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登录
帮助
::电驴基地::
»
看图说话
» 冰山上的祝福——新疆慕士塔格峰攀登历险记 2 [113P]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布悬赏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打印
冰山上的祝福——新疆慕士塔格峰攀登历险记 2 [113P]
NCR
最變態的馬甲
驴民工程师
奔在為衛戍部隊的路上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1
#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28 22:10
只看该作者
冰山上的祝福——新疆慕士塔格峰攀登历险记 2 [113P]
三、队友
二十世纪初,阿拉伯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欣赏美景时的愉悦、享受登顶时的激
动,这些也许是一瞬间或是一阶段,但只有同生死、共患难的友情才会天长地久、永不变质。短短的十多天,相互牵手,共同呐喊的一个个镜头、一段段片断,多么
希望用慕士塔格的雪、喀拉库里的水和帕米尔高原的草地连结成一部光芒四射、生动感人的影片,彼此在你我心底永久地缠绕着、映放着……
坐在电脑桌前,脑海里又浮现出那一张张真情、友善的脸,队友孙哥的稳重与成熟、冬冬的风趣与勇敢、溜达的多情与豪放、四哥的热情与沉着、YAYA的活泼与
直率、阿峰的腼腆与果敢、大漠沙的热心与仗义、石头的冷静与无畏、小鹰的宽容与仁义、老鹰的幽默与大气、苏西的镇定与坚毅,忘不了智勇双全、身怀绝技的多
吉队长和生龙活虎、奋勇当先的普布次仁、平措等协作,更忘不了组织者小杨经理的聪明才智、胖子的滑稽可笑以及尽心尽职、和蔼可亲的厨师和当地淳朴善良的柯
尔克孜族朋友,你们都是我真挚的朋友,是我终生难忘的人!
当我不幸昏睡在7400多米时,是你们,我那几个素不相识的朋友,虽然你们不是我的亲人,却胜过亲人,你们用自己已经透支了的却又是如此屹立的身躯、用发
抖着却又是如此坚定的双脚、用寒冷的却又是如此温暖的双手毫不犹豫地将我从死神边上拉回,让我能够重新回到你们当中。此时,没有太多的感激话语,只有默默
地真情祝福,祝福你们——远方的朋友:一生平安、幸福!
四、拉练
不管哪支队伍,攀登慕峰都要经过屡次海拔逐步提高的反复攀登适应训练,最后才选定日期从大本营出发进行冲顶,这主要是锻炼队员的攀登能力、提高队员的攀登技巧、增强队员的高反预防能力以及淘汰一些不适应的攀登者等作用,最终为队员们的顺利登顶打好基础。
按照最早计划,我们有四次拉练活动,即第一次从4400多米的BC大本营出发,攀至海拔5500多米的C1营地,然后当天撤回BC;第二次也是从BC上到
C1,但在C1营地休息一晚以适应高反,次日返回BC;第三次是从BC上到C1宿一晚后,次日再接着上到6200米的C2营地,然后当天从C2直接返回
BC;最后一次跟第三次一样上到C2,只是在C2要留宿一晚后才返回BC。但计划没有变化快,四次拉练被浓缩成两次,由于天气、时间等原因取消了第二次和
第四次,更糟糕的是第三次拉练碰到暴风雪也是半途折回,而我由于高反甚至连第一次拉练也没有走完全程。
记得第一回拉练活动在6月20日,是我和冬冬到达大本营的第二天。那一天,天气比较晴朗,已经在大本营发呆了几天的队友们各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10点
半,大伙在多吉队长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出发了,而我由于高反被安排留了下来。目送他们一个个连贯而上,头痛、略有点发烧的我失落极了,郁闷着去了隔壁乔戈里
营地找队医麦子拿药。麦子是一个非常清秀、极其热情的维族女子,她在新疆登协工作兼当队医多年,是我们这次攀登慕峰四支队伍中的唯一一名队医,平时量体温
