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文革时期几件事情 周亚辉
我是1964年出生的。只对1970年后的一些事情有记忆。
1。 农民走一晚上,进城为亲戚报哀信。
村里一个农民死了。他的儿子在岳阳城里工作,是县宣传部长。一个村民,是死者的远亲。他晚上走路,走一个晚上,到县城,通知死者的儿子。他之所以不在白天搭车,是因为 ,搭车要花1.2元。 搭车只要一个小时20分钟就能到达县城。
可见当时,农民多么贫穷!
2。农民没饭吃,吃红薯。
1970年代初,起码到1976年,农民没有足够的大米饭吃,只好吃红薯。水稻是要种在水田里的。红薯,是种在旱地上的。当时,开垦出山边的旱地, 种些红薯,以解决稻米不够的问题。
如果少上缴粮食到国家,农民的粮食是够吃的。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规定生产队必须上缴一定数量的粮食,农民留给自己的粮食就不够了。地方政府官员把上缴较多粮食给国家,当作自己的政绩!政绩越多,农民越是没有粮食吃!
3。农民进城打工被批斗。
大约是1970年1971年左右,我看见小河的沙地上跪了一大片人。他们头顶戴高帽子。高帽子是圆锥形,是灰色纸做的,可能就是装水泥的纸做的。
多年后,大人告诉我,因为他们农闲时,到城里打工,因而被当作搞资本主义批斗!
马列毛左派,罪该万死!
4。农民进城没有粮票买饭吃。
当时的计划经济制度,农民是不发粮票的。但是,城里的饭馆是要收粮票和钱,才卖饭给你的。
一个农民要到湖北探望女儿,路过岳阳城,必须买饭吃。他只好找我家换一两斤粮票。否则,就会在路上挨饿!
5。城里当官的为子女开后门招工到城里和录取为工农兵学员。
一个县里的官员,为妹妹搞了个工农兵学员的指标。另一个公社的秘书,为儿子搞了个招工指标,录用在地区物资局。还有一个县计委的官员,为老家亲戚搞了个工农兵学员的指标。
还有一个银行的官员,为儿子搞了个工农兵大学生的指标。这个工农兵学员确实有音乐天才。可见,同样是开后门进大学,也是有优秀的人才的。
还有一个年轻人,没有家庭背景。但是,他很会搞关系。他的邻居老婆婆的亲戚,是那个县计委的官员。那个老婆婆喜欢这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成功地说服了这个老婆婆,到县城走了一趟,找了那个计委官员。这事就这样办成了。这个年轻人,被招工在岳阳城里,成为政府官员。这个年轻人,人很机灵聪明。
6。配偶或子女或父母有非农工作的,被强行要求投资到生产队的农业上。但是,年底还给的是比投资额还少的钱。 这是农民的一种眼红农村“富户”的均贫富的一种方法。 那些“富户”,是没办法拒绝生产队的强制投资的。因为,如果你拒绝,生产队不分配口粮给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