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
【地溝油】 又稱“潲水油”,香港稱之為坑渠油,來源之一:餐店洗碗後油脂進入排水坑渠;來源之二:為了防止高溫烹調產生油氣污染大氣,環保普遍要求餐飲店鋪安裝油氣分離設備,油氣凝結後也排入溝渠。於是有人淘舀收集沉坑中漂浮油脂,稱用於制作肥皂等工業用途。
防止餐飲業油氣污染環境,事實上回收地溝油有利於環保,但實際情形並不盡然。由於地溝油用於工業和食用存在較大的利潤差異,部分地溝油經精制加工後混進食用油銷售渠道而謀取更高利潤。2010年中國專家估計,這種食用油占全中國市場十分之一,中國人一年就用了300萬噸坑渠油。摻有地溝油的食用油外觀與普通食用油無異,並無明顯異嗅,常用的檢驗方法無法鑒別。有媒體原文推測地溝油中可能含有黃曲霉毒素,而黃曲霉毒素毒性比砒霜強300倍的說法被人誤稱年吃300萬噸砒霜。因此部分媒體對地溝油的描述有編造和誇大之嫌。
生產方法
不法之徒從餐廚垃圾坑渠內撈取狀似稀糊油膏狀物,經過濾、沉澱、加熱蒸發分離為成品,一部分流入食用油市場變身成為清亮的“食用油”,非法生產一噸油成本僅300元。不法商人會以每公斤3元賣給食肆,相對普通食油每公斤 9元,食肆使用坑渠油可省成本。
無法鑒別
武漢工業學院何東平教授指,從外觀和感官色澤與嗅覺及普通檢測和鑒別方法,無法區分摻入地溝油和普通油。
禁絕需時
中國糧油標准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估計,中國要徹底禁絕坑渠油進入食用油銷售渠道,可能還需要 10年左右的時間,因中國在餐廚垃圾的處理上,長期處在無政府狀態,給部份不法商販提供了灰色產業空間。
地溝油在中國大陸
2010年,湖北省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何東平教授稱,全國一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實際生產食用動植物油只有不到2000萬噸,推測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到300萬噸,而也就是說,按照比例。自有學者披露,廣東媒體展開的調查猜測珠三角的川菜、湘菜等食肆多采用坑渠油。有曾在佛山多間餐館工作過的廚師聲稱,餐館用坑渠油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通常在重慶路邊炒刀削面或米線,牛肉刀削簡稱 “牛刀”,豌豆刀削簡稱“豌刀”,而現在所有刀削面被重慶年輕人調侃為“潲刀”,意為潲水油做的刀削面。
2011年,公安部偵破的地溝油案件查獲地溝油100多噸,而且由於缺少相關認定標准,目前地溝油無法進行有效認定;而且監管不利,在地溝油采集,煉制和銷售的各個環節,均未看到有關行政執法部門的身影。
餿水油是將賓館、酒樓的剩飯、剩菜(通稱泔水)經過簡單加工、提煉出的油。而重復使用變質的食用油,稱為“回鍋油”或“萬年油”。某些不法餐館、酒店或其他公共餐飲場所將客人留下的剩菜經過回收後,稱為“口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