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俄边界是怎么回事?

中俄边界是怎么回事?

中俄边界重新划定,到底是怎么划的?CCTV说的语焉不详。出于个人的阴暗心理,我总觉得对政府相信不起来,并且为什么非在奥运会开幕前匆匆划定?
       请高人指点指点,让小的长长见识。谢谢!

TOP

说白了就是,欠咱们的多了,一点都要不回来,人家不给,你咋办?打仗?


共产党的真实想法,就是赶紧先要回多少是多少,地先种上,鱼先打着!我认为明智之举!反正都是从苏战区新拿过来的!

TOP

中国是地球上最悠久的几个文明古国之一,和古代希腊、埃及、巴比伦并称,历史疆域的形成分为数个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左右,中国的国家雏形便已出现,所辖地域大致在黄河中下游一带,陕西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争,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中国历史版图的基础。当时秦朝疆域东北到今辽宁东部,北至长城一带,西到甘肃东部,南到广东,西南到云南。可以看出,这个版图基本涵盖了汉民族的主要生活地域。


到了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版图有了大面积的扩张。汉武帝是个强势君主,一生东征西讨,用兵无数。在东北,汉朝的疆域达到了吉林及朝鲜半岛中部一带;在西北,打通了河西走廊,第一次将新疆纳入了中国版图,当时称为“西域”;在西南,边界则推到了越南北部,辖域包括现在的越南首都河内。在此后的700多年间,这个版图并无太大变化。到了唐朝时,又是一个国力强大的盛世,版图再次扩大。在东边,囊括了整个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及现在的北朝鲜全境;在北边,推进到了蒙古高原;在西北,占有整个新疆,势力遍及现在的中亚各国及阿富汗一带,最远达到咸海东岸。不过,唐朝的疆域比较不稳定,很多新开辟的地区不久便又失去了。到了唐朝中晚期,吐蕃占领了河西走廊,唐朝西部边境便收缩到了甘肃中部一带。


宋金五代时期,正统的中原王朝宋朝国势不强,辖境大为缩小,北边只到河北和山西中北部;西北则缩到了陕西西部;西南失掉了越南境内所有领土;西部隔大渡河与吐蕃为邻。宋朝可以说只是个纯汉族规模的王朝,今日中国版图的其他领土则置于辽、金、西夏、吐蕃、大理等国的统治之下。


13世纪时,蒙古民族崛起,四处扩张,几乎统一了亚洲大陆。蒙古人建立了在伏尔加河流域包括俄罗斯中南部地区的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西亚两河流域及阿拉伯半岛一带的伊利汗国;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一带的察合台汗国;今新疆西部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窝阔台汗国,总共四大汗国。除此之外,领有蒙古高原本土的忽必烈大汗又挥军南下灭掉了南宋,加上先前灭亡的金和西夏土地,征服了整个中国,建立了大元朝。元朝的版图东边最远到达东西伯利亚;西边到新疆东部;北边到北冰洋;南到大海;西南部则第一次将西藏纳入了版图,最远到达缅甸中部。


明朝又是个纯汉族规模的王朝,不过疆域却比宋朝要大许多。明朝版图北到内蒙古;东北包括现在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不过几百年来一直伸入朝鲜半岛北部的一块退了出来;西边最远到新疆哈密;西南到缅甸北部。明朝末年,国势日衰,边疆的许多地区都失掉了。


清朝是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但却奋力开拓,终于形成了今日的中国版图。清朝最初是在东北崛起的,经努尔哈赤东征西讨,终于一统整个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清太宗时,又征服了内蒙古地区。清朝入关后,扫平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及明朝残余势力,占领了中原及江南地区。1882年,康熙出兵收复了台湾。康熙、雍正两朝几度出兵打败西蒙古准噶尔部,正式将外蒙古、青海和西藏收归版图。乾隆时再度出兵,灭掉准噶尔部,统一新疆全部地区,疆域外延到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一带。至此,中国版图在清朝达到全盛,面积有1200多万平方公里。


俄国的建国史比中国可晚多了,最早是从公元9世纪开始,当时已是中国晚唐时期。俄罗斯国家是由古罗斯国发展而来的,是由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公元11世纪左右,罗斯国分成了许多小的公国,分布在今日的莫斯科到基辅一带。公元13世纪,罗斯诸国中的莫斯科公国崛起,不断兼并周围的小公国,开始了向外的扩张。当时蒙古人已征服东欧平原,在罗斯东部建立了金帐汗国,统治着众多的罗斯公国。莫斯科公国假意逢迎蒙古人,暗中积极发展势力。到了1462年,伊凡三世即位时,莫斯科公国已相当强大,而蒙古金帐汗国则日趋衰落。1480年,莫斯科公国的军队打败了蒙古军队,终于赢得了国家独立。至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的疆域北至北冰洋,南至南俄草原,西到波罗的海,东至乌拉尔山,面积已达280万平方公里。


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将莫斯科公国改名为沙皇俄国。此后,俄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


当时蒙古金帐汗国已分裂成了若干个小的汗国,分布在从伏尔加河流域到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沙皇俄国几次出兵,先后征服了伏尔加河流域的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把边界推进到了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俄国还向西扩张,从古波兰王国夺取了整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581年,俄国派出一支哥萨克远征军,越过乌拉尔山,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西伯利亚地区本来归元朝管辖,后来元朝灭亡,蒙古部落变得四分五裂,西伯利亚地区也就成了无主之地。当时这里生活的蒙古人因和当地人长期通婚,已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蒙古人,通称为鞑靼人。


哥萨克人都是一些世代相传的职业军人,他们不领军饷,生活来源全靠抢掠,所以作起战来极为勇猛。哥萨克远征军凭借着火枪等先进武器,首先征服了还是只有原始弓箭的西伯利亚汗国,占领了整个鄂毕河流域。其后,俄国毛皮商人组织的雇佣军也加入了这场远征。俄国人顺着鄂毕河的支流向东推进,每到一地就筑垒固守,这些堡垒日后都成了新兴城市。俄国人也不知道这片大陆的尽头到底有多远,只是凭着扩张的本能而不停地前进。西伯利亚地区长年苦寒,上千里都是无人区,些许的通古斯人和靼鞑人又都非常原始落后,所以俄军的推进并不费力。世界历史上出现了一幕奇景:俄国人像跑马圈地一样在大片地收获国土。