测心率血压都是去找她。她鼓励我振作起来,劝我尽量跟着上去,半路实在坚持不了就下来。回至营地,我犹豫了半刻,最后决定还是上山。
约在11点半,我背上背包钻出毡房,抬头还依稀看到山峰上那一个个正在移动的黑点,心中陡然涌起一股豪气,紧随着产生了追赶过去的念头。左右手各持一根登
山杖,沿着一条蜿蜒小径大步上去,沿途都是碎石和雪渍,一口气上了很高,回望营地已远远在下,走这样的山路对经常参加户外徒步的我来说还不是很累。中途停
下来略作休息,紧接着连续翻过了两个碎石坡,慢慢地踏入了茫茫的雪地中。边走边感觉自己的呼吸变得急促,头也隐隐作痛,我知道这是高反在作祟。正在此时,
冰冷的山风夹带着小冰雹不停地划过脸面,气温也慢慢下降,我裹了裹身上的冲锋衣,拿出随身携带的GPS一测,海拔5010米,已经上升了500多米,抬头
远望也找不着队友影子,为了防止意外同时也为保存体力,我立即下撤。
下山有如闲庭信步,既轻松又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两边的冰川与对面的群山总能让你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回至大本营还是下午3点半,5点开始直到傍晚,先前
出发的队友们才陆陆续续回来,他们中有的按计划上到5530米的C1,有的也只上到5100多米的ABC营地。通过这一次拉练活动,每个队员的体力状况基
本上已一览无遗,下来后有的谈笑风生、举止照常,而有的极其疲惫、不思茶饭,让大家都遗憾的是,来自甘肃的孙哥由于发烧咳嗽当晚便离开了大本营去塔县就
医,后被诊断为轻度肺水肿无奈回家。我在晚上也轻度发烧、恶心呕吐,难以入眠。
在大本营休整期间的一个下午,闲来无事的我们几个人跟着多吉去学习攀冰技术。慕峰山脚两旁的冰川就是天然的训练场,出大本营往下走不远再往左拐,小心翼翼
地穿过那令人有点胆颤的横切碎石坡,半个小时后就看到了那片壮观瑰丽的冰川。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那一个个如象牙般的冰塔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如同一幅精
雕细刻的精美作品,将人看得爱不忍释。在冰塔林中穿行,如同进入了一个清凉的童话世界,让人忘却了夏日的炎热以及伴随而生的焦虑和烦躁。
多吉选了一个十来米高的冰塔,顺着冰壁一溜烟上去了,然后在顶上熟练地打入冰锥,系上保护绳,看着他那矫健的身子和轻巧的手脚,不由感叹西藏登山队的确是
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个个身怀绝技、处事不惊。普布次仁在下面做保护,平措帮着穿装备,去的四个队员轮流上。第一个上去的是大漠沙,这位深圳来的队友看样
子平时锻炼较多,上下两趟比较轻松且失误较少。其次是队友阿峰,表现也很抢眼。轮到冬冬这位搞警卫工作的警察,原以为长手长脚的他会动作优美、一气呵成,
当看到他那弓着身子像大虾般的样子,再加上他在上面不断地扮鬼脸,使得我们在下面都乐个不停。
我是最后一个出场,说实在的,第一次攀冰,心里不免有点惶惶然。当我双手拿起冰镐后,便有了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心想在此决不能掉面子。攀冰主要靠的是臂
力,其次是身体的平衡和柔软性,当然攀爬的技巧也很重要。因为早年前就有连续登山的计划,因此我平时去健身房总是有针对性的练习跳绳、引体向上和深蹲等动
作,所以臂力和身体素质还算不错。至于技巧方面,我根本谈不上,但前面攀爬所留下的印迹对我非常有用,找到那些点就不需要自己费力的去踢冰了,所以我主要
做的就是把冰镐扎进冰壁使劲往上拉。两次上下,动作虽然很慢很笨绌,但我还是坚持完成了。下来后在想,要是几年前让我来此攀冰,臃肿无力的身子恐怕连三五
米都上不了。
第二回拉练是在6月23日,看到对面营地上的乔戈里队在天气不十分好的情况下上山,领队临时决定我们队也跟着上去。匆匆整理行装后,我们约在中午11点半
