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讯北京时间2008年12月18日 转载)
来源:苹果日报
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总理温家宝自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掌权后,基本上合作无间,2003年还凭联手抗击沙士一役赢得「胡温新政」美誉。但是,中共今年10月举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农村改革前后,胡温突然之间显得不同调,有些矛盾甚至公开化。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前夕,中共举行十七届三中全会,最受关注的议题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海外金融界、证券界对此有太多的误解及不切实际的期望。其实,土地流转并不是胡锦涛的发明和功绩。早在200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已明文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採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胡太理想化 忽略农民需要
土地流转受法律保护六年多仍未能大规模推行,问题不在于政府不同意,而在于农民不愿意,因为土地始终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子」,是他们保护自己生存权的最后防线。在农民缺乏生活、工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之际,期望农民出让土地以换取现金消费、扩大内需,那有可能?
相反,一场金融海啸令长三角、珠三角出现中小企裁员潮、倒闭潮,农民工被迫打道回府,些少土地已成其生活支柱,成为农村安定的基础。胡、温的矛盾,正是基于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要求不同。胡锦涛与力推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一样,太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农民工的需要;而担任副总理时主管农村工作的温家宝,显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也更担心农村的稳定,因此甘冒阻挠改革的骂名。
三中全会前夕,胡锦涛到河南、安徽考察时都大谈土地流转问题,温家宝到广西考察则隻字不提;三中全会后,胡锦涛在北京推动承包权流转拍卖,温家宝则下令取消重庆的土地入股试点。胡、温的矛盾由此公开化,也令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蒙上阴影。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