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30万金难买“帝制赋”的梁启超

30万金难买“帝制赋”的梁启超


30万金难买“帝制赋”的梁启超 


荆楚 


我写了那篇《试论中国人的“他信”》的论文之后,感到心儿累了。就连续写了三篇闲适调侃的文字,来自我精神调济。其一曰《女人是什么》,其二曰《某党偶像和领袖,都是一些虚伪无耻的衰男人》,其三曰《记才子辜鸿铭“为反对而反对”的一点趣事》。 


三篇闲适调侃的文字,被网友热评。而那篇颇有思想分量的论文,却遭人冷遇,被打入冷宫。真是曲高和寡,众口难调啊。 


面对这种现象,令我颇感无奈。这让我想起梁启超“30万金难买‘帝制赋’”的故事来。原来这句话又来源于“千金难买相如赋”一句。(其实辛辛弃疾《摸鱼儿》中的原句是“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我查阅了一下,把这句词改成“千金难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者,其实是“长门闺怨”的谜面) 


“千金难买相如赋”,说的是陈阿娇被贬至长门冷宫后,终日以泪洗面。遂想出一法,命心腹太监携黄金千斤,向才子司马相如求作一赋,写她的冷宫闺怨。 


司马相如得悉原因后,遂挥毫落墨,下笔千言:“……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武帝阅后,想到其“金屋藏娇”的幼时誓言,亦想起他与表妹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形,遂将陈阿娇从冷宫中放出,再施恩宠雨露。但“长门赋”虽是千古绝妙佳文,终究挽不回武帝对陈阿娇的旧情。 


如此说来,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真可谓一字一金也。引为文坛佳话。 


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更为大众熟知。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卓文君引为知音。竟放弃优裕富足的生活,与司马相如私奔。当庐卖酒,不畏生活艰辛。相依为命,坚贞不屈。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流传千古的才子佳人的佳话,被搬上舞台和屏幕,引得芸芸众生如醉如痴。 


其实,後来的司马相如,入朝受宠之后,把卓文君忘在了蜀中老家。卓文君苦苦盼望夫君来接,却总是望穿双眼,失望而归。快要化成望夫石了,才情不自禁,写了一封哀婉凄绝的情书。司马相如阅后,愧悔无已,才将卓文君接进长安,成为司马府的“司马后”,管理好几个“司马妃”呢。 


言归正传,一代才子梁启超,其为《李鸿章传》,竟引得日本名相伊藤博文能大段背诵。伊藤博文情不自禁,边朗诵边哭泣。为其精神导师李鸿章忍辱负重、饱受艰辛屈辱、却被思想简单的国人骂为卖国贼而痛,亦为才华盖世的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而泣。 


伊藤博文退休后,满清试图“以日为师”,派五大臣访问各国,考察宪政。最后一站是日本。五大臣拜访前首相伊藤博文时,伊藤当着日五大臣之面,痛斥满清政治黑暗,迫使才华盖世的梁启超流亡海外,实为清国之辱,朝廷之耻…… 


梁启超的笔底风流,为世人倾慕。其笔下有“气吞万里如虎”之气势。其笔端带有浓浓的感情,真气沛然,超凡脱俗。走笔如火山之喷发,如波涛之汹涌。他的笔端充满魔力,令时人如醉如痴,趋之若鹜。他创造了一种“新闻体”的文风。以致时人教子,动辄曰:为文当学梁任公。他的才思敏捷,竟能边打麻将边口授报纸社论,口授稿亦成为一篇行云流水的佳作美文。梁启超的两房妻子,皆名门淑媛,大家闺秀,贤惠美丽。其子女皆为才俊之士。他们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感人至深。又是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扯来太长,就不扯了。 


袁世凯筹谋洪宪帝制时,曾徵求过梁启超的意见。并对梁启超的笔力深为叹服。遂送去一张30万银元的支票,示其写一篇赞成帝制的文辞。 


也许梁启超深知袁世凯洪宪称帝之举,已成覆水难收之势。乃明里许之,而暗中阴连学生蔡锷,准备举兵反抗之。 


袁世凯洪宪皇袍加身,梁启超却以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来公开宣言反对之。并将30万银元支票原物奉还。 


後来,梁启超的学生蔡锷,首先在云南发难,举枪相向,天下群起响应。遂推举梁启超担任各路兵马大都督,指挥各路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北京。 


袁世凯在举国反叛、作茧自缚的洪宪称帝后,羞愧无地,急火攻心。遂一病不起,一命呜呼。 


袁世凯临死之前,曾以曹孟德之词哀叹:天下无孤,将有多少人称王?将有多少人争霸?天下生灵,将遭百年涂炭矣! 


