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状态下的良知泯灭(一)
陈行之
1.说“良知”
现在已经不讲究什么良知了,所以很难像描述惯常事物那样用简洁通晓的语言来描述它的深意。听到人们谴责“中国当代作家丧失了良知”,我的直觉是不管这个群体在自造的小圈子里把自己弄得如何热闹,但是从总体的社会伦理角度来说,他们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对社会和民众应当承担的责任,苍白肤浅,猥琐干瘪,蝇营狗苟,不值一提,至于这种我们很不愿意听的谴责在更高层面还蕴涵了哪些意义,实在是不得要领。不得要领怎么办?那就得学习,结果还真的有了一点儿心得。
良知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良知是一种社会与人的道德观念,或者说是一种道德责任感。孟子用近乎白话文的通俗语言做了这样的表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很明白。那么,良知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孟子曰:“仁义礼智信,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已!”(《孟子·告子上》)王阳明觉得孟子说的很好,进一步把良知概括为“非由外铄”“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对善与恶、是与非、同情与厌恶的一种道德意识。我们可以认为这些表述都很好,契合了人们内心对社会本性和人的健康人格的理解和期许。
“良知”在西方哲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几乎所有思想家都在他们的论述中关注了它,我们甚至可以从西方文化的渊源《圣经》中看到这样的描述:“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新约·罗马书》)这里的“是非之心”希腊语原意就是“良知”,而这里“良知”的本意也与我们老祖宗的阐述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并不让人觉得陌生。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首要条件应当是“自知”;柏拉图超越了他的老师,意识到一个人如果对政治生活的性质和范围缺乏一种深刻的洞察,那么,苏格拉底关于“自知”的要求就无法达到,他甚至认为个体生活与公众生活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后者恶劣、腐败,则前者也不可能完满,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于把人置放于邪恶腐败的环境中的全部危险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好的变坏,坏的更坏。”这就是说,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即使最高贵的灵魂也特别易于作恶;卡莱尔从一个民族道德生活的强度和深度及其理智成就而不是从它的政治抱负中看到一个国家的真实的伟大;黑格尔认为良知在是一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普遍法则:“只有一个绝对命令,就是说按照一个你愿意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康德用诗一样的语言阐述道:“永远不要忘记人类历史中这样一种现象,即在人类的本性里存在着一种对更美好事物的喜好和意欲,这种更美好的事物是任何政治家都不能通过对历史的总结来进行论说的,因而它是不能被预知的。” (康德:《学院的论证》,1798年)值得一提的还有海德格尔的“良知”观。这位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令人惊叹地把良知称之为“呼唤”,用他的哲学语汇表述,是“此在”唤起本己“能在”的一个过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能在”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可能性”,海德格尔说,有了这个“可能性”,人才具有一种“选择的自由”……我理解,海德格尔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道德意识的个体性原则。
任何学问即使是艰深晦涩的学问也是为现实人生服务的,否则学它何用?于是有人试图基于现实人生对良知进行解释,提出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曰 “知耻”。“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话,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二曰 “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和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内心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这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那一定极为糟糕透顶了吧?我觉得这些谈论都很好,对于愚钝无知的我很有启发。
但是我在这里想到一个问题:“良知”真的犹如孟子、王阳明所言“非由外铄”,纯粹是一种自我产生、自我定向的道德意识吗?“良知”真的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意味着人类个体无一例外具有一种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吗?“良知”真的可以在“知耻”“知愧”“知恩”之中自我完善,成为天地之间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吗?假如这个世界有一种力量,完全不懂得什么“道德意识”的“自我定向”,至少在客观上敌视和阻止人类个体进行健康的道德选择,并且也完全不知道什么知耻、知愧、知恩,它像怪兽一样头顶天穹,脚踩大地,“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真的就来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他该怎么办?良知该怎么办?这不是耸人听闻,这种力量早就来了,它就在你、我、他身边,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就在我们总是试图坚守的良知面前。
“陈行之先生,你说的那种力量究竟是什么东西?”
