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上海,上海人和我

上海,上海人和我

上海,是一座虚荣和冷漠的城市。而我是它的一份子,虽然我总是跟北方的朋友说,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上海。然而,在我的内心深处,是多么迷恋它,崇拜它。表面的文雅和谦卑掩饰不住我骨子里的虚伪和做作。虚荣心是我的致命伤,我想:凡是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的年轻人,十有八九是爱慕虚荣,这中间自然也包括我。 回国后不久,我就找到了工作,第一天上班之前,我把自己的钱包换成了巴巴里,自我感觉良好,却不想同事开玩笑说我的钱包是假货,真是郁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总是隔三差五的在下班时,当着同事面打的回家。不为别的,只是需要一种心里平衡而已,既然许多同事都开车上下班,那我最起码下班也要坐小汽车回家,典型的虚荣心作怪。 朋友为了看望我,特地利用出差的机会,在上海转机顺便和我相聚。这可把我愁坏了,3,4个小时怎么安排,逛市中心时间不够,可要待在机场,又太闷的慌。再说我也想在朋友面前炫耀一下,露露脸。尽管自己财力有限,却硬着头皮请他在一家五星酒店饱餐了一顿。谁知朋友上飞机之前,半开玩笑的说我小资思想严重,只不过见一面,随便吃点儿,何必那么破费,我听了心口像是堵了什么私的,难受至极。 上海,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地方。富豪看不起白领,白领看不起贫民,贫民看不起乞丐。攀比之风或许外地也有,可在上海尤其厉害。很多人指责上海人排外,目空一切,自以为是。其实,这是过去殖民主义思想的后遗症,在1949年以前,上海就是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我的爷爷辈和父辈们什么洋玩意儿没见过?当全国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上海的小市民们的日子过的还是很舒坦。1949年以后,与其说是解放了上海,还不如说上海在某种程度上被“沦陷”。在新的政治制度下,上海仍然处于老大哥的地位,但经济的发展毕竟受到了影响,由于许多方面被束缚了手脚,再加上中国其它城市的崛起和进步,让上海的地位逐渐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是江河日下,以至于某位上海学者写了《上海的沉没》这本书。 从上世纪90年代,上海因为浦东开发,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又加快起来,只是上海再也不是一枝独秀了。但是,上海人包括我骨子里的殖民性和小资情节,因为上海的再度发展而故态复萌,其直接表现就是虚荣心。 我的虚荣心也是很厉害,明明自己是个穷小子,可在吃,穿,用,玩等方面,绝对不想落后与别人。钱不够,只能依靠父母的支援,要不就是信用卡利用。因为透支严重,我已是百分之百的卡奴。 我很崇洋媚外,这也是从父辈们那里遗传下来,洋货比国货好,洋人比国人有素质,有教养,取洋名说洋话等等,这些思想在我们上海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如果问我最想在哪个国家生活,明处我不会说,可心底里一定明白,第一是美国,第二是西欧(也可能是加拿大),第三是日本(也可能是澳大利亚)。那么自己的祖国呢?大概排在10名以后吧! 不了解上海的历史,不了解上海人近百年来的生活历程,作为外地同胞是很难理解上海和上海人。虽然上海本地人很少,大部分上海人的祖辈都是来自外地,可经过百年的演变,经过半殖民半封建环境的熏陶,上海人已经形成了独自的为人处事的思维方式。它并没有因为新的国家成立,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而有所改变。 上海人有种天生的优越感,这是事实,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心态,只是国外的辛酸生活,彻底打消了我的优越感。为什么有如此的感觉?这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遗传了这种思想。谁让上海曾经是东方的巴黎,远东第一大都市呢?就连侵略过我们的日本人,当年也比喻上海为魔都。现在,上海的风光不再,没有了过去那种扭曲的荣耀和繁华。可那样的心态和情绪却被保存了下来,深深的扎根于上海人的骨髓里而难以自拔。 如今的上海就像一家百年老店,贩卖的商品没有什么新鲜感,主要还是靠吃老本过日子,依靠历史留下的国际知名度来吸引国内外的各种人士。说它没落了也不尽然,只是它不再具有中国第一大都市和首位经济城市的名位。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上海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意识到了,只是不愿面对和承认这个事实。 井底之蛙的可悲之处在于它不了解外部的真实情况,但还是自大自狂。上海人是这样的吗?我不想多说,自己说自己的坏话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只能说要改变我们上海人的品行是非常困难,当然,不是没有希望,我寄望于新上海人们,应该给上海输入来自外地的新鲜血液了,或许他们的进入,能多少影响和改变旧上海人的陋习。上海应该是海纳百川之地,一座移民城市应该放宽心怀,接纳五湖四海的朋友。 上海的未来如何,上海人的未来如何,我的未来如何,这是三个复杂的问题,目前我无法回答。只好说,如果上海人(包括我)还不清醒过来,改正自身做作,虚伪,懦弱这些缺点,不消除那害人的虚荣心。那么,我,上海人和上海都没有未来。有的只是愚昧,无知和落后,果真如此,那么上海真的要“沉没”了。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