以后的历史证明,袁世凯的临终哀叹,被其不幸言中了。中国至今仍在历史的三峡中盘旋翻滚,而没有找到文明的出路在何方。 


比较一下毛泽东,在他酿成了饿死5000万人的惨烈大饥荒之后,不但不知忏悔反省,反而把无意中讲了一句“人相食,是要上史书的”的得力干将刘少奇,运阴谋于胸中数年,才将其扳倒。遂让刘少奇不得善终,死无葬身之地。毛泽东人格之渺小无耻,实在比不上袁世凯一根卵毛。孟子曰:“人而无耻,不知其可。”正此之谓也。 


其实,袁世凯在国家衰危、俄国趁乱鲸吞蚕食中国领土之时,又在日本对此深为不满,频频向民国政府施压,以谋取自身利益的外交态势下,他左支右拙,费尽心机。维护着国家主权和利益,维护着民族之尊严。其用心之良苦,非为一般人所能道者。他终日诚惶诚恐,熬干心血。其爱国之情,沛然于丹青。 


袁世凯固然缺乏民主政治的素养,然其聪明盖世,深思远虑。其行政理乱,精力充沛,日理万机,实为行政之奇才。其御八房之姨太太之雄风,令八房姨太太均幸福满足,足显男人之阳刚,实为阳刚男人之榜样。(这些虽然都是史实,然对于今天的男人们来说,千万不可模仿哦。否则,因重婚罪被关进牢房,别说是我用历史教唆的。否则,天下将有成多少无偶的旷夫啊。我运笔到高兴处,素来讲点开心话的。) 


袁世凯行政理乱之苦心,被大洋彼岸的唐德刚教授看得真切明白。并在其《袁氏当国》的大著中,细细地钩勒出来。如果袁世凯地下有知,当引唐德刚教授为隔代知音也。 


洪宪称帝失败后,思想简单的中国学界,于是又诿过于古德诺教授。指责其鼓吹帝制,罪无可遑云云。 


为此,唐德刚教授又专门找来古德诺教授之原文,与中文翻译稿仔细核对。这一核对,让唐德刚教授悲从中来。 


原来,古德诺教授作为民国政府聘请的宪政顾问,书生气颇重,不愿尸位素餐,乃思为中国政制改造有所参详。于是为文论述君主、共和、宪政之优缺点,以为兴利除弊的比较也。 


但中国的翻译者,断章取义,只选取对帝制有利之言辞翻译之。以便挟洋自重,以为洪宪称帝造势。古德诺教授不擅中文,遂被欺骗之。只好卷起铺盖,回美继续教书。 


由此可见,言论封禁,单向性灌输,不但蠹国害民,当轴者亦深受其害,被深深误导欺骗而不自知。可谓历史一叹也。 


唐德刚教授桃李满天下,数十年精研民国史,发掘颇丰,见解精到,著作等身。他把仿若乱麻的民国史料,梳理得条理清晰,经纬分明。已毋庸我赘言。 


我读唐德刚教授之书稿,时时感受到一种儒雅之气。常令我会心而笑,拍案叫绝。读之如品香茗,淡雅芬芳,满口书香,余韵绵绵。 


更为奇特的是,约在六年之前,我一次去桂林,留恋于各家书店。在中山南路邮政书店,找到一套中国史学会于五十年代主编出版、近年重印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我将其视为沙海中的珍珠。 


而这类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之基础工具书,又不是一般读者的读物,而没有市场效益。两家出版社联合再版重印出来,实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和文化积累,承担了社会重任。机会可遇不可求。 


只因当时带钱不多,只买下《义和团运动》四本。打算下次去时,再把其余40余册弄回来。 


结果,我下次赶去时,那家书店却关门大吉。我问周围的人们,书店搬哪里去了?老板是谁?能找得到么……众人都是一脸茫然。让我至今拍胸痛惜。还特地去该书的出版地上海寻找,也是失望而归。这里的读者诸君,有看到这套丛书者,请告诉我。我先表感谢啦。 


