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李锐如何说服毛泽东放弃建设三峡工程

李锐如何说服毛泽东放弃建设三峡工程

李锐如何说服毛泽东放弃建设三峡工程


fficeffice" /> 


 


陈晓楠:ffice:smarttags" />2011518,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而此段时间,长江中下游的罕见大旱,也让舆论集中在三峡工程上。大旱背景之下聚焦三峡,可以视为是对《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一种舆论回应,而官方正视三峡工程的影响,无疑是为这个此前较为敏感的话题“祛魅”。


 


回顾当年,三峡工程在科学论证和决策上马的过程当中,的确是留下过太多未竟之问,这也注定这座大坝要经受长久怀疑目光的擦试。没有人希望历史成为负担,但历史终究留下太多遗憾。


 


解说:三峡之梦,始于孙中山,夭折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描述了对三峡资源的利用开发,营造了中国人的第一个三峡梦。1940年代,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国民政府开始了三峡大坝的勘察建设计划,终因战局动荡不得不最后终止。随着蒋介石政权的溃败,又一个时代开启了。


 


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第一次使三峡具有了浓重的诗意,一曲高峡出平湖,成了全中国人的集体畅想曲。1953年,毛泽东第一次视察长江,他提示当时的长办主任林一山,三峡工程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地解决长江的问题。在此后的五年间,他曾七次接见林一山,对三峡可谓情有独钟。


 


林一山(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谈完了以后,他们都走了,主席叫我上楼上他自己的住宅。我到他这个住宅来了以后,他也是先谈谈,首先去了他马上就问我。他说,你看啊,你能不能找一个,找一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助你修三峡,修三峡大坝好不好啊。李先念在旁边(说),这个大坝长我都想干。


 


解说:林一山曾就读北师大历史系,战争时期,有过辉煌的戎马生涯。解放后,历任中南局水利部部长长办主任,驰骋长江上下几十年,被毛泽东戏称为长江王。


 


李锐:(前中组部常务副部长):他(林一山)四个字吧,能说会道,口才很好,而且是很能海阔天空。


 


解说:1950年代中期,对三峡的勘测及设计准备工作全面铺开。三年后,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长办拿出了初步设计,这是一个200高程的大坝,它的总装机容量达到134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000亿度。这项工作结束之时,恰逢大跃进的高潮,三峡当仁不让地成为跃进中的一项内容。人民日报也刊出了消息,三峡上马一片山雨欲来之势。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8年初,毛泽东登上了去往南宁的专列,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提议要修三峡工程。当时持保留态度的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提出,有个李锐是搞水电的,和林一山争论过三峡工程的问题。毛泽东就说,把他们两人都找来当面谈一谈。


 


林一山:(李锐)这个人很聪明,脑子非常聪明,这个人。


 


解说:李锐,曾就读武汉大学机械系,投笔从戎后,一直从事中共的新闻和宣传工作,解放后历任水电总局局长,水电部副部长,1958年到1959年,任毛泽东的工业秘书。


 


李锐:(到南宁我一见到)田家英和胡乔木,他们两个就把这个会的底牌告诉我,毛发了脾气,批评了周恩来同陈云,非常紧张,告诉我,你来了是很要命了,你反对,他要干你反对。我说,没事,没事,没事。


 


解说:在1950年代,第一次关于三峡的大争论,便由林一山和李锐这二人挑起,开始是在各自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进行辩论,真正面对面的交锋是在1958年的南宁会议上,当时,人们为李锐担心是有道理的。毛在战争年代就认识林一山,又曾多次接见他,在三峡的问题上,林一山不仅掌握大量的历史和水文资料,更是手持“高峡出平湖”的尚方宝剑。


 


而李锐,虽身为水电总局局长,但当时水电很不吃香。毛泽东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且毛自己是支持三峡的。两人到了南宁,当晚就开会讨论,毛让他们各自发言,阐述观点。


李锐:当时三峡上根本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因为中国的整个的国家力量只有那么一点点大,是不是啊。我问你,一个城市只有5万人口,它盖一个百货商店是对付20万人的百货商店买卖,那个不可能的事情嘛,是吧。我们那个什么那个王府井那个百货商店,你摆那个农村里面去行不行啊,没有人来买东西嘛,那是很显然的道理。


 


解说:在会上,李锐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谈到,目前的中国还没有能力消化这样大的电量,其次他认为,防洪必须本着综合规划的原则,即堤防,湖泊蓄洪,干流及支流水库并重,不能用一个水库毕其功于一役。在开发顺序上,他认为应该先支后干,分布实施,待时机成熟再考虑三峡这样的大工程。他的话打动了毛泽东。


 


李锐:大家一听,豁然开朗,可以这么说,豁然开朗,情况如此。毛当时很好,他没有下结论,但谈了还不算,每个人写一篇文章,三天交卷。


 


解说:说到写文章,李锐更是胸有成竹,本来他就是宣传口内著名的一支笔。在延安时,他就写过《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并因此而成名。三天后,文章交上去,毛泽东发现这是个难得的秀才。


 


李锐:这个文章一上去,第二天再开会谈三峡,那个气氛就完全解决了。毛主席说,我们要有秀才“工作方法六十条”要培养秀才呀,我们就要你这样的秀才,这个文章写得好,写得清楚。最后毛提议要我当他的秘书,这个我就好无精神准备,毫无精神准备。我说我这个工作忙得很。他说,你兼职啊不行吗?让我兼职。


 