俄国人一直推进到了叶尼塞河流域,从当地人口中知道在东面还有一条大河,便又沿着叶尼塞河的支流继续向东前进。不久,俄国人果然又见到了一条大河,这就是勒拿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都是亚洲大陆上规模巨大的河流,流域总面积达到800多万平方公里,水量极其巨大。这些河流都向北流入北冰洋,沿途又大多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可以说大量的水白白流入了北冰洋。试想一下,中国北方如此缺水,还要南水北调,不但选线令人头疼,调水时尚需修建水泵,一级一级向上泵。如果能从这三条大河引水南下,水量几乎是用之不完的,水势是从高向低流,还不需建水泵,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一幅蓝图。只可惜这片土地终于在17世纪落到了俄国人手里。


俄国人并不停顿,顺勒拿河支流继续东进,一直走到了鄂霍次克海边。俄国人从这里向南,征服了堪察加半岛,又向东穿过冰封的白令海峡,占领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至此,经过了近60年时间,俄国囊括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版图扩大到了1547万平方公里。


大约在1638年,俄国以在鄂毕河流域建立的雅库茨克为基地,开始向东南方扩张,不久,到达了黑龙江流域。在这里,中俄两个国家第一次接触了。


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主要是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和河东的达斡尔人、鄂伦春人、赫哲人等少数民族。他们都受归满清王朝管辖。不过,当时清王朝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中原内地的征服上,整个北方人烟稀少,实际上是有边无防。


俄国人到了这里后,在黑龙江源头石勒喀河以西修建了尼布楚城,在黑龙江北岸修建了雅克萨城,以此作为据点,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逐步向黑龙江以东以南蚕食。清朝在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军,离此最近的驻军地尚在远隔千里的牡丹江流域的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因此对俄军的侵扰鞭长莫及。
这样的局面持续了三十多年。到了康熙二十年以后,整个中原都已平定,三藩削平,台湾收复,中国的国势日益昌盛。这时,康熙帝终于下决心解决北方边境的问题。


从1683年到1686年,清朝出动大军连续发起了两次雅克萨之战,终于击溃了侵入东北的俄军主力。当时俄军人数最多时不过1000人,清军一线兵力则达3000人以上,加上运输及后备部队,多达上万,在力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从武器上说,双方都有火枪,而清军在火炮上还优于俄军。从后勤上说,清军在数年间沿黑龙江地区设置了不少军需驿站,舰队可以沿黑龙江运输兵力及给养;俄军最近的基地在尼布楚,而物资尚要从相隔几千里的雅库茨克运来,如果要运到雅克萨战场,还要突破清军设置的封锁线。综合整个战争情况,俄军之败是必然的。清军当时完全有实力全歼俄军,甚至可以宜将剩勇追穷寇,将势力扩张到西伯利亚地区。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康熙帝决定适可而止,以收复失土为目标,并无如俄国一样的扩张之心。而俄国因为力量所限,终于无法扩大战争,强行占有黑龙江流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开始坐下来谈判。


谈判地点选定在尼布楚城,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涅尔琴斯克。清朝一开始就提出要收回雅克萨、尼布楚及贝加尔湖以东色愣格河、石勒喀河流域所有土地。而俄国的条件则是以黑龙江为界,尼布楚、雅克萨要归俄方。双方的条件针锋相对,谈判一时陷入僵局。消息传到北京,康熙指示要力争原条件,必要时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此为底线,决不可再退。清朝谈判代表北上再次赶赴尼布楚城,在途经当时向清朝纳贡,但还未内附的外蒙古时,正好赶上西蒙古准噶尔部攻打外蒙古,北进之路被切断,清朝代表只好绕道黑龙江抵达尼布楚城。准噶尔部的扩张给清朝北部边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干扰了中俄边界谈判。为了迅速解决边界问题,以集中力量对付准噶尔部,康熙帝指示在谈判中让步,以尽快达成边界条约。


谈判续开之后,清朝方面坚持先前的条件,俄方则拒绝让步。这时清方秉承康熙的旨意,提出可以额尔古纳河为边界。其实俄国沙皇也早就来了秘旨,指示俄方可以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但要坚持通商。在双方各退一步的情况下,边界条约终于达成。


1689年9月7日,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界,以北以西属俄国,以东以南归中国。额尔古纳河以西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归属为俄国领土。雅克萨城归中国所有,俄国修建的城池拆毁,居民遣回俄国。双方定约之后,准许互通贸易。俄方为了赢回一些面子,故意在外兴安岭以东至海的乌第河流域归属上胡搅蛮缠,终于使清方同意此处先不定界,留待以后再议。


《尼布楚条约》基本上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尽管中方在领土上做了较大的让步。在此后的150年间,中俄双方在东部边界上再未有大的干戈。


中方让与俄方的尼布楚地区,原为蒙古茂明安部落的游牧之地,生活在这里的都是布里亚特蒙古人。这块土地的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现为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赤塔边疆州所有。这里多山脉,著名的萨彦岭高达3000多米。整个地区到处森林密布,最南部则是大片的草原,和外蒙古境内的草原相连。地区内水系都属勒拿河流域,水利资源丰富。在山区,矿藏丰富,金、钼、钨、褐煤、石膏等储量都很大。这里最大的城市现为乌兰乌德,人口近40万,为西伯利亚大铁路在远东的一个重要枢纽。另一个重要城市为赤塔,人口30多万,是现在中俄经贸往来的一个大口岸。当年的尼布楚现名为涅尔琴斯克,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万人城镇。俄国占有尼布楚地区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整个清朝北部边境上打进了一个楔子,向东可以威胁黑龙江流域,向南则可以进取外蒙古地区。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38年,也就是1727年,正值清朝雍正年间,中俄又签订了《布连奇斯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两国的中段边界。在这两个条约中,因为清朝谈判代表对边界实际情况一无所知,受了俄国提供地图的欺骗,使中方受到了重大损失,丢失了贝加尔湖以南,恰克图以北的安加拉河流域3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贝加尔湖,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南,蒙古高原以北,南北长600多公里,东西宽50公里,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的水极深,浅的地方也要50米以上,最深的地方则达到了1620米,平均水深则是72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总共有350多条河流流入贝加尔湖,却只有安加拉河一条流出。因此,贝加尔湖的蓄水量极大,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所有的淡水湖。贝加尔湖的水量总共有2.3万立方公里,占整个俄罗斯淡水储量的五分之四,地球表面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这样大的水量够全世界60亿人饮用40年,真够可怕的。贝加尔湖的水还极清,能见度可达40米以上。这里生存着600多种植物和1200多种动物,在物种的丰富上也堪称世界湖泊之最。


