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拆字谶语字谜和测字
断章师爷
圣诞节前系里聚会庆祝时,同事老纳先生专门绕了个圈子,坐到师爷边上,喜孜孜地说起最近他的大姑娘选修了一门中文,将来还打算去北京留学。现在纳家大小姐闺房的四壁贴满了方块汉字,取代了原来歌星和球星们的玉照。接着老纳先生问师爷,都说汉字是象形字,怎麽他看过去却象一张张麻将牌似的符号,不象其他象形文字,譬如玛雅人书写的“狗”、 “蛇”、“房屋”、“树叶”、“雷雨”和“啄木鸟”等,他几乎一眼就能猜认出来。前些年老纳先生和太太去墨西哥度假,带回来不少印第安人的饰物、烟斗、挂件和壁毯等工艺品。从此,他对玛雅文化赞不绝口,俨然半个玛雅通。周围有些人,也纷纷侧转身来,颇有兴致地倾听我们的话头。师爷本来想从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隶、楷的文字衍变过程来解释,但是手边并没有相关的资料;凭自己肚子里的货色一时三刻绝对没有本领把这个问题叙述清楚。记得张爱玲女士曾说过在国人自己看着,方块文字本身在视觉上有色彩;她大概是向往“遥远与久远的东西”(the far away and long ago),连“幽州”这样的字眼看了都森森然有
神秘感,因为是古代地名,仿佛更远,近北极圈,太阳……。师爷心想何不试试看洋人对于方块汉字的反应,于是稍微想了一下,就在餐巾纸的左右角上分别写了“哭”和“笑”两个字请老纳先生猜,哪个字是哭,哪个字是笑?几个年轻的博士生一下子围上来,拿过餐巾纸去兴致勃勃地研究起来。不一会,他们就嘻嘻哈哈地过来,指着右面的那个“笑”字问师爷是不是“笑”字?居然还真被他们猜对了!师爷原来以为他们会从左面的那个“哭”字着手:《说文解字》所谓“痛声哭,有泪溅也”,一对大眼睛中垂下一滴珠泪,比较容易引起对“哭泣”的联想。于是,师爷就问他们这个“笑” 字是怎么猜出来的?内中一个机灵的大男孩不无得意地说:“这个‘笑’字很容易猜,不就象叶莲娜在同你说话吗?”。叶莲娜女士是一个从克罗地亚来念博士学位的姑娘,长得不算十分出众,但是周身上下透着一股妩媚的风致,尤其是那对深不可测的黑眼睛,“相逢开口笑”,见人就露出甜甜的笑容,在系里的上下各色人等中间都很有人缘。接着,这个“龊苛”的调皮鬼还模仿叶女士,夸张地做了个“临去秋波那一转”的媚人神态,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正在这时叶莲娜女士推门进来,看见大家在笑,她那长而鬈曲的睫毛忽闪忽闪地眨了两下,也就莫名其妙地随和着笑了起来。这一来,大家自然就更乐了。趁大家乐着的当口,师爷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老纳先生做进一步的解释:“哭”字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的两个“口”是一双因为悲伤而变了形的眼睛;下半部分的“犬”字可以拆开成为一个 “大”字和一个“、”,前者长着两手和两腿,看起来象个人,后者则是哭泣时流出的泪水。同样“笑”字上面的那个“竹”字看起来象叶莲娜女士那双“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盈盈妙目;下面的“夭”字也可以拆开成为“大”字和一“丿”,“大”字还代表人。那麽“丿”又代表什麽呢?师爷想了一下,对老纳说“丿”是叶女士那张笑得乐歪了的樱桃小口(性感大嘴?)。老纳先生觉得师爷的解释很有道理,既形象又合逻辑,他认为方块汉字确实保存着象形文字的特征,而且具有一种比玛雅文字更高级的形式。
