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朱镕基温家宝不便说、也不能说明的隐私

朱镕基温家宝不便说、也不能说明的隐私

——文昭: 朱镕基的“真话” 温家宝的“温情”
2011-11-16 作者:文昭   
2011年4月23日,中共前总理朱镕基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校庆前夕,回到了长期工作过的母校清华,在卸任8年以后罕见地以高调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尽管官方对这一消息的报导很简单,但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朱在对清华师生的讲话中对中国的现状颇有微辞。他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图书馆赠送了当时还是试印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在对清华师生的讲话中,朱镕基评价自己的书是“只讲真话、没有套话”,还说“我送给你们我当国务院院领导12年的经验,我把我的经验送给你们。请你们看一看,我这十几年说的是胡话、真话、还是老实话,请你们鉴定。”


无独有偶,在朱镕基重回清华后大约半年,10月25 日,现任总理温家宝也回到了母校南开中学。温家宝对师生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童年成长的经历,并充满温情地向中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穷人经济学”观点。他说:“一个政府、一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爱穷人,穷人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在中国,不懂得穷人,不懂得农民和城市贫困阶层,也就不会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更不可能树立穷人的教育观”,还说:“政府是穷人最后的希望,民众的贫穷是政府最痛心的事。只有把这些道理真正弄懂,才算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朱镕基今年是自2001年辞去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后首度重回母校;而温家宝则更是阔别南开中学51年之久后再度故地重游。朱镕基对清华师生的这番话想必早已是骨梗在喉良久;而温家宝对南开学子的这番感言看来也是垒块于胸多时。从朱镕基的讲话中我们不难解读出两点。第一、这位卸任的总理非常在乎历史对他的评价,很担心后生们不知道他当时是讲了“真话”的;第二、既然他一贯讲真话、实话,那么当前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应当是与他无关的,历史的责任不应由他来承担。从温家宝对穷人的温情脉脉我们也不难解读出两点:第一,温相很担心人们不知道他其实是很关心穷人心的,一直心系穷人,历史的评价不应误会他的心意。;第二、既然他其实一直是心系穷人的,那么当前中国社会最严峻的贫富分化问题并非出于他的本意,不该苛责于他。

可是朱、温两位宰相可能都需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历史的评价,主要看的是当事人的实际行为及其后果,而不是看其动机。朱镕基在任期间施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国有企业改制”,今天回首这个“改制”的主要后果有两个。一是中小型的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了私有化、而大型国企则长成了巨型垄断寡头,这是“抓大放小”方针的直接后果。第二是在“改制”过程中数千万国企职工失业,而原国企的厂长、经理们却中饱私囊,将国有资产化公为私,摇身一变成为了老板和企业家。平心而论,低效的国有经济不能长久维持,错不在“改制”,错在改制过程中多数人受损、而少数人受益;无辜者受损、而本应承担责任的人受益;原本一无所有者受损、而原来就享有特权的人受益。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朱相的国企“改制”忠实地履行了“人之道”。在东欧前共产国家的转型过程中,也进行了国企的改制,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在这些国家,让员工持股、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这样既可以激发广大职工“主人翁”的积极性,又能顾及公平原则,不至于激化矛盾,如此惠而不费的良策朱相为何不用?朱相既然一贯“讲真话”,这其中的缘由可否对中国人开示一二?

温家宝主政期间的主要政绩之一是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经过温相的一个多任期,全国大中城市房价普遍上涨了5-10倍。其结果也有两个,第一是大部份城市居民虽然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远不及房价的上涨幅度,成了有钱却买不起房的“另类穷人”。第二,为了攫取土地资源高价卖给开发商,各级地方政府大肆征地,从农民和城市平民手中低价夺取土地。以至于拆迁纠纷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尖锐的矛盾之一,这个过程中制造了上千万失去土地和住宅的贫民。温相既然如此“关心穷人”,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其中缘由可否给中国人娓娓到来?

多有论者认为朱、温两相其实也是有心无力,被腐败的官僚集团所挟持,好心落不到实处、政令不出中南海。果真如此吗?从经济政策讲,以国企“改制”为例,东欧一些前共产国家是实现了员工持股,这其中的好处难道朱镕基看不到?人们忽略的一点是,实现员工持股的前提是,共产党在这些国家已经下台,而这一“改制”进程只能由民主的政府推进,而不可能靠党的官员自己推进,因为如此改制对官员们实在没有好处,他们也不可能有任何积极性。朱、温二位非常清楚一点,经济上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党和政府必须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而决不是受损者。要党和政府受益,就不能断了官员的财路,因为政策要他们去执行,他们必须有积极性。只有党和政府受益了、官员们开心了,朱、温在其他领域的措施在党内才有可能得到拥护支持、而他们主政的地位才能稳固。而这一点,则是两位宰相深藏于心,不便说、也不能说明的隐私。

