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章第十五
试说五章各有方[1],心为国主五藏王,意中动静[2]气得行,道自持我神明光[3]。
[1]各有方:五藏方位各有所在。[2]意中动静:指人之动静语默皆由心意所主,气随意行。胎息经所谓“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3]道自持我:立德行道均由吾所主。神明光:意为神明自来,光华发现。
人之五行以应五藏,各有所主。然而心藏是最重要的,其位置就象一国之君。用意识去引导身体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可行的。所以人心静时其气机自能匀畅,皆因阴阳合得道助自然之故。将忘我之法立起,神明之权柄则在自身,因为静为躁君。
昼日昭昭夜自守[1],渴自得饮饥得饱,经历六腑藏卯酉[2],转阳之阴藏初九[3],常能行之不知老。
[1]昭昭:事理明辨之意,谓修炼合乎法度。夜自守:夜来亦须执守丹法而无差。[2]经历六腑:言六腑之经脉遍行周身上下,含“六合”之意。藏卯酉:谓阴阳二气随丹道行至卯酉宫时,当隐息沐浴片刻,所谓“卯不进火,酉不退符,谓之沐浴”。详见《内景经经历章第三十二》“经历六合隐卯酉”一说。[3]藏初九:卦象自下而上称初、二、三、四、五、上六爻,初九喻会阴深处;意谓阳气藏伏于丹田。会阴,人之最深幽之处。
白天明白是靠悟来,夜里安全是从修来,昼夜自然流畅地去生活修炼,就不存在让人耽心的问题。渴了就喝水,饥饿了就吃饱,循于阳性的位置时就收藏沐浴于过渡时期,当阴性的物质刚刚萌发时,刚从人生最深幽之处激发,体现在功法上也就是兴奋时调气,疲劳时炼神。呼吸通会阴,得功常省己,久久这样把握则不知老为何事。
肝之章第十六
肝之为气修且长[1],罗列五藏生三光[2],上合三焦道饮浆[3],精候天地[4]长生道,我神魂魄在中央[5]。
[1]修且长:肝属木,木得自然之精,其气行于周身,其性条达舒畅。《内景经肝气章第三十三》谓“肝气郁勃清且长”,也是此意。[2]生三光:肝开窍于二目,其气通于明堂诸宫,能生光明。[3]三焦:六腑之一,有名而无形,实指人身上、中、下三部。道饮浆:道指导引,饮浆指琼饮金浆;意谓肝气周行于三焦,导引琼饮金浆以达全身上下。[4]精候天地:精心候察天地造化之机。《阴符经》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之说。[5]在中央:阴阳元神藏养在中央丹田,方是炼结圣胎的枢机。
肝之藏魂,其性阳长,木气条达,生化尽在木中。因为五行之质,唯有木性最活,于四时节气无一刻雷同。
火气多变而无形,水气善变无心,金气艰强难化,土气善存溶中,故曰木气在天地之间修持且长变,静化且长青。所以木气能领五藏精华,其机理当然是魂的信息为心液所溶而生阳神,阳神主天眼采虚空。加上阴阳日月之光明所合称三光。
三焦与心包相表里,所以肝气化阳神三焦是沟通虚实的一种必要过程。因为三焦为阳却实际是虚存,因此郁勃舒畅的肝气可以将阴阳两界的信息和物质协调地进行分布。天地的长生久视之道尤如树木之生机一样,外似静,内部却畅达,树有心(神),却从来不藏于树身(长寿之树木的神气大多存于树干之外)。
所以人修长生久视之道不可不学木气再生之法善化己神,外其身则身存。元神一动,先天必行,其左携魂而成智慧,其右携魄而得能量,元神居于中央,统摄阴阳,此即是阴阳相胜之术的开端。
精液章第十七
精液流泉去鼻香[1],立于玄膺含明堂[2],通我精华[3]调阴阳。
[1]精液:精指精气,液指玉液。流泉:如泉流之渊源不竭。鼻香:指口鼻外入之浊气。[2]立:即建立之意。玄膺:位于舌根之下,肺管之上。含明堂:含藏于明堂之宫,明堂宫位于两眉之间入里一寸处。[3]精华:精气所生发之光华。