後来才获知,唐德刚教授非常喜爱这套书,推重这套书。他就以这套丛书为基础素材,作出诸多历史发掘、钩沉和补漏。并培养出诸多博士。真是所见略同也。 


不幸的是,唐德刚教授在20091026日不幸去世了。我就以这点文字,隔洋仰望,在此遥祭唐公德纲吧。 


又扯远了,还是拉回来吧。今天看来,梁启超的诸多见解,未免轻率。确实有如著名学者、史学大家XXX的无奈批评那样:见解未深,却轻为论断。常常自我矛盾,思想数变。然其笔底有魔力,影响广大,误导士林(说这番话的这位著名学者、史学大家的名字,实在忘记了。对他的这番话,只能记其大意。因为在哪部作品里看到过这段原话后,印象深刻。但究竟在哪本著作之中,硬是想不起来了。致歉!) 


一代才子梁启超的英年早逝,竟死于医疗事故。是他的一个肾脏出了故障,遂让医生手术摘除。梁启超指定留美医学博士为其开刀。上了手术台后,医师却将左右弄反,竟将健康肾脏取出,留下病变之肾脏。 


这起医疗事故,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使梁启超英年早逝,文坛巨陨,也使那位实施手术的知名医生,从此臭名远扬,贫穷潦倒,困辱而亡。真是医患双方的人生悲剧啊。 


今天看来,梁启超明里支持袁世凯披上洪宪皇袍,暗里却绸缪举兵反抗。这种损招,实在太阴了。为正人君子所不取也。 


我以为,既然袁公对他信任有加,倚重异常。就该尽朋友之义,对袁公世凯黄袍加身之举,据理谏之争之。以免朋友犯下历史错误。惜哉梁启超却是背道而驰之。 


遂致袁世凯黄袍加身不久,身死国危为天下笑。从而轻开衅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启动百年之战乱,才造成今天中国之全面专制复辟。 


而袁氏当国所造就的文化辉煌,国力复兴,民生改善,也随之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令我等读史者,无不扼腕叹息。 


从这一点来看,吾以为,梁启超亦为一历史罪人也。 


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那句俗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数百年来,被思想简单的中国人,奉为圭臬,朗朗上口,顺口说出,成为中国人思考和判断问题的基础,是多么的荒谬。但只有辩证思维方式,而没有逻辑思维传统,思想出奇懒惰的国人,对于这句话,却从来深信不疑。 


初稿于民国99年(2010-12-3)深夜,45两日抽空再作修改




[ 本帖最后由 荆楚 于 2012-8-20 08:31 编辑 ]

TOP

拿破仑信任的很多人在其称帝后也反叛了,但我不觉得他们是历史的罪人

法国也有一个梁启超,那就是夏多布里昂

TOP

今早又改了几句话

TOP

回复 3# 荆楚 的帖子

不是刻意反驳你哟,我只是帮助夏多布里昂宣传一下而已
我是个没有文化的人,请 荆楚大大 多多包涵

TOP

引用:
原帖由 teensms 于 2010-12-6 10:26 发表 不是刻意反驳你哟,我只是帮助夏多布里昂宣传一下而已 我是个没有文化的人,请 荆楚大大 多多包涵


没有那个意思啦。夏多布里昂我不了解,所以就没有发言权啦。

TOP

书生意气

中国史上的非常之人,无论其出生至死亡,皆是与众不同、卓尔不群,甚至是云山雾罩的,总之是冥冥中被告知,这类人是神人幸临,非寻常之辈。

所以有了各种神奇的天象、地象、人象等等之类随之而来。如此的故弄玄虚,无非是指向了“神授”。

袁世凯的出生亦是这样,家门“路过“”一道士(和尚?),见到襁褓中的袁世凯,纳头便拜,口中称“真龙天子”之类的云云。袁氏家惊诧之余,重赏了这位,这位亦是飘然而去。

在故弄玄虚、谶语风行的土地上,总是少不了此种戏剧的出现,就是毛太祖亦脱离不了此“奇彩”的玄光。

不过自tg登顶之际,此类“神象”似乎逐步的绝迹(和尚、尼姑、道士一干人等均被“运动”了)。但是,到了上世纪76年的“天崩地裂”,弄得毛太祖总是站在窗前长时间的直直的“发愣”。

