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人间正道是沧桑》现实版:兄弟姐妹间的国共战争

《人间正道是沧桑》现实版:兄弟姐妹间的国共战争

导读:大革命时期,刘家4个兄弟姐妹分别奔向不同信仰:抗战中,他们同赴国难;当内战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亲兄弟间捉对厮杀。这是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现实版。
  
 


1948年底,正是国共打得最惨烈的时候,上海老宅,杨老太爷对妻子说“我这两个儿子,一个卖鞋的,一个卖伞的,你说我是喜欢天晴好呢,还是喜欢下雨好?”


  彼时,杨老太爷的两个儿子正代表不同党派不同信仰在辽沈战场上殊死搏杀,而前一个镜头中,兄弟两人正在他的目光注视下同张饭桌吃饭。


  这是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桥段,导演张黎说,“打断骨头连着筋,坚硬底下是一丝兄弟、父子之情。”


  以家事喻国事,现实比影视精彩。实际上,在国共两党大陆并存的1/4世纪里,这样的兄弟、师生、同学、恋人因为敌对,骨肉相煎,确实又是那样真实而典型。短暂和好,长久的厮杀,表面看,都是因为救国之主义、理想之冲突。


  真实的历史总能找到比电视剧更加复杂的个案,新深度记者寻觅到这样一个家庭,一个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现实版。


  在这个被找到的刘家族史中,哥哥官至粤系军长,弟弟信仰共产主义。


  记者要讲清这个家族故事似乎太难,因为这个故事本身的复杂已经把近年来所有最热门的国共历史剧情节全都融汇进去。谍战片,弟弟打进哥哥军部担任机要秘书;理想青春片,家里小妹因对国民党的失望徒步奔向延安。


  这些真实的情节被新深度记者以剧本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希望借对那个时代一个“小家庭”的剖析,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让血缘输给了信仰;是什么样的力量将家族中的部分人推向了另一种主义和信仰,我们甚至想弄明白,早已被现代人抛到脑后的情感与主义的真正涵义。


  这些都不能被忘记,因为套一句很经典的话:忘记意味着背叛。


  大革命时期,刘家4个兄弟姐妹分别奔向不同信仰


  抗战中,他们同赴国难


  当内战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亲兄弟间捉对厮杀


  在老家的母亲被乡人问道,希望谁赢


  这个目不识丁的女人说,两头胜


  这是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现实版


  第一幕


  我该如何写下“我的父亲”


  时间:2011年11月10日


  地点:广东湛江一生活小区内


  人物:刘张贤


  从柜子里拿出褪色的绒布包,又从绒布包中拿出一枚过时的怀表,62岁的老人刘张贤小心翼翼地捻起,在灯下端详。


  “我父亲当年指挥作战,就拿这个来看时间的。”他说。


  这块银白色的怀表早就不见了表链,略带锈迹的表壳也看不出牌子的字样。表上的时间,也永远定格在了那不知哪年哪日的八点一刻。


  刘张贤的父亲刘镇夏,逝于1949年5月9日,再过144天,已经28岁的刘镇夏便能看到他为之奉献的事业成功;再过172天,即将做父亲的他还可以看到妻子腹中的孩子呱呱坠地。但是这些都已经成为假设。


  刘张贤是遗腹子,生于新中国成立当月的他,从小就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父亲”这个叫法于他,早年只是一个从未喊过的称谓,母亲口中模糊的表述。


  直到13岁的作文课上,他的初中老师让他写一篇《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还是小孩的他难住了。瞬间挂在脸上的茫然,让他第一次萌生了要去了解的冲动。


  从懂事后,就有人对他说,他的爸爸刘镇夏是共产党,为国捐躯的烈士——但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了解到的父辈家族史,远远超出他的预想:他的爸爸是共产党员,爸爸的哥哥刘镇湘是国民党的军长。


  在国共内战最激烈时,他的祖母只能叩拜祖宗,一遍遍地祈祷自己的两个儿子“两头胜”。


  在谈到父亲刘镇夏之前,刘张贤先跟我提起:“你去到广西南宁,能不能找找我六伯(刘镇湘)的档案,有没有他参加南昌起义的记录?”