老纳先生的夸奖,听起来自然很舒服,但是师爷心知肚明,这些分析是完全的“野狐禅”,与东汉许叔重(慎)先生讲究的那套正经八百的文字训诂学是根本靠不上谱的!说白了,其实师爷的那些解释是拆字,倒是有些象以前摆测字摊的术士行径。记得师爷念小学时,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还能看到一些外表象孔已己似的老先生,尽管衣衫破旧,举止行径却还不失落拓文人的儒雅。他们的谋生工具十分简单,一张不足一尺的小方桌,两条骨牌凳,一条候客,一条自坐。方桌上倒置一个白色搪瓷茶盘,旁边是一支毛笔、一方砚台和一块湿布。倘有客光顾,则请他们口沾一字,随即写在茶盘底上,再由他老先生对这个字进行分解剖析,预测凶吉疑难,并提供应对化解之策。前面一笔生意做完,只消用湿布将字擦去,又可等待后面的顾客。写到这儿,禁不住想谈些关于与拆字有关的趣闻。
最早的一种拆字形式可能是谶语,即利用隐语所作的“言王者之兴亡”或“预决吉凶”的预言。谶语的制作者往往都有政治目的,隐中含露,浅会易解。如东汉献帝年间,民间广泛流传着一首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则童谣最早见之于《后汉书•五行志一》,后来又被罗贯中先生引用到《三国演义》之中。隐喻着“董卓死 ”,表示了百姓对误国权臣董卓先生的痛恨。(师爷按:其中第一句“千里草”隐一个“董”字:“千”和“里”合成一个“重”字,再加上一个“艹”就成了“董 ”字。第二句“何青青”是配续“千里草”的唱词,埋怨“千里草”为何生命力如此旺盛。第三句“十日卜”隐一个“卓”字:“十”上加“日”是一个“早”字,再在上面添上一个“卜”字就成了“卓”字。“不得生”自然是死。)又如唐张读先生著的《宣室志》中记载晋国公裴度先生征讨淮西师吴元济先生,掘地得石。刻文为:“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绿绿。鸡未肥,酒未熟,障车儿郎且须缩。”裴度先生百思不得其解。倒是他帐下有一兵士悟出其解释:“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绿绿” 说的是吴元济先生死去的父亲吴少诚先生由行间一卒,遂拥十万兵,为一方师,比喻其荣升之快。“鸡未肥,酒未熟,”则需用拆字法:“鸡未肥,无肉也。”,“ 肥”字去掉“肉”旁,剩下的是“巴”字,“巴”字减去两短“竖”,则为“己”;“酒未熟,无水也。”,“酒”字去掉“三点水”旁,是“酉”字。“障车儿郎 ”指的是兵革之士,“且须缩”表示宜退守其所。根据石文推度“己酉日当克敌也。”裴度先生亲临前线督师,元和十二年十月,唐邓节度使李愬先生雪夜袭克蔡州,生擒吴元济先生。裴度先生验证了平定之时果然是己酉。《朝野佥载》卷五记载徐敬业先生举兵反武则天女士,欲策反中书令裴炎先生共同起事,乃令骆宾王先生设计编了一首童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暗示裴炎先生有称王之意。(师爷按:两个火字叠合成为“炎”字,把绯字中的“非”移到“衣”字上面,则成了“裴”字,当殿而坐者自然非君王莫属。)裴炎先生是社稷元臣,受遗诏辅政,又是唐周鼎革之际的著名宰相。精明过人的武则天女士自然不会轻易相信这个谣言。但是裴炎先生最终还是被武则天女士杀了。武则天女士杀裴炎先生是由两件事激成的。其一是,扬州兵变警报传来后,武承嗣先生和武三思先生几次劝武则天女士,找个借口把威望很高的韩王李元嘉先生、鲁王李灵夔先生杀掉,以绝宗室之念。武则天女士就此事征询大臣意见,众人都不敢表态,独有裴炎先生力争不可。其二是,徐敬业先生起事后,身为朝廷宰辅的裴炎先生却不着急。他想待事态闹大后,再相机行事,逼武则天女士交权。等得心焦的武则天女士召开军机会议,问计于他。裴炎先生不谈如何平叛的事,反而对她说:“皇帝年长,却未能亲政,这才使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还政,则此贼不讨自平矣!”这两件事激怒了武则天女士,于是在扬州起兵二十日那天将裴炎先生处斩。《朝野佥载》还记述了扬州起兵后裴炎先生有回书给徐敬业先生,只写了“青鹅”二字。