人之精液,含两类。一类曰金液,一类曰玉液。前者是先天大周天的循环产物,是送出元神和转化虚空的必需,后者是先天与后天在修炼中合谐的产物,也是水火既济的结果。无论是金液还是玉液,她们都在鼻这个由阳入阴的交界处显现。
玉液醇香,金液还乡(送药入窍)舌下之物对于丹法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它包含了明堂之中传递出的控制信号,所以称明堂为玄宫,也是元神的办公地点。由于元神对精液的如此控制,所以元神的修炼既可调心也可炼命,以上之言源于此。
伏于玄门候天道[1],近在吾身还自守[2],清静无为神留止[3],精气上下关分理[4]。
[1]玄门:即玄关,位于脐之后,肾之前之下丹田,为藏精之处,采药之所。《大成捷要关窍妙决》云:“此乃无中生有之处。炼精炼到满气足,自然产出真一之气,玄关自开。”候天道:谨候天道之转运。[2]还自守:还当执守自持。《参同契》所谓“近在吾心,不离已身”。[3]神留止:神不外驰。[4]关分理:分达于各个关窍。
人之精液都是由肾藏输出,所以伏于命门之内。它的活动是按天道运转的,因此说北方为功,暗喻功能均来自于肾,但是精华毕竟可贵可守,尽管其为吾身之物却仍然要重道自守,不可滥为。清静无为是道家修炼之本,为的就是藏精保贵(神),至此精气的运行都来自于元神信息的运动,所以元神是整个性命的协调统帅。心清净,身清静,则元神足,统御能力倍增。
七孔[1]已通不知老,还坐天门[2]候阴阳,下于咽喉通神明,过华盖[3]下清且凉。
[1]七孔:指心,因心有七孔四章。[2]天门:指巅顶泥丸、明堂、洞房诸宫。[3]华盖:此指肺,即《内景经肺部章第九》所谓“肺部之宫似华盖”。
心通百事通,人老心难老。七窍之心通达神明时,不但是心理上不知老为何等事物,就是在命体上也得到元神的调整,而逐渐向更新换代(脱胎换骨)方向运动。其原因就是元神长久地于天门外内把握阴阳的造化之机。如此时刻的调整是多方面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反映可能都很大,但是其玉液流达咽喉和流布重楼的感觉是非常清楚的,过咽喉时明显地可以沟通虚实,达及神明。如果是能量较多,则十二重楼冰冰凉,醍醐灌顶玉壶浆。
入清章第十八
入清虚无见吾形[1],期成还丹[2]可长生,还过华池[3]动肾精,望于明堂临[4]丹田,将使诸神开命门[5],通利天道藏灵根[6]。
[1]入清:谓真气清灵。虚无:指元神虚静。见吾形:指身内妙景自现。[2]期成还丹:意为还丹之成有期可待。[3]还过华池:华池指下元水火之宅。《大成捷要关窍妙诀》谓“气海稍下一寸二分,名曰华池”。还过华池指神气还照华池。《复命篇》“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即是此意。[4]望:上行。临:下入。[5]命门:《老子章第一》“后有幽阙前命门”,指脐中,两肾之间亦谓命门。[6]天道:天地自然之道。灵根:见《老子章第一》,谓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为诸藏腑之根。又心为性之本,肾为命之根,故心肾也称之为灵根。
还丹成于虚我之后,这说明还丹是要由性功导引的。即元神主事,否则还丹即成无根之功,终究要祸国殃民。只有在清静虚无中见到自己信息,这时所炼的还丹才有可能促成自己的长生久视,否则不能称之为太乙真丹。太乙者,先天一气也,即元神。水上火下是水火既济的表现,所以心肾交,则诞生津甜,此为肾精真动(常态),此处称水上。元神居于心,孕于明堂中,但是其信号却置于下丹田的宽广环境中,此即火下。故曰阳神属火,阳下阴上,此为颠倒之法的第一要点。真火在下,引来诸神作用于命门,打通先天脐门,天道溶于一身,人生命的灵源根性得以完整还原,通过玄窍完成于体外,这就是圣神。