贝加尔湖在中国的古书上早有记载,被称为“北海”。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19年,牧羊之地正是在贝加尔湖之畔。贝加尔湖及安加拉河流域一直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汉为匈奴,晋为柔然,唐为突厥,北宋为契丹,南宋以后则为蒙古民族。这里分布着大片的草原及森林,著名大河叶尼塞河由此发源,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这片地区上千年来一直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俄国人的到来。俄国人在湖西岸筑起了一座堡寨,起名为伊尔库茨克,现在已发展成了拥有6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可以生产苏—30战斗机。


除了中俄东段和中段确定边界外,当时在西段中俄尚未接壤,中间还隔着三帐哈萨克汗国和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所以这里边界未定。清朝在征服了准噶尔部后,军威大盛。三帐哈萨克和巴达克山国,也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要求内附清朝。自诩精通历史的乾隆帝,以上述几国自古非中国所有为理由,拒绝接纳,只要求他们朝贡,作为藩属国。进入19世纪后,俄国连年出兵,终于征服了三帐哈萨克,边界和清朝接壤了。这时中国边界的最西北端大致在巴尔喀什湖北岸,向西南延伸保有整个帕米尔地区。


历史进入19世纪后,大清王朝不思进取,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国势大为衰落,终于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俄国人100多年来一直觊觎中国北方领土,至此才算有了机会。
在东北地区,俄国人以小股部队越过边界,试探着向南侵扰。清王朝在进入中原定鼎天下后,竟愚蠢地以守护龙兴之地为理由,将整个东北地区封锁,禁止汉人移民,切断了上千年来关内和东北进行交流和融合的通道。以至到了19世纪时,东北广大地区人烟稀少,只生活着一些原始的少数民族部落。清朝驻军人数也不多,且腐败落后,对东北有多大,边界情况如何一无所知。这样,俄军非常轻易地侵入了东北内地,最远处则推进到了黑龙江口,甚至登上了库页岛。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至北京近郊,火烧圆明园。清廷非常震骇,咸丰皇帝也跑路到了热河。此时俄国乘机介入,假意帮助中国向英法调停,连威胁带欺骗,逼迫清廷签订了《瑷珲条约》,除江东六十四屯外,割去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并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两国共管。实际上当时那里已经有了大量俄军,完全已经是俄国在管理了。1860年,俄国再次采用欺骗手段,以要退出向英法调停为名,逼得清廷又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所谓“共管”土地全部割让给俄国。通过这两个条约,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100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法德两国的面积总和。俄国的一大功臣是远东总督穆拉维约夫,正是此公,用马刀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用铅笔在边界地图的乌苏里江里沿着中国江岸划了一条粗线,以至于酿成了绵延近百年的中俄边界纠纷。


俄国割去的这块土地都是和中国东北一样的肥沃黑土地,全境原始森林密布,有广阔的荒原湿地,有着蕴藏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水量巨大和鱼产丰富的黑龙江下游至海地区从此脱离了中国的怀抱,而中国也永远失去了东北的入海口。


库页岛,面积7.6万平方公里,原为中国第一大岛,自唐朝以来就为中国正式管辖,历代都有明确记载。全岛森林密布,有众多的湖泊、沼泽,渔业及煤、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俄国将其占领后,改名为萨哈林岛,最初是作为犯人的流放地。著名作家契诃夫曾上岛体验生活,写下了《萨哈林手记》。现在,萨哈林岛成为了俄罗斯战略火箭军的重要基地,部署有威力巨大的洲际导弹。


海参崴,俄国占领后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为俄国在远东地区第一大城市和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这个大港口与日本和朝鲜隔海相望,成为俄国进入太平洋的门户,战略地位异常重要。这里还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基地。


伯力,在唐代为黑水都督府驻地,清代由吉林将军管辖。俄国占领后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现在有人口60多万,成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俄国远东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哈巴罗夫斯克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隔江与中国的黑龙江省抚远县相望。


历史已经证明,像中国东北这样的地区,既资源丰富又适合人类居住,无论是工农业还是生态开发上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在人烟稠密的地区已经开发净尽的今天,这些地区实在是已经成为了国家的生命线。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黑土区,其损失和影响之巨大怎么估计也不过分。


到了1864年,沙皇俄国费时尽百年,终于征服了大、中、小三帐哈萨克政权,与中国的西北边界接壤了。沙俄政府乘中国太平天国内乱方息,以武力相威胁,逼迫腐败的清朝与其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约记规定中俄的边界线以常驻卡伦,也就是边界哨卡为标志。而俄国单方面划定的地图,已远远越过了中国的边界卡伦,深入新疆内地。当清朝谈判代表提出异议时,俄国竟出动大军,将孤立无援的清军卡伦一路驱逐到了俄国的主张边界内,蛮横地夺占了中国近44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些地区都是新疆西北部最肥沃的耕地和草原,还有天山山脉周围的众多湖泊。其中,有巴尔喀什湖,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原来最大的咸水湖。伊塞克湖,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中国原来的第二大咸水湖。哈萨克斯坦的原首都阿拉木图和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都在这片地区内。这里还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近些年中国政府已经和哈萨克斯坦政府签订了协议,准备共同开发。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首领阿古柏侵入新疆,占领了很多地区,准备据为己有。俄国当即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对外称代清朝暂时“管理”,实际上是要和阿古柏共同肢解新疆。清朝这次表现了极大的勇气,派出佐宗棠大军前往新疆平定叛乱。经过数年战争,清军终于打垮了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除伊犁外新疆全部地区。清朝又派出代表和俄国商谈收回伊犁,经过艰苦谈判,签订了《伊犁条约》,沙俄总算放弃伊犁,但又从中国割去了阿尔泰山以西,额尔齐斯河上游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包括了一个大淡水湖斋桑泊。


《伊犁条约》后,沙俄又陆续和清朝签订了几个勘界议定书,又从中国割去了新疆霍尔果斯河以西3万多平方公里土地。1898年,俄国出兵强行占领了帕米尔高原上的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从中国手中夺去了大部分帕米尔高原,造成了长达百年的帕米尔未定界问题。直到2001年,中国才同塔吉克斯坦签订了边界条约,收回了其中的近2000平方公里土地,其余的就永远脱离了中国版图。
1900年7月,俄国又借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机,出兵对中国在黑龙江东岸仅存的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居民进行了大屠杀,杀害了中国居民7000多人,强行占领了这些地区。海兰泡,现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城市,人口已达20多万。


俄军随即又侵入了中国东北地区,到处烧杀抢掠,准备长期占领,造成既成事实。清政府此时已焦头烂额,除了软弱的抗议外,无力采取任何措施。沙皇尼古拉二世已经有了一个计划,那就是从新疆中俄边境的乔戈里峰直到海参崴划一条直线,将此以北的土地全都划归俄国。这就是著名的“黄俄罗斯计划”。只是后来俄国发生了革命,这一图谋才没有得逞。


