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国家资本主义”是不可持续的
回顾70多年前,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导致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的怀疑,而认为政府应该做出行动,对经济现状进行干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兴起于这一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是指政权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经济国有,二是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强有力的干预。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期,多个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推行了国家资本主义。例如美国的凯恩西主义;欧洲国家的国有化实验,向私营大银行、大制造业公司注入国家资本;以及日本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诱导和干预企业决策等等。
然而欧洲国家的国有化实验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成果,经济中明显地出现了效率下降、创新动力减退等现象;美国的凯恩斯主义对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滞涨也无能为力。
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都陷入了经济滞涨中难以自拔,以致20世纪80、90年代,美国、欧洲等国再次求助于自由市场,转向新自由主义,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和参与,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
历史经验证明,在经济复苏的初期,政府干预和国家模式比“市场”更能迅速收效,但长期来看,还是应该让“市场”发挥更多的基础性作用。即是说,国家资本主义只是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应急措施,是不可持续的,自由市场才是永恒的准则。
“国家资本主义”极易转变成“权贵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国家政权与资本相结合,这种情况下极易形成权力的寻租,妨碍公平竞争,权贵转化为经济利益。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对资本主义最深恶痛绝的人,是那些混淆了“裙带资本主义”与自由市场的人。当政府高官常常为私营领域的个人或企业提供好处(通常是为了换取政治支持)时,裙带资本主义就会泛滥。这不是资本主义。这被称为腐败。
而在“中国模式”下政府权力与经济的连结程度更为紧密,政府掌握着经济审批权,从而形成一种半管制半开放的状态,市场成为权贵们套现的场所。对此,吴敬琏、张维迎、许小年等经济学家曾多次发出警示,中国应该防止“政府主导型经济”蜕变为权贵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