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代表:陈公博;日本留学生代表:周佛海;另外陈独秀又指派代表包惠僧带去了他的信件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曾三次请示毛泽东,“李达可不可以批判”。6月30日,李达作为“三家村”黑帮受到公开批判和声讨,受到武汉大学红卫兵的残酷批斗,公布的罪行包括指出毛泽东并非一大代表,只是代替者;以及批注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8月24日死在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武汉大学校文革召开全校大会,宣布开除“混入党内的地主分子”李达的党籍。死后被《人民日报》定性为“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双料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于1978年得到平反

李汉俊(1890年-1927年12月17日),本名李书诗,又名李厶杰,1890年出生于湖北省潜江,是中国1920年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建党人之一,有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之称。
1922年反对张国焘的专权,与陈独秀、张国焘不和,因此去武汉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书。7月不邀而到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与共产党组织脱离关系。1924年被开除党籍。1926年返回上海在上海大学社会系讲授唯物史观。同年他作为湖北各界欢迎北伐军代表团的副团长去长沙加入国民党,当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1927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执行委员、省政府委员以及教育厅厅长。反对蒋介石和汪精卫与中共断裂以及对共产党的迫害。同年11月宁汉战争爆发,桂系军阀胡宗铎占领武汉,继续实行屠杀恐怖政策。李汉俊逃入汉口日租界,12月17日被捕获,当夜被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詹大悲。

张国焘(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字恺荫,又名特立,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今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山明村);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
1938年4月3日,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一说是代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之名逃离延安,遇上蒋鼎文后到了西安,投奔中国国民党。4月11日周恩来到武汉汉口与张多次协商未果之下,4月18日,中共中央开除张的党籍(于4月22日《新华日报》发表)。
张国焘投靠国民党后,蒋介石视其为“对延安的致命打击”交给军统领导人戴笠“妥善运用”,但此后张国焘对中共(特别是主要以红四方面军为班底组成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进行的策反工作收效甚微。
1946年至1948年张国焘在上海办《创进》报;1948年底因政治环境变化,举家迁到台北;1949年冬又移居香港。1949年至1952年10月张国焘任《中国之声》杂志社长;1966年开始为美国堪萨斯大学撰写《我的回忆》连载文章,并于香港明报月刊刊登中文版。
1968年张国焘移居加拿大,1976年张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1979年12月3日于加拿大多伦多病逝并葬于此地,终年82岁。

张国焘全家在加拿大的合影

刘仁静(1902年-1987年8月5日),又名刘养初、刘亦宇,湖北应城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之一,著名托洛茨基主义者。
1926年,刘仁静前往莫斯科列宁主义学院学习,其间开始追随托洛茨基。1929年,离开苏联,前往土耳其拜见托洛茨基,希望能得到他的确认,成为中国托洛茨基派的领袖,但是遭到了托的拒绝。回国后,刘即被中共开除党籍。
1935年,刘仁静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逮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被释放,并脱离托洛茨基派,在国民政府就职。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次年,刘仁静从上海前往北京,向中共中央组织部承认错误。1950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仁静的认错检讨,但是认为他没有完全悔悟。刘此后被安排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但由于遭到学生的反对,只得又调往人民出版社工作。次年,被人民出版社改为编外的特约翻译,开除出工会,不再承认其为正式职工。
1967年,刘仁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关入秦城监狱,1979年方得以释放。1987年8月5日,刘仁静在北京因车祸丧生,享年85岁。

何叔衡(1876年-1935年),字玉衡,号琥璜,湖南宁乡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31年秋,何叔衡进入江西中央苏区根据地,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临时中央工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理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工农监察部部长等职。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突围长征后,留赣闽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在福建长汀水口被国民党部队包围,于突围中牺牲,终年59岁。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高级官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陈潭秋(1896年1月4日-1943年9月27日),名澄,字云先,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1937年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回国后的1939年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化名徐杰。1942年被捕。1943年9月27日他和毛泽民、林基路等人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

王尽美(1898年6月14日-1925年8月19日),原名王瑞俊,又名王烬美,字灼斋,山东省诸城县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3年2月,在山海关被逮捕,关押在临榆县。工人纠察队队员将临榆县政府包围,进行请愿,临榆县县长下令将其释放。后重回山东。10月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赴广州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年底,受孙中山约见。孙中山以个人名义委派他为国民会议宣传员特派员,在山东宣传和筹备召开国民会议。1925年1月,赴上海出席中共四大。2月,抱病(肺结核)组织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同时与邓恩铭共同领导胶济铁路工人罢工。3月1日去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进会全国代表大会。4月回山东后病情恶化。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病逝,时年27岁。

邓恩铭(1901年1月5日-1931年4月5日),又名恩明,字仲尧,中国贵州荔波人,水族。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唯一一位参与一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后相继担任中共青岛支部书记、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等职。1928年12月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5日被韩复榘治下的山东省临时军法会审委员会判处死刑并枪决。