  刘家的故事,从刘张贤父亲的哥哥、国民党64军军长刘镇湘讲起。


  第二幕


  刘家四兄妹


  时间:1906~1926


  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筹建黄埔军校,大批年轻人入校从军。


  地点:广东防城县光坡镇


  人物:六哥刘镇湘、七哥刘镇原、妹妹刘素贞、小弟刘镇夏


  时间退回到1906年,如今广西防城港市,在当时还属广东的防城县,县上有名的望族,光坡镇刘斯甫家在中秋这天添了一个男孩,取名刘镇湘。


  刘斯甫膝下儿女众多,在刘镇湘之后又添了刘镇原、刘镇夏,三个儿子在同族男孩中分别排行老六、老七和老十,女儿刘素贞在女孩中排第三。最受刘斯甫器重的就是老六刘镇湘。


  这个连出生都巧在八月十五的老六,十八岁就考上黄埔军校第五期。他走出边陲小镇那年,妹妹刘素贞七岁,小弟刘镇夏才三岁。


  刘镇湘入学的第二年,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筹建叶挺独立团,从黄埔毕业生中抽调一批学生骨干北伐。


  1926年5月,这支先锋敢死队北出广东韶关、向北攻湖南,连克陈炯明、吴佩孚、孙传芳,一路血战后,刘镇湘被叶挺提拔成手下特务连连长。


  此时的国共开始了第一次紧密合作,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大革命时代开始了,这个时候的广州乃至全国,革命成了最时尚的一个词。


  就在同年,刘镇湘的弟弟、刘家七子刘镇原,正在广东防城中学读书,一批中共党员被任命为国民党广东省南路特别委员会,共产党人林丛郁受命到防城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刘镇原和同学们受到这个共产党员的感召集体加入国民党。


  一天,回家的七哥刘镇原领到一本党证,妹妹刘素贞记得,那本蓝色封皮的证书上有一个青天白日徽记。


  第三幕


  不同信仰,即是敌人


  时间:1927年


  背景:国共两党从原来的兄弟如今成了不同信仰的敌人。乌云满天,腥风血雨,人头落地,反攻倒算。于是,共产党先后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暴力革命代替了合法斗争,枪杆子越擦越亮,又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地点:广东防城县光坡镇


  人物:六哥刘镇湘、七哥刘镇原、三妹刘素贞、小弟刘镇夏


  1929年的一天,离家数年的刘镇湘突然满身狼狈回来家中。


  他对刘家人说,北伐结束后,叶挺带团参加共产党发起的南昌起义,部队被打散了,一批人跑往海陆丰,自己负伤掉队,一直朝西北走,到四川后筋疲力尽,被一个阿婆收留,让他换上自己儿子的衣服,躲过了沿途国民党的搜查。


  这时的刘镇湘还不是国民党员。回家静养一段时间后,同为防城老乡的粤系军阀陈济棠动员他为粤军效力,刘镇湘才答应加入国民党。


  后来因陈济棠反蒋下野,他又以黄埔学生身份,带着毕业时颁发的中正剑,去拜见昔日的校长蒋介石,一番师生谈话后,“从此他对国民党死心塌地。”


  而刘镇湘的弟弟妹妹,却在防城的老家逐渐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刘镇湘的妹妹刘素贞从家中哥哥的书箱中翻出了一本叫做《活跃的肤施》的书。“肤施”,延安旧称。


  这本书讲了10个青年学子,以“春假到西安旅行”为名,沿着埃德加·斯诺的路线,前往延安见到了毛泽东。也是这本书让刘素贞“特别向往未来的共产主义和革命圣地延安”。


  刘镇湘的小弟刘镇夏,在家族中本排第九,粤语“九、狗”同音,“不要当小狗”的他愣是自己把排行改到第十。轶事传开,乡里把这个牛气十足的小子叫“牛十”。


  家里盐工的儿子苏就芳记得,每次玩“打日本仔”,挂彩抽泣的人,会被这个叫“牛十”的年轻人训斥:“哭什么!”更让老爹刘斯甫头疼的是,自家的这个儿子“牛十”竟然偷家里猪肉送给邻居的打铁妈,还主动让穷汉偷自家地里的番薯。