在经济领域之外,朱镕基以反腐败的果敢言论著称;温家宝以政治体制改革的出位言论闻名。不过,走出经济改革一步,二位也就只能停留在“言论”层面。朱镕基信誓旦旦要把99口棺材留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可是他离任之时,不见那99口棺材,只见一个未曾了结的“厦门远华案”。温家宝从2010年8月在深圳特区30周年前夕发表政改言论开始,到2011年4月出访马来西亚,他在各种会议、论坛、外交场合公开主张政治体制改革就有11次之多。至于2011年4月以后他又发表了多少次政改言论,笔者没有查到,估计是在此之后,根本没人有兴趣再去做这种计算了。

朱、温作为共产党内的所谓开明派和改革派,天生地在党内就居于弱势地位。因为他们的改良是体制内改良,目地是要保共产党。所以只要是党内的顽固派们、政敌们祭出“亡党亡国”这道金牌,他们再好的措施也要放弃,就必须屈服。“改革”的目的是党的江山永固,你不能改到动摇党的根基。改革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可是这种变化到江山易色,这其间的临界点在哪里?这其实是相当微妙的,很多时候也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所在在专制集团的内部改良过程中,保守派和顽固派总是居于较强的地位;而改革派处于弱势地位。改革派们一方面要应付体制外要求做根本性变革的呼声,捍卫现政权;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体制内顽固派的攻击,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可谓是腹背受敌,两头被挤。在历史上,专制集团内的改革派人物如果不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全力支持,几乎是寸步难行。惜乎现在共产党体制内已没有能够力镇八方的强势人物,而改革派自己又势单力孤,其不能成事不亦宜乎?

朱镕基的“真话”倾诉、温家宝的“温情”表白,说到底都是无奈之举,希望在历史上撇清自己。可是作为在近二十年间主政中南海的两任宰相,他们不可能不对中国今天的现状负责。 面对当今的社会矛盾尖锐、贫富分化悬殊、经济泡沫行将破裂、民主人权倒退, 纵然是句句真话、处处温情,试问于国于民又有何用乎?

        来源:DJY

TOP

朱镕基虽然好不到哪里去,但是这篇文章说得也有所偏颇

国有企业改制,那是不得不改的。员工持股,在工业化的苏联东欧,自有某种道理,但是在中国却是绝无此理的。因为国有企业员工(正式员工)是“体制内”的身份。岂能把好处全被他们拿了去?
中小企业不私有化,那就是一个死字。不仅自己破产,也要连累银行。所以赶紧卖了,也没办法。俄国在私有化过程中,把大企业都卖了......其间肯定会有人浑水摸鱼,这是没办法的事。

当然,国企改革的结果,是留下来的国企变成了垄断企业。税制改革的结果,中央把地方的财源夺走,地方只好靠房地产经济。这两条都是从朱镕基开始的。
但是,这两条在朱镕基的时候,都不能算错。朱镕基没把大企业给卖了,这确实留下了祸根;但是他就算想卖,也卖不了吧?朱镕基把中小企业给卖了,已经被认为是动摇了中共的理念。再卖大企业,怎么能让他卖得了呢?
至于中央夺取地方财源,这也是各国的惯例...一般而言,中央政府总是要比地方政府富裕,这是常态,朱镕基以前的情况,是例外。至于地方政府穷了,就胡来...这种胡来及恶果,只能由放任他们胡来的那届政府负责。

TOP

回复 2# nkpoper 的帖子

贊同!有道理,但最根本的是政治改革
披一帘烟雨,撑一叶扁舟,我轻轻地走進你。水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叩響千年不老的夢

TOP

朱相本来已经表示过不在过问政事,再次出来无非表示自己对当政者的不满,看得出他比温相更想撇清与中共集团的瓜葛

温相最后几次表演了,已经直奔主题,他对自己的形象塑造是向儒者圣人去的,只可惜更多的其实是妇人之仁罢了,他的那封信其实表现了他对中国未来的严重忧虑

[ 本帖最后由 Yhard 于 2011-11-17 01:41 编辑 ]

TOP

戏子是说过历史听的.他们家,捞着了都

TOP

恶心!!!!

TOP

比较理解2位宰相的苦楚,如果是你位居其位,未必做的更好。sb总是自以为是。 看来要变革必须要流血了,暴力才是最终的手段!!