以上“散题”这许多,就是想说所谓的“天命”是深植于国人的骨子里的。

个人以为,深受固有传统影响的、自命不凡的袁氏亦脱离不了此“宿命”。想必其幼时的这一幕,早以深深印迹到了灵魂。

在官宦深似海的“搏击”场上,能谋得“一山半水”,想来也不是等闲之辈。

如,其于朝鲜的“单刀赴会”一战成名;及至后来的“小站练兵”,赴齐鲁逐杀“义和拳”,“戊戌变法”时的出卖“保皇党”以求自保腾达,“八国联军”时的“首鼠两端”保存实力等等的皆显其阴险狡诈、两面三刀的权谋之术。这在昏聩无能的满清官场上确是“独步风云”了。

到了“辛亥革命”袁氏老到的奸诈权术使得是淋漓尽致,此时的中山先生倒是显得“磊落君子”。

啰嗦这许多,就是想说袁氏的帝王思想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是无法撼动的。其人根本接受不了所谓的“民主”,力主的“洋务运动”依然跳不出“师夷技长”的框框。

这不,为了广造“真龙”的舆论,让人找了几片大鱼鳞扔到浴缸里,在其洗完澡后,又让人专门打扫,谓之曰“龙鳞”(这可是与其幼时的“真命天子”遥相呼应哟)。不仅如此,还花重金驱使一批妓女、乞丐、流氓等等的“公民”请愿袁氏作“皇帝”等等之类的下作手段不一而足。

如此,荆楚先生,您说,对待此类人要“正人君子所取的---据理谏之争之”能有什么用呢?

谭嗣同倒是磊落的“谏之争之”,争来的是什么?是六颗人头落地!这谭嗣同是梁启超的同党吧?刻骨铭心呀。

您确认为依然的“君子呀,谏之争之呀”。话说得重点,梁氏还不至于白痴到这种地步。假如梁氏如您所愿,明确了态度,那么梁氏的自身安全也许没问题,但是其学生蔡锷决然走不脱,甚至会危及性命。您以为蔡氏的喝花酒玩女人之类的小儿科,能蒙骗得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这其中,梁启超的障眼法“功不可没”。

要讲“费厄泼赖”,您得看清楚您面对的是谁、是怎样的邪恶,如是,真的是“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了。

从这篇文章确实看明白,您为什么能接个电话就往出汇钱了。“吃一堑、长一智”吧。莫要单单沽“书生意气、快意恩仇”之虚誉。

以上杂乱无章的混说一通。不妥之处,望您谅解。

TOP

引用:
原帖由 chengshilaji 于 2010-12-15 13:52 发表 中国史上的非常之人,无论其出生至死亡,皆是与众不同、卓尔不群,甚至是云山雾罩的,总之是冥冥中被告知,这类人是神人幸临,非寻常之辈。 所以有了各种神奇的天象、地象、人象等等之类随之而来。如此的故弄玄虚 ...


袁氏固有其缺点,但孙氏更卑鄙哦。

TOP

回复 7# 荆楚 的帖子

嗯,是的。没做皇上当然不高尚了。

TOP

回复 7# 荆楚 的帖子

你的文笔也许能够得上上乘之列。

但是,恕我直言---您的政治辨别能力尚属般般。也许是性情中人吧,接个电话都能上当

TOP

引用:
原帖由 chengshilaji 于 2012-8-19 21:36 发表 你的文笔也许能够得上上乘之列。 但是,恕我直言---您的政治辨别能力尚属般般。也许是性情中人吧,接个电话都能上当


这与接电话上当有关系么?

TOP

回复 10# 荆楚 的帖子

说明您是性情中人,容易轻信和上当。

TOP

袁世凯该不该称帝,跟帝制的存废其实无关。拿破仑是公投称帝的,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再次称帝。
如果认为中国人在1915年时的觉悟,一定高于法国人在1852年时的觉悟,也太自信了些。

关键是:拿破仑威震天下,赫赫有名,他们家人称帝是众望所归。
袁世凯先背叛皇帝,后背叛大清,最后又要背叛民国称帝.......三姓家奴,也配称帝?
曹操功盖华夏,尚且不敢称帝,这是曹操明白;袁世凯放着终身总统不当,非要称帝,这是袁世凯利令智昏。

TOP

引用:
原帖由 nkpoper 于 2012-9-2 19:08 发表 袁世凯该不该称帝,跟帝制的存废其实无关。拿破仑是公投称帝的,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再次称帝。如果认为中国人在1915年时的觉悟,一定高于法国人在1852年时的觉悟,也太自信了些。 关键是:拿破仑威震天下,赫赫 ...


