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nkpoper 于 2012-4-26 22:01 发表 
在中国讲这些是没意思的。
欧洲是福利过分,中国是福利不足,这是明摆着的事。
很多人是手里捏着大帽子准备扣人的,你说中国福利不足,他会说你讲福利,等于支持中共(扩大控制)。好在写实不在这里了,别人没那么 ...
我反对有政府推福利,到你这就成了我反对福利,喜欢扣帽子的不是你吗
中国没福利,就是因为中共集权,难道不是吗
不是中餐,是西餐
作者: 李子暘 2011-11-04 点击: 6768
看了我的文章“好事变坏事”以后,有朋友指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没有提到,那就是政府160亿的拨款到底来自哪里,是来自现有的财政资金,还是增加新税另行筹措?
很多不同意我观点的人也正是因此不同意。他们说,不管政府慈善多么低效浪费,总会有一部分被用于穷困学生午餐。如果这笔钱是从现有财政资金中拨付,用于免费午餐,总好过用于其他。效率损失再大,也比留在他们那里被全糟蹋了要好。
这种认识是一厢情愿,是不理解政府这种组织的行为规律,尤其不理解政府的敛财和花钱方式。
想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无需跑到财政学院研习政府财政学数年。只要用简单的常识分析,就可以认识到政府在这方面的行为规律,以及为什么这个规律不可改变。
目前,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超过10万亿,相比这个数字,160亿确实很少,似乎略微节省,即可得到这笔钱。但在这里人们有一个错觉。
这个错觉就是:认为财政收入的分配像中餐那样,把所有的菜摆在一个圆桌上,各部门公务员和利益集团围桌而坐,伸筷子分食。
如果是那样的话,160亿确实很容易得到,就像一个大宴会临时增加一位客人,很简单,并不需要厨师加做新菜,“别客气,您请坐,加副筷子的事儿”。
可实际上,财政收入的分配更像西餐,参加宴会的客人并不是在共同的盘子里往外夹菜,而是每人各有一个盘子,侍者(财政部)将菜分到各位客人的盘子里。大家各吃各的。
如果忽然来了一位计划外客人,侍者当然不能到正在吃饭的其他客人跟前,从每人盘子里扒拉出一点儿菜来,凑成新的一份儿,让这位迟到的客人吃。侍者只能到厨房里另行准备一份菜,装在一个盘子里,附上一套刀叉勺餐具(比筷子贵),这位新客人才能有饭可吃。
10万亿的财政资金,这个总数,只存在于统计表中。现实中,一定是按照各种用途、各个部门、各个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分配,这里若干亿,那里几千万,等等,等等。而绝不会是10万亿一大堆钱放在财政部那里,谁想要谁随时去取。
因此,如果你想从10万亿中挤出160亿来,你面临的问题并不是10万 vs 160。若是那样就简单了,“加副筷子的事儿”。从桌上拿走一个狮子头也不难,其他客人顶多一笑了之。
但你要做的,是分别从那些已经被分配下去的无数笔钱中凑出这160亿。这就复杂和困难了。哪个客人会让你无礼地从他的盘子里往外扒拉菜呢?
拦住侍者从客人盘子里扒拉菜的原因是礼节,拦住你节省各项财政支出的理由可大得很。
每笔财政资金的分配,当然都有着冠冕堂皇、不可拒绝的理由,否则当初为何要设立这笔开支?比学生免费午餐更重要的、根本不可能挪用的用途,多的是。
航天事业的钱你能动吗?国防开支你能省吗?扶贫的钱你能扣吗?公务员工资可以不发或者少发吗?建办公楼的施工费可以不结算吗?办公楼的水电暖气可以拖欠吗?可以为了免费午餐,停止某部委办公大楼今冬的供暖吗?
至于为人广泛诟病的三公消费,如果你去翻政府的账本,是不会看到这一项的。这都是心怀不满的人所作的非正式统计。三公消费从不独立存在,而是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各种“支出实体”。比如扶贫资金,必定会有相当部分用于购买豪华汽车、海参鲍鱼和茅台酒。道理很简单,扶贫的人要坐车吃饭。难道领导派下属出去办事,让他们腿儿着走路、自带口粮吗?