武则天女士解此暗语说:“青鹅者,十二月我自与也。”,意谓“十二月我(当亲)自(参)与(其事)。”(师爷按:将“青”字先拆成上下两个部分,再将上半部继续拆开成“十 ”和“二”字,和下半部的“月”字连在一起成为“十二月”;将“鹅”字先拆成左右两个部分,再将右半部的“鸟”字继续拆开成“自”和“与 ± 两字,和左半部的“我”字连在一起成为“我自与”。)但是《旧唐书》却不记以上所说裴炎先生谋兵变或他与徐敬业先生合谋的事,《通鉴考异》也认为《朝野佥载》的记述,“皆当时构陷炎者所言耳,非其实也。”此外,辛文房先生的《唐才子传》记载黄巢先生军下江浙,著名诗人皮日休先生为他所得。黄巢先生入长安称帝,任命唐王朝的太常博士皮日休先生为大齐的翰林学士。他令皮日休先生作谶辞惑众:“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内含“黄巢” 两字。(师爷按:将“八”字移到“田”字下面,再将“二十一”写作“廿一”并移到“田”字上面,即得一“黄”字。“果”字上面加一个曲“川”则成一“巢” 字。)然而黄巢先生终究还是疑心皮日休先生在讥刺自己,于是将他杀了。关于皮日休先生的死,说法不一:孙光宪先生的《北梦琐言》、钱易先生的《南部新书》和上述辛文房先生的《唐才子传》等记载他被黄巢先生所杀;陆游先生的《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说皮日休先生在黄巢先生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宿州志》则记载皮日休先生流寓宿州以终,墓在濉溪北岸。
除此之外,字谜也是拆字的一种形式。《文心雕龙•谐隐》中提及“自魏代以来,颇非徘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与拆字有关的字谜的传说很多,例如《世说新语•捷悟》中记载了好几个三国时魏主簿杨修先生的故事。曹操先生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先生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先生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杨修先生说:“‘门’字里面一个‘活’字是‘阔’字,丞相嫌园门设计得太大了。”一次,有人向曹操先生进献了一杯乳酪,曹操先生稍微尝了尝后,在上面题了一个“合”字,随即递给手下,众人都不知什麽意思,传到杨修先生手中,他二话没说就吃了一大口,然后向众人解释:“‘合’字可以拆开成‘人’、‘一’和‘口’三个字,丞相的意思是让每人吃一口,这还有什麽可以怀疑的?”还有一次,曹操先生和杨修先生一起路过曹娥碑,见碑后刻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就问杨修先生是否知道其含意?杨修先生说知道。曹操先生嘱杨修先生暂时先不要讲出来,自己再想一想。马行三十里后,曹操先生才恍然大悟:“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绞丝边旁加一“色”字是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女旁加个“少”字,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旁加“子”是个“好”字;“齑臼”是受五辛(师爷按:辛是梵语parivyaya的意思,五辛指五种有刺激味的蔬菜。关于五辛有诸多说法,一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植物;二指蒜、葱、兴渠、韭、蔑等五种植物。)