我的回答是:权力。
2.《闻香识女人》之惑
为了使话题不至于枯燥乏味,我们先说一说电影。
尽管智力与精神不断被《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之类无聊庸俗的所谓中国大片侮辱和蹂躏,看电影仍旧是我一个很要紧的爱好,这里我要说到美国影片《闻香识女人》(Scent of Woman)。
这部由马丁·布莱斯特导演、艾尔·帕西诺和克里斯·奥康纳共同主演的经典影片于1992年问世,讲述伯德学校年轻学生查理(克里斯·奥康纳饰)与另一富家子弟乔治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准备戏弄校监的过程,查理为了得到一张感恩节回家乡的机票,来到退伍军人斯雷德中校(艾尔·帕西诺饰)家中做周末兼职。斯雷德中校曾经是巴顿将军的副官,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目失明,失去生活目标的他也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准备最后享受一次美好生活,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带着查理出游、飙车、吃佳肴、跳探戈、住豪华酒店……极尽享乐,幸运的是,善良的查理发现了斯雷德中校的意图,竭力阻止了中校的自杀行为,帮助斯雷德中心恢复了活下去的勇气,他们之间也萌生出父子般的感情。
穷学生查理回到学校,恼怒的校监垂斯克千方百计威胁诱导,要求他和乔治说出制造恶作剧的人的名字。对查理来说,说出来,就将继续学业甚至被保送到哈佛大学读书;不说出肇事者,不但到哈佛无望,甚至还将承担被学生委员会开除的严重后果。说还是不说?出卖还是不出卖?对于查理这位年轻的学子来说,成为了哈姆雷特“活着还是死去”式的艰难选择。在学生委员会召集的听证会上,富家子弟乔治妥协了,模棱两可地指出了肇事者,但是纯洁正直的查理艰难地选择了守卫良知,没有出卖同伴——面对校监垂斯克气急败坏的追问,查理的回答是:“对不起,我不能说出他们的名字。”
这当然会引起校监的敌意,查理的厄运几乎无可避免。恰在这时,斯雷德中校出现了,在学生委员会表决之前,这个饱尝人间沧桑的老退伍军人为查理做了精彩的辩护,这段台词无数次感染过我:“垂斯克先生,你不知道什么叫破坏规矩,我应当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破坏规矩——要是五年前,我会拿火焰喷射器把这个无耻的地方变成一片火海!可是现在我太老了,我累了,我他妈的还是一个瞎子!破坏规矩?你以为你在跟谁说话?我经历过无数战斗,我看见许许多多查理这么大的孩子胳膊被炸断了,腿被截肢了……那真是一幕一幕的悲剧。但是,即使那样的悲剧也不能跟我现在看到的悲剧相比,因为我看到了良知被肢解了,丑陋的灵魂瑟缩在一个安全的角落里,就像是一个废人。是的,你凭借手里的权力,当然可以把这个青年人像落水狗那样送回他在俄勒冈州的老家,但是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你们泯灭了他的良知,欺辱了他的灵魂!为什么?只是因为他不符合你们伯德做人的标准?只是因为这个?!伯德,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但是你们玷污了它!你们伤害了这个孩子,你们只配被称作伯德的混蛋,你们——哈瑞、吉米、特伦特(搞恶作剧而又不敢站出来承担责任的富家子弟),不管你们坐在哪儿,去你妈的吧!……我刚一来到这里,就不断听到有人说:‘伯德是未来领袖的摇篮’,但是,支架断掉了,摇篮还能够存在吗?伯德作为未来领袖的摇篮,它垮掉了,已经垮掉了。你们这些自认为培养未来的领袖的人,看一看你们在培养什么样的领袖?我不是法官,不能说查理今天的表现是对还是错,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垂斯克先生,他没有为了自己的前途出卖任何人!朋友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直,这就是勇气,这才是一个未来领袖所应当具有的品质!现在,查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选择了代表着良知和责任的路,让他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吧!这孩子的前途就在你们的手中,学生委员会的委员们,他会前途无量,相信我,千万别毁了他,保护他,支持他,我保证,总会有那么一天,你们会为今天做出的决定感到骄傲,我保证。”
我还记得当年从电视上看到本片获得多项奥斯卡奖时的情形,颁奖者好几次高声颂扬出《闻香识女人》这个片名,由于对故事一无所知,我当时很奇怪:这究竟是一部什么影片?怎么取这样一个香艳的名字?于是等着我国翻译介绍过来,但是最终没有等到,我还是花十块钱买一张盗版DVD才终于看到这部精彩、深刻、感人的影片——看这样的电影才是真正的美的享受,直到现在,每当心情烦躁了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性地把这部电影再看一遍,心情居然真的能够好起来,就好像眼前这个晦暗的世界也和电影中的世界一样,焕发出了思想和人性的光辉,我们的灵魂被沐浴了。
心情好起来就难免想一些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国门逐渐打开,对国外文学艺术作品已经不像以往那样草木皆兵了,突出表现在引进了一些即使在国外也可以被称之为先锋之作的电影——我们的胆子似乎突然大了起来,既不怕色情(虽然有些过于露骨的镜头也被适度删节),更不怕暴力(有的电影宣扬的甚至全部是暴力),尺度很宽很宽。奇怪的是,负责掌管进口影片的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并没有引进《闻香识女人》这部获得多项奥斯卡奖项、在全世界都产生巨大轰动效应的电影,难道有坏人遮蔽了他们的耳目,没有听说过也没有看到过它?宣传文化管理部门一向极为注重通过文化产品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道他们没有看出这部电影对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一种的巨大启迪作用?如果他们听说过并且也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又是什么东西阻止了他们做出引进的决定?他们在顾虑什么呢?是不是负责引进影片的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官员的脑子有问题,就像人们调侃时说的“进水了”之类,所以才没有引进?
一个人要是绕在什么问题里,很难自行解脱出来,我继续冥思苦想,结论是:不是“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官员的脑子有问题”,而是我的脑子有问题,“进水”了。一个人的脑子“进水”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这个人差不多完全傻掉了,成为了群体中的“异类”,一个让人觉得“有些怪怪的”人,所以我很重视:我怎么就会突然傻掉了呢?有没有什么办法把脑子里的水挤出来,重新进入到正常人行列,像正常人那样感知这个世界呢?看样子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能回到现实世界,从有意味的社会事件当中获得启迪,或许还有救。
这样,我们就要说到14年前发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的一件事情——它也是一部电影,不同的是它不是艺术家的虚构,而是真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惨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