1911年时,俄国趁中国发生辛亥革命,策动外蒙古上层王公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当时的中国政府极力抗议,于1915年和俄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承认外蒙古自治。俄国发生革命后,中国北洋政府出兵取消了外蒙古自治,恢复了领土主权。


1919年时,外蒙古成立了共产党组织蒙古人民革命党,其领导人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都是坚定的蒙古独立分子。当时苏俄正发生内战,一些白俄匪军逃入外蒙古,到处烧杀抢掠。蒙古人民革命党乘机成立了人民临时政府,邀请苏俄红军进入外蒙古驱逐白俄匪军。苏俄红军进入外蒙古后,打败了白俄军队,又南下将中国北洋政府军全部驱逐出境。此后外蒙古自称独立,被置于了苏联的保护之下。苏联革命领袖列宁曾说过,当中国革命胜利后,外蒙古将自然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可是列宁早死,继任领袖斯大林将外蒙古当做了中苏两个大国间的绝妙缓冲区,再无将外蒙归还中国之心。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美、英、苏三国首脑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规定战后使外蒙古独立,以此交换苏联出兵向日本军队作战。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外蒙古正式独立。就这样,在苏俄的压力下,又一片15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脱离了中国的怀抱。


除此之外,俄国还在1914年侵占了中国最北部的唐努乌梁海17万平方公里国土,不久又受到苏联控制。这里属于阿尔泰山系和额尔齐斯河流域,资源丰富,生活着许多讲维吾尔语的乌梁海人。1944年,斯大林将唐努乌梁海地区并入了俄联邦的图瓦自治州。


从1858年到1946年,前有沙俄,后有苏联,通过武力侵略和外交欺骗,从中国手中直接割取了170万平方公里土地,加上其策动的外蒙古独立,共使近330万平方公里土地脱离了中国怀抱,占清朝全盛时领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因此,俄国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凶恶的敌人。残酷的历史教训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尚武精神,无论他曾经怎样辉煌过,终于摆脱不了被强敌宰割的命运。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政府还有着相当的国际主义,先后两次发表“对华宣言”,明确宣布“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但是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腐败无能,没有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随着苏俄国内形势日趋好转,特别是列宁逝世之后,苏俄政府便自食其言,不再承诺以前的对华宣言。斯大林掌权以后,更是一切以苏联的国家利益出发,不但否认了俄国曾侵占中国领土的事实,还乘中国战乱之时,超越了沙俄时代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地段,把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700多个岛屿划去600多个,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特别是在1929年7月,中苏之间由于中东铁路的路权归属问题,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引起武装冲突。结果张学良的东北军战败,中东铁路恢复中苏共管的原状。苏联却乘机占领了乌苏里江中的中国领土黑瞎子岛,成为了日后中俄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全方位友好的政策,边界问题一时被掩盖了。到了60年代初,中苏两国之间的蜜月期已经过去,双方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很多分歧,而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边界争端也渐渐浮出水面。


从1964年开始,中苏双方开始举行边界谈判。中国的意思是首先苏联得肯定俄国沙皇政府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在此基础上确定边界走向。而苏方拒不承认那些条约的不平等性质,认为现在的边界并没有什么问题。双方的分歧点,还在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中岛屿的分割。在先前签订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并没有详细规定江中岛屿的归属。按照通行的国际规则,可以主航道的中心线为界,本来并不难解决。可是苏方却以当年的原始地图为凭据,也就是穆拉维约夫那张划了一笔的地图,认为边界早已划定,正是沿着中国江岸的。中国方面认为当年在地图上划的一笔只是表示边界是在江中,并不意味着要沿着中国江岸。双方意图针锋相对,谈判陷入僵局之中。


1964年7月10日,毛泽东在接见日本社会党人士佐佐木更三等人时提出:“大约一百年以前,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才成为俄国领土,于是,海参崴、伯力、堪察加等地也就是苏联领土了。这笔账我们还没有算。”9月15日,苏联领袖赫鲁晓夫在与日本议员的谈话中强调:“苏联的领土是历史形成的”,“苏联的边界是神圣的”,“谁胆敢破坏它,谁就会遭到苏联各族人民的最坚决的反击”。赫鲁晓夫还提出:“中国的历代皇帝是不次于俄国沙皇的掠夺者”,他们“夺取了蒙古、西藏和新疆”。在如此的互相攻击中,能否解决边界问题可想而知。


1964年以后,中苏两国的分歧从意识形态扩大到了国家关系,边境上的形势也更加紧张。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中国的政策更加强硬,开始向中苏边境部署大量的军队,双方严重的军事对峙发生了。可以想见,互有敌意的双方,又有着长达7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不出事是不可能的。1969年3月2日,终于爆发了“珍宝岛事件”。


珍宝岛,苏方称达曼斯基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该岛北端原与中国大陆相连,由于江水的长期冲刷,1915年才与中国大陆分离,形成江中小岛,至今在枯水期间仍与中国江岸相连,人们可徒步上岛。苏方认为珍宝岛是苏联的领土,便禁止中国边防人员上岛巡逻。而中国方面认为事关主权,决不退缩。这样,3月2日这天,双方的两支巡逻部队在岛上发生了交火,当时苏军很是吃了一点亏。3月15日,双方又派出了大量军队再次交火,死伤上百人。这次事件严重恶化了两国关系,苏联方面甚至已经有了要对中国发动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计划,而中国也将国民经济转入了战时体制,开始了“深挖洞,广积粮”的战争准备。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最后时刻,双方的领导人保持了理智,终于没有发生滔天惨祸。


在此后的近20年里,中苏处在敌对之中,边界谈判陷于停顿。进入80年代后,中苏两国都开始了改革,关系趋于缓和。1986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视察符拉迪沃斯托克时说,中苏边界可以主航道的中心线为界,这是苏方第一次在边界问题上表示让步。


此后,中苏两国终于开始恢复接触。1989年,边界谈判也恢复了。1991年5月16日,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和苏联外交部长别斯梅尔特内赫共同签署了《中苏东段国界协定》,按照主航道中心线原则和非主航道的河流中心线原则,解决了两国东段边界的绝大部分问题。苏联解体以后,中俄两国关系不退反进,更趋友好。1994年9月3日,中俄两国又签署了《中俄国界西段协定》。通过以上两个条约,确定了中俄之间98%的边界线走向。双方所剩的问题只有额尔古纳河上游阿巴该图洲渚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黑瞎子岛二处。这二处岛屿与周围的一些小岛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左右,全部处于俄罗斯实际控制之下。