解说:李锐回忆说,毛泽东当时给拍板,三峡问题这是个长远问题,这项事情由总理你来办,好,李锐的意见好。在那个全国上下头脑发热的大跃进年代,毛泽东竟然听进了一个小人物的忠告,停下了向三峡进军的脚步。或许,坚信人定胜天的毛泽东,在这条波澜壮阔的长江面前也心存敬畏。


 


此后不久,在成都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了三十几个大跃进路线的决议,只有在三峡问题上做出几年之内不上马的保守决定。毛还做了“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批示。这是当时唯一一份不符合“跃进精神”的决议。


 


1960年代,湖北省曾几次向毛请报上马三峡工程。毛只说,武汉头上顶一盆水有什么好吗?便挡了回去。但是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构想,毛始终念念不忘。


 


南宁会议以后,毛泽东视察了三峡坝址三斗坪。当他望向这个江心小岛时,他在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几个月后他再次召见林一山,向他询问水库寿命的问题,林一山说,三峡水库至少有两百年寿命。


 


林一山:主席一听,哎呀,千年大计呀,二百年就淤死了。他就说这个话。


 


陈晓楠:毛泽东对三峡的复杂心态,在葛洲坝工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1970年,湖北省再一次报请中央,请求先行修建三峡的反向调节电站葛洲坝。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为了实现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构想。


 


毛泽东说,既然是三峡的一部分,那就干吧。但是在批示的时候,却留下了一个底气不足的尾巴,他说,赞成修建此坝,现在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时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又是另一回事。那时就要准备修改设计。


 


葛洲坝的命运出人意料地被毛一语言中,两年之后,果然因设计问题推倒重来。晚年的毛泽东,环顾宇内已无人可与抗衡,唯有面对长江,留下敬畏和遗憾交织的话语。


 


陈晓楠:如果说,三峡论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只是“小圈子”里的事,到了八十年代,它就赫然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报刊上到处充斥着三峡工程的话题,建还是不建,早建还是晚建。低坝还是高坝,一时间争得不可开交。


 


解说:在毛泽东身后,邓小平接过了三峡。1980年,这位务实的政治家视察葛洲坝后决定,在全面恢复经济建设的同时,应该上一些大型的具有骨干作用的工程。面对可能引起的争议。他说,干革命就要有点闯劲,错了,我们大家负责。


 


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长办的150低坝方案,此时,反对声浪却陡然而起,先是重庆市提出,150方案对航运不利,希望提升水位至180。同年五月,一些知名人士在政协会议上建议推迟工程建设,重新组织论证。


 


随后,李锐《论三峡工程》一书出版,力主缓建大坝。海外舆论也对三峡工程持有相当怀疑的态度。美国人说,中国将重复美国已经犯过的错误,建设大坝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毁坏文物古迹,造成巨大债务。这是一个令人始料未及,进退维谷的局面。


1986年,国务院责成水电部组织专家,重新对三峡工程进行论证,加拿大也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参与三峡工程的国家。当时,加拿大政府愿意向中国提供一笔赠款用于这次论证。


 


陆佑楣(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当时我们没有定,三峡工程用不用世界银行的贷款,没有做这个决定,因此为了以后如果要世界银行贷款,那么有一家国际的,国际上的,不是完全中国的,国际上的有资格的咨询公司,做了可行性报告以后,那么对于世界银行来讲,它要通过这个项目就比较容易。所以我们就用加拿大的钱,来搞了这个三峡工程的论证。


 


后来,三峡工程并没有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而加拿大论证的160水位,因不能满足防洪及航运的要求,也未被采用。但这场集中了全国各个领域四百多位专家,历时两年零八个月的论证,对三峡工程意义重大。它是对几十年争论的一个总结,所有正反面意见都在这次论证中得到发表,并且,这场论证的结果,直接影响了三峡工程的命运。潘家铮是当时论证小组的技术总负责人。


 


潘家铮(原三峡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两院院士):确实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非常激烈,但是呢,也一个情况是出乎我意料之外了。原来我认为这个无论是赞成上三峡的也好,反对上三峡的也好,都是忧国忧民,都是想把这个工作做好,应该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吧,有些不同的见解,那么要放在台面上大家讨论,那么摆事实讲道理总是可以讲得清的。


 


但是后来发现,这个讨论有点情绪,或者一些历史恩怨,各种方面的因素。所以一般呢,好象不大容易在台面上把这个问题摆清楚,当时参加论证的记者也很多,记者都在旁听了。他们说我们的这个讨论叫聋子对话,聋子对话。就是你上半天有许多同志反对上三峡,他慷慨激昂讲了一大番道理,拿了许多许多数据。


 


那下午呢,赞成上三峡的同志就要进行答辩,要把这些资料都重新拿出来,但是下午讨论的时候呢,这几位反对的同志不来了,上街去了。他也根本不来听了,以后再讨论,他又重新把这套东西再说一遍,所以根本没有法子真正的面对交锋。


 


解说:尽管如此,争论也时时发生。潘家铮记得,当时争执最为激烈的是生态小组,和综合经济评价组。国家计委的何格高,当时参加了防洪及综合经济组,最后他在综合经济组的报告上没有签字。


 


何格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因为在计委我是管水电嘛,所以知道我一年要多少钱,至少要多少钱。当时至少一年要70亿,但是呢,当时计委只安排了35亿,去掉一半,所以我在国务院汇报会上就讲,我们现在要最极须的水电站的建设,都没有投资,你还要上三峡,那我其他的(项目)都被,都要停了。


 


陆佑楣:在当时看来,要2000亿(元),这么大的一个项目,谁也不敢动手,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2000亿是要分布在十七年。


 


解说:此外,在三峡大坝的抗洪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泥沙淤积,生态影响,地质灾害以及移民等问题上,反对派也是力陈弊害。