从大本营出发。这几天慕峰断断续续在下雪,雪线位置在逐渐下降,一些原来的碎石坡都变成了雪坡,上来的路比上次难走多了。山上的积雪变厚,一些选定的线路
也会随之略有变动,这会使我们攀登的难度增加,更会给探路者带来很大的风险。从我原来下撤的位置往上走不久,就到了只扎有孤零零一顶帐篷的ABC营地,领
队命令大家就地休息用餐。设立在海拔5100米的ABC前进营地的目的,主要是运输公共物资的毛驴到此打住,毛驴再往上就无法行走,同时对一些体力较弱或
发生意外的队友提供休整之用。大家正在休息欢聊时,突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大雪倾盘而至,气温陡然下降,这高山上的天气真是变幻莫测、说变就变,一点
商量的余地都没有。面对这突变的恶劣天气,多吉队长果断命令大家立即起身,列队相互靠拢并迅速向C1营地继续进发。
大家冒着风雪、相互鼓劲,沿着一条“之”字形的线路向上急行,所有人都想尽快走出这片风雪肆虐之地,早点赶到营地躺进那温暖的睡袋。由于BC至C1的攀登
一般是不穿登山靴和踏雪板的,而穿着徒步鞋往下踩,雪深之膝盖,每步都走得比较吃力,一名随队的当地协作说今年慕峰的雪线是最低的、积雪是最深的、天气也
是变化最大的。不知是谁呼叫了一声:“帐篷!”正在埋头苦赶的大家不约而同抬起头来,看到远处的雪坡上露出了几片橘黄色,它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是如此的耀
眼,又是何等的璀璨。看到了帐篷就是看到了希望,大家一下子提起了精神,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步伐。
下午6点左右,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到了海拔为5530米的C1营地。过了一会,长城哈弗登山队也冲破风雪艰难而至,而提前我们一个小时出发的乔戈里队则上
到高C1露营。所谓的高C营地,即有的队根据自己队员的体力情况,分别在传统的C1、C2、C3营地的上方100米左右设立新的营地,这主要为了第二天的
行程轻松一些,同时为最后的冲顶预留更充足的时间。当晚,大家在此度过了除大本营以外的第一个高山露营之夜。
第二天早上在迷迷糊糊中醒来,刚起来吃完一袋方便面,外面已经有人在喊出发了。今天按计划是从C1上到C2,再从C2直接撤回大本营。从C1上去都要穿登
山靴和踏雪板,试了很多双登山靴竟没有我能穿的码子,原先在大本营试穿过的不知跑哪去了,在这高山上不可能逐一上门核对,看样子今天上不成了。正心灰意冷
时,多吉队长送了一双大码子登山靴过来,他是从一个新疆协作那里借调过来的,而那个协作没有靴子就只好呆在C1了。
早上8点半出发,从C1营地上去是个高差100来米、坡度40多度的雪坡,爬上去非常吃力,这对刚刚出发的我们无疑是个下马威。爬上了雪坡就到了一片平缓
宽阔的雪地,乔戈里队的帐篷就扎在这个高C1地方,他们的队员也正整装待发。通过高C1后是一段较缓的横切线路,很快又开始陡坡的攀爬,笨重的登山靴系着
七八十公分长的踏雪板在雪坡上行走甚是困难。正走着,两个身背许多彩色小旗的人员轻松地越过我们,他们是真正的开路先锋,主要任务是探清前方的具体攀登线
路,并沿途插着路旗和拉上保护绳。那一面面相隔几十米的小旗帜,宛如黑夜里的一盏盏温暖心灯,为大家在茫茫雪地上的行走指明了方向。
约在中午12点,在连续翻了几个雪坡后我们到了一个小山包上,多吉示意大家不要再往前走了,因为大本营传来消息说下午有暴风雪,同时这里离C2营地还有大
半的路程,且前面是一大片非常危险的冰裂缝区,于是大家听从命令迅速下撤。约在下午1点半撤回C1营地,当天在C1营地留宿,次日撤回大本营。至此,我们
的第二回拉练也是最后一次拉练活动全部结束。
五、冲顶
经过几天休整后,终于迎来了激动又紧张的最后攀登时刻。6月27日晚,在综合考虑了天气、装备、物资以及其他队伍准备攀登情况后,通过领队层与广大队员的
充分沟通,最后决定我队计划明天从大本营出发,按照传统方式依次攀登至C1、C2、C3各留宿一晚,于7月1日早上从C3开始冲顶。