  在这场国共分裂中,刘家惟一矛盾的角色是刘镇原,这个此前的国民党员,在上海读大学期间,目睹国民党不断向昔日的合作伙伴下手,接连暗杀共产党人和左联作家。


  站在1927年这个大时代两党分裂的岔口,这个年轻人突然感到了空前的迷惘,他开始怀疑此前的信仰是否正确。


  最让刘镇原震动的是中国民盟领导人杨杏佛的死。


  此前,宋庆龄给杨杏佛的信说:“既然你最终认清了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组织,那你就与他越快断绝关系越好。共产党是对的,只有他们能实现孙博士的主义……”


  这封信不久后,杨杏佛即被暗杀。


  参加完杨杏佛的追悼会后,刘镇原,这个此前坚定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员秘密加入了中共共青团。


  第四幕


  晚饭后的兄妹交谈


  “六哥是国民党,以后你我都是共产党员,就是兄弟兄妹之间也不能暴露。”


  时间:1939年春


  背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由于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此后的两年间,大批进步人士从国统区、沦陷区甚至海外,奔赴延安参加革命,青年人革命的圣地,从当年大革命时期的广州转移到了陕北延安。地点:防城光坡刘家大院


  人物:哥哥刘镇湘、妹妹刘素贞


  1939年,抗战开始后第三年,一天大哥刘镇湘回防城家中过年。


  饭后的闲谈中,他突然向妹妹刘素贞问起:素贞,你们防中的学生想到延安去,是不是啊?


  此前,国民党防城县党部对学生下达了不准参加抗日宣传的禁令。而后又发生了一件令全校震动的事:在师生中组织抗日宣传的黄荡天等“防城七君子”被当局驱逐出境。


  被驱逐的黄荡天是当年防城青年学生的偶像,他来广东防城任教前曾代表广东留东学会北上慰劳八路军,参观了延安。也是从他这里,这些学生第一次听说有个叫“延安”的地方,那个地方可以抗日。


  刘素贞刚要开口,七哥刘镇原在桌下扯住她的衣角,示意她不要说话。


  看她没说话,刘镇湘继续说,抗日在哪都可以,去延安不过是投机。“你们学生嘛,要好好读书,等你高中毕业我一定送你读大学”。


  待刘镇湘走开,七哥刘镇原把妹妹拉到一边,正色说,“六哥是国民党,我是共青团员,以后你我都是共产党员,就是兄弟兄妹之间也不能暴露。”


  刘素贞对七哥刘镇原的话感到莫名惆怅,也是那天,她对自己说,“我要去延安。”


  于是在1939年4月一个“朝阳喷薄的清晨”,刘素贞和同伴出发了。为避开国民党军警的关卡,他们打算取道越南,从云南河口去往延安。


  隔着一条几十米宽的北仑河,广东防城港对面就是越南的芒街,这群青年学生涉水渡河,随后就登上越南开往云南的火车。


  之后的日子,他们走走停停,遇上盘查,刘素贞就报刘镇湘的名头,没车坐就步行,昆明到贵阳走了十多天,重庆到宜川走了两个多月。


  “住的是骡马店,吃的全是粗粮,女同志就更苦不堪言,我们这些由南疆来到北国的女青年,由于环境、饮食的突变,一月来三次月经,用的粗草纸把皮肤都擦破了。”


  历时大半年,横跨两国四省,最后在次年元旦,艰难跋涉的18名男女青年,望见了路两边越来越多的窑洞。


  “看见宝塔山了!看见宝塔山了!”有两人先叫起来,随后,“每人都像个孩子,连蹦带跳,三步两步,扑到母亲的怀里去了。”


