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有言:“历史是一个时代发现另一个时代价值的记录。”1945年9月27日,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只有4年零3天,而距今天过去了63年。那已经属于“另一个时代”。这一天,毛泽东对路透社驻重庆记者甘贝尔书面提出的12个问题作出答复。这个合计约1500字的《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答复,在今天
被称为是一篇更全面、更重要的“窑洞对”。
一个后发时代,只要脑子正常,对于一个前生时代曾经存在的价值,一定会有所发现。这一种发现,不一定就是官方的。新华社每天发布的“历史上的今天”,在“9月27日”中,并没有、也不会提到毛泽东在1945年的“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而记录了一些“大事”,比如1949年9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决议,决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国旗图案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同时还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在国共重庆谈判期间。甘贝尔的第一问是:是否可能不用武力而用协定的方法避免内战?毛泽东的答复是:“可能。因为这符合于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于中国当权政党的利益。目前中国只需要和平建国一项方针,不需要其他方针,因此中国内战必须坚决避免。”第二问是:中共准备作何让步,以求得协定?回答:“在实现全国和平、民主、团结的条件下,中共准备作重要的让步,包括缩减解放区军队在内。”这里出现了贯穿全篇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民主”,随后反复出现,比如“保障人民自由权利,及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民主改革”、“获得民主生活的人民”等等。
这是一篇“重庆答”,之所以被称为是更全面、更重要的“窑洞对”,在于对最后三问的回答:
第十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答:“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们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第十一问:在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中,中共的建设方针及恢复方针如何?答:除了军事与政治的民主改革以外,中共将向政府提议,实行一个经济及文化建设纲领,这纲领的目的,主要是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实行土地改革与工业化,奖励私人企业(除了那些带有垄断性质的部门应由民主政府国营外),在平等互利的的原则下欢迎外人投资与发展国际贸易,推广群众教育,消灭文盲等等。这一切也都是与孙中山先生的遗教相符的。
第十二问:你赞成军队国家化,废止私人拥有军队吗?答:我们完全赞成军队国家化与废止私人拥有军队,这两件事的共同前提就是国家民主化。通常所说的“共产党军队”,按其实际乃是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自愿组织起来而仅仅服务于保卫祖国的军队,这是一种新型的军队,与过去中国一切属于个人的旧式军队完全不同。它的民主性质为中国军队之真正国家化提供了可贵的经验,足为中国其他军队改进的参考。
这真是历史的先声!“国家民主化”、“政治的民主改革”、“自由民主的中国”、“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们的人民负责”……毛泽东不仅将本国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归入其中,也将美国的林肯和罗斯福的核心思想纳入视野。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这“四大自由”,正是今天所言的“普世价值”。历史总是要一个时代发现另一个时代的价值的。
1945年9月27日,重庆《新华日报》刊发了这个答问,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的《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收有该文(见第25页),标题是《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文集”似乎不同于“选集”,前者是“文”之章,后者是“政”之章。进入“文集”的,变成了“文化”,变成了“历史”,与“指导思想”、“行动指南”几乎不搭界了。多少当年最可宝贵的思想,今天都被“历史化”了?
民主一词的意义,是由希腊的“人民”和“统治”(或“权威”)派生出来的,意为“由人民进行统治”。公元前15世纪中叶,希腊人首次使用“民主”这个词,来表述一种新的政治生活概念,这个概念在很多希腊城邦中付诸实践。民主的反面是独裁,是寡头政治,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上而不肯松手。独享型的民主是伪民主,独享型的自由是伪自由。
1945年,“在野望朝”的人,大抵期待着民主、向往着共和,反对一党专政、一人独裁。后来是内战,“在朝”的输了,跑到海峡那边的岛上去了。赢的一方掌握了政权。好了短短一阵子,赢的人很快淡忘了曾经的民主诉求,“民”变成了“主”,就“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个人说了算”的威权形态。这大抵就是“地位决定思想,屁股指挥脑袋”。