28日早上,阳光灿烂、碧空如洗,是个难得的好天气。多吉队长嘱咐大家仔细检查装备,带好衣物,轻装上阵,而我则与别人略有不同,同时带上了卡片和单反两
个相机。刚出营地时,一眼撇到毡房旁边那个用鲜花围住的墓碑,心中不免产生了一种悲壮感。虽然慕峰以难度低、安全程度高而闻名,但这毕竟是座7500多米
高的雪山,容不得有半点大意,去年这里曾经发生过两起、死亡三人的登山事故,而这个墓碑就是为其中一个猝死的北京女山友而立。
从大本营至C1的行走路上,我始终处在队伍的前几个位置,这其一是我不好的品性即争强好胜的本性使然,其二是通常落在队伍后面赶不上休息的原因。这次攀登
C1的状态跟上两次的拉练有所不同,大家走得不紧不慢,既要保存体力,又要跟上队伍,最明显的是大家已无心顾及风景了。也是六、七个小时的攀爬时间,我们
大约在下午5点到达C1营地。这时候,日微西斜,阳光将帐篷照耀得金碧辉煌,雪地上泛起一片金色的鳞光。当晚,我也是在高反头疼中度过。
29日上午11点从C1出发,当我们攀爬至那个小山包下方的雪陡坡时,遇到德国登山滑雪队正背着行装列队下滑,他们没有到达慕峰顶峰,好像是到了C3营地
就下来了。高海拔、坡平缓的慕峰是滑雪者的天堂,国内外顶尖的滑雪高手都将之视为巅峰之地,尤其对国内只有五六千米山峰的欧美爱好者更具有吸引力,他们有
些人甚至每年都来。这些德国人飞快的下滑速度和流利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娴熟的技术和收放自如的身体控制能力同样让人赞叹不已、钦佩至极,难怪
身旁的一名山友说,尽管我国的登山事业跟欧美国家有的一比,而滑雪技术则差距甚大。值得一提的是,当我解开背包取相机时,一阵大风将我装在背包上方的泡沫
睡垫吹跑了,那睡垫借着呼啸的山风向右侧山谷飞速的滚去。这时候,一名热心的老外见到后迅速转身,踩着滑雪板与它展开了激烈的追逐。后来终于追到了,我在
感动的同时也在担惊,因为他拿回睡垫位置的不远处就是深不见底的悬谷。在七八千米的雪山上,装备少了一样都不行,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尤其是睡垫这样重要的
物品。我由此一路上都很少拍照,免得又生枝节。
从这个小山包开始,攀登线路变得绕来绕去,这都是为了避开那些危险的冰裂缝。一些坡路的两边都是悬崖,让人走得提心吊胆。当我走到一条又窄又险的陡坡时,
看到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大漠沙正闷坐在那里,原来他被前面一条冰裂缝阻挡了去路。这条冰裂缝有七八十公分宽,下面黑幽幽的,若是一般山路,则跳过即可,但此
时的我们不仅负重在天寒地冻的雪山上,而且还疲惫不堪,岂敢冒然跳越,更何况刚才有位外国佬不小心掉了进去。大漠沙说,那位外国仁兄若不是身上的背包被裂
缝两旁的冰岩恰巧卡住,那将会是慕峰的又一起山难事故;同时,他被这个人遇险时的镇定自救和超强的攀冰能力所深深折服。当然,大漠沙他当时也斗胆上去拉了
那个人一把。两个人就这样坐着等后面的人到来,不敢站起来,因为在这两边都是悬崖深谷无山体遮挡的陡坡上,狂风很容易将人吹倒,去年11月在哈巴雪山的垭
口曾经发生过一死一伤的类似事故。等到后面的普布次仁赶来打上保护绳后,我们才小心翼翼地一一通过。
通过了这段危机四伏的冰裂缝区后,沿着一个雪谷继续往上攀。可能是处在深谷、日照较少的原因,雪谷内都是风雪交加,感觉像是暗无天日。这段上来路很不好
走,尤其是上方的一段陡坡,那是一条直上的羊肠小道,高40多米,坡度近60~70度,虽然在此已经打上了保护绳,但穿着高山靴和踏雪板上来极不方便,向
上走三步,一不留神就会往下滑两步,让人爬的不胜其烦。好不容易爬上了这个雪谷,接着又是连续不断的雪坡,虽然不怎么陡,但走得几乎让人崩溃。下午5点左
右,我们几个在前的队员终于抵达C2营地。到了晚上才知道,我们年轻的阿峰队员由于高反严重,在中途折回下撤了。记得有人说过,有时,放弃也是一种胆识和
勇气!是的,不管怎么样,山永远都在那里!
