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轉)感谢境外的质检监督

(轉)感谢境外的质检监督

继在一批进口自辽宁大连的鸡蛋中检测出三聚氰胺,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又在来自湖北京山的一个批次的鸡蛋中检出三聚氰胺。此前,香港方面表示,将对来自内地的肉类加强检验。从乳品到鸡蛋查出问题,人家不由得不联想到肉类及其他食品。据《财经》报道,截至10月22日,被海外食品检测机构查出的污染食品种类已达十几种,
除乳粉和液体乳以外,还包括糖果、饼干、巧克力、蛋糕、奶茶饮料等含奶和含蛋白质产品,涉及品牌达25个,其中包括大白兔奶糖、吉百利朱古力、立顿三合一奶茶、麒麟午后红茶、乐天饼干、士力架花生夹心巧克力、雀巢KITKAT巧克力等知名品牌。本当质量监督特别严格的入口的食品有问题,非食品类生活产品,比如玩具、童车等等,会不会也有问题?……
怎样看待境外传回的这些关于中国产品质量的坏消息呢?
对此,以前,我们的一些“愤青”乃至官员,回敬说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蓄意 “妖魔化”中国产品,因为它们嫉妒“中国制造”满天下,极力阻挠中国崛起,起码是有意设置技术壁垒来保护本国产品。这一次“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很少有人这么讲了。“结石娃娃”的严重后果警醒了国人,告诉我们产品质量问题再也不能讳疾忌医了。连缅甸这样的“穷哥们”都抵制中国奶制品,你怎么好说人家是嫉妒?香港人与祖国内地休戚相关,大量生活物资包括水源都靠内地供给,他们没有必要诋毁内地,他们检测三聚氰胺含量完全是为了自身安全。
我觉得,我们对境外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机构提供的中国产品质量信息应该心怀感激。虽然它们的动机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但毕竟为我们改善所有同类产品的质量,乃至全面改善中国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方位的监管提供了信息、压力和动力。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中国(大陆)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国人的收入虽属“跃升”,但在世界上仍属“中等偏下收入”(约是美国人的1/20)。收入愈高的人们对自己的生命看得愈珍贵,对食物和用品愈讲究愈“挑剔”,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中国古语说“富家之子不处于屋檐之下”,什么意思?他的命宝贵,生怕屋上掉下什么东西来砸了头呀!我们现在很多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买食品饮料和药品礼品,不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过期的食物和药品也舍不得扔掉,只要没有生太多霉没长蛆就照吃不误,也瞧不起那些农民工不管路边摊子的用水与餐具是否卫生,“闭着眼”就吃就喝。为什么会有这种“生活习惯”的差别?“习惯”的因素其实是由此前长期的生活质量(收入水平为基础)所决定的。……这里的意思是说,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质量检测标准高,质量安全监管严,乃是顺理成章的。
既然我们的收入水平偏低,大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与国民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相适应,政府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就严不到哪里去 (且撇开腐败寻租因素不谈),那么,托“中国制造”满天下之福,别人要严格检测进口的中国产品,发现了我们没有发现的问题,反馈回来,“信息资源共享”,这难道不是无本万利的好事吗?
须知,“中国制造”能够满天下,得益于中国加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而中国当初加入WTO的初衷之一,就是以开放促改革(“倒逼”)。因此,在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方面,借力境外的监督促进我国质检体系完善乃题中应有之义,善莫大焉。
怕的是自轻自贱而内外有别,出口产品高标准严要求,内销的仍然是马马虎虎,得混且混。


不以盲從取代自己欠缺的思考

TOP

感谢!
如果世界各国能全面封锁中国产品出口,我将更感谢它们!
做为人民,我没有能力让政府重视食品安全,我支持以牺牲中国经济的代价来为我和我的子孙换来食品安全!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