的器皿,“受”旁加 “辛”是“辤”字(即辞的异体字);连在一起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先生因此对杨修先生慨叹:“我的才能比先生落后三十里。”明冯梦龙先生在《古今笑 •谈资部》中也记载了一个与拆字有关的故事:辛未会试,江阴袁舜臣先生赴辛未会试,作一诗于灯上云“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妆何所有。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此诗被同科一位苏州刘姓举子破解:诗中暗藏“辛未状元”四字。(师爷按:第一句中的“六”字和第二句中的“一”、“十”两字,合而成为“辛”字;第三句中“杏”字的头是“木”字,再在上面加一横为“未”字;第五句中的“ 大”字和一“、”合成一个“犬”字,第六句中“妆”字左边一半为“爿”,两者组成一个“状”字;第七句中的“完”字去掉“宀”字头,则为“元”字;合在一起,即是“辛未状元”。)至于这位以“辛未状元”自居的袁舜臣先生是否金殿夺魁,文中未提,想来还只是他一枕美好的黄粱梦而已。此外,清周亮工先生的《笔触》引《耳谈》所记:明代嘉禾人张翼先生赴考前,在佛前求得一偈,上书:“成不成,平不平,绿水湾头问老僧”,邑试结果名落孙山。回乡时路过萧寺歇脚,一老僧进来献茶,见张翼先生,口称“解元请茶”。张翼先生问此地叫什么,答曰绿水湾。后来在嘉靖戊午年间,张翼先生果真中了解元,于是琢磨出来“成不成,平不平”其实暗藏“戊午”两字。(师爷按:将“成”字里面的“刀”去掉,是个“戊”字;将“平”字右面的“´”去掉,左面的“`”延伸为“丿”就是个“午” 字。)最有意思的一个与拆字有关的故事是《南柯太守传》的作者唐代进士李公佐先生著的《谢小娥传》:豫章人谢小娥女士是一个商贩的女儿,嫁给了历阳人段居负先生。谢小娥女士十四岁时,她的父亲和丈夫都被运船的强盗杀害,财产洗劫一空。谢小娥女士本人也受伤落水,被别的船救出,流落在沙果寺尼姑庵。不久,谢小娥女士梦见父亲对她说:“杀死我的人,是车中猴,门东草。”又梦见丈夫对她说:“杀死我的人是禾中走,一日夫。”谢小娥女士自己解不出谜底,就遍寻博学多才之士解释,然而无人能解其意。元和八年春,谢小娥女士遇见李公佐先生,也向他请教。李公佐先生帮她解出谜底:“车中猴”隐一“申”字,“Ü嚒 (车的繁体)字上下各去掉一画,是个“申”字,申属猴,所以是“车中猴”;“草”下有“门”,“门”里有“東”,组成一个“蘭”(兰的繁体)字。所以她的杀父仇人是申兰。“禾中走”是穿田而过的意思,一竖贯穿“田”字,也是“申”字。“一日夫”者,“夫”字上面一画,下面一个“日”字,合成一个“春”字。谢小娥女士听完放声大哭,向李公佐先生拜了两拜,写下申兰、申春四个字后,发誓要找到两个凶手为亲人报仇。此后,谢小娥女士改扮男装,寻到申兰先生家中当佣工,取得申兰先生信任,伺候左右。一天申春先生来哥哥家赴宴,谢小娥设计灌醉了申兰先生和申春先生,杀死两人,为父亲和夫君报了仇。
除了谶语和字谜之外,测字也是拆字的一种形式,其定义见徐珂先生《清稗类钞•方伎类•拆字条》:“拆字,亦作测字。拆则有分析之意,测则有推测之意,为占法之一种。任单一字,触机附会,以判吉凶。”显然,测字与西方国家的数字命理学一样也属于术数的一种。但是测字所依据的是方块汉字,这是其他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所没有的。其程序是先分拆字形,然后据此分析解说。前者是测字的基础,后者是测字的目的。测字属于中国五术“山、医、命、卜、相”中的“卜”类。(师爷按:“ 山、医、相、命、卜”为道教玄学五术:“山”代表所有和内炼有关的道术;“医”代表所有人体身心调整的医治道术;“相”是指对天、地、人、灵的形而上之天律及形而下表象内涵的本体关系的认识;“命”是指万物生命内在的本元的消息于时空坐标上的变化规律;“卜”是对宇宙世间事物发生发展的预测之术。)“卜” 通常是以卜噬的形式进行射隐猜度。