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丹尼斯·甘赛尔(Dennis Gansel)拍摄的《浪潮》(The Wave)是近期最受关注的德国电影。它谈论的主题在德国电影中或许已经屡见不鲜:纳粹、极权主义、第三帝国体制;但情节十分特别,他通过今时今日的一次高中实验课,或者说一次震撼教育,来说明在任何时候独裁统治都可能轻易复苏。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时间是1967年,地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所高中,教师Ron Jones在上历史课时,发现学生们对法西斯主义有着很大的不解,于是他大胆地进行了一场实验,在他的教室里建立了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他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团结、集体主义精神,最终事态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想像和控制。而甘赛尔将这个美国实验搬到德国银幕上,显然意味深长。
电影《浪潮》在轻快张扬的气氛中开场,热烈的摇滚乐、疾驰的汽车,以及轻快的校园情景。莱纳·文格尔(Rainer Wenger)是一位对无政府主义感兴趣的教师,但是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他的课被旁人占去,分配给他的是一门“独裁统治”。上课初期,课堂上一派闲散自由的场面,教师与同学的关系更接近平等的朋友关系。当文格尔问起什么叫“独裁统治”时,学生们多少都能联想到“纳粹”。于是,就有学生说,“纳粹已经远离我们了,我们德国人不必总带着负罪感”。这种“独裁统治不可能发生在今天”的想法,导致文格尔要做一次教学实验。他让我们见识到从自由主义演变为独裁统治到底需要几天。——答案?不多于五天。
是的,这场实验一共进行了五天。在交待前三天的事件中,导演甘赛尔的叙事非常简洁,似乎为观众明确一条从自由主义到独裁统治的捷径。第一天,强调纪律,对老师用敬语(文格尔先生),发言起立、端正坐姿。第二天,强调团结,宣扬集体主义,教会学生像军人一样整齐踏步。第三天,泯灭个性,要求统一服装,制作标志,为这个集体命名为“浪潮”,此后制定了手势。在这期间,对文格尔表示质疑的学生,自愿或非自愿的退出;也有不少其他班的学生被吸引进来,换上牛仔裤、白衬衫的“浪潮制服”。而这几天的教学,在我们这些中国观众眼里,好像是一部喜剧。只是很快,这出喜剧演变成闹剧。
学生们领会到集体主义的魅力:他们团结一致,比任何外来者都显得强大;他们排除异己,比任何怀疑者都神圣。他们把浪潮的标志涂满大街小巷,甚至有狂热者不顾生命危险爬到高层建筑上进行涂鸦。这位狂热者名叫蒂姆,曾是外号“软脚虾”的胆小鬼,不被家庭重视,被同学欺辱。当这位“底层学生”,从内心深处要维护它的坚固,要光大它的荣耀。甚至提出要做文格尔老师的保镖。在他看来“浪潮”就是他属于的帝国,文格尔先生就是他属于的领袖。而实验者莱纳·文格尔自己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成为学生们崇拜的领袖之后,他的教导激励着那些平素散漫的学生,变得积极,一切仿佛往好的方向去。甚至他执教得并不顺利的水球队也一改个人主义作风,眼看就能为他获得荣誉。文格尔似乎开始享受这种对学生的改造和权威。
狂热,很快使闹剧转化为悲剧。在强烈的排外情绪下,暴力出现了。为了集体的荣誉,文格尔的水球队员和对方大打出手;为了集体的荣誉,一位学生向反对浪潮的女朋友动粗掴掌。当实验课蒙上阴影后,甘赛尔使用手提摄影跟拍,适时地制造出不安和恐惧的气氛。暴力的出现,使文格尔决定结束这一切。他使用了极端的方法,以元首式的煽动演说,让同学们群情激昂,并以我们熟悉的批斗的方法,将觉醒的“叛徒”揪到了台上。文格尔试图用这种方式,唤醒迷醉在极权主义下的学生们——看,你们都干了些什么!?然而,“浪潮”的狂热拥护者蒂姆却无法接受组织的解散,在枪击同学后,饮弹自尽,倒在血泊中。最终这堂实验课,以悲剧的形式,让自以为生活在自由社会、远离极权的年轻人亲身经历。
丹尼斯·甘赛尔的前两部长片都是青少年题材(上一部“NAPOLA”是揭露希特勒培养年轻军官的纳波拉军校的作品),所以他控制年轻学生的场景非常自如,使得《浪潮》这部作品很有活力。遗憾的是,在描绘从自由主义到独裁统治的过程时,他更多地着墨于“行为”。对于年轻学生的各种行为,描写得十分生动,但缺乏更多心理层面的变化。这就是有些影迷会将这部作品与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比较,并觉得《浪潮》输于细腻的缘故。另一方面,这部作品也没有将独裁、极权、集体主义的悲剧置于个体人性的参照系里去,故而也无法达到《他人的生活》(窃听风暴)那个水准。也正是如此,《浪潮》只给人以震惊,而没有带来各位深刻的感动或警醒。
值得注意的是,和真实事件相比较,《浪潮》最终选择了一个戏剧性强烈的结局。在当年美国人Ron Jones的实验中,导致这位教师最终中止这场运动的是告密的风潮。在教学的第三天,他委派了3个学生检举批评者和反对者,结果越来越多的学生告发自己的朋友,有的只是拿“浪潮”开了开玩笑,而有的甚至出卖了对“浪潮”表示怀疑的自己父母。后来,有人回忆说:“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比起简单的杀人事件来——蒂姆的悲剧更容易被人误解为个案——显然,普遍的、犹大式的出卖行为,更令人感到不堪、羞耻和恐怖。尽管如此,甘赛尔能在今时今日拍摄这样一部有警世性质的作品,依然值得我们尊敬和重视。也敬请自以为生活在自由社会、远离极权的人们都去观赏一下这部《浪潮》。
The Wave/Welle, Die
2008
【导 演】丹尼斯·甘舍尔 Dennis Gansel
【主 演】约根·沃格尔 Jürgen Vogel
Christiane Paul
马克斯·雷德蒙 Max Riemelt
Jennifer Ulrich
Elyas M'Barek
Jacob Matschenz
今时今日的德国,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Rainer Wenger只是想做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独裁体制的产生。这应该只是一个教育性质的实验,灾难性的的后果确是谁也没有料到的。
一开始只是诸如纪律、集体这样的概念,渐渐地却转变成了一场运动,一场名为“浪潮” 的运动。有了团体便有了矛盾,有了矛盾便有了斗争。
在一场水球比赛上,形势因激化的矛盾而恶化,是时候终止实验了。然而,一切早已失去了控制……
本片基于1967年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当时主持这个实验的教师 Ron Jones 主页上对此事的描述
http://www.ronjoneswriter.com/wave.html

单CD版
ed2k://|file|%5B%E6%B5%AA%E6%BD%AE%5D.Die.Welle.2008.DVDRiP.XviD-EMPiRE.avi|732882944|ceb610e9ccc4467742b1dd21e856a851|h=GWWZ4F2DJNPYOAR2GZUP3EBJBGLTH7QZ|/
BDrip
ed2k://|file|%5B%E6%B5%AA%E6%BD%AE%5D.The.Wave.2008.blu-ray.x264.720P.DTS-CHD.mkv|4687542243|861415edd67bb7ed6140621450deb6b3|h=TWKA7PSNA7XXHGMSUF7HKSWXPEL44L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