  在2000年新世纪到来之时,已经83岁的老人刘素贞撰写下自己的回忆文章《迂回曲折赴延安》,记录了她当年那段离家出走,奔向信仰的道路。
 
    第五幕


  同赴国难


  哥哥刘镇湘浴血奋战的那几年奔向延安的妹妹刘素贞也在后方开始了新生活。


  时间:1940~1945


  背景: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已经分属不同党派的刘家这时也共同投身到这场决定民族存续的抗战中去,敌后,正面,无数个“刘家”同赴国难。


  地点:广东清远芦苞镇


  人物:哥哥刘镇湘、妹妹刘素贞、小弟刘镇夏


  1937年,日军逼近湖南,蒋介石对自己这个得意门生笑说,你的名字叫镇湘,那你就去湖南抗战吧。


  于是,他先出任湖南省政府办公室主任,又调任湖南军某师第二团团长,转战湖南、广东、广西等正面战场抗日。


  1942年5月,刘镇湘的部队从广东四邑移防清远。刚抵达没几天,防御工事还在修筑,这天,日本军队突然从清远的芦苞镇发起强攻。


  刘镇湘处变不惊,一边下令修工事,一边指挥作战,激战之后,挫败日军。这一段在他家乡防城是妇孺皆知的“刘镇湘芦苞矮仔团打胜广东抗日第一战”故事。


  在广西南宁,刘镇湘与156师各团追敌,接仗5次,重创日军。


  哥哥刘镇湘在国民党抗日战场浴血奋战的那几年,已经逃离刘家,奔向延安的妹妹刘素贞也在后方开始了新生活。


  这段经历,在后来的许多年里,一直是这个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时的保留篇目。


  在延安,她先进了女子大学,在那里,她常有机会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革命领袖作报告。她记得,有一天下雨,毛主席打着一把伞来讲课,平时的伞都是黑色,但那把是蓝色的,她脑子里闪过家中哥哥的那张党证的颜色。


  一年学习后,她分到中央保育院医务科,当时左权的女儿左太北、项英的儿子阿毛,在延安的孩子们都喜欢这个打针不疼的阿姨。“李敏当时只有四五岁,经常来医院看病,也没有人陪。”


  前线的刘镇湘和后方的刘素贞都没想到,他们最疼爱的弟弟刘镇夏,随着年龄渐长,也紧跟着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4年底,在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就读的刘镇夏,因大规模战争爆发,学生地下党组织被疏散,他回到家乡防城,开始组织抗日游击队。


  第六幕


  潜伏


  共产党弟弟当上国民党哥哥的机要秘书


  时间:1945年底


  背景:抗战胜利,国共合作第二次分手。国民党不承认共产党政权及军队的合法性,以“剿匪”名义出兵镇压。


  地点:广东防城县光坡镇


  人物:哥哥刘镇湘、七哥刘镇原、弟弟刘镇夏


  1945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刘家老十刘镇夏悄悄地摸进了七哥刘镇原的房间,他已经安排好,让妻子梁平约七嫂出去打麻将。他要做的事情,是偷刘镇原帮六哥刘镇湘保管的三挺轻机枪。


  此前,刘镇湘给刘镇原打了电话,透露自己即将奉命回乡追剿南路共军,“正好抽空回家,母子兄弟团聚。”


  当时悍将刘镇湘的部队训练有素,配备强大。而共军武器匮乏,赶在刘镇湘回来前,刘镇夏打起了哥哥的主意。


  偷到刘镇湘存在刘家的机枪,刘镇夏送到南路共军处。这时,他领到一项新任务:利用亲兄弟的关系,潜伏进刘镇湘的剿匪队伍。


  此前常年离家在外征战的刘镇湘丝毫不清楚刘镇夏这些年的活动,一向对弟妹多加照顾的他,很轻易就让刘镇夏担任自己的机要秘书。


  自然,刘镇湘的信函、电报、密报,乃至团部电台首发的信息,无一不经过这位“机要秘书”的手。即使和人密谈,刘镇湘也不避讳自己的亲兄弟。


  这位国民党抗日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很快发现,他定下的“诱降以攻心为上”的精密计划,不断扑空。刘镇湘心中郁郁,却又百思不得其解。