所谓“隐度其词曰‘占’”,古代设置占梦官一职,专司圆梦而测吉凶。《晋书•宣帝纪》载:“曹操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这儿的“三匹马”隐指司马懿先生及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先生和司马昭先生,“槽”与“曹”谐音。对这个梦的解释是司马懿先生和他的儿子有觊觎魏曹王室的野心。“占”往往与拆字连在一起。大约唐宋以来,拆字慢慢专业化了,又称为相字或测字。测字是任举一字,触机附会,以判吉凶。《论衡校释》卷七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先生在建康设都,大将军王敦先生恃功欲反,问旌阳许敬之先生:“我梦将一木上破其天。孤擅帝位,果十全乎?”。许真君为他破译:“木上破天,是‘未’字。明公未可妄动,晋柞固未衰耳”。因此王敦先生一时还不敢轻举妄动。尽管十五年后,他还是反了,最后的结果是兵败身亡。
谶语与测字互成因果。谶语是先面后底,由文及字;测字则是先底后面,由字析理。宋朝是中国文化非常昌盛的时期,测字术在此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宋朝人首次将阴阳五行、六神、八卦与测字结合,自成体系的《神机相字法》就是两宋时期所著。宋朝测字风气之盛,连皇帝也未能免俗,据《字触》记载,号称文烈武钦的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先生,为振兴北宋王朝,即位后命王安石先生推行变法。就是这样一位励精图治的实干家也相信测字。他在位时天下大旱,群臣力主改元以祈福,初议“大成”为新年号,神宗说不妥,“成”字可以从中拆开,右面是“戈”字,左面可以继续分拆成“一”和“ 人”字,合在一起是“一人负戈”的意思,不吉利。群臣又提“丰亨”,神宗还是不同意,因为“亨”字的下面部分为“了”,“了”字不能成为“子”字,暗含“ 子不成”,主凶。最后终于改元为”元丰”(公元1078年)。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即位的宋钦宗赵桓先生于翌年改元靖康(公元1126年),一位测字学者拆解“靖”字,分成左右两部分,左面为“立”字,右面为“青”字,再将“青”字继续分拆成“十”、“二”和“月”三个字,于是他得出结论:“靖字当立十二个月”。果然,只过一年宋钦宗即北迁。(师爷按:靖康元年秋,金兵再次合围汴京,宋钦宗亲往金营投降,北宋灭亡。次年四月,与宋徽宗赵佶先生一起被金国俘虏北上,后死于五国城,位于今黑龙江境内。)再如建炎年间(公元1127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先生逃到杭州,金人骚扰不断,人心惶惶。高宗叫人以杭州的“杭”字去测字。测字者将“杭”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再将右面的“亢”字上面的那一“、”移至左面“木”字的右肩上,成为“术”字;再将“亢” 字剩下的“一”和“几”合并成为“兀”字,构成“兀术”两字,断为金兀术先生可能要大举南侵。
卢绍弓先生在《抱经堂文集》中提及,“破字即今之拆字也其术始于何时,不可考,或谓见于前人记载者,当以宋之谢石为始。”纪晓岚先生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说过“汉代图谶,多离合点画,至宋谢石辈始以是术专门。然亦往往有奇验。”高文虎先生在《蓼花洲间录》记载道谢石,字润夫,四川成都人,宣和年间至汴京,以相字预测人的吉凶祸福,求他算命的人,只要随意写一个字,谢石先生便就其字形状、笔划、结构等加以预测,结果无不应通验,因此名声轰动了汴京城。一日有一秀才拄一木杖,在地上写了个“问”字请他测。