身处6200米的C2营地,探出帐篷就能看到脚下那两条延绵壮观的冰川、白雪皑皑的九别峰和那一汪碧波的喀湖也历历在目,尽管雪山风光是如此的美丽,但高
反所致的难受感让欣赏美景的心情大打折扣。在帐篷里,除了烧水做饭以外,聊天和唱歌是打发这难捱时间的最好方式。这几天与我同睡一个帐篷的是西藏来的协作
普布次仁,这位二十出头、质朴勤快、不善言辞的小伙子,是珠峰脚下的西藏定日县人,家中有十位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七。普布次仁很自豪地告诉我,他有两个哥
哥在拉萨工作,一个在西藏登山队,一个在工厂里,他说自己两年前被选送进西藏登山学校学习,明年毕业后学校会安排他们去当地一些高山探险公司上班,到那时
就像多吉一样可以拿工资了。
原计划只在C2营地住一晚,但第二天的天气不怎么好,而且从大本营传来消息说未来两天慕峰有特大暴风雪,大家只得在C2又无奈住了一夜。众所周知,攀登雪
山最最重要的是看天气情况,恶劣的天气不但会阻碍脚步,而且很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任何出色的登山家,面对狂风暴雪都会心惊肉跳一筹莫展的,甚至会知难而
退从而前功尽弃。同时,在我国许多高海拔地区,由于受环境、技术、设施等多方面限制,当地气象部门对高山的天气预报常常会失准,攀登过程中更多的是靠当地
的一些协作和经验丰富的领队来分析判断。在C2呆了两晚后的7月1日,领队看到天气有所好转,决定今天向C3进发。
从C2营地开始往上走,又是一个高差有100多米、坡度近40度的陡峭雪坡,攀爬起来也是非常费力。上了雪坡又见一片平缓的雪地,高C2的营地就建立在这
里。通过这片雪地时,在此露营的乔戈里队恰好也要出发,于是,两支队伍从此之后就交混在一起行走。随着海拔逐渐升高,缺氧所致的高反也越来越严重,呼吸和
心跳都难以跟上,步伐明显放慢,停步休息的次数逐渐在增多。一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在叫,而嘴里却咽不下任何食物。高强度阳光的照射和大运动量的行走,让身上
的水分蒸发很快,只有在休息时偶尔喝一点点水,因为得将这仅有的珍贵的一升水合理分配。乔戈里队的几名领队和协作在前开路,我和苏西始终处在我们队的最前
面。苏西是名体力超强的队员,稍有点罗圈腿的他走起路来好像总是停不下来,通常都是他在前。虽然上来的路不怎么陡峭,但一个接一个的雪坡让你走得几近崩溃
甚至吐血。下午6点左右,我们终于摇摇晃晃地到达C3营地。这段垂直高差达700米的上山路,我们从上午10点出发整整走了八个小时。
在海拔6900米的C3营地上,根本吃不下任何东西,喝点水都会呕吐出来,头已经痛得麻木不仁,两腿和肩膀也开始酸痛起来。一些资深山友说过,在七八千米
的雪山上,由于高度缺氧大脑供血不足所致,人的智力在下降,记忆力在消退,心智仅有十来岁的水平。的确如此,我想用低微的歌声为自己提点精神,但搜肠刮肚
半天也记不起几句歌词。躺在帐篷里根本睡不着,聊天缺乏热情,反应变得迟钝,就这样和着衣服在零下三十来度的低温中勉强躺了一夜。
2日清晨2点左右,大家被领队喊了起来。马上要向顶峰进行冲击,真正较量的时间到了。在整理行装时,我咬咬牙还是将那个有点份量的单反照相机装进了背包,
穿上羽绒服和冲锋裤,戴上向多吉借过来的头灯,灌满那个普布次仁替我修好的水壶(我的头灯和水壶在C2营地也得高反症了),套上高山靴满怀激情地钻出了帐
篷。3点整,我中坤队和乔戈里队的二十多名队员与两队领队以及数名协作人员,在一片夜色中“悄悄”出发,大家似乎都不愿意惊醒正在沉睡中的“冰山之
父”。
大家互不吭声地顺着雪坡往上走,谁都不知道前面等待的将会是什么,结局会是怎么样。行走速度不快也不慢,体力好的和体力差的一个样,因为在这黑漆漆的一片
中你既不能贸然越过,也不能落下。微弱的灯光老老实实的照住前面队友留下的脚印,谁都深怕失足或偏离方向。大家非常清楚,此时若掉进冰裂缝或摔下峡谷,别
人也没办法施救,那结果将是致命的。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队伍突然全部停了下来,大家都呆在原地不动,没有人上去问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一切决定都由领队来
作出,此时的我们相当于正在战斗中的士兵,队长跟将军一样拥有不可违抗的指令权。就这样默默地呆了很久,终于有人下来发话:“下撤”,原因是天气变坏不能
前进,到此时我们才想起,刚才上来有冰雹一直伴随着。往C3下撤的路上,一种不祥的兆头在心头缓缓升起,年少时母亲曾经告诫过,当你坐上车船出远门时,千
万不能半途而返,要么坚持到达目的地,要么回来后择日再走。
下撤回C3营地天空还是漆黑一片,大家各回自己的帐篷等待新命令。在帐篷里,我仍然被高反折磨的无法合眼。捱至上午9点,天气有所好转,冲锋的号角再次响
