涌,认真程度,积极程度更高涨更兴奋,做的只会更出色,这是应该打破一些人的迷信与思想障碍。新中国成立,许多的高官,地方高级干部,县长,市长,部长,将军之类,你以为他们是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么?或者经历过多少官场的熏陶磨练?其实很多都不是,很多都是从普通工人,普通农民出身。而这些人在这些高官的位置上的作为,未必比后来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然后一步步升迁上来的人,做的差,甚至大部分人做的更好。


人其实是动态的,而非静态。当你认为他好,他有这样的能力的时候,他就会努力呈现出这样好,表现出这样的能力,反之则会甘心情愿的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


所以这些其实不是可行不可行的问题,而是思想障碍能否打破的问题。


只有实现了官民对流,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设想才算实现,而且整个社会才会真正呈现出一潭活水的局面。


这些设想,现在的大部分人可能不会理解和接受,甚至会嘲笑讽刺。所以尽管这些设想在现在资本主义中国也是可以实现,但因为人们思想的障碍的不可打破,还是空谈。未来有识者,或有一天能明白这些设想的价值,在更精细的设计基础上,付诸实践。

自謂平生原不凡,文韜武略總空談。
坎坷無礙襟懷闊,遭際常憐國運艱。
濟世心從灰后熱,經國志向哪般參?
粗布青衫澆酒透,耕讀樂處已成仙。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