  此后,刘镇湘又看到防城县国民党把《防城日报》办成吹嘘政绩的垃圾,他接管过来,改名《正气报》,让刘镇夏当副社长。


  而刘镇夏就把这份新报纸当成了一个新的阵地,接连刊登了揭露当地国民党官员贪污军饷、鱼肉乡里的报道。


  已经无从揣测,如果刘镇湘知道背叛、利用他的正是疼爱有加的弟弟,他会如何抉择?倒是弟弟刘镇夏曾跟妻子聊起,自己一旦暴露,六哥无非两种举措:一是包庇他,二是杀了他。


  刘镇夏没点明那个必然的答案。


  但他清楚,他们,即使是亲兄弟,这个时候恐怕也别无选择。


  第七幕


  母亲的担心


  你希望你两个儿子谁赢?她答,两头胜


  时间:1946~1949


  背景:国民党全面反共进攻的最高潮。中共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较量,三大战役成为双方的总决战。刘家兄弟开始了对信仰实践而你死我活的捉对厮杀。


  地点:广东防城县光坡镇


  人物:斯甫妈、哥哥刘镇湘、弟弟刘镇夏


  哥哥刘镇湘奉令北调,在山东等地进攻解放区。而弟弟刘镇夏受中共防城地下党指示,在家乡组织起义。


  值得一提的是,刘镇夏所在连部的指导员,是他的侄子、刘镇湘的儿子刘培贤。此前他在中山大学读书,就多次以交学费为由从父亲设在广州的64军办事处提钱,支持共产党。


  在内战打的最激烈的阶段,刘家兄弟乃至父子很有可能某一天就得兵戎相见。面对这些,最担惊受怕的是在防城老家的母亲斯甫妈,但这个目不识丁的老人能做的只是在家祭拜祖宗,喃喃祷告。


  乡里有人问:大妈,你希望哪个儿子打胜?


  这位不识字,不懂主义,只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农村老太太,认认真真地回答:“两头胜。”


  而她的大儿子刘镇湘无暇顾及其他,他的64军正接连在辽沈、淮海战场忙于作战。


  时间已是1948年11月的初冬,淮海战场上深陷共军包围的黄伯韬兵团,回天乏力。


  刘镇湘的64军是整个兵团坚持最久的一支,他拒绝突围。后来的他回忆当时心态,“要打就打,快些决战,到处黄土可埋白骨”。


  1948年11月22日这个血色黄昏,黄伯韬对刘镇湘说:“我年老了,而且多病,做俘虏我走不动,而且难为情,我死之后,使别人还知道有忠心耿耿的国民党人,或可使那些醉生梦死的人醒悟过来,国民党或者还有希望。你年龄还轻,尚有可为,希望你能突围出去,再为党国做点事。”


  64军军长刘镇湘做了让下属震惊的举动,他打开皮箱,穿上国民党将军大礼服,佩戴勋章,换上新帽新靴,整了整衣冠,准备死战。


  淮海战役,黄伯韬自杀,刘镇湘被俘。


  刘镇湘被俘的5个月后,1949年5月9日,弟弟刘镇夏在执行策反任务的归途遇敌,激战2小时,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刘镇夏的妻子梁平几欲肝肠寸断:“我亲爱的丈夫,他年青体健,聪明机智,才华横溢,勇敢坚定,我腹中怀有他的孩子,膝下有他的女儿,他的事业还未成功,他为之出生入死的奋斗的理想尚未实现,他怎能就这样匆匆离去?”