 


李锐:三峡现在那个库区能够蓄的洪水,大概是一百多、二百多亿(立方米)吧,实际上下游,从三峡向下下游堤防加高一公尺,就等于三峡水库出来了。


 


潘家铮:有的认为这个生态环境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副作用很大、很广、很深。


 


李锐:使得四川这么个地方永远受到无穷的灾害,一百多万人移走,几十万亩好地抛掉淹掉,永远不能使用。


 


潘家铮:所以应不应该建水坝,就应该把利弊得失来比较一下。


 


张光斗(清华大学教授):三峡资源是我们的宝贝,不能放弃的,对不对。防洪有效益,发电有效益,航运有效益,明摆着的事,对不对。至于说是不是库区生态环境搞得不好,要损失一些,那你应该尽量做好了,对不对。


 


解说:1988年底,论证结束,结论是三峡工程上比不上好,早上比晚上有利,利多于弊,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


 


李永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任何一个工程它都是有利同时有弊的,经过比较以后是三峡工程,利大于弊,早建比晚建要好。


 


陈晓楠:这场讨论当中,412名专家里,有来自生态、防洪、综合经济等小组的9位专家没有签字,而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未能获邀参与论证,被许多“反对派”视为缺陷。黄万里以反对三门峡工程而闻名。上个世纪50年代,他和三门峡“主上派”对垒,孤身舌战,未能收效,几年之后,他所预言库尾潼关泥沙淤积,并且导致西安水患等灾难一一“兑现”三门峡工程后来被迫改建。


而对于三峡工程,黄万里也是坚决反对,从三峡大坝要上马的消息传出来,黄万里就先后给多位国家领导人上书,不遗余力地反对在长江三峡上建大坝。


 


任裕民(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学生):(他说)三峡大坝修也可以,但是你不能修高坝,他就又叙述了很多原因,他说写完递上去,给系里,给系里的头头,他说给钱正英写的信好像比较多,给水利部,给水利部又写了信,都讲自己好多的看法。


 


解说:在此期间,黄万里一次次上书都有如石沉大海,在三峡工程面前,这位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中国水利的老人,显得十分孤立而且无奈。


 


任裕民:黄先生说了,纵使我的意见能发表出来了,现在没有人给你扣帽子了,但是你说归说,我反正不听你的,我又不答复你,我又不答复你,我又不说你行,我又不说你不行。因此,叫他非常无奈,在这方面非常的无奈。


 


杨美卿(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学生):他比较伤心的是什么,很多人不听他的意见,或者他送上他的来意见了以后,没有人跟他讨论,不理他,他节感到很悲哀。所以这一阶段他难受的是这些东西。


 


解说:721号到24号,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了长江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葛洲坝和汉口防汛大堤。


 


陈晓楠:19897月,刚刚上任26天的江泽民第一次出京视察就是来到三峡。他看了与三峡密切相关的荆江大堤,葛洲坝,而且又来到了三斗坪。当人们问他,如何看待三峡工程的争论的时候,他出言谨慎。他说,相信科学家们会解决好三峡论证当中的各种问题。


 


解说:19907月,国务院召开会议,听取三峡论证结果的汇报,《人民日报》对汇报会做出报导,未在主论证报告上签字的9位专家,受特别邀请,全部出席了这个汇报会。潘家铮回忆,开会的时候,把所有持反对意见的著名人士全部请来,花的时间之长,投入的资金之多,动员力量之广。世界上没有一个工程有过这样的经历。


 


杨振怀(水利部原部长):无论提哪方面意见的人都是对三峡工程论证有帮助的,都是为三峡工程论证做出努力和贡献的,也都是为人民负责的。


 


陆佑楣: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它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都必须充分地论证,一个一个地调查研究,目前能够看到的问题,都要给它拿出来。


 


解说: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25人。超过半数通过。


 


199243,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已2/3的多数票,通过了三峡工程的议案,它是历史上唯一一次交付民意表决的工程,并创下了三分之一代表弃权及反对的纪录。此时,据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修建三峡工程,时光流逝73年。


 


20018271505分,90岁的黄万里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弥留之际,黄万里留下遗嘱,在这份潦草的遗书中,黄万里并没有对妻子孩子有任何的嘱咐,也没有财产的分割。而是将治江的愿望转达给了沈英夫妇。


 


这就是他的遗嘱写给我爱人跟我的,就是敏儿、沈英、夫爱妻姝,治河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汉口段力求堤固,堤林水面宜打钢板桩,背水面宜砌石,以策万全,盼注意。万里遗嘱,200188


 


解说:耐人寻味的是,回顾三峡论战“主建派”的代表人物潘家铮甚至说,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正是那些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的人。


 


潘家铮:曾经有个记者问我,他说在所有的参与工作的同志之中,哪些人的贡献最大。我认为提反对意见的人贡献最大,为什么呢?他一个一个的问题提出来要你解答,你就非得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不可。


 


李鹏(时任国务院总理):现在我宣布,三峡工程开工。


 


三峡工程工作人员:请中央领导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


 


李鹏: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陆佑楣:没有什么感慨,跟所有的建设者一样,都是中国要做的事情很多,这是大量的工作当中的一件事情。那么一件事情做好了当然是高兴的,你说有多么激动。


 


陈晓楠:回望三峡工程的过去,基于可行性论证,由最高权力机关表决,被视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一大注脚。但是在具体环节上,也是争论不断。就程序而言,不管插曲几许,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看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投影。


 


回望三峡,激烈已变静水。现在舆论聚焦三峡工程,还因为它仍是未竟的工程,后三峡时代,在如何处理气候影响、生态保护、地质灾害、移民安置等一系列问题上,三峡依然面临着诸多的质疑和挑战。