阴阳章第十九
阴阳列布如流星[1],肝气似环[2]终无端,肺之为气三焦起[3],伏于天门候故道[4],清液醴泉[5]通六腑,随鼻[6]上下开二耳,窥视天地存童子[7],调和精华理发齿[8]。
[1]列布:分列布散之意。如流星:阴阳二气往来于上下东西,流动如天空的流星。[2]肝气似环:东方肝木之气清凉而且长久,终而复始,环而无端。[3]三焦起:三焦为包含上、中、下三部的大腑,诸藏腑容纳其中,其气通达于肺。[4]天门:即玄门,玄关。故道:阴阳二气循行之道路,可认为周天之道路。[5]清液:即玉液。醴泉:即金浆。[6]随鼻:随鼻呼吸之上下。[7]童子:指心神。[8]理发齿:护理、生养头发和牙齿,即有乌发固齿之作用。
阴阳的呈现就象天上的流星一样,是变化无方的。尽管不可能把握得非常实,却可以观察得很清楚和达到调整自我的角度。
肝气循环如封闭的圆圈看不到端倪,因为其所藏之魂为阳性,所以难以辨起止。人之金气藏于肺,其所藏之魄为阴性,所以其信息必然遍布于三焦,聚炼肺气必然能够掘出灵泉,皆因金生水之故。
所以阴神,阳神通过修炼都在腹部命门附近作用,于督脉之中引导,将玉液金液引来通调阳性的六腑。肾开窍于身,真气一动,身涌鼻抽,两耳鸠鸣,皆为金丹成功就之象。这时看到的元神才是真神,他存于虚空却可视在天地间,此为真象。
元神一成,真药一动,整个身体的阴阳平衡也就开始。从此可以明显观察到头发(肾之精华所现)和牙齿(肾所主)的变化逐步趋向年青。
颜色章第二十
颜色光泽老不白[1],下于喉咙何落落[2],诸神皆会相求索[3],下入绛宫紫华色[4],隐藏华盖通神庐[5],专守心神传相呼[6]。
[1]老不白:意为岁至老年,颜面红润光泽,乌发不白。即《参同契》所谓“颜色悦泽好,发白更生黑,齿落出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之意。[2]何落落:落指停留或聚居之地。[3]相求索:意指身心相互索求合一。[4]紫华色:指精气得神火烹炼,有成紫华之景色。《参同契》有“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5]神庐:身为气之庐,心为神之舍,身心为神气之庐舍。[6]传相呼:指呼吸出入、上下相传,入于丹田。
丹之色泽老灰不白,从喉咙之处走动时落落如物坠,这时身中的神明定会趋向该丹,似相求索。皆因其能量激发之原理。落到绛宫自然又变成了紫华色,此丹尽管在华盖之下却通达昆仑之神庐,只要你心性统一,用其能量就不是一件难事情。
观我诸神[1]辟除邪,脾神还归依大家[2],藏养灵根不复枯,至于胃管通虚无[3],闭塞命门似玉都[4],寿传万岁将有馀。
[1]观我诸神:观指返观内视,诸神指上、中、下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2]大家:喻黄庭。黄庭属土居中,万物赖此以生,诸神赖此以养,故视为大家。[3]通虚无:胃主受纳水谷,此处虚无指恬静之谷神。[4]命门:此处命门非指脐中,而指两肾之间、藏精之所。似玉都:精关固密如不坏之都城。《参同契》谓“闭塞其兑,筑固灵根”是其意。
至此体内诸神得丹气所助,辟魔除邪,端念正意,使后天意识(脾神)得以归统一之神府,长期以往能够保持心、性、行三者高度合谐统一。如此下去,先天灵根就得以在虚空藏养而不再受到识神的牵制。三清(元、圣、玉三神)长久,命体滋润不复枯,至此则食物与否已经非常自然和无所谓,因为人体可以直接从虚空中采撷到能量和物质进行转化。这就是辟谷的真境界。至此则关起命门,慎用其功,拟居身(深)宫(玉身为玉都),则活万岁寿无疆。
脾中章第二十一
脾中之神游中宫[1],朝会五神和三光[2],上合天气[3]及明堂,通利六腑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4],通利血脉汗为浆[5],二神相得下玉英[6],上禀元气年益长。