陈公博(1892年10月19日-1946年4月12日),广东省南海县人,中国民国时期政治人物。
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大会中央执委。
1925年陈公博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广州。即被国民党内左派延揽,加入国民党,并出任国立中山大学代理校长。
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汪精卫与日本暗中交涉谈判,于1940年3月到南京,成立其与日本合作的“国民政府”。陈公博初时对汪的投日有所保留,最后却选择追随,任南京汪政府的首任立法院长,后兼上海市长。1944年汪往日本治病,陈公博任代“国民政府”主席。汪死后,兼任行政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45年初,中日战事胶着,陈亦开始透过军统向重庆暗通款曲,故意包庇军统的行动。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国无条件投降,次日陈公博宣布解散南京国民政府。原本陈还望能得到重庆接受,但最终逃亡日本,试图在当地隐姓埋名。中国政府发出对陈公博的通缉令,并在南京受降后即向日本提出引渡要求。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无法保护陈公博,只能将其交出。陈被押回中国,交由军统看管。1946年4月在苏州狮子口的江苏高等法院受审,以通谋敌国罪成立,处以死刑。

1946年陈公博受审

周佛海(1897年-1948年2月28日),湖南沅陵人,本名周福海,是中国近代重要政治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建党的中共一大代表之一,后成为国民党高级官员,抗日时期是汪精卫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人之一,被视为汉奸。
1924年,周佛海回国任国民党宣传部秘书,同年退出中国共产党。
1940年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周佛海出任行政院副院长,陈公博为院长。周佛海另外兼任财政部长、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储备银行总裁-、上海市长、上海保安司令、物资统制委员会委员长。1939年12月和1940年11月,两次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
周佛海从1940年底起即暗中向重庆方面靠拢,并在同年12月20日的日记中承认自己 “对日本之观察甚为错误,今事实表现足以证明抗战派理论正确”。 周佛海还同章正范一起商定今后如何同陈宝骅联系接洽事宜。不久(1942年)周佛海就正式向重庆国民政府秘密投诚自首“戴罪立功”。 周佛海秘密接受并实施重庆中央政府交付的任务包括:设立秘密电台向重庆中央供给有关日寇军事情报;掩护及营救重庆中央地下工作人员;相机诛除汪精卫、李士群等。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解散,周佛海曾被蒋介石任为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后在舆论压力下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后改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死于南京老虎桥监狱。年五十一岁。夫人杨淑慧。有一子为周幼海,共产党员。

包惠僧(1894年-1979年7月2日),又名晦生,别名鲍一德、包生,号栖梧老人。湖北黄冈人。中共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活动家。1920年参加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受陈独秀委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以中共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5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6年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第1师第1团党代表、第22师党代表,战时政治训练班主任,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筹备主任等职。1927年任独立十四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国共分裂后,脱离中共党组织。1931年至1948年,历任国民党武汉行营参议、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内政部户政司司长、人口局局长等职, 1948年去澳门。 1949年11月从澳门回到北京,先后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国务院参事。 1979年7月2日病逝于北京。

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荷兰语:Hendricus Josephus Franciscus Marie Sneevliet)(1883年5月14日-1942年4月13日),笔名马林,荷兰共产主义者,印尼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0年,马林作为印尼共产党代表前往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在会上,列宁对马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决定派遣其前往中国,帮助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建立自己的政党。在中国期间,马林主持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其后的一些会议。马林主张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积极合作,因此与中共领导人产生很大的矛盾。1924年,马林被召回,由维经斯基接替。
1927年,马林与荷兰共产党决裂,自组政党,并加入了托洛茨基组织的第四国际,期间一度被捕入狱。不久之后,马林及其政党又离开第四国际,转而同英国独立工党和西班牙马克思主义联合工人党结盟。
马林1933年在狱中当选为荷兰下议院成员,此后他一直利用此身份领导荷兰工人运动。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荷兰,马林随即解散自己的政党,转而组织抗击德国侵略的游击战,建立了马克思-列宁-卢森堡战线。
1942年,马林和马克思-列宁-卢森堡战线其他主要领导人一道被纳粹德国抓获,4月13日被枪决。据称,他们临刑前仍然全体高唱国际歌。

尼克尔斯基(1889年-1938年)(Никольский),本名弗拉基米尔·阿勃拉莫维奇·涅伊曼(Владимир Абрамович Нейман)。俄共(布)党员,曾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他于1889年2月10日生于贝加尔湖巴尔古斯区。1916年到1917年在第16西伯利亚步兵预备团等处当列兵。1920年4月转入红军。1921年加入俄共(布)。1921年,他在俄罗斯共产党远东区书记处工作。该书记处内设领导委员会,设中国处、日本处、朝鲜处等四个分支机构,其中的中国处即为尼克尔斯基所在的机构。1921年6月,他作为远东国际间谍处、远东国际书记处、赤色职工国际这3个组织的代表来华,其时使用“尼克尔斯基”这一名字。1921年7月23日代表共产国际在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讲话。1922年至1925年,他在远东边区全权代表处间谍科工作,曾经在满洲里等地进行地下工作。1925年之后他在远东边区工作,曾任远东边区领导委员会外事处处长。1933年至1935年他在远东边区内务部管理处工作。1935年至1937年他任苏联内务部国家安全领导委员会第七处全权代表,其间曾经到中国进行地下工作。1938年2月,他在哈巴罗夫斯克以“间谍罪”被捕,1938年9月21日在哈巴罗夫斯克被枪决。1956年11月8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为他平反。


[
本帖最后由 hybodos 于 2011-6-26 13:2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