 


 


 


李锐如何说服毛泽东放弃建设三峡工程


 


 


陈晓楠:2011518,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而此段时间,长江中下游的罕见大旱,也让舆论集中在三峡工程上。大旱背景之下聚焦三峡,可以视为是对《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一种舆论回应,而官方正视三峡工程的影响,无疑是为这个此前较为敏感的话题“祛魅”。


 


回顾当年,三峡工程在科学论证和决策上马的过程当中,的确是留下过太多未竟之问,这也注定这座大坝要经受长久怀疑目光的擦试。没有人希望历史成为负担,但历史终究留下太多遗憾。


 


解说:三峡之梦,始于孙中山,夭折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描述了对三峡资源的利用开发,营造了中国人的第一个三峡梦。1940年代,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国民政府开始了三峡大坝的勘察建设计划,终因战局动荡不得不最后终止。随着蒋介石政权的溃败,又一个时代开启了。


 


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第一次使三峡具有了浓重的诗意,一曲高峡出平湖,成了全中国人的集体畅想曲。1953年,毛泽东第一次视察长江,他提示当时的长办主任林一山,三峡工程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地解决长江的问题。在此后的五年间,他曾七次接见林一山,对三峡可谓情有独钟。


 


林一山(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谈完了以后,他们都走了,主席叫我上楼上他自己的住宅。我到他这个住宅来了以后,他也是先谈谈,首先去了他马上就问我。他说,你看啊,你能不能找一个,找一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助你修三峡,修三峡大坝好不好啊。李先念在旁边(说),这个大坝长我都想干。


 


解说:林一山曾就读北师大历史系,战争时期,有过辉煌的戎马生涯。解放后,历任中南局水利部部长长办主任,驰骋长江上下几十年,被毛泽东戏称为长江王。


 


李锐:(前中组部常务副部长):他(林一山)四个字吧,能说会道,口才很好,而且是很能海阔天空。


 


解说:1950年代中期,对三峡的勘测及设计准备工作全面铺开。三年后,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长办拿出了初步设计,这是一个200高程的大坝,它的总装机容量达到134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000亿度。这项工作结束之时,恰逢大跃进的高潮,三峡当仁不让地成为跃进中的一项内容。人民日报也刊出了消息,三峡上马一片山雨欲来之势。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8年初,毛泽东登上了去往南宁的专列,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提议要修三峡工程。当时持保留态度的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提出,有个李锐是搞水电的,和林一山争论过三峡工程的问题。毛泽东就说,把他们两人都找来当面谈一谈。


 


林一山:(李锐)这个人很聪明,脑子非常聪明,这个人。


 


解说:李锐,曾就读武汉大学机械系,投笔从戎后,一直从事中共的新闻和宣传工作,解放后历任水电总局局长,水电部副部长,1958年到1959年,任毛泽东的工业秘书。


 


李锐:(到南宁我一见到)田家英和胡乔木,他们两个就把这个会的底牌告诉我,毛发了脾气,批评了周恩来同陈云,非常紧张,告诉我,你来了是很要命了,你反对,他要干你反对。我说,没事,没事,没事。


 


解说:在1950年代,第一次关于三峡的大争论,便由林一山和李锐这二人挑起,开始是在各自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进行辩论,真正面对面的交锋是在1958年的南宁会议上,当时,人们为李锐担心是有道理的。毛在战争年代就认识林一山,又曾多次接见他,在三峡的问题上,林一山不仅掌握大量的历史和水文资料,更是手持“高峡出平湖”的尚方宝剑。


 


而李锐,虽身为水电总局局长,但当时水电很不吃香。毛泽东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且毛自己是支持三峡的。两人到了南宁,当晚就开会讨论,毛让他们各自发言,阐述观点。


李锐:当时三峡上根本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因为中国的整个的国家力量只有那么一点点大,是不是啊。我问你,一个城市只有5万人口,它盖一个百货商店是对付20万人的百货商店买卖,那个不可能的事情嘛,是吧。我们那个什么那个王府井那个百货商店,你摆那个农村里面去行不行啊,没有人来买东西嘛,那是很显然的道理。


 


解说:在会上,李锐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谈到,目前的中国还没有能力消化这样大的电量,其次他认为,防洪必须本着综合规划的原则,即堤防,湖泊蓄洪,干流及支流水库并重,不能用一个水库毕其功于一役。在开发顺序上,他认为应该先支后干,分布实施,待时机成熟再考虑三峡这样的大工程。他的话打动了毛泽东。


 


李锐:大家一听,豁然开朗,可以这么说,豁然开朗,情况如此。毛当时很好,他没有下结论,但谈了还不算,每个人写一篇文章,三天交卷。


 


解说:说到写文章,李锐更是胸有成竹,本来他就是宣传口内著名的一支笔。在延安时,他就写过《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并因此而成名。三天后,文章交上去,毛泽东发现这是个难得的秀才。


 


李锐:这个文章一上去,第二天再开会谈三峡,那个气氛就完全解决了。毛主席说,我们要有秀才“工作方法六十条”要培养秀才呀,我们就要你这样的秀才,这个文章写得好,写得清楚。最后毛提议要我当他的秘书,这个我就好无精神准备,毫无精神准备。我说我这个工作忙得很。他说,你兼职啊不行吗?让我兼职。


 


解说:李锐回忆说,毛泽东当时给拍板,三峡问题这是个长远问题,这项事情由总理你来办,好,李锐的意见好。在那个全国上下头脑发热的大跃进年代,毛泽东竟然听进了一个小人物的忠告,停下了向三峡进军的脚步。或许,坚信人定胜天的毛泽东,在这条波澜壮阔的长江面前也心存敬畏。