起。这次出发的人数减少了,有好几名队员都没有上去。多吉队长通过普布次仁了解到我这么糟糕的状态,问我要不要跟他们一样留下来。生来就有牛脾气的我怎能
轻言放弃,我坚定的摇了摇头,毫不犹豫背上背包,拿起登山杖跟了上去。
连续几天的艰难攀爬加上今天凌晨痛苦的折腾,这次上来的脚步如注了铅一般的沉重,从大家急促的呼吸、蹒跚的步履以及时常停顿的身子,种种迹象表明每个人都
已经到了生命极限,都在拼尽全力做最后的冲刺。上来的很长时间里,我始终走在我们队的最前面,苏西紧跟我身后,而在我前面的另有乔戈里队的几个人,这个时
候保持这样的队伍位置对我的行走至关重要。我死死盯着前面一个穿红色连体羽绒服的队员,坚持从“1”数到“20”才停一次步,然后拉下面罩大口大口的喘
气,贪婪地吸取这含氧量仅有15%左右的稀薄空气,惟有这样才能保持住自己那仅剩的一点点体力和耐力。几个小时过去了,记不清翻越了多少个雪坡,只知道自
己一个劲地跟着傻走,每次看到上面的山包,麻木的心里都会泛起一丝喜悦,总以为爬上去该是顶峰了,但往往每次都是被失望所代替。慢慢的,我的双眼开始变得
模糊起来,一种无法抗拒的睡眠感在冲击着大脑,一点一点地在吞噬着那清醒的意识,我心里非常清楚,这是缺氧和这几天没有睡好觉的原因所致,虽然此时上下前
后都见不到人影,但我前进的步伐始终没有停下来,心里有一种声音告诉我,一定要把包里的那面小旗帜带上顶峰。就这样,在大脑与眼皮的殊死搏斗中继续力行,
在越过坡路边上一个黑色背包上方的50米处,我终于坚持不住,倒下了。然后我梦见,我已经到了顶峰,峰顶有一所石屋,我和队友们都在屋子里烤火取暖,大家
吃着香香的羊肉串,满面笑容地在讲述着自己上山的经过和感受,听着听着,后来我在温暖的火炉边甜甜睡着了。
一声猛喝,将我从昏睡中惊醒,也将我从天堂边缘重新拉回了人间,一个叫阿龙的乔戈里队香港队员喊醒了我,他是在登顶后下撤路过这里。幸亏被他及时喊醒,再
晚一点我很可能永远都醒不过来,因为从时间上推算,我估计自己倒在雪地上昏睡了二十多分钟,衣服上面都有了一层积雪,身子被冻僵一时不能起立。阿龙告诉我
这里离顶峰不是很远,垂直距离大概在100来米,同时劝我这种状态不能再盲目逞能了,跟着他一起下撤。坚强的意志终于开始动摇了,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
刻,我不能再拿自己的生命去冒这个险,面对着这只有“寸步之遥”的慕峰山巅,我只有忍痛地转身。接下来,两名乔戈里队身背沉重装备的领队协作,他们看我精
神恍惚走路不稳,一幅摇摇欲倒的样子,于是主动过来一左一右扶着我往下撤,半途再将我交给闻讯赶来的多吉队长。最后,在多吉队长的艰辛帮助下,我终于在下
午2点安全下撤回C3营地。人们常说,“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也许,对我们这些义薄云天、豪气冲天的登山健儿来说,救助素
不相识的山友也是经常平凡之事;也许,对担负领队职能的多吉队长来讲,保证队员生命安全也是自己“义务”所然,但我还是深深地感激他们!也许这辈子都不会
再遇到他们,但这份感恩之情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按照计划不管登顶与否,当天都要下撤回C2营地过夜,因为C3高度缺氧极易发生意外。在领队协作的统一安排下,队员们陆陆续续往下撤,但有两名队友由于过
度疲劳不愿下撤,不管领队和队友们如何相劝,他们坚持留在那里。经过短暂休息,我的身体略有恢复,于是连忙收起行装准备下撤。正在此时,长城哈弗登山队的
一批队员从C2营地上至这里,他们今晚要睡我们现在所住的帐篷,明天早上进行冲顶。钻出帐篷时,看到善良的小鹰还在做那几名队友的思想工作,于是跟着他一
起相劝。劝了很久仍然没有效果,后来我看时间不早,于是拉起他赶紧一起往下走。
下撤的难度和强度丝毫也不逊于攀爬,上来时一些看上去较为平缓的雪坡,下来后都成了极为难走的滑道,更别提那些触目惊心的陡坡了,每一脚踏下去都要小心谨
慎、步步为营,稍有不慎滑落下去,掉进悬崖或深谷,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下山的路都被踩得千疮百孔、高低不平,有时,踏雪板陷进去半天都拉不出来,最后两手
使劲借力登山杖才抬起脚。虽然沿路两边都是平整连绵的雪地,但我们不敢贸然踏入,因为那危险的冰裂缝无所不在。这时候太阳慢慢西沉,因头灯已坏担心迷路,
故我一路下来几乎没有停歇,致使与小鹰的距离越拉越远。一个人艰难地走在这空旷无垠的雪地上,面对着这无情的夜幕慢慢降临,各种幻觉不自觉产生,一会儿是
一名女天使在左边招手,她满面笑容地邀我跟着她一起飞向天空,一会儿是右边一个表情严肃的男天使,他坚定地牵着我的手继续往下走,更多的是面前浮现出一张
张亲人、挚友的脸,他(她)们似乎都在默默地注视着,就这样,我在各种幻象充斥脑海中孤独下行。直到滑下最后一个雪坡,看到了一脸焦急的平措,到这时我才
