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0日,在共军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中,蒋介石匆匆离开成都官邸,乘飞机直抵台湾。至此,国民党及其政府在大陆土崩瓦解,彻底失败,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国民党政府号称拥有八百万军队和五百万党团员,在经济、军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在内战中却迅速地、全方面地崩溃,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同时,政治经济文化上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蒋介石后来曾回忆说:“(内战时期)国家纪纲扫地,党不成其为党,军不成其为军,国民不成其为国民。”的确,从政治而言,国民党直到败退台湾都未能象共产党那样形成一个铁板一块令行禁止的政党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我们看到,到1949年,党外称为第三势力的民盟导向共产党.,而最后到台湾的是主要是国民党内蒋介石自己人马,而国民党内部几大派留在大陆,宋庆龄,李济深当了新中国国家副主席,李宗仁回归大陆。
国民党内部分裂于第一次政协之后,国民党CC派不愿意让出30个中8 个位置,撕毁了协定,冯玉祥代表的左派与蒋决裂。同时中间派民盟对国民党丧失了信任,李济深在内战之中 多次策划西北军系统前线起义。国民党在李宗仁当政后,仍有东南和西北江山,能战军队仍有百万,如果组织得当, 可能会把战争继续下去,但是蒋介石决心退到台湾,多次拆台。最后只能大江东去。
从历史上看,国民党内部派别矛盾有历史原因,国民党前身是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同盟会,在海外发起,计划暴力夺取政权,核心党员主要是日本留学生和海外华侨, 开始是城市爆动和恐怖活动,经费由海外华侨和国外支持者提供。国民党成功渗透到清朝新军之中。 国民党与新军关系密切, 形成所谓党内军阀,山西军阀阎西山是老同盟会员和国民党员。国民党在民国时期成立, 比较松散,没有纪律,派系纷争。在广州其间在苏联改造下,成为一个表面上相对有组织的党, 但是内部派系林立, 靠孙中山团结在一起。蒋介石取得党内领导地位,因为他控制着军队和形成一个大派系, 屡次下野,但是都被请回。党内竞争者一些是老国民党, 像胡汉民和汪精卫,阎西山,在孙中山时代就很强的冯玉祥,李宗仁和白崇禧,主要竞争者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汪精卫投降日本后,蒋介石巩固了自己领导地位。但是,国民党内几个派别,有老军阀, 有青年派,法西斯派,情报系统派,是个山头多的党。地方割据势力始终作为一支强大的异己力量存在,使南京政权的统治受到严重削弱;解放战争时期,占军队多数的地方军队的瓦解,是直接促其军事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实力派与中央的长期对抗,“割据分权行为破坏了国民党政权的政令军令统一”,是南京政权覆亡的必然性因素之一。南京政权本应施行民主政治以整合地方力量,实际却是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引起对方如法对抗,损其统治,促其崩溃。党政权遭到全方位重创,加之共产党的有力竞争,该政权崩溃的步伐大大加快。
从合法性基础来看,国民党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是其政治上失分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事实上,国民党在政治上的失败也是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国民党在本应分权的社会层面却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并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政策。结果是被剥夺殆尽的民间社会丧失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斗明争贯穿南京政权之始终,削弱其统治。于是全能主义政治走向全面衰败,出现改朝换代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