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美国之音/安徽日报 于November 02, 2012
2007年中共17大后九常委亮相(资料照片)
香港 — 中国官员财产公示被视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标杆。温家宝因纽约时报报道其家人财产状况而陷入信誉危机,中共领导人是否会迈出财产公示的一步引人关注。
纽约时报10月25日发表长篇报道说,温家宝家人拥有27亿美元的财产。虽然温家宝家人已经委托律师否认拥有巨额财产,并保留对纽约时报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但温家宝的声誉已经受损。
*辛子陵:只有公布身家才能澄清真相 *
曾经发表“腐败黑数知多少”的中国学者辛子陵认定温家宝是个清官。他说,温家宝近年来多次高调呼吁反腐、政改,结果木秀于林,受到党内高层腐败势力的合围打击。辛子陵说,想搞臭温家宝的人发出大量炮弹,据说材料有上千页,就是要温家宝有口难辩。
辛子陵认为,温家宝有可能要率先公布财产,因为只能这样,温家宝才能洗清自己: “温家宝对付纽约时报发布的恶意攻击的材料有两种方式,一个是请律师打官司,说明你的材料是不准确的,再一个就是公示财产,这也是一种很有力的回击方式。”
*跟“纽时”对薄公堂的可能性*
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温家宝与纽约时报打官司的可能性并不大,其中考虑太多,动静太大都是原因。香港信报10月31日发表署名文章说,对纽约时报的指控难见分晓。虽然温家宝发律师函澄清,但是,“作为国家领导人,是不可以控告一家媒体的,因为他拥有实质权力,随时可以发表澄清的言论,不存在被污蔑的可能。”
*中共艰难的财产公示之路*
看来温家宝要想避免功败垂成只有走财产公示这座独木桥。可是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据辛子陵披露,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温提交的公示官员财产的阳光法案遭否决。辛子陵对美国之音说,因为反对阳光法案的人屁股上都有屎,所以阳光法案在提交中共中央讨论时遭到了否决。
辛子陵在2008年的一次演讲中引述了《远东经济评论》对中国官员腐败程度的披露:至2006年3月底,内地私人拥有财产(不包括境外、外国的财产)超过5000万(人民币)以上的有27310人,超过1亿以上的有3220人。亿元以上的90%是高干子女,有2932人, 他们拥有20450亿人民币,平均每人6.7亿元。
辛子陵在那次演讲中援引一名在中国居住了20多年的美国官员的话:“中国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大约500个特权家庭的问题。这500个家庭,加上他们的儿孙、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构成了大约5000人的核心体系。他们之间还存在着普遍的通婚联姻关系。他们垄断权力,形成利益集团,竭力维持现状,并造成了 ‘一旦民主,就会天下大乱’的谎言。”
“后改革思想网”总编辑陈永苗认为,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不会让温家宝开口公布财产,也不会允许他推动政治改革走出任何实质性的一步。
他对美国之音说:“即便有些人,包括习近平、包括温家宝、包括高层里可能还有一些良心的共产党人,他们有推动政改的意愿,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利益集团绝对不会允许。”
*改革迹象难以捕捉*
纽约时报报道温家宝家人财产正值中共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舆论正热议中共十八大后新领导人是否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陈永苗的观点是中国政改前景黯淡。
他说,中国的利益集团清楚,一旦走出一步,就会走第二步,就会收不住,将对利益集团形成巨大冲击。一旦清算中共统治的历史,不是一句宽恕就能一笑泯恩仇的。
此外陈永苗认为,温家宝本人对纽约时报报道作出的回应也没有显示出他有意愿推动政改的迹象。他说,温家宝家人的律师函对披露出的财产一概否认,还找出一人充当挡箭牌,称那些财产都是她的。
陈永苗说,从中共统治集团的反应看,也看不出有任何推动政治改革的意愿:纽约时报刚刚刊出有关温家宝家人的报道,中国就封了纽约时报的网;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对媒体与网络的控制更加严密;整个媒体都在开足马力为中共的统治歌功颂德,大谈幸福感和经济发展,却看不见一点对历史的反思,对经验教训的总结。
*又一中国特色?*
不过,中国学者辛子陵相信,形势所迫,不改不行,中共新领导人一定会推动政改。他说,纽约时报披露温家宝家人财产是坏事,但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将会促进中共建立财产公示制度。他说,如果十八大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公示财产,下面的官员谁敢不公布?
辛子陵说: “真要出以公心,国家实行宪政民主,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全世界的政府,除了少数几个独裁国家之外,官员财产都是公示的,连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敢公示财产。怎么中国就这么难呢?这也是你的特色?”
*改良不是改革*
观察人士普遍预测,中共十八大后的新领导人肯定会推出一些改革措施。“后改革思想网”总编辑陈永苗评论说,有改革意愿不难,连清朝皇帝光绪都能有改革的意愿。他说,中共十八大后甚至可能推出阳光法案,但他认为,在没有监督,政治不透明的情况下,你又有什么办法真正落实阳光法案,确保公示的财产没有猫腻?
因此,陈永苗说,如果中国坚持专制制度不变,不开放党禁、报禁,那么,一切改革都是小打小闹的改良,仅仅是为了完善政治统治,别无其他。
收入分配不公将促使阶层对立
2010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公布的调查数字表明,中国收入差距目前已扩大到23倍,但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时经8年仍未出台。 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在第四季度制定。据此前披露的消息,方案将列出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调整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
今年9月15日,在西安反日游行的人潮中,来自河南南阳的打工青年蔡洋抡起一把U形锁,砸穿了日系车主李建利的颅骨。在他被警方逮捕后,媒体详细地勾勒出了这个21岁泥瓦工的个人像:进城两年多,喜欢看抗日剧,上网玩枪战游戏,梦想上大学,在QQ空间里孤独地诉说对爱情的渴望,为最近刚涨到200块一天的工资而感动振奋。
像蔡洋这样来自乡村、孤独地漂在城市中的打工者,其形象在近年已经从辛勤工作的建设者、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者和牺牲者,渐渐向着“引发社会冲突的不稳定因素”一类负面方向转变。他们挣着仅够自己在城市中容身的工资,长期与家人分离,承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在心理上努力消化城乡各种巨大的鸿沟带来的精神危机,并容易在媒体报道中成为暴力事件的主角。
鸿沟存在于各个方面,其中最基础的一层是物质的——他们的收入与城市中其他人收入的差别,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其他人生活状况的距离。
在2010年多起校园血案接连发生后,《华尔街日报》撰稿人崔宇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观点,指出如果城镇的低收入群体既无法在城镇立足,又无法在农村得到最后的保障,就会越来越孤立,越来越被忽略,而忘记了自己同其他人共有的身份,比如国籍、居住地、职业、语言、社会角色和个人爱好等,他们身上的暴力因子就容易一触即发。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也曾说,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情,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问题。
在2012年《社会管理蓝皮书》的发布会上,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颖慧表示,“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污染向大多数人扩散”的趋势正在愈演愈烈。她认为,收入差距和占有财富的不平衡,正在将我国定型为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而中间阶层的缺失,正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撰文称,过去的国企改制、城镇化与工业化“圈地运动”已经为中国制造了3亿以上的弱势群体,使中国社会结构成了“洋葱型”或“金字塔型”。他认为,这是中国社会难以稳定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构因素。
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表示,已成为典型“社会病”的农村空巢和留守儿童问题均与收入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化有关。所以,国家决策层提出“提低、扩中、控高”的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