这段评论很精到

TOP

引用:
原帖由 chengshilaji 于 2012-9-2 12:14 发表 说明您是性情中人,容易轻信和上当。


      荆楚兄确是性情中人,我记得我有一日回付荆楚兄一篇文时,顺口提了一下和其同是广西老乡,他日有缘当拜访其时。荆触兄即留电话于我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h3822053 于 2012-9-3 01:12 发表       荆楚兄确是性情中人,我记得我有一日回付荆楚兄一篇文时,顺口提了一下和其同是广西老乡,他日有缘当拜访其时。荆触兄即留电话于我了。


我对任何人都是坦诚相见,我学不会奸猾乖巧,乡愿世故。

TOP

回复 12# nkpoper 的帖子

1.欧洲帝制与天朝帝制风马牛不相及。仅举简单一例,帝王世系就大不同。故,用马氏的“欧洲封建论”生套在“华夏帝制”的头上,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将欧洲帝制与中国帝制作类同对比也是如此。

2.无量鲜血换来了国体的变更,怎能轻描淡写的一挥:跟帝制的存废其实无关?

3.袁氏最先背叛的是他的“恩师”---李鸿章。(落井下石后又腆着脸皮负荆请罪去 )。其人最无耻之处为一己权欲,祸乱华夏贻害至今。

4.将袁氏喻为曹阿瞒,应该得来于李恩师的山寨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奸)雄。其人无论文治、武功、才学还是驾驭局势之能力等等比起曹阿瞒差了不只十万八千里。

5.袁氏当政短短四年就众叛亲离,昔日北洋喽啰无一听其驱使,天下陷于分崩离析之势。却被某类人吹捧为“天国四年”
原因很简单,袁氏没有自成体系的政治理念来凝聚人心。其人起家就靠着“刀子、银子和无耻”,袁氏也知道这仅是权宜之计长不了。所以,其人必炒“孔教”冷饭,不称帝如何削藩?或说袁大头怎么不“慢慢"来?"终身总统"都作了嘛。深受孔教浸淫的袁氏(虽然儒学不及格)笃信“袁家男人没有过六十的。”的宿命,就能明白其人迫不及待的要“称帝”。

6.该主贴硬伤太多,初次看了俺吃惊远远超于“电话事件”。该文貌似是唐德刚文的“读后感”,硬伤段子是否来自于此?俺没有读过唐先生的一个字,所以没有发言权。
仅就主贴的袁大头临终遗言从何而来说说。也许俺才疏学浅,目前得知只有袁氏的儿子(老七?)说还有徐世昌说,而且大多采信徐氏说法,好奇者可以自己查。至于袁氏濒死气若游丝、吐字艰难之时,是否能进行主帖中的,貌似感情充沛的“诗朗诵”呢?

7.有关于曹操似离题万里,故不作赘述。但是,将曹与袁相互照镜子,得出“乱世之定海神针”之说,就要说上两句。a.不仅要看史籍记载你说了什么,还要看看记载你做了什么。参见荀彧下场以及司马昭是照谁学样的 除此,孙权的说法就不算数了?这些都是常识呀!b.刘备说,东汉天下使溃于桓灵。其实,曹刘孙等群雄如何脱得了干系?哪个不是怀揣着问鼎海内的梦想拼杀于世的?

“适当的渲染可以使历史更精彩”,那就只当历史题材的“散文”,罗列各种的形容辞藻天马行空了。:L 如果将逆历史潮流,而犯下无可饶恕的罪行,都可渲染为“缺点”的话,有何面皮指责毛粪粉饰毛的罪恶为“失误”呢? 要感性也有个度,我们的年纪和阅历不允许“超男、超女”粉丝般的狂热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hengshilaji 于 2012-9-3 21:10 发表 1.欧洲帝制与天朝帝制风马牛不相及。仅举简单一例,帝王世系就大不同。故,用马氏的“欧洲封建论”生套在“华夏帝制”的头上,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将欧洲帝制与中国帝制作类同对比也是如此。 2.无量鲜血换 ...