 


此后不久,在成都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了三十几个大跃进路线的决议,只有在三峡问题上做出几年之内不上马的保守决定。毛还做了“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批示。这是当时唯一一份不符合“跃进精神”的决议。


 


1960年代,湖北省曾几次向毛请报上马三峡工程。毛只说,武汉头上顶一盆水有什么好吗?便挡了回去。但是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构想,毛始终念念不忘。


 


南宁会议以后,毛泽东视察了三峡坝址三斗坪。当他望向这个江心小岛时,他在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几个月后他再次召见林一山,向他询问水库寿命的问题,林一山说,三峡水库至少有两百年寿命。


 


林一山:主席一听,哎呀,千年大计呀,二百年就淤死了。他就说这个话。


 


陈晓楠:毛泽东对三峡的复杂心态,在葛洲坝工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1970年,湖北省再一次报请中央,请求先行修建三峡的反向调节电站葛洲坝。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为了实现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构想。


 


毛泽东说,既然是三峡的一部分,那就干吧。但是在批示的时候,却留下了一个底气不足的尾巴,他说,赞成修建此坝,现在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时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又是另一回事。那时就要准备修改设计。


 


葛洲坝的命运出人意料地被毛一语言中,两年之后,果然因设计问题推倒重来。晚年的毛泽东,环顾宇内已无人可与抗衡,唯有面对长江,留下敬畏和遗憾交织的话语。



[ 本帖最后由 自幼 于 2012-8-4 21:32 编辑 ]

TOP



https://cmule.com/viewthread.php?tid=368217



苏联水兵起义真相



 




https://cmule.com/viewthread.php?tid=367409&extra=page%3D1
马克思是民主的天敌

https://cmule.com/viewthread.php?tid=367922&extra=page%3D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死敌

https://cmule.com/viewthread.php?tid=367926&extra=page%3D1
毛泽东:无法无天是最好的社会
https://cmule.com/viewthread.php?tid=368295&extra=page%3D1

李大钊18891029日出生于河北省农村,在其出生前,父亲就已亡故,一岁半时母亲又不幸病故,因此由祖父抚养长大。1905年,李大钊16岁时,应科举考试,得中秀才。后因科举终止,转入河北省卢龙县永平府中学读书。在这个新式学堂里,他开始接触新学,阅读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开阔了眼界。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家权力很快为袁世凯所窃夺。19126月至1913 年间,李大钊写下了《隐忧篇》、《大哀篇》等文章,揭露了在所谓共和体制下民权的丧失,人民的苦难。开始对共和国的命运感到“隐忧”。1913年夏李大钊毕业。



 



1913年冬李大钊东渡日本求学,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167月,李大钊应汤化龙之约,从日本回国到北京办报。他为报纸起名叫《晨钟报》。在《晨钟报》上,李大钊发表很多文章,揭露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19181月,李大钊经章士钊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荐,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一职。



 



191871,李大钊在《言治》季刊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比较了俄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不同,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革命”,只有俄国革命才代表了世界革命的方向,20世纪的先声。“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这是中国知识界肯定十月政变最早的文章。



 



191811月,李大钊在北京群众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大会上发表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已经将俄国模式视为通往那个美好世界的坦途了。他说,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他说,“没有康格雷(议员),没有巴力门(议会大厦),没有大总统,没有总理,没有内阁,没有立法部,没有统治者,但有劳工联合的会议”,这就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他并且说,有了布尔什维克主义,“于贫苦的人是一好消息,于地上的天堂是一捷径……”他呼吁,“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作工啊!”



 



对此,少年中国学会的人纷纷反对。王光祈认为,中国蒙昧、落后、百废待举,当务之急在于建设;而所谓“革命”,无非是新兴之边缘势力与守旧之中心势力的角逐,既无新兴,谈何革命?又何况,千百年来,哪一次暴力革命不是杀人盈野、血流成河?……



 



面对反对,李大钊又撰写了《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发表在《新青年》上。



面对反对,李大钊又撰写了《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发表在《新青年》上。在这两篇文章里,李大钊抄袭了马列的阶级分析法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的界限以内,不能涵容他们的生产力”,所以资本家的政府试图通过大战,以自己的国家做中心建立大帝国,“为自己国内资本家阶级谋利益。俄、德等国的劳工社会,首先看破他们的野心,不惜在大战的时候,起了社会革命,防遏这次资本家政府的战争。”李显然是胡言乱语,德等的劳工在大战过程中没有起什么社会革命,只是在德国投降之前闹了罢工,德国共产革命是发生在德国政府投降之后。李大钊预言:“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之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认为这次战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Bolshevism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这是“列宁、马客士的功业”。一派胡言。布尔什维克是奉“马客士为宗主的。他们的目的,在把……资本家独占利益的生产制度打破”。他们所主张的战争,“是阶级战争,是全世界庶民对于世界资本家的战争”。“他们主张一切男女都应该工作”,并组织劳工联合会议,“什么事都归他们决定。一切产业都归在那产业里作工的人所有”(痴人说梦)。俄国的革命“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声。……试看将来的全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典型俄奴的幻想狂。



1918年冬,他在北大组织了“马尔克斯研究会”,争取了几名教授参加。但不久为政府以“防止过激主义传播”为由而查禁。 src=" />19181127,陈独秀、李大钊、张申府创办了《每周评论》,它是《新青年》的姊妹刊。在《每周评论》上,李大钊发表不少文章。