谢石先生说:“‘问’字左看为君,右看为君,你先生莫非是君王?”(师爷按:“问”之繁体写为“問”字,由“門”字中间加一“口”字。“門”字可以视为左右相对的两个“尹”字,“尹”加“口”即成“君”,故“問”字,从左看像个“君”字,从右看业也像个“君”字。)秀才也不答腔,将手中木杖搁在地上,继续要他测。谢石先生说:“‘土’上加‘一’为‘王’字。你先生一定是君王。”(师爷按:木杖可视为“一”字,地可视为“土”字,“土”上加“一”则为“王”字。)说完,伏地叩拜。秀才其实是宋高宗赵构先生,感其人有智,遂请他入朝中辅政。一日高宗书一“春”字,让谢石先生测。春字的上半截写的墨浓,谢石先生说:“秦头太重,压日无光。”(师爷按:“春”字的上半部分和“秦”字上半部分相同,因此称为“秦”字头,下半部分是个“日”字。所以得出“秦头太重,压日无光。”,意谓宰相秦桧先生揽权压主。)彼时,秦桧先生在旁,闻之自然不悦,后寻衅将谢石先生赶出朝廷。有一次,三人相约以同一个“飒”字找谢石先生占卜外出行人何时归来之事。谢石先生对第一人说:“风前立见,今日必来。”对第二人说:“无法会面,辛月可见。”又对第三人说:“三日五天归。”旁观者觉得很奇怪,问谢石先生:“为什么三人以同一字问同一事,答案如此不同?”谢
石回答:“江湖神测,全在于机。第一人问时,正好我站起来,有风迎面吹来,‘飒’字可以拆开成为‘风’字和‘立’字,所以我断为风前立见。第二人问时,我正好低头吐痰,看不见他的面,抬头时见他站在西边,西方属庚辛,‘飒’字的‘立’旁又为‘辛’字之头,所以我断他为辛月可能有消息。第三人是指着飒字的‘立 ’字旁问我的,‘立字一共五画,发问者又是第三位,所以我回他三五天内必归。”周亮工先生在《字触》中也记载过岳飞元帅奉旨入京,途遇谢石先生,写一“红 ”字求断吉凶。谢石先生说:“交丝缠身,有麻绞剥皮之兆。陪死者二人。因工字上下两横象二人,中间一竖帅。”(师爷按:“紅”字拆为绞丝旁“糹”和“工 ”)后岳飞元帅果遭剥皮惨刑而死,子岳云、婿张宪也一同遇害。其实,《宋史•岳飞列传》中关于岳飞先生之死只是简单地提了一“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所谓岳飞先生遭受“鱼胶披麻”酷刑云云,全系《说岳全传》作者钱彩先生的小说家言。不过《说岳全传》中岳飞元帅详梦的那段文字倒比上述谢石先生测字来得精彩。摘录如下:“那岳爷中心有事,起身开门一望,但见一片荒郊,蒙陇月色,阴气袭人。只见两只黑犬,对面蹲着讲话。又见两个人赤着膊子,立在旁边。……岳爷即将昨夜之梦,细细的告诉了道悦一遍。道悦道:“两犬对言,岂不是个‘狱’字?旁立裸体两人,必有同受其祸者。元帅此行,恐防有牢狱之灾、奸人陷害之事,切宜谨慎!”
至明清两朝。测字风益盛,人们对生老病死、寻人寻物、科举仕途、商情国事都占卜问卦。《儒林外史》第一回里写王冕到了山东济南府地方“盘缠用尽了,只得租个小庵门面屋,卖卜测字”。王冕绝非阴阳先生门下弟子,可见大凡知书识墨者,对占卜测字多有涉猎,这也是谶纬文化在元末明初普及的一个佐证。
测字通过添笔、减笔、添字、加字等方法,借助古人造字的象形六法,辅以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理论,发展成为占卜的一种特别形式。字形分拆和分析解说都取决于从业者的水平、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测字者对字形的分拆大体上可遵循一定的模式,即所谓“六书”(师爷按: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六种造字法。)的基本法则。最简单的,例如“干”字可以分拆成“十”和“一”字,这是两个数字。可以组成“ 一十”,也可以组成“十一”,其实相差无几。因此可以用来回应“寿数”、“归期”、“功名”和“盈亏”等问卜。“屋”字可以分拆成为“尸”和“至”,尸体入屋显然是“病入膏肓”了。