发现自己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由于体力极度透支的原因,我下撤至C2营地花了七个多小时,到达时已是夜里12点多。
第二天上午从恶梦中醒来,感觉自己全身剧痛,并且发觉头颈上下左右都不能扭动,躺在睡袋里动弹不得,心想这下子可完了。此时C2营地上的人不多,有的队员
没有在C3冲顶,而提前一天下来了,有的则当天很早就从营地往下撤了,多吉和其他一些协作也下去了。望着普布次仁那无奈的笑容,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如此的
孤立无助。但我知道,在高海拔的雪山上遇到任何困难,首先得靠自己走出困境,既然自己冲顶没有成功,难道连下撤的毅力都没有吗?以后如何再去攀登更高的山
峰呢?想到了这里,我使劲咬住牙齿,挣扎着站了起来,然后在普布次仁的帮忙下背起背包,一脚迈出了帐篷。
刚下来的那几步,有如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走得是非常艰难又缓慢,后来慢慢地有了一点状态。除了两颗眼珠能转动以及两手能持登山杖以外,感到自己的上半身
如中风病人一样麻痹、僵直,三十多斤的背包有如千斤重担,但长时间对身体的压迫最后反而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疼痛,完全变得麻木不仁。一路上没有队友相伴,四
处静寂如夜,只听到自己那如粗牛般的喘气声和剧烈的心跳声,它们紧紧的伴随着自己那踉跄、沉重的步伐。在困难重重中下了一个又一个雪坡,顺利通过了陡峭的
雪谷和危险的冰裂缝区,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到达C1营地的,只记得在那里顾不上休息,匆匆忙忙收拾好原先留在那里的行装后又继续下行。从C1营地下来,
虽然自己身心极其疲惫,但路上不再孤单冷清,前后有几名队友同我一样往下走,偶尔也会碰到当地一些运输物资的背夫往C1上面去。通过了ABC营地后,终于
看到了山脚下那一片光彩夺目的帐篷,此时,一种久违了的温馨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尽管这里离下面还有几百米的垂直距离,尽管自己已经濒临至“寸步难行”的边
缘,但此刻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鼓舞着我。当晚11点,我终于安全撤回大本营,当小杨递给我可乐时,我的眼睛一瞬间湿润了,回家的感觉真好!
在当晚回喀什的车上,我听领队说我们队仅有苏西一个人成功登顶,乔戈里队大概有五、六位队员成功登顶,而德国滑雪队和长城哈弗队好像没有人登顶,这样算起
来,此次攀登慕峰的登顶率仅有10%,为历年来罕见。他还分析,此次冲顶失利的最大原因是今年慕峰天气变化太大,再加上那天凌晨冲顶时的折腾,在耗费了队
员大量体力的同时也打击了一些队员的信心,才会造成这么不理想的记录,最后他还欣慰地笑了笑说,虽然这几支队伍此次攀登慕峰的成绩都不理想,但万幸的是各
队都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许多时候都是有惊无险。是啊!登上七、八千米高的顶峰是我们每一个业余登山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并为这些目标长年累月的勤修苦
练、养精蓄锐、甚至节衣缩食,都是为了登顶的那一瞬间。虽然登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平安回来,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六、回程
回到喀什已是7月4日凌晨5点,受伤的后颈让我一整天都是躺在宾馆的床上度过,身上剧痛得像是被掏空了似的,但让我最痛苦的是没办法参加晚上的总结晚会,
以致错过了与一些队友别离的机会。宾馆服务很好,前后有几个轮班的服务员不厌其烦地拿热毛巾敷我颈部,让我在异乡能够感受到家人般地关爱。领队、小杨以及
部分队友经常过来问候,他们鼓励我勇敢地站起来、走出去。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我才从床上勉强起身,跟着小杨去附近的农三师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后我才知道
自己得了“落枕”,原因可能是在雪地上昏睡过去时着凉了。回来在一个药店买药时顺便称了一下自己的体重,称出来的结果让自己都大吃一惊,从进慕峰大本营的
那一天算起,短短的十多天里我整整廋了九斤。当天晚上,一个队友过来说乌鲁木齐二道黑不知何故发生爆炸。
6日中午吃过饭后,老鹰拉我一起去喀什的几个著名景点去看看,第一个要去的是名闻遐迩的艾提尕尔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位于喀什市中心,是我国国内最大的