1918年底,北大学生成立了两个激进的社团:《国民杂志》社和《新潮》杂志社。李大钊应邀分别担任指导和顾问。在他的帮助下,《国民杂志》社很快走上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李大钊还提出,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要到劳动群众中去,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在他的倡导下,邓中夏等学生发起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走上街头,向市民进行爱国宣传,为即将到来的54运动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1904年,恩格斯的私人秘书、第二国际领袖考茨基(1854~1938)在《火星报》批评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是在搞戒严、搞农奴制、搞党内独裁。1918年,针对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以及共党在俄国的暴政,考茨基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一书,批评列宁不该解散立宪会议、认为这种做法是“毁灭了民主”;共党本来是立宪会议(或国民大会)的坚决拥护者,可是一旦共党在国民大会里成了少数,共党就一脚把它踢开。共党在开始执政时宣称砸碎旧的国家官僚统治机器是自己的使命,却以一个新的官僚机器取而代之。这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而只不过是“一次新的热月政变”。“苏维埃组织优于普选,在于它更加专断,他可以把一切他看着不顺眼的组织排除在外”。“没有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就不能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央机构——各阶级各党派在其中有代表性并可以发表意见——而实际上的专政就只会允许发表适合自己的报道。”他遣责共党政权是“克伦威尔式”、“拿破仑式”的独裁“专制政权”、是一个“革命官僚警察的国家机器”。“我们的布尔什维克同志把一切都押在欧洲普遍发生革命这张牌上,因为这张牌没有拿到手,他们就依靠行使赤裸裸的权力,即实行专政来代替他们所缺乏的条件。”“我们看到了一个世界正沉沦于经济破产和自相残杀之中”;“布尔什维克迷信暴力,把单纯的权力看作是世界上决定一切的因素,无产阶级中最缺少修养的分子被放到运动的最前列”。他认为俄国缺乏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只有在无产者构成居民多数的情况下,无产阶级才能夺取国家政权”;“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可能;而俄国在经济上极其落后、无产阶级还只占极少数,搞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布尔什维克自称是代表工人,可工人在俄国人口中只占1~2%;而在这少数的工人中,只有5.3%属于布党。因此,这个新政权别无其它选择,只能实行一党专政和“扼杀民主”,将加剧工农矛盾,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要垮台。

[ 本帖最后由 自幼 于 2012-6-27 19:28 编辑 ]

TOP

卢森堡说共党历史潮流而动
苏联长期以意识形态包装其庞大的干部官僚制,打着 “民主集中制”旗号高度集权,由中央政治局的核心统管一切,各级干部都由党的组织部任免,拥有大小不同的特权而不受人民监督,实行“国家官僚制”。民主集中制是苏联党政模式的核心内容,其实质无非是官僚科层制集中管理,将其说成是所谓“超越、最大、最好的民主”,无疑是天下第一谎言。
马克思主义者、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罗莎.卢森堡(1871-1919)批评列宁企图用官僚制使年轻的工人运动处于知识精英的役使下。卢森堡并不反对俄国社会民主党实行集中制,她与列宁的分歧是在党内如何实行集中。在1904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一文中,她认为集中制对于改变党组织的分散性是必要的,但“社会民主党的集中制不能建立在党的战士对中央机关的盲目听话和机械服从的基础之上”;否则会扼杀党内民主,形成“官僚集中制”与少数人独裁。列宁主张的集中制将导致权力的过分集中,是“极端的集中主义”、“无情的集中主义”,“是实行严格的纪律和中央机关对党的地方组织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行直接的、决定性的和固定的干预”;中央委员会将全面决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的活动和人员构成,连党的最高机关即党代表大会的组成也不能幸免;“中央委员会成了党的真正积极的核心,而其他一些组织不过是它的执行工具而已”;集中制使党的一切组织及其活动都盲目地服从中央,中央机关“为大家思考问题,制定计划和决定事情”,可“托管”一切事务,这正是官僚系统的运作方式,是与沙皇的专制主义传统一脉相承的;也是“把布朗基密谋集团的组织原则机械地搬到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运动中来”。她认为列宁设想的中央拥有“无限的干涉和监督权力 ”,强调的是党中央机关对党员群众的监督,而不是确保自下而上对党的领导机关的公开、有效的监督。由党的中央机关的统治来代替大多数人的统治,由中央委员会监督工人阶级的活动来代替工人群众对党的机关活动的监督,“那就是错误的”。社会民主党的纪律决不意味着80万有组织的党员要服从一个中央机构、一个党执行委员会的意志和决定,而是相反,党的所有中央机构要执行80万有组织的社会民主党人的意志。她嘲讽地说,“这一次是以社会民主党工人运动中央委员会的皇帝陛下的身份出现”。她确信权力的高度集中必然产生思想僵化、压制民主和轻视群众,形成并助长专横独断的危险,窒息积极的创造精神,唯余一种毫无生气的“看守精神”。1918年初,罗莎.卢森堡说:“列宁和托洛茨基曾经强烈的要求召开立宪会议”,而十月革命后的立宪会议选举又“是根据世界上最民主的选举”,“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人民投票”,布尔什维克却“毫无敬畏之念,干脆宣布投票结果毫无价值”,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
1918年秋她在德国监狱中写了一部关于俄国革命的手稿《论俄国革命》,1918年11月爆发德国民主革命,她得以出狱获并立即投身于革命,因而稿子没有写完。卢森堡死后,1921年底发表了《论俄国革命》。文章指出:列宁不是在搞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在对无产阶级专政。只要共产党人要保住他们的政权,他们就不得不依靠暴力实行专横的统治。她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极少数领导人以阶级的名义实行的事业,这就是说,它必须依靠群众的积极参与,处于群众的直接影响下,接受全体公众的监督”。她的文章传到中国大概是1980年代的事了。在《论俄国革命》的边页上,卢森堡加注道:“只给政府的拥护者以自由,只给一个党的党员(哪怕党员的数目很多)以自由,这不是自由。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不是由于对“正义”的狂热,而是因为政治自由的一切教育的、有益的、净化的作用都同这一本质相联系,如果“自由”成了特权,它就不起作用了。其中,“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句话,作为卢森堡的“名言”而广为流传。
针对“列宁和托洛斯基用苏维埃代替了根据普选产生的代表机构,认为苏维埃是劳动群众唯一真正的代表”一说,卢森堡指出:“自由受到限制,国家的公共生活就是枯燥的、贫乏的、公式化的、没有成效的,这正是因为它通过取消民主而堵塞了一切精神财富和进步的生动活泼的泉源。”“随着政治生活在全国受到压制,苏维埃的生活也一定会日益瘫痪。没有普选,没有不受限制的出版自由和集会自由,没有自由的意见交锋,任何公共机构的生命就要逐渐枯绝,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生活,只有官僚仍是其中唯一的活动因素。公共生活逐渐沉寂,几十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和无边无际的理想主义的党的领导人指挥着和统治着,在他们中间实际上是十几个杰出人物在领导,还有一批工人中的精华不时被召集来开会,聆听领袖的演说并为之鼓掌,一致同意提出来的决议。由此可见,这根本是一种小集团统治——这固然是一种专政,但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一小撮政治家的专政,就是说,纯粹是资产阶级意义上的专政,雅各宾派统治意义上的专政(苏维埃代表大会从三个月召开一次推迟到六个月)!不仅如此而已,这种情况一定会引起公共生活的野蛮化:暗杀、枪决人质等等。这是一条极其强大的客观规律,任何政党都摆脱不了它。”阿伦特认为,她对布尔什维克政治的批判是“惊人准确的”。卢森堡还反对将十月政变作为样板要各国加以仿效。他说:“如果认为在如此不正常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工人专政的试验中,俄国所做的一切正好就是完善的顶峰,这确实是一种荒谬的设想”,如果“把它当作社会主义的样板推荐给国际(无产阶级),要他们加以模仿,从这时起危险就开始了”。历史证明卢森堡的预见何其明智。
《论俄国革命》出版后,列宁于1922年2月写了《政治家的短评》一文,称它是一部“犯了错误的著作”。他在文中列举了卢森堡一生所犯的“错误”,但是,对卢森堡仍然给予高度的评价,说:“无论她犯过什么错误”,“她都是而且永远是一只鹰”。

