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人民日报: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人民日报: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关注社会心态 ②)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28日   14 版)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 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

TOP

日人民报要反水?

TOP

回复 2# lkblade 的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我用来擦鞋底的,居然有人看>>??

TOP

不会又是“引蛇出洞”的阳谋吧!

TOP

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可惜都是说一套,做一套。骗人玩儿。

TOP

一会儿上孔子,一会儿上孙中山,一会儿又把孔子赶走了,我感觉啊,ZF自己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朝三暮四,不知所谓。代表党发言的喉舌忽左忽右,别把自己也弄糊涂了。

TOP

中国教育真是毁人无数,人民日报社论的质量下降了很多。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共匪讲话信不得的

TOP

为何不对人民包容?反而要人民对特权阶级包容呢?

TOP

说一套做一套,几十年来见得多了。
日人民报的话也要信,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TOP

《人民日报》为何突然转向为人民说话?

祝振强

4月28日,《人民日报》突然转向,发出了一篇近二十年很少见的文章——《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这篇署名“人民日报评论部”的文章一经发表,就让人民感到一种信心和力量,也让《人民日报》与人民的距离迅速缩短。

近二十年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政策,己使《人民日报》离人民越来越远,特别是在当下,一股左的势力在中国上下兴风做浪,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忧心如焚,对于思想禁锢言论控制,在一片萧瑟之中,不愿沉沦的人民在观察在等待在期盼,看看执政党在事关中国未来的重要时刻,能否整合强大的民意力量,去迎战一切黑恶势力。

《人民日报》冲破重重阻力,发出一声呐喊,绝非是某个编辑或社长心血来潮,而肯定是有强大的政治背景。“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其实,有这样的字句,就够了,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这篇文章无论是整体风格,还是具体语句,都和温家宝总理最近的几次讲话有一脉相承之处。温家宝在接见文史馆员时公开的宣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

近日,温家宝在会见香港知名人士吴康民时,两人更是畅谈过中国的政治议题。吴康民引述温家宝形容中国目前有两股势力,令人不肯说真话。一股是封建的残余,另一股是文化大革命的遗毒,这两种势力,影响有些人不肯讲真话,只肯讲大话、讲套话。

本周,温家宝总理出访马来西亚,当天下午抵达吉隆坡,就与马来亚大学学生展开对话,不仅勉励学生“要做大事,而不要做大官。”,并且进一步表示“一个人不管从事甚么职业,只要他一生为人民做好事,人民就会永远纪念他。一个人职务再高,如果不为人民办事,他终究会被人民所唾弃。我的信念,就是不离开我的人民,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这是我对同学们的忠告,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温家宝总理上任以来,他的很多为人民说话的声音都被媒体和谐掉了,以至一个政府总理的声音很微弱,很边缘,也常常被迫出口转内销。人民很难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人民也很难知道他的价值观,因而也常常没有细细地去品味他的话。

现在看来,这个世界,黑白不可能被颠倒,对错不可能被混淆。可以一事、一时,但绝不可能长久。蒙骗、愚民、撒谎、打压,对于已然改革开放了的中国,恐怕未必能奏效。倒车可以开,但时间不会太长——现在看来,20年己经足够了!

“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上述言辞,重点在于强调了“民”、“多元”、“法治”!并且,这篇文章依旧传统的“引用法”,从毛泽东的天塌论,到邓小平地七嘴八舌、鸦雀无声论,直接得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的结论。

我们无从猜解这篇文章的背后较力,但我们可以联想近期的社会焦虑、社会思潮;我们无从评判这样的口气有多么大的力度,但我们联系近日有关领导人或前领导人强调法治、强调不“胡说”、强调监督政府,强调清华学生要有个性等等,即不难发现其内在逻辑;我们无从揣度这样的文章板上钉钉之后,一系列的疑虑是否能够化解,但我们至少可以得出朗朗乾坤不会被一只黑手遮住的常识和道理。

人民日报的这篇评论,浓墨重彩、画龙点睛之处在于“异质思维”,着力解决的是人们的思维问题——有官员的思维问题,还有民众的、社会的思维问题。接受、理解、宽容、行使“异质思维”,肯定不是目的,思维的目的,无疑在于行动,而与“异质思维”直接关联,或曰与“异质思维”直接对应的,毫无疑问,就是“特立独行”——这是个非常美好的词汇,与仙风道骨、鹤立鸡群一样美好。

常言道,知易行难。有了知,具备了“异质思维”,下一步,行,“特立独行”还很难吗?问题是,当“异质思维”成为时代、主流昭彰的价值观时,“特立独行”无疑便是一种正确的、高尚的行动。

此知此行,此思维此行动,是我们对中国未来不失希望的一把稻草,是我们在沉沉阴霾中相信云开雾散的一丝念想,是我们黑暗的心灵洞开光明的唯一渴盼。

我们愿意援引温家宝总理曾经引用过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