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俄方称为大乌苏里斯基岛,是由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及两江之间的一条细细的抚远水道围起来的三角形地块,由一系列岛屿组成。其中另一个较大的岛屿是银龙岛,俄方称为塔拉巴洛夫岛。这些岛屿总面积为327平方公里,是珍宝岛的500倍大。这里是中国最东部的极角,也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黑瞎子岛北临黑龙江,长约60公里,东南部靠乌苏里江,长约40公里。西部和南部则是连接两条大江的抚远水道,长约35公里。这里西距抚远县城11公里,东距哈巴罗夫斯克只有1.5公里,可以说是哈巴罗夫斯克的门户,在战略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黑瞎子岛平均海拔为40米左右,地势平坦,全岛70%的地区可作为耕地。岛上江汊纵横,水草丰盛,有大面积的湿地。岛上生存着数十种水鸟,还有鲤鱼、鲫鱼、鲢鱼、白鱼、鲑鱼等几十种鱼类。俄国人已将这里占据了70多年,岛上的居民大约有1万人,主要分布在2个常住居民点中。黑瞎子岛通过一座金属质的大浮桥与哈巴罗夫斯克市相连,这里现有哈巴罗夫斯克市数十座企业的疗养基地,有10000多座别墅和15000多个果蔬园。岛上还有10多个农场和数座教堂,每年生产4000多吨土豆,1700多吨牛奶,出栏1500头肉牛。每年都会有许多俄罗斯人来这里观光和疗养。


此外,额尔古纳河上游的阿巴该图洲渚是另一处争议地区,这个小岛面积不大,平时经常被江水淹没。这个岛屿的归属主要关系到周围的小岛及水域的所有权。


按照通行的主航道中心线原则,黑瞎子岛位于主航道中国一侧,理所当然属于中国领土。只是,俄罗斯已实际控制了这里70年,而且这里是俯瞰哈巴罗夫斯克的战略要地,是无论如何不肯全部吐出来的。经过艰苦的谈判,基于中俄友好的大局,双方都做了一定的让步,终于在《中苏东段国界协定》签署13年后,于2004年10月14日签署了《中俄关于两国边界东段的补充协定》,彻底解决了中俄边界的所有遗留问题。


根据补充协定,双方平分黑瞎子岛和阿巴该图洲渚,中国收回近200平方公里国土。在抚远三角洲部分,中国收回银龙岛和黑瞎子岛主岛西南部。这里主要是草场和湿地,建筑和农场则全都在划归俄方的岛东部。俄方将于协定签署后陆续向中方移交归还的地区。


在领土纷争通常都要用鲜血来解决的今天,中国能收回对方实际占有的部分土地,可以说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我们在这里,不应该仅仅伤心和遗憾于历史国土的远去,而应该认真的反思和警醒,重新恢复中华民族在汉唐时期的儒雅其外,铁血筋骨,重新恢复祖先“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不重蹈丢失国土的覆辙,才能在严酷的世界丛林中占得一席之地。


2005年4月27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的决定。


2005年5月25日,俄国斯联邦议会上议院以157票赞成,2票反对的表决结果批准了俄中边界东段补充协定。


至此,中俄边界终于尘埃落定。

TOP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政府还有着相当的国际主义,先后两次发表“对华宣言”,明确宣布“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但是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腐败无能,没有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随着苏俄国内形势日趋好转,特别是列宁逝世之后,苏俄政府便自食其言,不再承诺以前的对华宣言。斯大林掌权以后,更是一切以苏联的国家利益出发,不但否认了俄国曾侵占中国领土的事实,还乘中国战乱之时,超越了沙俄时代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地段,把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700多个岛屿划去600多个,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特别是在1929年7月,中苏之间由于中东铁路的路权归属问题,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引起武装冲突。结果张学良的东北军战败,中东铁路恢复中苏共管的原状。苏联却乘机占领了乌苏里江中的中国领土黑瞎子岛,成为了日后中俄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
-------------------
至今还蒙在鼓里!要不就是搅混水。

