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香港黑社会前世今生

香港黑社会前世今生

洪门



有清一代,我国南方数省及海外华侨中活跃着一个民间秘密会党——天地会,其名取意“一拜天为父二拜地为母”,会内则通称洪门。

“志士仁人,不忍中原之涂炭,又结秘密团体,以求光复祖国,而洪门之会设也。何谓洪门?因明太祖年号洪武,故取以为名……始倡者为郑成功,继述而修整之者,则陈近南也。”

——陶成章《教会源流考》

早期洪门组织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政治色彩鲜明、民族意识强烈。康熙、雍正期间,人口剧增、耕地大减,无数农民破产流离异乡,生活极不安定,游民的生存备受威胁,精神上渴望归属于世俗共同体,于是三五成群,异姓结拜,“一人有难,大家相帮”,天地会应运而生。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洪门在抗击外国侵略者斗争中举足轻重。辛亥革命后,洪门势力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情势下仍有发展,在维护平民经济利益、开展某些经济政治斗争中仍起到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它也日益沦为走私贩毒、为非作歹的江湖恶势力,成了大小军阀、失意政客争夺利益的工具。

1949年后,随着破产劳动者失业队伍的解体,天地会失去广泛存在的社会基础,大陆的帮会势力逐渐消亡。

三合会

乾隆时期,天地会(洪门)组织基本瓦解、转入地下。

19世纪30年代,由广西边陲至广州一带(包括梧州、肇庆和佛山),兴起由团练、市镇民团及村民组成的互保民间组织,均自称洪门子弟。鸦片战争后,珠江水系民心思变,多股民间洪门武装势力形成反政府团体“三合会”,在两广发动“洪兵起义”。

不同地区三合会互不统属,流传历史亦不相同。基于生活需要,形成各社团自保的局面,能力大的社团收取地方保护费,包括一切娱乐场所,如戏院、斗狗场、斗蟀场、赌馆、麻雀馆、妓院、大烟馆等,都是他们收取保护费的对象。

早在道光年间,港英政府就应清朝要求,颁布《压制三合会及其他秘密结社》法令,封杀围剿三合会活动。

二战后,三合会演变为香港传统江湖秘密结社的统称,全港三合会成员逾50万人。如今,在香港自称三合会成员、身为三合会成员、使用三合会组织名称,已是违法行为,一旦发现,最高刑罚监禁7年、罚款25万港币。

在世界范围内,“三合会”泛指华人黑社会组织。

早期本土黑帮

从19世纪50年代起,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已具雏型,各行业雇员渐多,尤以西环、上环的搬运工为多。搬运工大部分是海丰或东莞人,双方经常为争夺生意发生械斗。由于华人警察中亦有不同籍贯人士,为维护同乡利益,便对打斗听之任之,不予干涉。自此,搬运工为保障自身利益、抗拒外人欺侮而纷纷成立各自帮会,有的以同乡为招揽,有的以同业为依归。

至1858年底,香港成气候的帮会有:

“东字会”——东莞人的苦力组织;

“万安堂”、“福安社”及“太平山体育会”,均与内地洪门有联系;

“中和堂”——日后“和”字号三合会始祖;

“青年国术社”——洁净局苦力组织;

“全”字号——由小贩及油蔴地艇户组成;

“胜”字号——客家人帮会,其后客家人逐渐参加潮州人团体;

“联”字号——由海军船坞工人及打字匠组成。

此外,当时香港还有一个更古老的秘密组织:“福义兴”(又名“义兴公司”)。它以商户身份为掩护,半公开活动,主要为福建的洪门组织“万宝山”向港澳侨胞募捐,实际上是中国大陆洪门在香港的分部,不参与港内洪门组织活动。几十年后,“福义兴”逐渐演变为纯粹的潮州帮,是如今潮州帮三大黑社会组织中最具势力的一环。

“二战”后

战争刚结束,香港百废待兴,政府无暇顾及黑社会,黑社会开始招兵买马,最先恢复活动的是“和安乐”,其次是“福义兴”。经过争抢,各帮派大致划定各自控制的地盘。

九龙方面:

“和安乐”——控制旺角地区

“和胜和”——控制深水埗北河街以北地区

“和胜义”——控制佐敦道以北油麻地地区

“联英社”——控制官涌以至尖沙咀地区

“福义兴”——土瓜湾以迄九龙城地区

香港方面:

“单义”——湾仔地区

“和合图”——中环地区

“和胜堂”——西营盘以迄薄扶林地区

“新义安”——铜锣湾以迄筲箕湾地区

“同新和”——湾仔部分及西环部分地区

这种某一组织控制某地区的形态称为“陀地”。帮派势力有升有降,其陀地亦会相应扩张或缩小。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1950 年左右。

不速之客

1949 年春,国民党在大陆大势已去。军统头子毛人凤为日后卷土重来,授意部下联系两广各洪门组织。

曾任国民党第93师连长的葛肇煌,受命在广州再设“洪发山”,重建“内八堂”,并把南宁“大洪山”易名“洪发山”合并,这就是“十四K”的前身。十四,是指十四K的发源地——广州市宝华路14号;“K”是国民党(KuoMinTang)的首字母。

广州解放前夕,葛肇煌带着各堂香主、心腹逃到香港,不久自己到台湾“归队”,剩下的人马便成为“十四K”的开山祖师。

“十四K”在港设坛立舵之初,自视“洪门”正统,公开承认效忠国民党,政治色彩浓烈,因而与本土黑帮格格不入。前者自认“不是猛龙不过江”,后者则强调“强龙难压地头蛇”,时常火并,势同冰炭。

“十四K”在香港占有一席之地后,迅速扩容,1960-1990年间,十四K曾拥有20万会员,成为全球华人三大帮会之一,更曾被认为是“全球最大黑帮”。

70年代初期,十四K扩展至欧美各国唐人街及东南亚地区。台湾黑社会大派系“潮帮”的执牛耳者,就是“十四K”成员;日本在1973年以后发现“十四K”组织;澳门黑帮势力中最强者亦为“十四K”组织。

龙头老大葛肇煌1953年病逝后,帮会便一直四分五裂。葛肇煌死后由其子葛志雄接手,葛志雄到台湾时,曾受中华民国“副总统”陈诚接见,陈诚还给他颁发了勋章。葛志雄实际只是精神领袖,36个“字堆”早已各自为政,再没有举行过正式的老大选举。

大圈仔

所谓“大圈仔”是指由大陆来港的犯罪人物。

严格说来,“大圈仔”不是香港的黑社会组织,因其本身没有正式组织,更没有明确的规条戒律,也没有一致认同的文化。这一名号,是香港黑社会圈内人物和媒体的戏称。

从上世纪70 年代起,部分来自大陆、偷渡入境的青少年,没有香港居民身份证,找工作、做生意或求学路路难通,迫于生计而干上了为非作歹、鸡鸣狗盗的勾当。这些青少年多数有红卫兵时“文攻武斗”派系斗争的经验,进行非法活动时毫不逊色于“陀地”人物,其狠毒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香港黑帮也不敢小看他们。因此,“大圈仔”与本地黑社会就有了非常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大圈仔”作案凶狠而不守规矩,扰乱黑世道的“太平”,本地黑帮会在某些情势下协助警方打击“大圈仔”;另一方面,由于“大圈仔”很“烂命”(粤语,不要命),本地黑帮也会利用“大圈仔”去做一些他们不愿冒险的事情。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有争斗,又相互勾结,相互利用

TOP

沙发呀沙发,坐在沙发上慢慢看

TOP

待续吗?接着来啊,帮你顶。

TOP

长见识了长见识了长见识了长见识了

TOP

不是很了解呀

TOP

这也是一种文化,黑文化。
在心灵的废墟中 找到了智慧的尘埃 我的世界有我的真理 正义的立场由我决定

TOP

日后,民国光复大陆之时,我想,这种反共救国的黑帮侠义题电影,肯定会曾出不穷的!

TOP

不是一般的牛

TOP

楼主辛苦了,谢谢。
飘潇我是孤飞雁,不向红尘结怨。

TOP

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不为人知者乃为壮丽!

TOP

江湖情,肝胆相照!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