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人的命运很让人感慨。
原ST科龙董事长、2004年国企改革大论战一方的主角顾雏军,在蹲了7年牢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新闻发布会,为自己当年的“蒙冤”鸣不平,矛头直指原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等四人,揭发他们每人受贿1000万美元,而行贿者则是刚退休的原美的电器董事长何享健。按照顾的说法,何行贿的目的是要“零成本”收购当时处于困境中的科龙电器。 据说现场来了200多家新闻媒体,顾发给每个记者厚达27页的举报信。用顾的话说:“判决受到来自证监会部分官员以及广东省某些官员的压力,而这些官员与美的公司之间存在利益输送嫌疑。当时美的公司觊觎自己手中的科龙,想通过买通官员的手段来达到零成本收购科龙的目的。” 尽管顾如今是落难之人,但从这发布会的架势来看,其对四位高官的受贿指控看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给人一种鱼死网破的悲壮感觉。因为作为一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以及资本市场曾经的弄潮儿,他完全清楚诬告是什么后果。对此,一些被顾揭发的相关人员以及美的公司进行了回应。证监会的表态则称,监督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相关各方均应对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认为,证监会不能仅止于简单的表态,应该高度重视顾雏军的举报,立即启动内部立案调查程序。毕竟顾举报的头号对象是证监会原副主席,如果其举报范受贿1000万美元属实,不但范应该负刑事责任,证监会也难辞其咎。顾不仅举报范受贿事实,还提供了一个细节,称当年证监会立案调查科龙并未走内部程序,而是由曾任广东省证监局局长、现为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的刘兴强个人把调查申请直接交给范福春,再由范一人签字上报国务院。假如顾所说为真,那么证监会对当年科龙事件的处理,就明显违反了程序。这直接牵涉到对顾的定罪。顾最终是因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以及挪用资金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680万元的,而法院所判之依据,直接来自证监会的调查,所以,若调查未走正常程序,即使顾确实犯有上述罪行,从证据和程序上,这个判决就存在瑕疵。 同时,启动内部调查对范本人和证监会而言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不排除顾诬告的可能。只有证监会尽快启动内部立案调查程序,才能查清顾究竟是不是为报私仇,而捏造诬陷材料。假如调查结果证实顾所指控为非,也能还他们一个清白。 当然,敦请证监会重视顾雏军的举报,一个更重要的理由在于,跳开具体的个案,以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治理机制,官员是存在高度道德风险的,尤其在像证券市场这样的行政严重管制的领域。中国证券市场虽然近年来去行政化的步伐很快,但本质上还是一个行政主导的市场。在发行审核、再融资、企业并购等各个环节,都充斥着权力管制。有管制的地方就会发生腐败和道德风险。这是颠簸不破的道理。因为管制必然会人为制造一种资源稀缺,而要获得这种资源,就必须对管制者即权力进行行贿。管制的力度越大,其背后的稀缺性就越严重,行贿的动机就越强,行贿的竞争程度也越激烈,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腐败发生。何况,证券行业是造富的行业,一旦成功上市,其从一级市场募得的资金少则几千万,多则十几个亿。根据顾的指控,美的电器原董事长何享健为了成功收购科龙电器,就先后对外行贿高达5亿元人民币。而从实际来看,这几年证监会也发生了几起腐败案件。 所以,不管顾雏军的举报是真是假,有无有说服力的证据,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者,证监会都不能回避,或轻描淡写地对待举报。中国资本市场打出的旗号是公开、公平、公正,而证监会一向强调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为重,但是,资本市场和证监会最为投资人所诟病的,就是“三公”原则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广大投资人的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证券市场充满着内幕交易等种种违背“三公”原则,侵害投资人利益的事情。其结果,就是投资者和社会如今对作为监管者的证监会的公信力丧失。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对顾雏军的举报将信将疑的原因。证监会只有认真对待顾的举报,彻查当年顾案的处理是否有不合规之处,内部工作人员是否存在受贿问题,才能重塑公信力,中国资本市场也才能健康发展。(作者系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
本帖最后由 shihong 于 2012-9-22 21:3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