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
中国商业的发展极大的可能是以乡党为基础,所以才有了所谓“徽商”和“晋商”的形式。到了明、清,外贸发展,逐渐规模经营。由于交通、运输、信息交流等诸方面的需要,在商埠、京城逐渐成立了同乡会,商人又集资购置了活动场所——“会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商业文化形式。
据说盛极之时北京的会馆就有600所之多。后来由于战祸,特别是“七七事变”之后,逐渐衰落。始建之时多为商贾集资,便于互相联络、交流、协调、帮助;而后出于善举,收留救助同乡贫困的落第书生和落魄穷人。它承载着中国近200年历史的商业、建筑、道德、乡情发展的辉煌和辛酸,这种形式极具文化传统特色。
在我的记忆里,1949年,本在上海复旦读书的陈君,因为经济困难,转学回北方,成了大学同学,他的妻子祖籍浙江绍兴,当时就住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听说鲁迅还在那里住过。我去他家的时候,那里已经是一个拥挤不堪的大杂院,没有经济条件好的人住在那里。中学同学郭君,当时在北师大读书,是个穷学生,住在菜市口的“洪洞会馆”,也是一个破落的大杂院。有一个时期,都没有人向他们收房租费。
共产党建政后,“同乡会”这种形式虽然属于民间组织,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但也随着阶级斗争、工商业改造而自然消失。非个人所有的“会馆”房产也成了房管局的产业。房管局成了会馆房产的主人,来收取这批大杂院住户的房租。
五十年代,在北京驱车路经西郊二里沟,马路西边有一所乳白色小楼——新疆驻京办。那是北京唯一的一所具有中亚伊斯兰民族建筑风格的小楼。退休前后,出于业务关系,我曾经和西藏外贸驻京办有过联系,多次去过那里。办事处所在地——鼓楼西大街原本是元大都街道的重要遗存。清朝辟为醇清王奕讙(光绪父亲)的祠堂,后被北洋政府改为关岳庙(也许是一个笑话,北洋政府竟然把三国、宋代不同朝代的二人一同祭祀)。是一所深红色高墙,黄色琉璃瓦屋顶,殿堂式,类似故宫,极具民族风格的大院。1950年经过修葺,改成达赖驻京办。后又改为西藏驻京办。这两个驻京办都属于比较特别的。
时光荏苒,60年过去了,听说北京只剩下“湖广会馆”一家会馆了,而且是作为听京戏的特殊历史遗留样板保留下来,它的特点是“听戏”,已经淡化或者完全没有了住宿功能,也就没有多少一般“会馆”的“特色”了。
代之而兴起的是新建的“驻京办事处”。
没想到的是,如今北京的各地办事机构竟有数万之多。据报导,北京的“办事处”(联络处):副部级52家,市级520家,县级5000余家。加上其他名目繁多的办事处,总数竟超过了万家。如果再加上企业、商会、高校、事业单位,有说近五万家者。实在是惊人呀!难怪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驻京办管理司”。
光在我家左近就有西安、南宁、洛阳等数处,都叫作“联络处”。 那个因为拿66万元买了777瓶假“茅台”,轰动一时,惹了漏子的漯河市联络处就在左近。它那餐厅就够气派。只有福州的还叫作“会馆”,为了添加文化气息,白色楼房的外墙上,镶嵌着“福州会馆” 四个金色大字。那是请原籍福州的著名作家冰心给题写的。不管叫做什么,都是专用的高档住所和酒楼,保证当地的“父母官”来了能大吃二喝,睡得舒服。那些当代的贫困穷人早不知被轰到何处,“就地高考”政策也消灭了京城“落地举子”安置的麻烦。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办事处”的功能和作用和从前的“会馆”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也可以说,两者已经完全不同,不是一个概念了。
第一,“会馆”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是义务服务,当年那些出资、集资的人肯定解放后大都成了资本家、小业主,挨批斗之后,死的死,亡的亡,没落好结局。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均为国家职工。光这一部分人在北京就不知道有多少万。通通由国家(也就是人民)养着。第二,“会馆”是私人集资,开销恐怕也得节约细算;而“办事处”开销都是“公家”埋单。许昌、漯河两个驻京“联络处”联合购买777瓶假“茅台”案发,轰动了媒体,舆论哗然,这才暴露出2002年“驻京办”的总开销就43亿。平均每家482万。费用年年增加,据报载,如今一个办事处一年的经费大体是100万,全北京这些办事处一年就得开销100亿。如果再加上那些企业、高校等不挂牌的机构,绝对超过100亿。反正有老百姓“埋单”,无所顾忌。第三,会馆有面对百姓的一面,至少还收留了一批住房困难户;办事处的任务是“为官服务”,“跑部钱进”。哪个联络处也是豪华住所,高级餐饮,出行还有一部以上的车。和穷百姓无关。
近年来随着贪污行贿的泛滥,可说是有钱、花钱的事,就有贪污。有的“办事处”从买楼或兴建时,就开始了贪污,贵州遵义驻京办,负责人一买房就用多付一百多万元的办法贪了污。当地干部张抗美和一群老干部正气凛然,上访告状七年也没人管。媒体无权,空喊支持也没用。他们哪知道,官场上已经形成:“大官下台就是顺民,刁民上台就是脏官”的现状,告贪污等于告到了贪污犯案头,告状人反成了受害人。驻京办实际上又变相地成了地方官打着公关旗号行贿、送贿、拉关系的专业部门。也是包庇中央单位负责人贪污受贿的问题机构。
让人纳闷的是全国1624个县,而且还有592个贫困县,再加上660个市,一共才2302个市县,怎么就设立了那么多办事处?它们负担得起每年那么大的开销吗?这公仆们是“服务”还是“挥霍”?这也是60年来的伟大成就?
问题暴露之后,国务院办公厅终于下令:《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要所有“县办”一律撤销。地级市驻京办经省核准可予保留。
这么多“办事处”说撤就撤得了吗?积重难返,内情复杂,估计大部分撤不了。因为“办事处”(联络处)和贪污受贿分不开,除非全国消除了贪污受贿。明摆着这一现象正在扩大,光研究机构,不查办贪污,没有缩小的象征,要撤,也是转入地下。
再者,如今政府机构庞大,政出多门。该听谁的?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压倒一切的顶级政治任务是“维稳”,而“维稳”有一项必须地方“各自解决”的项目是“截访”。这可是中央说过的头等大事。撤销“驻京办”或“联络处”,这头等大事谁来干?再说啦,党领导一切,国务院虽是最高行政机关,你也得听“政法委”的。
怎么办才好呢?要不再设立两万个“截访办”,反正有的是钱,没关系,今年的“维稳费”不是6100亿吗?要不怎么花呢?老百姓?老百姓算老几?谁对埋单要说三道四,不客气,“维稳”他!
──《观察》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http://www.guancha.org]《观察》文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