一个清真寺,它不但是喀什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全新疆穆斯林“聚礼”之地,每逢重大节日时,过来做礼拜的教徒多达几万人。当我们过去时,看到这座清
真寺门前那宽阔的广场上,三三五五地聚集着一些维族人,他们在烈日炎炎下都无一例外地盯着广场上的一个电子屏幕,而屏幕上正有一个人用维语在讲话,我跟身
旁的老鹰戏谑地说,看来咱们维族人比西藏人还要清闲。当我们花半个小时参观完这座严整雄伟的清真寺出来时,广场上已是乌鸦鸦的一片人群,其中还有人向空中
挥舞着拳头,而为数不多的一些当地维族警察忙着跑前跑后,我们以为是在打群架,故两人站在清真寺门口的台阶上看热闹。紧接着,人越聚越多,场面也是越闹越
大,一些人试图冲出广场,正在这关键时刻,随着轰轰隆隆的汽车声,一辆接一辆装载着武警战士的大卡车赶了过来,他们有的是全副武装,有的是手持盾牌和警
棍,战士们像敏捷的豹子一样跃下车,然后在首长们的指挥下,迅速列队,他们一部分向闹事的人群靠近,一部分前去把守广场路口。仅仅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官兵
们很快控制住刚才还差点闹翻天的场面,整个广场很快平静了下来,而且双方没有发生任何肢体上的冲突,看样子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武警部队。正当我们看的如痴
如醉时,一名治安警察跑过来叫我们赶紧离开。后来我们才知道,这里刚刚发生的也是一起精心谋划的骚乱事件,幸亏被我英勇的武警官兵及时制止,否则后果同样
不堪设想,说不定我俩也会成为“无辜受害者”。
可能是闹事的原因,从清真寺广场出来的路上很少有的士,最后是好不容易才拦了一辆。在车上,我和老鹰商量后决定先不回宾馆,再去参观喀什另一个著名的景点
——香妃墓。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香妃墓座落在喀什东郊,是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的墓地,据说整个家族有五代七十二人埋葬于此,其中有一
个是乾隆皇帝的爱妃叫香妃,故后来改名为香妃墓。我们参观完香妃墓顺便去了旁边的瓜果园,瓜果园其实不大,里面也没有种植多少水果,乃一农舍而已,但果园
里一位姑娘的舞蹈表演却让我们大开眼界,那位姑娘俊美的容颜、妙曼的身段和优美的舞姿让我们充分领略到新疆不但地大物博、淳朴好客,也是个盛产美女、能歌
善舞的好地方。
在回宾馆的路上,沿途看到市内一些广场和重要路口都有武警战士在把守,街上也不时有公安宣传车在来回开着,车上的喇叭不停地向市民解说着什么,但用的是维
语,我们啥都听不懂。回到宾馆胖子告诉我们,市政府马上要进行全城戒严,进出喀什的飞机、火车和汽车等站点和交通工具都要严格盘查,一些队友的行程可能会
耽误。为了顺利回家不至于滞留在此,我也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了,经过问询后确定当晚的飞机可起飞,于是赶紧将明晚至乌市的机票改为今晚出发。就在这个出发的
晚上,我设宴告别了这些与我一同并肩作战过的挚友们,并在他们的深情祝福下,坐上了10点多的飞机,半夜抵达乌市机场,然后在机场附近找一宾馆住下,第二
天即7日清晨,再坐上飞机于中午顺利回到武汉。至此,一段艰辛惊险而又终生难忘的攀登之旅全部结束。
UID
786393
帖子
242
精华
0
积分
1220
威望
8 点
来自
萬惡的米帝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20
最后登录
2012-12-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otbj72
驴民工程师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2
#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2-28 23:51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的帖子!令人向往!
UID
337078
帖子
12
精华
0
积分
1444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后登录
2022-2-2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最近访问的版块
推荐视频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记录
公众用户组
个人空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