TOP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比列宁年长14岁,普列汉诺夫创建劳动解放社时列宁才13岁。1897年2月,列宁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叶尼塞省米努辛斯克区的舒申斯克村。在这里,他结识了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俄国的著名学者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回忆说:“是我把列宁带进了欧洲著名的、有影响的社会民主党人的圈子中,照顾他,全面帮助他,从而使他牢牢地站立了起来。”普列汉诺夫曾经支持过列宁,晚年他后悔了。1918年在他生命弥留之际口授了“政治遗嘱”,批判了列宁的行为和列宁的无产阶级民主:“民主即人民的权力不可能是资产阶级的,也不可能是无产阶级的,因为资产阶级也好,无产阶级也好,只是人民的一部分,而且远非是一大部分。”“资产阶级民主,即使是打了折扣的,毕竟仍然是民主。”他谴责共产党把“不受任何限制的阶级恐怖”标榜为“无产阶级民主”。
当然,共匪不可能接受对手的批判而改良。魔王斯大林认为,“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形式,无产阶级政权形式只有独裁,不应该民主”。陈独秀在《我的根本意见》中进一步写道:“‘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或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陈独秀得出结论:“后期苏联,对内实行独裁,对外站在民族主义立场,而在实际上只得认为它是世界列强之一而已,若要硬说他是社会主义国家,便未免糟踏社会主义了”(《被压迫民族之前途》)。陈独秀在他逝世前14天在他所写《被压迫民族之前途》一文中说;“十月革命是全俄绝大多数人民集合在共产党‘解放劳动者’‘解放农民’‘解放小民族’三大旗帜下成功的。”陈独秀对苏联的认识,与考茨基、卢森堡、普列汉诺夫对列宁十月政变的否定相比较,太落后了。而且,陈独秀并未形成完备的民主政治观,比如:民主政治固然应当照顾多数,但也应当尊重少数;权力必须相互制约;没有任何个人或集团可以居于法律、宪法之上;原告或被告不能做审判官……

TOP

民国的失败,首先是蒋介石的失败,其次是日本人的失败,再是中国屁民的失败。在无数的流血牺牲后,中国屁民终于完成了埋葬脆弱民主基础的奠基。红旗来了,共产党人本可以为中国做很多,也的确做了很多。但这个体制的本质有问题,就像基因遗传:杀戮,神经质地杀戮。杀戮的结果就是更加独裁。独裁又导致腐败。

TOP

我们现在上网一搜,有很多文章,可李大钊们当初有什么呢?要是李大钊能够预见到苏俄的没落,我就奇怪了。

TOP

李大钊根本不能代表国人,一介腐儒而已。

TOP

辛亥革命后,革命元老蔡济民先生写下这样的诗句:“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正是国人愚昧的结果。