同样,未来的免费午餐支出,也不可能都化作学生的盘中餐,相当部分势必化为汽车、办公家具、飞机票、超市购物卡等等免费午餐八杆子打不着的支出。但这些支出决不会在账簿中记作“公务员消费”,相反,一定会记作免费午餐配套的、必不可少的、不花学生们就吃不上饭的、领导根本无法拒绝签字报销的费用。
免费午餐是这样,其他的政府开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你明知道某部门年底有结余,他们在突击花钱,以防止下一年度预算削减。你上门试图抠出一些钱来,你试试看?
你根本没有证据!即使是突击花钱,也都有正式的、经得起追问经得起审计的理由。想出这些理由,写成无懈可击的申请经费的报告,这是公务员专业技能中的核心一项。“领导,冒号——”
你仗着官大来横的吗?那好,可以听你的,但耽误了事情,责任可在你。他们马上就可以给你弄出一个你根本无法承担的责任来。“您看看,就为了省这笔钱,没有完成整个程序和检测,出事了”。
把钱按预算花了,什么毛病没有。你为了节省去抠人家钱,惹出事情来,责任可全在你。那不是你们家的钱,对吗?你不会为此搭上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前途。你这么想,各级干部当然也这么想。
西餐宴席中,不会有哪个侍者傻乎乎地从客人的盘子里往外扒拉菜。政府中,也不会有哪个干部傻乎乎地试图去克扣部门开支来凑那160亿。
那么,160亿从哪里来呢?
西餐宴席已经开始了,临时又来了一个计划外客人,只能另外新增一份。
同样,这160亿也只能依靠增加新税来筹得。当然,我国的财政收入种类很多,并不见得用增加新税这种笨办法。可以增加新费,可以严格执行老税,可以增加征税力度。
这时,反倒有那种160 vs 10万相比微不足道的感觉了。10万亿都收上来了,再多收个160亿,容易得简直不值一提。领导放心吧!
决定加收160亿税费以后,实际会发生什么呢?那还用问吗,一定会收得更多。
侍者跑进厨房,让厨师另做新菜。厨师一想,一个羊也是赶,俩羊也是放,既然还要点一次火,不如干脆多做一些,让大家都多吃多高兴。哗,一大堆原料下锅了。
税费一般都是按照某种收入的比例征收。公民的收入变动不定。确定比例时,很难精准地恰好只收160亿。但少收是不可能的,那是没有完成任务,多收则毫无问题。
你不可能从哪个客人的盘子里往外扒拉菜,哪怕是一点点,但如果你宣布,再给每个客人的盘子里增加一份嫩烤小牛肉,大家都会喜笑颜开,高高兴兴地把盘子递给你。
同样,税务局丰收以后,官僚们都会喜气洋洋。一个讽刺作者这样描写官僚们的样子:“肥猪们纷纷把嘴伸到食槽里,有的甚至把前爪都伸进来了”。
多收的若干亿,用处实在多多。比如,大家借机补补账面漏洞,或者把条件改善一下。老张,正好把你那个拖欠饭店餐费的事情一起解决了。小李,回去告诉你们主任,赶紧打个报告上来,把你们信息中心购买新计算机的事儿也一起办了。
这就是政府的行为规律。你认为有可能改变这个规律吗?哪种监督能改变这个规律呢?
试图和规律对抗,完全是徒劳的。尽管我们也许永远也拿不到确凿的证据,但仍然可以确定,这160亿必定会来自新增财政收入,而不会从现有的财政资金中拨付。即使看上去像是拨付,也必定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吃亏的永远是纳税人。
不要相信奇迹。这个世界上,只有魔术,没有奇迹。
有人会说,我们有监督办法,防止政府增税。我们要让他们减税。咦?我们一开始就提出要推动政府减税,而不要参与分赃;不要玩什么左手要福利,右手要自由。你们不是说我们幼稚、不懂国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