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记住五十年前的那些事情

记住五十年前的那些事情

作者:闾丘露薇

三中全会要谈土改问题,决定做这个话题,但是也做好了收视率不高的准备,因为,虽然大家都知道农村问题的重要性,也知道中国农民占中国总人口的比重,但是说到关心,对于有时间看电视,有时间上网的人来说,这个话题,比不上金融危机,甚至是陈水扁的弊案来的吸引,因为一个关系到切身利益,一个则相当的热闹好看。

请丁学良上节目,虽然他不是研究农村问题的,但是他还是答应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来和另外一名党校的教授一起聊。节目开始前,他给了我一本书,他说:”看完之后,你对农村问题,也就会有个大概地了解“。看了看书名:人民公社警示录,一本报告文学,作者康健。

书本已经泛黄,十年前的作品,利用上下班坐火车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是讲述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如何诞生,又如何走向幻灭,看完书,我忽然发现,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人民公社成立五十周年。也巧了,就在我坐车去上班的时候,发现一辆写着“人民公社”的车子在旁边开过,我判断不出来这辆在香港街头开过的货车做的是哪行的生意,但是想必用这个名字,和那些时尚人士,挎着一个写着“为人民服务”军用书包的心态差不多。人民公社已经从大家的生活中消失了很久,剩下的,是现代人的一丝丝好奇。

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是在河南的嵖岈山人民公社,就在小岗村现在成为农村改革的典型的时候,原来五十年前,嵖岈山人民公社也是全中国的焦点,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要去看看,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是如何的成功,也有来自国外的友人,数不清的新闻记者,当然,那个时候,没有小岗村那样的纪念馆,但是却有用草棚搭起的大食堂。

不单单是第一个人民公社,这里还是卫星放的最高的地方,所谓卫星,也就是虚报产量。翻开1958年6月12日的《人民日报》,“遂平县嵖岈山卫星公社韩楼大队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小麦3821斤” 的惊人消息出现在头版头条位置。刚成立不到3个月的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放了颗震撼全国的“大卫星”!

这本书的作者,采访了那位当时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对于当年,对方表示,亲眼看到那麽多的麦子,还有当地的官员在场,相信就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的报道,会引发的后续结果,那就是浮夸风的越吹越大。有意思的是,如果打开那个时候的报纸,虚假的报道太多,现在读完,真得很佩服那些记者的想象力和妙笔生花的能力,但是当被问起当时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说:没有办法,这样写,有自己的苦衷,是制度造成的。

58年到61年的大饥荒,让这个人民公社三万多人口中,官方公开的数字,死亡了一千多万。但是到底有多少,作者没有办法告诉大家,因为那些资料被封存起来了。但是作者从村民的口中,从自己的儿时记忆中,从可以找到的官方记录中,找到太多大饥荒的可怕经历,抢挖粮食上缴,地方干部的腐败和对民众的残暴,民众之间,为了自保而相互揭发,看不到同情心,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场面。

第一次接触到对大饥荒这样详细地描述,以前只有一些数字上的概念。而就在大饥荒的情况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当时的媒体,依然是形势一片大好,那些地方官员,依然在为自己的政绩,写着颂歌。三十年后,当作者让他们回忆起当年的时候,他们同样不愿多谈,而他们憨厚的面孔,常常让作者疑惑,当年,为何他们会那样做。

让人疑惑的地方真的很多:为何放卫星的时候,大家都面不改色,说是浮夸,其实就是造假,但是却没有人觉得这是错的,因为他们备告知:是党要求这样做的。三十年之后,所有人都会说:这是上面要求的,不放不行,但是其实每个参与和决定造假的人里面,就没有一丝的责任吗?

五十年代末在农村的反右大辩论,和文革的文攻武斗没有区别,至于官员的贪污,原来在这个人民公社,从生产队的队长,到公社的领导,在大饥荒,人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时候,透过暴力,权力,一览无遗。

五十年过去了,人民公社消失了,但是造假,浮夸,还有贪污依然存在,也许没有那个时候那样的夸张,但是只要有这样的情况存在,都可能会导致政策制定者的判断错误,导致社会不公出现。当年,一片浮夸之风,导致了决策判断的失误,加重了大饥荒的恶果。

小岗村的纪念馆,为的是让大家看到,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为农民带来的好处,但是五十年前的嵖岈山人民卫星公社,也需要让大家记住。

一个原本美好的愿望,在实现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科学的决策,管理,因为盲目,因为政治挂帅,最终被自己的谎言欺骗。而最重要的,记住五十年前的那个人民公社,那颗卫星,那场大饥荒,是要让人们能够反省自己。人性中那些恶的东西,不是一句“因为制度”就可以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干净的。
中国就是一部悬疑连续剧:上集《多难》,下集《兴邦》;都60多年了,上集还没结束。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