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逸民
中國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的一起普通居民衝突竟迅速演變成大規模民工騷亂和警民對峙。自由亞洲電台說有“上百人受傷”,香港東方日報說“傳5死30傷”。蘋果日報說有超過30人受傷,“傳4死”。海外中國茉莉花革命網站周三說,數萬名外省民工周二從佛山、廣州、江門等地湧向沙溪鎮,晚五點後情況失控,他們見到行駛的汽車截停,還有一些店鋪被砸,沙溪鎮政府大門被毀,中山富華汽車總站被燒,當地警力無法控制局面,因此大批廣州、佛山、江門的警力湧入沙溪增援。
BBC中文網說,此事引發中國網民關於本地居民與外地務工人員之間關系的討論。官方報道中也提出要努力使外地人與本地人和諧相處。
事發地點沙溪鎮是著名僑鄉,在海外和港澳台鄉親達8萬多人,近年重點發展休閑服裝生產,服裝界素有“休閑服裝看沙溪”之美譽。沙溪服裝業吸引近10萬外省工人,較當地戶籍人口6萬人還多。
在中國網站的微博上,人們談到這個事件時寫道:“如此之暴戾,中國人這是怎麼了”?“暴戾之氣在神州四處蔓延。”“高壓暴力維穩,往往小事化大,大事化炸”。
根據官方媒體消息,事情起因是6月25日,一名沙溪當地小學生與一名重慶籍(另一說法是四川籍)少年發生爭執,遭到對方毆打。此後當地龍山村治安隊員將重慶籍少年制服,雙方衝突過程中少年臉部受傷。而後該少年的大約30名親友趕來理論,聚集與圍觀的重慶等地外地人員也迅即增加……6月26日又有民眾聚集於沙溪鎮政府,當地官方再次出動警察應對……
打傷外地少年的保安員,是輔警或者叫協警,本屬於維穩隊伍,在本次事件中卻恰恰成為惹禍分子。深圳學者朱健國告訴美國之音:“協警雖然是臨時的,他暴力的傾向,他的那種缺乏理性,還要大於那種正規的警察。”
(德國之聲報道:廣東中山沙溪爆發騷亂 官方出動大批警力)
美國之音記者:有些協警啊,民工啊,好像有一種暴戾之氣,“一點就著”似的,是這樣嗎?
朱健國:現在民間的暴戾之氣很重。物價飛漲,老百姓看著身邊的一個小官僚,甚至一個協警之類,都在大發橫財,他們心中的怒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現在就是一堆干柴。
“同鄉幫同鄉”與“小鬧小得益,大鬧大得益,不鬧不得益”
這一事件也反映了外省來的民工和本地人之間的矛盾。朱健國說,廣東經濟惡化,加深了這種矛盾,加劇了這種衝突,“而且在這種衝突中就自然形成了堂口性的地域性的(團體),本地人為本地人說話,外地人為外地人說話。”外地來深圳謀生的人就是按照地域成幫結派聚在一起的。
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因為“出了事,你找法院,沒有公正給你。那麼最終靠什麼呢?就靠團體的力量。所以中國古代民間的團體:幫會、同鄉會,現在基本是這樣了,同鄉會。而且這個勢頭,據說現在官場都是這樣了。”
(BBC中文網:與此同時,廣東佛山左灘發生村干部私賣村民土地,村民圍困鎮、村干部事件)
明報報道也說,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彭澎博士認為,外來農民工缺乏社會保障和平等的政治地位,最終形成靠“同鄉幫同鄉”來維權,極易造成大規模騷亂。
另一方面,本地人在衝突中往往佔據有利地位,包括當地的權力機關或是鎮、村都是由本地人控制,故有可能出現執法時有不公平的現像發生。
彭澎說,經濟較發達的廣東近年發生的類似事件,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現像,是因利益分配不合理產生的問題。烏坎的村民抗爭,令社會上產生“小鬧小得益,大鬧大得益,不鬧不得益”的聲音。
另據德國之聲中文網報道,近年來中國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區之所以頻繁發生群體性事件,專家認為脫離實際的鄉鎮治理結構乃症結所在。
不少人都將其與去年6月在廣東增城新塘爆發的騷亂事件聯系起來。新塘事件的起因是,一名四川籍孕婦遭到當地治安人員毆打,引發大規模暴動。
中國時事評論人莫之許認為,在中國許多沿海地區存在著由提供土地的當地地方、提供資金的外來資本和提供勞力的外來勞工所組成的"三角結構"。在這一結構中,"當地人"形成了經濟社會相對封閉的結構,而當地的治理則建立在這種封閉結構之上。以外來勞工為主體的外地人則是治理的對像,形成了相互封閉而權利並不平等的兩大集團。"
(去年廣東新塘事件期間,當局也曾派出大量警力)
這種兩大集團共處一個空間,平時可能相安無事,但一旦出現執法不當,比如沙溪這次就是執法不當,去年的織裡、新塘同樣如此,這些事件像火星一樣點燃了兩個集團原本就存在的對立。"
中國勞工通訊的蔡崇國也認為,類似沙溪事件都是很多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果。在廣東等沿海省份的許多城市裡,沒有戶口的外來務工人員人數眾多,甚至超過本地居民,"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荒唐的現像,當地政府只對少部分有戶口的居民負責,其中涉及學校、醫療、結婚等等行政事務。人數占多數的外來工既沒有組織,也沒有戶口,沒有對他們負責的政府組織,也沒有西方國家的那種民意代表,實際上處於無政府的狀態,很多日常問題不能及時解決。"
此外,普遍存在的地域歧視現像也在當前的鄉鎮治理模式下更加嚴重。蔡崇國表示,這一問題在廣東福建等省份尤為嚴重,由於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四川湖南等地的外來民工在當地社會的交流融入非常困難,很多人都有遭到歧視的體驗。
(中國茉莉花革命網圖片:廣東中山市沙溪鎮從2012年6月25日開始的民工騷亂越演越烈)
日常生活中經歷的種種不滿在非常時刻往往以偏激的方式表達出來。網絡上的一些言論也表明,外來群體激烈的抗爭行為會更加引發當地人的敵視情緒。沙溪事件爆發後,不少沙溪及廣東網民用激烈言辭攻擊四川民工,並以四川大地震廣東捐助甚多為例,指責對方"忘恩負義""恩將仇報"。
專家表示,要解決類似矛盾,重要的一點是發展公民社會,讓農民工建立自身的組織。蔡崇國表示,農民工如果能有相應的組織表達訴求,就能從很大程度緩解矛盾,防止問題累積到臨界點後突然大規模爆發的情況發生。時事評論人莫之許也認為,各地方應該把原來建立在封閉基礎上的治理結構改變為一種開放的結構,讓外地人具有選舉權,或至少是參與權,讓民工能夠自治,推選代表。
廣東省政府曾經提出在今年7月1日開始允許非政府組織在民政機構自由登記,蔡崇國認為,這是總結了多次群體事件後做出的積極嘗試,但他同時指出,相關工作進展緩慢,而且允許注冊登記的往往是環保或慈善機構,勞工權益組織的建立依然步履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