槐”字为“木”旁加一“鬼”字,既有“鬼魅”,又有“棺木”,自然主丧葬之事罗。“因”字可以分拆为“一”、“口”和“人”等三个字,最方便的解释可以是“国内一人”。“武”字可以分拆为“一”、“弋”和“止”等三个字符,相应的解释可以是“一代无人”和“自此而止”。“解”字可以分拆成“刀”、“牛”和“角”等三个字。从“刀”入手,可以解释为伤灾凶祸。由“牛”字入手,可以进一步与字形相仿的“朱”、“先”和“告”等靠挂,从而引出“朱雀敛翼”,“先有一半”以及“欲告无言”等征兆和结论。由“角”字入手,可以借“麒麟有角”作为送子祥瑞的吉兆,也可以仿效《三国志》中赵直详魏延梦头上生角的故事:“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当然还可以引申到“杀鸡焉用牛刀”这一层意思上去。所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下面再举个组合的例子。有个仆人外出购物迟迟未归,主人欲寻觅他的下落,随手指着帐本中的“叁拾”两字向测字先生询问。测字先生说:“此仆已逃,当赶快追寻。”主人又指帐册中“陆拾”二字问逃走的方向。测字先生说:“太平村”。这是因为“叁拾”是“三十”的大写,测字先生把“叁拾”分解为“大”、“三” 和“十”三个字,又因为“三十”等于“十”加“廿”,再将“大”、“十”和“廿”这三个字重新组合成为一个“奔”字,所以推断仆人己经卷款潜逃。同样,大写的“陆拾”可以分解为“大”、“六”和“十”三个字,这三个字重新组合成为“太平”二字,所以推断逃走的地名含有“太平”。
裨官野史中记载了不少测字的传说。宋时,苏轼先生被贬惠州后以苦为乐写诗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惇先生睡不着觉了,他妒忌苏轼先生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把他贬到更偏远的海南儋州。由于元佑党争,苏轼先生的老弟苏辙先生也被 Â惇先生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苏轼先生的弟子著名诗人黄庭坚先生也遭蔡京先生诬陷被贬宜州。据说他们三人行前都曾卜过吉凶。测字先生说:儋州有单立人,此公可重新起立;雷州为雨降田上,承接上天恩泽,此公可获赦;宜州为棺盖于且字之上,此公恐有去无回了。后来,苏轼先生获得赦免,从海南回归中原,不过行至昆陵便卒于客途。苏辙先生获赦,全身而退,后在颖州向壁著书十余载,得享天年。黄庭坚先生果然死于宜州流放地。明朝末代崇祯皇帝朱由检先生测字的故事也流传很广。崇祯末年,流寇信急,崇祯谴内臣易服出宫,间听民间消息。内臣遇一测字者,举一“友”字询之,测字者曰:“何事?”曰:“国事。”测字者曰:“不佳,‘反’贼出头矣! ±(师爷按:“反”字左面一“丿” 向上出头,则成一“友”字。)内臣改口曰:“非朋友之‘友’字,乃有无之‘有’字。”测字者答曰:“更不佳,大明江山已去其半。”(师爷按:“大”字去掉一捺,正是“有”字的左面一半;“明”字去掉“日”字,正是“有”字的右面一半那个“月”字。所以,说“大明”江山,已去其半。)内臣复改口曰:“非有无之‘有’字,乃申酉之‘酉’字。”答曰:“愈不佳,至尊已除头足矣!”(师爷按:将“尊”字除去上面的“丷”,再除去下面的“寸”,正是“酉”字,至尊者,天子也。),内臣咋舌而还。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先生在《如是我闻》中记载了他自身的两桩测字经过。乾隆甲戌(1754年)殿试后,他在老师董邦达先生 (谥文恪)家,遇见于位浙籍的相士,能测字。纪晓岚先生写了个“墨”字,测字先生说:“今科状元不是你先生了!“墨”字上半部是“里”字,可以拆开成为“ 二”和“甲”,“里”字下为四点,莫非中二甲第四名?四点是“庶”字的脚,四点的下面有个“土”,是“吉”字的头,应该是庶吉士!”