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教育改革应从体制改革入手
1. 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回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它的重大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其中有两位历史功臣,一个是冒险为很多人平了反的胡耀邦,他是“中共的良心”;另 一个是赵紫阳,推动了农村改革。回忆自己参与关于教育体制改革草案的制定。“可惜的是这个草案后来不了了之”。邓小平讲话中谈到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可惜没有落到实处。
2. 何谓“从体制改革入手”。这才是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现状的困。要减政减权,有系统的进行改革,要扩大学校自主权。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民族素质。衡量教育的标准是人才,而不是经济指标。可惜现状并非如此。
3. 为何要从体制入手。教育体制属于中观的体制。中国自古有大一统集权的体制传统,教育体制也不例外。特点是垄断一切教育资源。甚至出现教育部的法盲行为,管得过宽,与现有法律都 产生了抵触,如限制学生结婚、租房甚至买电脑——这在刘道玉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不是大学。教育体制的集权还体现在工程思维上,巧立名目,炒作。各种各样的教育工程计划,教育部直属的大学也越来越多。各种评比,搞形式主义。浪费宝贵资源,“好大狂”的做法。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计划教育。这与 市场经济是相悖的,与教育规律是相悖的,与时代精神是相悖的。
4. 形式主义与官僚作风盛行。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大学普遍没有特色,缺乏创造性?这和瞎指挥和冒进有关。比如合并大学,是以行政命令的方法合并的,不能体现大学自身的需要。211工程搞了10余年,劳民伤财。毫不客气地说某些大学虽然进了211,但是本质上是垃圾。大学的发展和合并,就要像自由恋爱,而不是包办。“本科教学评估,逼良为娼,形式主义,不能再搞了”某参加教学评估的校长这样告诉他。
在这样形式主义盛行的中国教育界,却没有大学抵制,这一定程度上和中国人“同向思维”的定势有关,也难怪现在豪华建校的浮夸建设之风。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悲哀。
二、独立、自由、自主是大学的精神
1.大学的理念。回忆了大学的起源。大学的理念精神决定办学思维和体制。中国大学没有教育家,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家都不懂哲学。西方的哲学家很多都是教育家,哲学家很多研究教育。因为不懂哲学就不懂思维,不懂思维就不懂教育。而中国的哲学家却专门研究政治。
大学的理念很重要的就是独立,或者说是对外界的冷漠。“独立,追求真理,精英教育,分权管理”是大学理念的重要信条。西方大学的起源在教会学校,那是学者们 与世隔绝专心治学之地,和世俗纷扰甚少。中国的大学以国立大学为起源,早期的教会大学并没有得势。中国的大学从一开始就和集权有关,不独立,是实用主义的产物。
2.中国大学的问题。“移植西方大学没有灵魂的躯壳,模仿出不伦不类的体制。”用他自己编的谜语:中国的教育体制——剥了壳的熟鸡蛋,外面是白的,是西方的,里面是黄的,中国的。
三、中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体制
1.必须改革大一统的体制。举例美国教育部,职能范围很窄,只管教育公平与统计事务。按老子的话说,“无为而治”,当是给当下中国教育部的箴言。“教育部如果太有为,下面的学校就无为了。” 例如:应该在高校民主选拔校长,作为民主改革的突破口。因为高校是最具有理性的机构,选民素质条件具备。解放前的武大,校长的选拔权就给了学生和老师的。作为一个校长,他学术贡献并没有其教育思想更能衡量其资格。
北大从前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校训很好,可惜现在有一个不伦不类的校训。
2.招生体制必须改革。统一高考在现在不适用了,作为参与恢复高考和高考30年进程的人他如是说。制衡办法:三权分立。教育部制定监督,考试院独立组织考试,大学自主录取。举例美国模式。
3.改革教学与管理体制。80年代武大的成功改革,连北大的教授都想来武大,高考状元来武大,成功就在体制改革。比如学分制。但是现在的学分制,很多学校是真的学分制还是假的学分制还有待商榷。
4.改革本科培养人才的模式。专才还是通才?以前学习苏联,培养专才,但是现在俄罗斯大学已经抛弃那一套了,中国为什么还坚持?以前反对这种模式就是右派了,而今天坚持这种模式是实用主 义在作怪。大学要全面培养素质,而不是进行职业教育。不是名校名师出人才,人才靠的是志趣、兴趣、信念、执着、成功。中国的科学家研究的不是自己的兴趣, 而是国家的任务,这就是中国为何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科学研究的动力在于好奇心和闲暇。”亚里士多德(?)如是说。
总之,中国需要大学教育精神的启蒙。
人物档案: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中共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1981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在任内,他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度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988年因与教育部上司有分歧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