先生批评得有理。


袁世凯临终遗言那一段,我在哪本书中看到过,但没有仔细核实其出处,就引用过来了。确实不够严谨。

TOP

回复 16# chengshilaji 的帖子

1、法兰西本来也有国王,拿破仑称帝,其帝制与法兰西王国也并不是一回事。袁世凯称帝,就其方方面面而言,与历代帝王上场也完全不同,又岂能算是与历代的天朝帝制一回事?
2、英国革命战争,也是无量鲜血;而最后却以复辟告终,却不能算鲜血白流。袁世凯如称帝成功,也是新君,尚且不算复辟;岂能算鲜血白流?
至于后面几条,与我说的并无矛盾,应该是针对主贴的吧。

归根到底,是袁世凯不称皇帝之职,而非中国不能有皇帝。如有合适之人,能君主立宪最好;不能君主立宪,先以“准立宪”作过渡,也未尝不可。毕竟从旧君主制,到现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完全的虚君制),一般都是经历了很多过渡阶段的。

TOP

回复 18# nkpoper 的帖子

1.貌似您在所答非所问。天朝历代开国之主均有其发家史,您能找出“完全相同的上场”?---俺不知道您要表达什么。

2.第二条说的是:“袁世凯该不该称帝,跟帝制的存废其实无关。”您又列举欧洲革命类比天朝。俺说的是,您的用语前后矛盾,该不该称帝难道不是“共和”与“帝制”之争?清末无数革命党志士洒血,您指出一人是为了“立宪”而来的。

您的悖论又来了---袁氏称帝不算复辟。这真让人无语。您的理由是“新君”。这真是笑话,哪家天子的更迭登基不算“新君”涅?晋惠帝、明英宗也许是个例外,所以只有他们才算是“复辟”

近现代汉语的专用名词,七成以上来自日本。虽然,两国虽深受儒学影响,但毕竟有着民族差异和文化差异,所以,在表意上也有差异。也就是说,日本是从本民族立场、意识来理解近代新事物的。(以下是俺将一网文整理而得)

说道“君主立宪”当然也来自日本。中国呢在一股脑的收过来,“经济学”、“社会学”等词汇无一不是这样。所以,在当时根本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内涵。举个例子,预备立宪时,清政府派出八大臣出洋考察,在日本与其官员讨论清政府立宪所行体制时,为什么看重了“君主立宪”呢?就是其中有君主二字,认为这样就可以永保满族的基业,至于立宪为何物,他们就懒得去理解了。袁世凯也是这样,根本就不知民主、共和为何物,仅从其从不相信西医就得窥一般,其他的事例不繁述了。(终身总统都不愿意作,还鸟神马“虚君”涅,骗谁啊?)

无论满清政府还是袁世凯对现代政体的认知几乎为零。所以,满清政府被历史淘汰和袁世凯复辟的失败,表明皇权已经在中国行不通了。中国有两千年的皇权体制,但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其信誉已经扫地,不可能担负其中国未来的政治转型的任务。

与欧洲(尤其是英国)和日本不同,中国的贵族早在隋唐实行科举时就逐渐没落了。在中国,只有皇族,而没有真正的贵族。以什么样的身份来继承皇统能赢得中国老百姓的拥护,开创一个新皇朝,这对你我都是一个永远不能回答的假设吧。袁世凯不行,还有谁能行?既然皇权推动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与稳定,我们又何苦一再要求呢?

况且,所谓的保皇党--“维新派”康梁等人,在欧美的游历和对西方各国历史的学习给他们一种印象,称帝者必亡。于是长于雄文的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荆楚先生给涨了10万元)给梁启超的父亲祝寿,交换条件是这篇文章不得发表。梁启超将银票退回。 袁世凯再派人对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寻苦吃?梁启超回答说,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这就是说,曾经的“立宪”当事主将都弃暗投明了。如今却又有人重拾牙晦,岂不贻笑于世?

TOP

回复 17# 荆楚 的帖子

在下实不敢有“先生”称谓。

因为是在网络闲来敲字,并未有谋篇之思。言辞不妥之处,望见谅。

俺总认为先生的学识是在芦笛和袁伟等时之上的。因为您是学者与俺们这些“网游们”随心所欲的瞎嘞嘞不同,您们应该持有经得起推敲的认识。所以,俺才有颇为吃惊的感受。

TOP

回复 20# chengshilaji 的帖子

俺谈不上什么学者,有时憋不住,不吐不快时,喜欢出来喊几嗓子而已。

TOP

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
不为人知者乃为壮丽!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