后来纪晓岚先生果然入翰林选庶吉士。戌子(1768年)秋,纪晓岚先生因向女婿卢家报信获罪入狱,每天有一军官伴守。其中一董姓军官能拆字,纪晓岚先生写了个“董”字请他测。他说:“先生可能要发配去边远地区了,是千里万里之外。”(师爷按:“董”字下面的“重”字可以拆成“千”和“里”,“董”字上面是“艹”头,繁体的“万 ”字上面也是“艹”头。)纪晓岚先生又写了个“名”字,董姓军官说:“‘名’字下部为‘口’字,上部为‘夕’字,是‘外’字的偏旁,所以先生将发配去口外!日落西称为夕阳,可能是去西域吧?”纪晓岚先生问:“以后能归来吗?”董姓军官说:“‘名’字形状与‘君’字、‘召’字相似,必然有召见之日。”纪晓岚先生问:“在哪年?”董姓军官说:“口为四字之外围,而中缺二笔,应该不足四年吧?今年是戌子(1768年),四年后为辛卯,‘夕’字是‘卯’字的偏旁,亦相吻合。”纪晓岚先生果然发配去乌鲁木齐,辛卯(1771年)六月回到北京。
《字触》记载过:有四五个秀才赶京赶考,恰好遇到了测字先生汪龙,于是
他们不约而同地写了个“贵”字,叫他占测。汪龙先生见后,不假思索地断言:“好,一定会中!”秀才中有一位是独眼龙,临走时,汪龙先生将他留下,私下对他说:“你们同去赶考的人当中,只有你一人能中。”独眼人一听,心中一阵狂喜,忙问道理何在,汪龙先生笑着说:“君不见‘贵’字是‘中一目人’吗?”(师爷按:将“贵”字拆成上下两部分,下面部分是“贝”字,繁体字“贝”字可以继续拆成“目”和“人”,上面部分可以继续拆成“一”和“中”。)又据褚人获先生的《坚瓠集》记载,有个读书人写了一个“串”字,去占卜应试情况。术士看了看“串”字对他
说:“不只是乡试能够考中,即使是再高一级的考试也能高中,因为‘串’字寓有二‘中’。”另一个读书人在旁边听到了,也写了个“串”字求占,术士对他说:“你的流年不利,还要生病。”这位先生大吃一惊,忙问原因,术士说:“他无心,所以应当按本字说;你有心,‘串’下加‘心’,是一个‘患’字啊。”清江阴人程省先生积毕生测字经验写了一本《测字秘牒》里面举了不少他相士生涯中的例子。择几个有趣的与诸位共享。一人写一“门”字问病,程省先生:“快死了!还需要问吗?”病家询问字理,答曰:“门字之形,乃日有余、月不足耳。”过了十四天,病人果去世。(师爷按:“问”的繁体写为“問”,可以拆成两个相对的类似“尹”的字符。这左面半个字符的那一“丨”比“日”字长,所以是“日有余”;这右面半个字符与“月”字相比,短少了左面的那一“丿”所以是“月有余”。)有人写一“吝”字询问婚事,程省先生回答:“上有交欢之象,下有和合之形,姻缘可谓美矣,必成!”问者说:“先生神数!这桩婚事本已成功,我是专门前来试试先生测字的本领。” (师爷按:“吝”字上半部分的“文”字与“交”字形状很象,“吝”字下半部分的“口”字与“合”字下半部分的“口”字相同。所以是“上有交欢之象,下有和合之形”。)一书生写了个“投”字询问考试等第,程省先生回答:“四等。”其人屡考一等,到发落时却是一等三名;又因为替另一考生代笔,事败后,责打二十,置之四等。其同来之友叩问字理,程省先生告诉他:“‘投’字可以拆开成提手旁和一个“殳 ”字,提手旁是‘打’字的左面一半,‘殳’字是‘股’字的右面一半,‘投’字正好是这两半相合而成。秀才打屁股,非四等而何?” 《清稗类钞》载:有位尼姑拈了个“青”字,请术士大不同(师爷按:系号,姓名不可考)先生占测。大不同先生问她要测什么事情,尼姑回答说“终生”。大不同说先生:“你拈的这个字,说它是‘清’又不是‘清’,说它是‘静’又不是‘静’,不清不静,在空门怕会按捺不住。倘若你打定主意,择人而嫁,那还是生育有望的。因为‘青’字是‘生’字头(师爷按:少一撇)‘育’字底。“尼姑满脸绯红,以袍袖掩面而别。
最后录前人写过的一首打油诗:“测字先生造字手,字里字外翻跟斗;测字先生神仙笔,添笔减画随他意。” 作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