TOP

当李大钊神话列宁的时候,德国人早已揭露了列宁的倒退、野蛮和反动。而国人在进化论的蒙骗下,以为越晚起的越先进,相信陈独秀、李大钊胡说,以“野蛮”为荣。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解说:1988年底,论证结束,结论是三峡工程上比不上好,早上比晚上有利,利多于弊,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


fficeffice" /> 


李永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任何一个工程它都是有利同时有弊的,经过比较以后是三峡工程,利大于弊,早建比晚建要好。


 


陈晓楠:这场讨论当中,412名专家里,有来自生态、防洪、综合经济等小组的9位专家没有签字,而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未能获邀参与论证,被许多“反对派”视为缺陷。黄万里以反对三门峡工程而闻名。上个世纪50年代,他和三门峡“主上派”对垒,孤身舌战,未能收效,几年之后,他所预言库尾潼关泥沙淤积,并且导致西安水患等灾难一一“兑现”三门峡工程后来被迫改建。


而对于三峡工程,黄万里也是坚决反对,从三峡大坝要上马的消息传出来,黄万里就先后给多位国家领导人上书,不遗余力地反对在长江三峡上建大坝。


 


任裕民(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学生):(他说)三峡大坝修也可以,但是你不能修高坝,他就又叙述了很多原因,他说写完递上去,给系里,给系里的头头,他说给钱正英写的信好像比较多,给水利部,给水利部又写了信,都讲自己好多的看法。


 


解说:在此期间,黄万里一次次上书都有如石沉大海,在三峡工程面前,这位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中国水利的老人,显得十分孤立而且无奈。


 


任裕民:黄先生说了,纵使我的意见能发表出来了,现在没有人给你扣帽子了,但是你说归说,我反正不听你的,我又不答复你,我又不答复你,我又不说你行,我又不说你不行。因此,叫他非常无奈,在这方面非常的无奈。


 


杨美卿(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学生):他比较伤心的是什么,很多人不听他的意见,或者他送上他的来意见了以后,没有人跟他讨论,不理他,他节感到很悲哀。所以这一阶段他难受的是这些东西。


 


解说:721号到24号,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了长江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葛洲坝和汉口防汛大堤。


 


陈晓楠:19897月,刚刚上任26天的江泽民第一次出京视察就是来到三峡。他看了与三峡密切相关的荆江大堤,葛洲坝,而且又来到了三斗坪。当人们问他,如何看待三峡工程的争论的时候,他出言谨慎。他说,相信科学家们会解决好三峡论证当中的各种问题。


 


解说:19907月,国务院召开会议,听取三峡论证结果的汇报,《人民日报》对汇报会做出报导,未在主论证报告上签字的9位专家,受特别邀请,全部出席了这个汇报会。潘家铮回忆,开会的时候,把所有持反对意见的著名人士全部请来,花的时间之长,投入的资金之多,动员力量之广。世界上没有一个工程有过这样的经历。


 


杨振怀(水利部原部长):无论提哪方面意见的人都是对三峡工程论证有帮助的,都是为三峡工程论证做出努力和贡献的,也都是为人民负责的。


 


陆佑楣: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它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都必须充分地论证,一个一个地调查研究,目前能够看到的问题,都要给它拿出来。


 


解说: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25人。超过半数通过。


 


ffice:smarttags" />199243,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已2/3的多数票,通过了三峡工程的议案,它是历史上唯一一次交付民意表决的工程,并创下了三分之一代表弃权及反对的纪录。此时,据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修建三峡工程,时光流逝73年。


 


20018271505分,90岁的黄万里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弥留之际,黄万里留下遗嘱,在这份潦草的遗书中,黄万里并没有对妻子孩子有任何的嘱咐,也没有财产的分割。而是将治江的愿望转达给了沈英夫妇。


 


这就是他的遗嘱写给我爱人跟我的,就是敏儿、沈英、夫爱妻姝,治河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汉口段力求堤固,堤林水面宜打钢板桩,背水面宜砌石,以策万全,盼注意。万里遗嘱,200188


 


解说:耐人寻味的是,回顾三峡论战“主建派”的代表人物潘家铮甚至说,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正是那些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的人。


 


潘家铮:曾经有个记者问我,他说在所有的参与工作的同志之中,哪些人的贡献最大。我认为提反对意见的人贡献最大,为什么呢?他一个一个的问题提出来要你解答,你就非得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不可。


 


李鹏(时任国务院总理):现在我宣布,三峡工程开工。


 


三峡工程工作人员:请中央领导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


 


李鹏: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陆佑楣:没有什么感慨,跟所有的建设者一样,都是中国要做的事情很多,这是大量的工作当中的一件事情。那么一件事情做好了当然是高兴的,你说有多么激动。


 


陈晓楠:回望三峡工程的过去,基于可行性论证,由最高权力机关表决,被视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一大注脚。但是在具体环节上,也是争论不断。就程序而言,不管插曲几许,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看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投影。


 


回望三峡,激烈已变静水。现在舆论聚焦三峡工程,还因为它仍是未竟的工程,后三峡时代,在如何处理气候影响、生态保护、地质灾害、移民安置等一系列问题上,三峡依然面临着诸多的质疑和挑战。



[ 本帖最后由 自幼 于 2012-8-4 21:54 编辑 ]

TOP

当李大钊神话列宁的时候,德国人早已揭露了列宁的倒退、野蛮和反动。而国人在进化论的蒙骗下,以为越晚起的越先进,相信陈独秀、李大钊胡说,以“野蛮”为荣。
我喜欢所以我支持
在我们国家,谎言已不仅属于道德问题,而是国家的支柱。─ 索尔仁尼琴
神马都想控制,结果就是神马也控制不住,就像那个手里攥紧一把沙子的傻子。

TOP

姑且不说别的,一旦发生战争三峡大坝必是最大隐患。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