事情为什么会走向它的反面?最好的愿望为什么最容易走向反面?为民主而奋斗的人,当自己获得“民主”权利的时候,就不再愿意看到公众民主;为自由而奋斗的人,当自己获得“自由”形态的时候,就不再希望看到他人自由。当自己处于不民主的环境中,就会向往民主;当自己成为民主的主人时,就懒得让他人分享民主了;当自己处于不自由地位,就渴望自由,当自己有了享受“自由”特权时,就再也不想让他人分享自由的空气了。被专制奴役而渴望民主自由的人,自己一旦成了龙椅上的主人,于是就施行威权独裁,还以为这样普天之下都享受了自由民主——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或许这就是人性的劣根性。
个中核心原因之一,是一种“雅各宾主义”在迷惑着自己。罗伯斯比尔领导的雅各宾派,使法国在1793年至1794年陷入了恐怖时期;雅各宾派的“雅各宾主义”,是一种“革命”信念,即人民的意愿可由少数精英来代表,他们以人民的名义行动,但并不负正式的具体的责任。理查德·威廉姆逊《为什么要民主》中说:“民主是人类出自天然本性的期望,期望人人对他们各自的命运都有发言权。”而“雅各宾主义”是期望我对其他人人之命运都具有“发言权”,所以它是民主的反面。只要表明“我是代表你的”,那么,“我”就是合法的;我领导你、我对你行政执政,你的命运由我掌控,这都被看作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我可以永远代表你、领导你、管治你;至于具体的“领导责任”,对不起,没我的事。
潜意识里有“雅各宾主义”的人,不免以为自己享受了民主自由,就代表他人享受了民主自由。美国前总统里根说:“民主与其说是一个政府体制,不如说是一个限制政府、使其不能侵犯人权的制度。”权力独享的“民主”,把他人统统给代表了的威权,本质上都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获取权力的方式,大抵有这么几种:武装夺取、政变获得、世袭传承、公民授权。由于不是公民授权,所以对一些集权、威权者来说,忘本是很容易的。索尔仁尼琴说:“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能,正义一无所成。”这是权力获取之后、不再“分享权力”的形态。一个官僚、专制、独裁的组织,其“组织内民主”很容易被虚置,变成一句正确的空话。权力的“老年痴呆症”是很可怕的,而民主制度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它能避免一个人长期掌握权力。
民主与权力和权利有着密切关系:民主越多,权力必然就越小;而民主越少,权利必然就越少。对权力,首先要有宪法约束,然后要有民主监控。“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们的人民负责”,这当然是最好的民主形态,官只有是民选的,才会真正对民负责。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有名篇《民主是个好东西》。他说:“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在现代社会,不仅仅是有的经济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也有一种政治形态同样是不可持续的,这种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政治,就是反民主、反自由的专制独裁政治。当今世界,把一个国家弄得民不聊生、饭都吃不饱的,大多是专制独裁的寡头政治。
暖饱应该思民主,暖饱应该思自由。一个社会,有多大的民主就有多大的和谐,有多大的自由就有多大的幸福。没有完善的民主,就没有幸福的民生。就像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一样,没有民主就没有安定。高度的民主才有高度的和谐,中度的民主只有中度的和谐,低度的民主只有低度的和谐。没有民主,公权力就会越来越侵害私权利,越来越走向老百姓的对立面,从而越来越多地导致社会冲突,人类世界大抵如此,有的地方只是没有爆发而已。请注意这组公开报道的数字:1993年我国发生社会群体性事件0.87万起,2005年上升为8.7万起,2006年超过9万起,并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多样文化、和谐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是公民社会。然而,经济上的“市场关”好过,政治上的“民主关”难闯。权为民所授,没有民主,没有还权于民,就不存在“民有、民治、民享”,“四大自由”中的言论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几成镜花水月。民主不是难在下头而是难在上头,换言之,是上头担心忧心民主,不是公民社会的公民百姓担心民主。
中国发展靠什么?靠改革开放。这个“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社会的改革开放,更重要的是政治的改革开放。没有这一系列完整的改革开放,那么就难以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没有以民主为核心要义的政治体制改革,那么也难以真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延安的“窑洞对”中,毛泽东对黄炎培说: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人民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这当然就是民主。然而然而,这里有个著名的“让”字,既然可以让,也有可能不让。让或不让,历史已经写得明白。去掉这个“让”字,话也是通的,但那就不是毛泽东发自心底、几乎是无意识的意思了,就像“领导下”与“领导”不同之处,就在那一个“下”字。
毛泽东进京之后,再也没有回过延安,他一定是尝够了天天待在窑洞里的滋味,不想再吃二遍苦了。想必他自己很快就遗忘了自己曾经发出的历史强音。他倒是颇为喜欢庐山,那曾是蒋介石宋美龄特别流连的地方,那些如画风景中的别墅,毕竟比黄土高坡上的窑洞来得宜人舒服。“跃上葱茏四百旋”,毛泽东在庐山上,通过“一个人说了算”而演绎出许许多多故事,不是惊天动地,那也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