解读一篇宣言
                  朱 正

1919年7月25日,俄国苏维埃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俄国在中国的特权。宣言说:“苏维埃政府把沙皇政 府独自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中国人民”。“请中国人民了解,在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唯一的同盟者和兄弟是俄国工人、农 民及其红军”。(《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这篇由副外交人民委员卡拉汉(当时译作喀拉罕或加拉罕)签署的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不知道是因为传递中的耽误还是别的原因,到翌年4月3日才在中国的报纸上公布。 1920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七卷第六号上,以“对于俄罗斯劳农政府通告的舆论”为题,全文转载了这一宣言的译文,同时刊出了好些团体和报纸 的反应。宣言受到欢迎的情况,李达说:
  1920年春季,第三国际东方局派了一个代表来到中国,他的名字是Vitinsky。我们替他取 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做吴廷康。他是和他夫人同来的……他首先到达北京,和李大钊等数人交换意见。当时,苏联宣布废除沙皇压迫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一般知 识分子都对苏联有好感,所以新文化界人士到处请吴廷康讲述苏联情况,对于当时像云雾一般的苏联,有了相当的了解。特别是相信社会主义的人,更喜欢与吴廷康 相联系。当时充任英文翻译的人是张太雷。由于李大钊的介绍,吴廷康到了上海,首先访问了新青年社的陈独秀……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吴廷康就劝陈独秀、李汉俊等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李达自传》,《党史研究资料》第2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又: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 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说的与此大抵相同,唯明确说是在4月)
  李大钊在《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一文中说:
最近俄罗斯劳农政府,声明把从前罗曼诺夫朝从中华掠夺去的权利一概退还,中华的青年非常感佩他们这样伟大的精神。但我们绝不是因为收回一点物质的权利才 去感谢他们的,我们是因为他们能在这强权世界中,表现他们人道主义、世界主义的精神,才去钦服他们的。(《李大钊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181页)
1922年苏俄代表越飞来华谈判建立外交关系问题,很长时间都没有结果。10月18日的《晨报》刊出了张西曼的《我们对于中俄会议应有的表示》一文,其中说:
1920年4月3日苏俄外交委员会声明将从前俄国帝政时代在我国东三省和他处用侵略手段所取得的土地和各种权利一律放弃的通牒,可算是最重要和最公正的 表示了!俄国国民,原是世界上酷爱自由、真理和主持人道正义的民族。这种优美的国民性,在俄国文学和哲学方面,无处不可窥见,我们要知道:俄国国民对于我 们所表示的好感,完全不是一种示惠的手段。不过他们在1917年间,一度颠覆专制的政治,再度推翻官僚式的局面,确立平民政治的基础以后,想尽力于援助在 国际上被侵略的民族和在一国内被压迫的阶级的事业罢了。别的且不说,他们慷慨的将从前一帮文明强盗——官僚和武人——在我国所掠夺的种种权利,全数退还我 们。并且没有向我们提出各种无理的交换条件;他们所希望和要求于我们的,就只“树立亲善的邦交”而已。(《张西曼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第258页)
  在以后的许多年间,一些出版物宣传中苏友好,都以这篇宣言为苏联对中国友好的第一个证据。后来中苏关系和苏联的情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一些历史著作对这一宣言还是充分肯定的。史学家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苏维埃俄国政府曾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这个宣言在1920年三四月间冲破反动派的新闻封锁由《东方杂志》等刊物发表出来。长期饱受资本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得知宣言的内容后“无任欢喜”。《新青年》刊登了中国舆论界的反映(引者案:似应作反应),指出宣言体现了俄国宪法的“要铲除资本主义侵略主义的精神”,我们应该由此前进一步,“研究俄国劳农政府的主义”,赞同“俄国劳农政府所根据的真理”。宣言的发表,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给予了新的有力的推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几十年过去,尘埃落定。人们可以看看这篇宣言的字句所包含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了。
关于废除中俄之间的不平等条约,这篇宣言说:
  自从1917年10月之后,劳农政府就取得大权,用俄国人民的名义通告各国,表示愿 订永久和平底意思,并且说这种和平底基础,应由各国彼此归还从前所侵略底土地和赔款,不问国底大小;以及说各国对内,应该自主;各国对工人农人,不得以势 力来压制,使他们不能上进。并且声明凡从前与日本、中国及协约国所订的密约,一律取消;因为这种密约,仅仅供给从前俄皇和协约国政府压制剥削其人民:尤其 压制剥削中国的人民,仅仅是他们资本家和俄国军阀的私人利益底缘故。(据《新青年》第7卷第6号所载译文。另一种译文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年版《五四运动文选》第359~362页)
  这里说的,是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由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和平法令》。 那时,经过了三年的大战,俄国已经“被战争弄得筋疲力尽、困顿不堪、痛苦万状”(《和平法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354~356页),就前线的态势说是处于劣势,就后方的局势说是民怨沸腾民变蜂起。彼得格勒街头的骚乱导致了二月革命和沙皇政体的覆灭。二月革命之后形 势继续恶化。布尔什维克执政,列宁知道,必须立刻退出战争。《和平法令》呼吁“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 平”。上面所引宣言中的这段话,其中有的意思在《和平法令》中可以找到。但是,《和平法令》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中国”一词,也没有有关中国的暗示,这本来 是一个跟中国无关的文件。关于废除密约的事,《和平法令》也只是说:
  本政府废除秘密外交,决意在全体人民面前完全公开地进行一切谈判, 并立刻着手公布地主资本家政府从1917年2月到10月25日所批准和缔结的全部秘密条约。本政府宣布立即无条件地废除这些条约的全部规定,因这些规定多 半是为俄国地主和资本家谋取利益和特权的,是保持和扩大大俄罗斯人的兼并的。
  宣布废除的,是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之间临时政府同外国签订的密约。这一段时间里,中俄之间并未签订新的密约。宣言所说的废除中俄密约的事,是不能追溯到《和平法令》去的。宣言这样写,大约是要说早就有此好意吧。
  宣言接着说:
  劳农政府,曾经向中国提议磋商废止1896年的中俄密约,1901年北京和约(即庚子条约),以及1906年、1907年和日本所订的协约,把从前俄罗斯帝国政府时代所取于中国的,以及取于中国又转让与日本及协约国的,一概送还中国。