TOP

自己家族都捞足了钱,无非是装装罢了

TOP

回复 2# nkpoper 的帖子

改制没有问题,问题是改制中间出现这么多腐败以及明目张胆的掠夺问题,政府不仅不处理,还喊出了腐败有利于改革的口号的,导致腐败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是哪届政府?大笔一挥花了70亿人民币造了8公里磁悬浮,至今也不见效益,还大言不谗的说是送给上海人民最后的礼物,结果上海人民集体散步抗议再建新的磁悬浮的,又是哪位?不让娃哈哈上市,逼着娃哈哈卖给达能的又是谁?至于朱公子的故事,就不用再多说了。
人可以无耻到做了这么多错事,坏事,还跑出来说什么一贯都是讲真话,实话的,我只能说,我被石化了~~~~~~~~~~~
估计老先生看温相连年夺得影帝称号,心中愤懑不平,也来这么一出,希望今年的影帝可以实至名归的授予朱相吧!!

TOP

回复 9# tiptop 的帖子

你说得当然也有道理。共产党的官员,是不大能干好事的。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朱镕基之所以臭名昭著,和江泽民之所以臭名昭著、死讯频传的原因类似,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的共产党官员更坏,而是另有原因。
朱镕基是因为被下岗的人记恨,江泽民是因为镇压法轮功。

另及:腐败没治。除非共产党倒台。改制腐败,不改制一样腐败。只不过前者明显,后者不明显罢了。但实际上后者危害更大。把中小企业给卖了,这个里面却是有腐败;但是毕竟是卖了,如果不卖,那它们会一直腐败,不仅把自己的财产归零,还要侵蚀银行。
而如果中小企业不私有化,其员工就会继续心安理得地当“体制内”人士。把银行的钱(也就是全国人民的钱),当自己的钱来用。因为他们这条路被朱镕基给断了,当然要骂人了。

TOP

其实我更理解卡扎菲。。。你在那个位置绝对不会比他做得好。。。玩独裁是最难的

关键我觉得他是一个特有理想的人,现在这个世道这样的强人不多
引用:
原帖由 zha158 于 2011-11-18 10:33 发表
比较理解2位宰相的苦楚,如果是你位居其位,未必做的更好。sb总是自以为是。 看来要变革必须要流血了,暴力才是最终的手段!!

TOP

党和人民,到底站在哪一边呢?

我想他还是得先站在党这一边,因为权力来自于此;另外任期那么有限你不可能指望他们任何一个去谋长远,必定都是不管他死后洪水滔天的主

复辟专制但又不复辟帝制,故而造成当今最差的局面
引用:
原帖由 tiptop 于 2011-11-18 13:02 发表
改制没有问题,问题是改制中间出现这么多腐败以及明目张胆的掠夺问题,政府不仅不处理,还喊出了腐败有利于改革的口号的,导致腐败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是哪届政府?大笔一挥花了70亿人民币造了8公里磁悬浮,至今 ...

TOP

朱老看着温戏子这几年表演连年获大奖,实惠捞的多多,心里愤忿不平呀

TOP

下岗分流不就是他搞的吗!教育改革也是他搞的,医疗市场化也是他搞的

TOP

朱改革并没有想让所谓的厂长什么的捞到好处,因为这些国企基本上是资不抵债,其实也没什么可以捞的....但是改革后经济一下子的发展才使的原先觉的它的汤手山芋的人发现它原来是个宝....而后就一个个跳了出来,说别人捞什么的...如果在这时候,他们去开公司,也一样可以挣个满满当当的...象TENCENT,淘宝.....其实下岗后没发展的国企一大堆,很多国企下岗完职工后最后还是破产到掉了,.....但却没人看到....

TOP

朱改革并没有想让所谓的厂长什么的捞到好处,因为这些国企基本上是资不抵债,其实也没什么可以捞的....但是改革后经济一下子的发展才使的原先觉的它的汤手山芋的人发现它原来是个宝....而后就一个个跳了出来,说别人捞什么的...如果在这时候,他们去开公司,也一样可以挣个满满当当的...象TENCENT,淘宝.....其实下岗后没发展的国企一大堆,很多国企下岗完职工后最后还是破产到掉了,.....但却没人看到....

TOP

引用:
原帖由 nkpoper 于 2011-11-17 01:21 发表 国有企业改制,那是不得不改的。员工持股,在工业化的苏联东欧,自有某种道理,但是在中国却是绝无此理的。因为国有企业员工(正式员工)是“体制内”的身份。岂能把好处全被他们拿了去?中小企业不私有化,那就是 ...


好处被谁都拿了去?能多读点历史再发言可以不?在国企没改制前,全民都是国企职工,公务员,教师都没人去做,那时代没临时工!还带个括号正式,多读书少说话吧孩子.


国有企业不卖不行?地方上买了国有企业的那些人多少钱买的?可以说是白拿的,而且不少企业都在正常生产,那些买了厂子的人继续用以前的设备生产,把工人变成临时的,克扣工资大发其财,然后再低价与国外企业合并,非卖不可?