  又过了5个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


  当月29日,在父亲走后172天,共产党员刘镇夏的儿子刘张贤出世。


  “贤”是刘家宗族的谱系排位,“张”则是对父亲刘镇夏在潜伏革命中曾用化名“张生”的纪念。


  第八幕


  寻找父辈的记忆


  “在那个时代,他和我父亲、我姑姑的选择,我都能理解。”


  时间:2011年11月10日


  地点:广东湛江霞山区刘肖东家中


  人物:刘张贤(小弟刘镇夏的儿子)、刘肖东(妹妹刘素贞的儿子)


  “这是我父亲二十几岁在广州读大学时拍的。”62岁的刘张贤看着父亲刘镇夏惟一的遗照,照片上面容俊秀、衣着时髦。


  从13岁的那篇作文,刘张贤就开始不断寻找自己父亲的历史。在防城老家党史办开展的研讨会,每次邀请他,他都不厌其烦地回去参加。


  在研讨会上,每次听到父亲牺牲惨烈,头颅被国民党割下来游街,成年的他,眼泪一遍遍涌出来。以后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到当地的烈士墓上,安静地呆上一会。


  但是在最初几十年间,他的了解也仅限于自己的父亲。直到80年代,他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六伯。他也没有把“父亲被国民党杀害”和“六伯是国民党”联系在一起。


  “我知道有家里有这个国民党六伯,我听到家人都在说,他抗日怎么拼命,在家里对弟妹怎么好,而不是说他怎么坏。我觉得他也是英雄,对他没有仇恨。在那个时代,他和我父亲、我姑姑的选择,我都能理解。”


  对刘镇湘理解更深刻的,是刘张贤的大表哥、姑姑刘素贞的儿子刘肖东。刘肖东清楚地记得,90年代的一天,在湛江一处露天影院,看到舅舅刘镇湘的角色出现,那一刻自己心中的震动。


  那部电影叫《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讲国民党高级战犯团的真实故事。


  淮海战役被俘后,刘镇湘和杜聿明、黄维等国民党高官,被囚禁在北京功德林战犯所。


  同时关押的还有几名日本战犯,享受特殊待遇,可以看报纸、打网球。


  电影里,刘镇湘扶着扁担走到煤堆旁,日本人的网球飞到脚下,他丢开扁担,把球攥在手里。


  “日本人跑过去,直勾勾地伸出手,说:拿来!他瞟了一眼,甩手把球往煤堆扔,跟日本人打起来。最后中日战犯全部混战一场。‘带头惹事者,国民党64军军长刘镇湘’!”刘肖东回忆。


  那是他的舅舅,他本该熟悉实际却很陌生的亲人。“以前我以为他坏,出身坏,不好好改造,就更坏”,看了这部电影,他改观了:“他敢作敢为,跟以前的印象不一样。”


  “他被歪曲,蒋介石相信了,说黄伯韬不是黄埔出身,反而赴死,而黄埔的学生跑的跑,降的降,‘特别是刘镇湘’。”


  在战犯营,别人积极改造,在墙报上画了共军战士骑高头大马,写“毛主席万岁”,他不动声色走上去,伸出右手,拍了拍那匹枣红马的屁股,讽刺其他人“拍马屁”。


  “他是用沉默表达他的对抗。”刘肖东说,自己是慢慢才理解了刘镇湘。退休后,他开始写刘镇湘的故事,每晚睡不着觉,就起来写几行。


  “后来刘镇湘知道弟弟和儿子背叛他,他有没有生气?”我问。


  “应该也生气,但没有人问过,他也没有说。”刘肖东想了下说。


  第九幕


  结局


  那怎么分也分不开的教学楼


  在刘家兄妹的母校防城中学,90年代,先有当年的游击队成员、刘镇夏的战友李烈,捐资27万人民币建成一栋教学楼,后又有国民党158师师长陈克强的弟弟、在任时被刘镇夏等进步学生驱逐的老校长陈术,捐赠30万美元修建科学楼。


  先建成的叫做“镇夏实验楼”,后一栋,陈术要以自己父亲的名字命名。老革命不同意。大家坐下来协商,两边谈不拢,国民党的后人被气走。


  2011年11月14日的防城中学,这两栋分别由国共后人捐建的坐东朝西、外观迥异的楼还是被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楼前几个中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对着阳光打篮球。


  作者:邓娟 汪再兴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