   废除对中国造成重大损害的中俄密约、庚子条约等等,是中国人多年的愿望。宣言表示要这样做,当然受到中国人的欢迎。1922年越飞来华,主要议题就是中 苏建交和废除不平等条约。同他谈判的外交总长顾维钧回忆说,“越飞建议中国正式宣布废除与其他西方国家缔结的条约,苏俄将支持中国的这一立场。他想了解我 的反应,我是否认为中国政府能在国际事务方面同苏俄合作。我当即向他解释说,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目的首先是要废除不平等条约,并在平等互惠和互相尊重领土完 整和主权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在巴黎和会上采取的就是这种立场。中国将遵循这一政策。我告诉他,我感谢他方才所阐明的对中国表示同情的观 点,至于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我准备向内阁汇报,予以慎重考虑。我对他说,他对中国的目标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他所提议的方法尚需慎重考虑。过了两三天, 内阁根据我的汇报和建议讨论了这个问题之后,决定授权我正式答复越飞。同越飞的第二次会见十分重要,因为他在听取了我的答复之后透露了苏俄的真正立场。我 告诉他,中国政府已考虑了苏俄的建议,我们十分赞赏苏俄给予支持和实行合作的表示,不过中国政府对于不平等条约并不想采取单方面的政策。中国政府拟通过正 常途径进行谈判,以期有关各国乐于同中国合作,实现中国所欲达到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目的。唯有在有关各国明确表示它们不同意通过谈判修订条约或阻碍中国实现 其国家目的时,中国政府方考虑采取直接宣布废除现有条约之政策。越飞对我的答复显然大失所望。”(《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 317页)
  很清楚:废除中俄旧约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中国政府能在国际事务方面同苏俄合作”。如果愿意合作,具体地说,在当时就是单方面宣布废除与其他西方国家缔 结的条约,才能谈到废除中俄旧约的问题。由于中国政府没有接受合作的提议,越飞来了,又走了,至于条约呢,依然如故。由此看来,越飞的意思,与其说是出于 对中国的同情,还不如说是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制造事端,以配合苏俄推动世界革命的政策。
  苏俄希望尽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于是又派了 特使卡拉汉来华谈判。中国方面的谈判代表是王正廷。在谈到废除沙俄同中国签订的以及同其他列强签订的有关中国的一切条约时,卡拉汉有意不提苏俄同外蒙签订 的条约和协议,使之不在废除之列。当时外蒙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苏俄却希望通过谈判使它在外蒙的驻军合法化。(《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第 334~335页)这就是说,一方面要谈判废除旧的不平等条约,一方面又要增添新的不平等条约了。
 宣言说:
  凡从前俄罗斯帝国政府时代,在中国满洲以及别处,用侵略的手段取得的土地,一律放弃。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民,愿意成那样的国,采那种的政权,一任人民底自由选择。
  沙皇俄国在满洲以及中国别处侵占了多少中国领土,1969年5月24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有个统计:
  1858年5月28日的《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1860年11月4日《中俄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占去;
  1864年10月7日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部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2月24日的《中俄伊犁条约》和以后几个勘界议定书,又占去七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为了让人们对这些数字有一个印象,中国政府的这一声明说,这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被俄国占去的中国领土“相当于三个法国或十二个捷克斯洛伐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苏边界问题的声明》,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4~5页)。
   从1919年苏俄对华宣言发表,直至今日,这些被占领土并无尺寸归还。如果有谁以为苏俄曾经许诺“归还”这些土地,那只能怨他自己没有细读或者没有读懂 宣言的原文;宣言涉及领土问题,本来就没有说“归还”,只说是“放弃”。它并没有说“还给你”,只说“我不要了”。要懂得这里说的“放弃”是什么意思,人 们就得回想一下当时的形势。那时东西伯利亚一带并不在苏维埃政权的有效管辖之下,谢苗诺夫的白卫军在这里活动,滨海省和库页岛被日本占领。为了应付这一局 势,苏俄决定在色楞河及贝加尔湖以东至太平洋这一片土地上建立一个名义上的独立国,就是1920年11月1日宣布成立的远东共和国,据称是实行不同于苏俄 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制度,以赤塔为首都。宣言说的,放弃所占中国领土,“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民,愿意成那样的国,采那种的政权,一任人民底自由选择”,其实 是将来在这里成立一个远东共和国的预告。不久以后瞿秋白以晨报记者的身份前往俄国,途经赤塔,还访问了远东共和国的总理兼外交部长克拉斯诺晓科夫等高级官 员。他在发回的报道中写道,这些官员“极力辩解远东国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访远东交通总长及食粮总长记》,1921年1月21日《时事新报》,见《瞿 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一卷,第165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在另一篇报道中,瞿秋白写下了自己观察所得的印象,他说:“远东共和国的建设本来含 着缓冲国的意义,所以第一次统一会议的宣言,就郑重声明远东共和国是纯粹民主主义的国家。我们这次到赤塔后,见着外交部顾问白伍君及远东电信通信社中诸位 都如此说。然而我们看他近日的政策——而且政府中重要人物都是共产党党员,——似乎所谓纯粹民主主义的政体这句话,不过对外人的话。”(《东俄之近状与华 侨》,1921年1月16日《晨报》,见《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一卷,第157页)后来谢苗诺夫败走,日本占领军撤退,远东共和国即于1922年11 月14日重新并入苏俄。当然又是根据当地居民的意愿。这以后,就是“放弃”也不再说了。
关于庚子赔款,宣言是这样说的:
   劳农政府,并抛弃庚子赔款。我们对于这一层,所以不惜再三提议的,因为听说这一项赔款,我们已经声言放弃,而中国政府,反拿来供养从前俄罗斯帝国驻在北 京底公使,和驻在中国各地方底俄罗斯帝国底领事。现在任命这种公使和领事底政府,早就消灭,而从前被任命的公使和领事,居然得日本和协约国的援助,反安居 在中国,天天在那里欺蒙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应该明白这件事,驱逐这帮欺诈的人出境。
  看来,苏俄政府首先是为了这件事才发表这篇对华宣 言的。它不能容忍被推翻的旧政权派出的公使和领事继续以外交代表的身份安居在中国,享用庚子赔款。它告诉中国,再不要送钱给这些人了。最好是把他们驱逐出 境。这意思在1920年9月27日发出的第二次对华宣言中说得更加明白。在它向中国提出的协定要点中有这样的条款:
  五、中华民国政府承担下列义务: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政府立即同未经苏俄政府委任而自命为俄国代表和领事代表的人断绝关系,并把他们逐出中国国境。
  将中国境内属于俄国使馆和领事馆的房产以及使馆和领事馆的其他财产和档案,归还以苏俄政府为代表的俄国。
  苏俄政府放弃中国因义和团起义而付偿的任何赔款,但中华民国政府不得在任何情况下,把此项赔款付给非法提出此种要求的前俄国领事或任何他人或俄国团体。
  这也表明当时中国政府的颟顸。竟不知道一个国家发生革命了,被推翻的旧政权派出的驻外使节当然也就丧失了外交代表的身份。天津《益世报》评论此事说:
   俄帝国早已覆灭,而吾国犹承认俄使俄领,天下之至愚无过是者;世岂有代表之国已不存在,而代表自身尚能独立存在之理?俄约之害,与夫庚子赔款之巨,前俄 帝国已不能要求吾国履行,而俄使尚能要求吾国履行,岂非怪事?古语曰,刻木为吏,今俄使以一人而使已亡之俄帝国,对吾国尚有余威,是尤甚于刻木为吏矣。 (转引自《新青年》第7卷第6号)
  当时苏俄宣言中声明放弃的庚子赔款,是并不曾到他手上的东西。并不是中国将赔款送去,他不要;他说放 弃,是要中国不把这钱送给他所敌视的旧俄的使领。到了1924年中苏建交的时候,苏俄关于放弃庚子赔款就有不同说法了。卡拉汉在同王正廷讨论《中苏解决悬 案大纲协定》草案的时候,增加了一些条件。顾维钧回忆说:
  庚子赔款是苏俄政府于1919年宣布废除的不平等条约的一项内容。沙俄在庚子 赔款中占有很可观的份额,所以虽然苏俄在协议草案中再次声明废除这一条约,但该条约又同时规定,扣除以庚子赔款为担保的各项义务所需之后,所剩余的款项要 由苏俄确定其用途。据我记忆,为此要成立一个双方人数对等的委员会。(《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第337—338页)
  虽然中国代表在 委员会中占据多数席位,但任何决议都必须经全体一致同意方能生效。委员会主席将由中国代表担任。由于中国代表占据多数席位,就中国的国际声誉来讲,并非不 利,所以我认为此方案尚可接受。如果我的记忆正确的话,我不同意其中一点,即任何决议都必须经委员会全体成员一致通过方能生效。关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基金的 分配问题,委员会实际上听命于苏俄代表,但若没有中国代表的同意,任何决议都无法通过。(同上书,第347页)
  庚子赔款的余额是要归还了,但是成了对中国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
中东铁路,是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修造的,于1903年建成。密约第二条规定:
  凡续造进中国境内黑龙江及吉林各火车道,均由俄国自行筹备资本,其车道一切章程,亦均依俄国火车章程,中国不得与闻。至其管理之权,亦暂行均归俄国,以三十年为期……(转引自《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1页)
  这是一条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铁路。中国人早就要收回它了。现在苏俄对华宣言说:
  劳农政府把中东铁路矿产林业等权利,及其他由俄罗斯帝国政府,克伦斯基(Kerensky),土匪霍尔瓦特(Horvath),谢米诺夫(Semenoff)和俄国军人、律师、资本家所取得的特权,都返还给中国,不受何种报酬。
  这个表示当然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不过,说返还中东铁路,同说放弃庚子赔款一样,放弃的都是并不在自己手上的东西。当时,中东铁路是在白俄分子奥斯德穆夫掌握之中。卡拉汉来华的使命之一,就是想解决中东路的问题。顾维钧回忆说:
   早在他到达中国之前,他就曾企图与满洲的张作霖大帅达成一项解决办法,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恢复俄国对中国中东铁路的既得利益。苏俄当时对满洲以及西伯利亚 和朝鲜境内白俄的活动感到不安。中东铁路总经理就是一名白俄分子。这个白俄总经理能力很强,在中国住了多年,对中国的国事民情都很了解。但是苏俄不信任 他,所以加拉罕要与张作霖大帅达成协议的目的之一就是想用一个莫斯科指定的人来接替这个白俄总经理的职位。(《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第331页)
  顾维钧还说:
   苏俄政府与满洲当局都认为中东铁路问题非同小可。越飞先生和加拉罕先生先后都曾以苏俄政府官方代表的身份,试图与张作霖大帅达成某种解决办法,以便能重 新控制与苏俄接壤的满洲境内的这条十分重要的铁路。莫斯科急于寻求解决办法的目的不仅仅限于恢复对这一重要交通干线的控制权,而且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想防止 以奥斯德穆夫为首的管理机构利用白俄分子的活动来反对苏俄政府。(同上书,第348页)
  瞿秋白在《晨报》发表的报道《哈尔滨俄侨之舆论》也反映了苏俄政府的这种态度:
   还有许多旧帝国、谢米诺夫、霍尔瓦特及哥尔萨克政府所派在中东路上的职员,他们所代表的旧政府,旧势力已经完全消灭,他们当然失却自己的资格。这般人亦 应当及早撤换,另换真代表中东路侨民利益的人物。(1920年12月10日《晨报》,见《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第141—142页,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宣言放弃庚款,是为了断绝旧外交官的经济来源。宣言交还中东铁路,是为了同张作霖拉关系,以撤换路局的白俄分子。其实哪有归还铁路的意思。为了争这条路,1929年苏联还出动重兵到中国境内来打了一仗。
   还有一个有趣的证据可以证明宣言中关于归还中东铁路那一段话是虚伪的表态。本文所引宣言的译文,是据1920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七卷第六 号所附录的文本。我还在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中看到过另一种译文,篇末注明“(载《五四运动 文选》第359~362页,三联书店1959年版)”。题注说:“1920年4月间中国报刊公开发表的译文不够准确,本文是根据俄文重译的。”现已查明, 这篇新译所据的俄文原本是1958年莫斯科版《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第二卷。我把新旧两种译文对照看了一遍,发现新译本比旧泽本少了一段,少的正好是本 节开头引录关于退还中东路的这一段。显然,这是苏联在编印对外政策文件汇编时删掉的。如果我不是在《新青年》上看到这篇据最初发表的原文译出的文本,而仅 仅看了这篇重新译出的文件,我就不会知道这篇宣言曾经提出归还中东铁路的问题。这也就是《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的编纂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罢。
本文前面说到越飞1922年来同中国政府作外交谈判这事:“越飞来了,又走了,至于条约呢,依然如故。”这当然是人人都看见了的历史上的事实。还有 人们在很长时间里无法看见的事实,就是越飞本人的意见同任命他为外交代表的苏俄政府的意见并不相同。从解密的档案资料中,人们可以看到俄共(布)中央政治 局会议第24号记录,时间是1922年8月31日。会议决定发给越飞如下电报:
  中央认为,在同中国谈判时,从1919年到1920年的 总宣言(引者注:即两次对华宣言)中得出直接指示是不能允许的,当时中国对这个宣言并未作出相应的反应。您所提出的问题应作为共同讨论的题目,只能以同中 国的总条约形式加以解决。至于蒙古,关于它的国家法律地位问题和从蒙古撤军问题应通过俄中蒙签订协议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时,不允许排除蒙古本身。这与我 们承认中国对蒙古的主权并不矛盾。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必须规定一些保证条件和主管部门在给派克斯同志的指示中所提出的我们的一些特权,例如,俄国、远东共 和国和中国均等地参加中东铁路的管理工作。在租让企业问题上,中央同意放弃治外法权和俄国的受降权(原注:显然是指放弃所谓庚子赔款中的俄国份额),但需 要作出更准确的表述。所有这些让步都要求以法律上承认的形式作出回报。一旦可以在此基础上同中国政府沟通,中央认为在同日本谈判开始之前,起草一个初步的 议定书是可行的也是需要的。关于同日本谈判的问题,中央同意您的建议,即从法律角度据理力争,但不搞最后通牒。
  中央书记斯大林
   这份电报清楚地表明,原来对华宣言中所作的种种许诺,例如放弃中东铁路的特权,放弃庚子赔款等等,实际上都一笔勾销了。越飞这位谈判代表所得到的授权 是,不能以这两篇宣言作为谈判的基础。接到这个指示,一直怀着世界革命这一信念的越飞很觉得为难。他在9月27日写信给卡拉汉、斯大林、列宁、托洛茨基、 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拉狄克说:“我不明白,不能从我们1919年和1920年的宣言中引出具体指示的指示是什么意思……”“当然,耍某种‘手腕’可以 把这些宣言说成一纸空文,但我认为,这将是我们对华政策的破灭,而最终则是我们全面灭亡的开始,因为在对外政策上我们成了最一般的帝国主义者,在很大程度 上不再是世界革命的推动因素。”(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一卷,第11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被托洛茨基称为 “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者”的越飞无法赞同这样的政策。他是在1927年自杀身亡的。他在这信中的一些话竟成了很准确的预言,苏俄在对外政策方面同一般的帝 国主义不再有什么区别了。后来毛泽东称他们为新沙皇,是很恰当的。他们在1922年不再承认对华宣言的时候,就已经是新沙皇了。可悲的是,那时,甚至那时 以后很长时间,中国人还在宣传这宣言,赞美这宣言。毛泽东揭露新沙皇,这是他的一大功绩,一大贡献。
  (原载《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

TOP

谢谢几位,辛苦了。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