80年代末期,就是企业改制那段时间,银行拖关系让人贷款,就是国家怕你没钱买,有位置的人就可以从银行拿钱买国企,银行的欠款就是那时候产生的.


不懂多读书去

TOP

回复 17# exaccount 的帖子

全民都是国企职工?那农民,就不算人?  

至于那些职业有没有人做,过来的人都知道,用得着读书吗?你当我小青年,好骗?
告诉你:
当年,公务员是没什么人做,教师更没人做。当年,我们那里一师兄,因为做实验着火多次,把柄落在校方手里,不得不与校方签约,留校服务若干年,才得以得到毕业证。现在,进高校...就算是海归,一般人也绝对没戏。
但是企业不然。
企业分两种:
较有钱的。待遇比公务员教师都好,只要能多发钱的,没有不发的。因为企业领导也是企业员工,发钱他们也是拿大头。而且不需要企业真盈利,只要差不多有钱可发就行了。
真穷的。那就只能拿死工资了,待遇比公务员和教师还差,主要是级别低。普通人混级别,教师最容易混高,公务员其次,在企业最难。有本事的,确实不在那种企业里呆着;但是没本事的,却可以继续混,反正饿不死,而且一般都不好好干活。

因为上述和其它一些原因,没有哪个国企,能在平等竞争的情况下,打赢外企或民企,这是明摆着的事。大企业如果留着不卖,在政策上动点歪脑筋,尚且可以靠垄断获利,中小企业早晚是个死字。朱镕基的时候,国企赔钱、坏账、三角债之类数据都摆在那里,不卖不仅把自有资本赔光,还会累及银行。


[ 本帖最后由 nkpoper 于 2011-11-20 00:17 编辑 ]

TOP

回复 18# nkpoper 的帖子

我们在说国企,农民那时候好象也不会被强拆
你也承认,那时候都是国企员工,干吗扯上农民,卖了国企,农民就不是农民了?

企业分什么两种
那时候的企业是分级的,学徒多少钱,熟练工多少钱,那时候工人比干部工资高,即便企业里的,工程师工资拿最多.
那时候企业赢利什么的都是计划,国家让你生产多少,你生产多少,然后国家调拨
国企卖的时候先国家停止计划,企业不知道生产多少,那时候有什么民企,还卖不过,国企领导见没计划都不敢生产,谁都怕政治风暴,还有的企业生产了, 国家不调拨不给钱,年初下的计划,最后不要了,最后便宜了收购的,还卖不过外企,民企,那时候老百姓买东西都问是不是国营的,外国货都是官倒弄近来的2手.

国企赔钱,坏帐,三角债都是做出来的,改制前夕,银行追着让国企贷款,哪个国企改制前不是贷款欠出来的配钱和坏帐?三角债,是民企弄的,那时候诈骗多简单,你说你要企业就给你,完了人跑了,钱要不回来,然后另外的国企提供的产品收不回来,成为三角债,民企起步都是喝的国企的血,最后又极低廉的买下国企,别说竞争不过,去问问经过国企时代的人,看看那时候产品啥质量,现在民企生产的啥质量.国家从多个手段弄跨国企,而不是国企业经营不行银行不是被国企连累的,是洗劫全民财富的帮凶,国企贷款,个人拿钱,国企亏空,个人卖国企,倒腾钱,这就是那时候国企倒闭的根本原因也是真实原因.
多看看说,少想当然,组溶剂说什么你信什么,这影帝不白给啊

TOP

回复 19# exaccount 的帖子

因为你说“全民都是国企职工”,我才扯上农民。全民都是国企员工的是苏联,不是中共,拜托你把主子跟奴才的情况分清楚了。中共国除了公务员、教师和国企员工可以算是“国企职工”以外,农民、私企老板和员工、个体工商业者都不是国企员工,后者的人数从来都是绝对多数。

国企不赚钱,是事实。你非要说是做账作出来的,那我有什么办法呢?汗。除了垄断企业以外,你见到过哪个国家的国企赚钱?

TOP

回复 20# nkpoper 的帖子

你完全不懂历史,拿着猪给你的赏去发言吧私企老板和员工、个体工商业者在国企业改制前哪有,在谈论企业,你扯上农民,农村都是合作社,大队,联产承包之后都还存在.

TOP

回复 22# exaccount 的帖子

你才不懂历史。
你说“全民”,我当然要说农民,农民倒霉不算,连人都不算啦?农村合作社什么的,跟国企差别大了。比方说:农民直到最近,也没有退休金,没有医保,等等。(最近给办了一些最低限度的)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非国有制成分(如合资企业,个体工商业,私企)就出现了,根本不是朱镕基的时候才有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