[1]脾中之神:脾为戊己之藏,故也称之为戊己之神。中宫:即黄庭之宫。[2]朝会五神:五神即五行之神、五藏之神。脾土为精气之源,五藏之神皆朝会于此。《性命圭旨五气朝元说》“青帝之子名龙烟,受甲乙木德之三气;赤帝之子名丹元,受丙丁火德之二气;白帝之子名魄华,受庚辛金德之四气;黑帝之子名玄冥,受壬癸水德之一气;黄帝之子名常存,受戊已土德之五气。故金得土则生,木得土则旺,水得土则止,火得土则息。”三光:指吾身日月星,即二目及天目发出的光明。[3]上合天气:脾为坤土,其气上合于天。[4]土为王:土为万物之母,五行以土为君。[5]汗为浆:脾主肌肉,气液润养皮肤而为汗。[6]二神:指魂魄。《参同契》所谓“阳神日魂,阴神月魄。”玉英:指玉英之液,即玉液。
脾藏意,是后天意识的源头。人如果注意于返观内照,则脾神常驻于中宫,脾神会五神是攒簇五行。和运三目之光实际是沟通阴阳,中介玄真,将无形引导至有质,此用是和合四象。人体之滋养,需由元神协调整体,中黄直透以迎得天之元气补体内之阳腑,则五行畅达。
此时脾土在修炼之中是君位,它的举止直接关系到人体新生命的产生和元性的还原虚空。此时不但是血脉通畅气血均旺,就是汗水也如琼浆之可贵。因为脾土真意的一参予,使得四象归一,真机透发,体能大变,异于常人。
阴阳二神由于脾神真意的参与而使玉液还丹连贯,金液大药得知玄窍,于是人体可上承天元真乙而延年益长。
循护章第二十二
循护七窍去不祥[1],日月[2]列布张阴阳,伏于太阴成其形[3],五藏之主肾为精[4],出入二气入黄庭,呼吸虚无见吾形[5],强我精骨血脉成[6]。
[1]循护七窍:人身之元气又名真气、正气,循行于内,则荣养藏腑诸体,周游于外,则卫护七窍百骸;去不祥:秽浊戾气自然避去。《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日月:指人身内之日月阴阳二气。《内景经若得章第十九》有“日月飞行六合间”也指此意。[3]太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皆为元气滋生之所。成其形,谓人之形质皆凭肺之清气、脾之谷气充养而成。[4]肾为精:肾为水藏,水为天一之源,五藏皆赖以为养。《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命门(肾)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5]呼吸:此指气之升降,气升为呼,气降为吸。一升一降,合为一息。虚无:此处是指神识无视无听,守持以静之意。见吾形:炼气养神,则丹胎有形可见。[6]血脉成:指血化为精,精化为气,气化为神,而神人仙子可成。
循护七窍可谓闭关之期,是真虚训炼阶段的工作。人之七窍是受纳百邪的关口。修炼至此,则须使七窍归空,唯有使身形处于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这都是还丹之后的事情。七窍此时如不谨护,难免使弱小的先天之神受到后天七窍的影响而受损伤。所谓循护,正是先天和后天形成的相对封闭式环境造成的保护,这就是“闭关”过程。如此,则不祥之气可去,阴阳之循环由天道所成。人体之中的几对阴阳之气在鼎内依太阴之气而聚成神形,此时的内藏由体外信息系统控制肾藏,肾藏这时就成了五藏之主了(此之前是心藏为主)。天地阴阳二气自由交汇于人体的黄庭之中,呼吸恍惚之间可见到自己在其中了,一个强大新生的命体在脱胎换骨中通过精骨血脉的不断与虚空信息交换和循环中得到完成。
恍惚章第二十三
恍惚不见[1]过清灵,坐于庐下观小童[2],旦夕存在神光明[3],出于无门入无户[4],恬淡无欲养华根[5],服食玄气[6]可遂生。
[1]恍惚:似有似无,未分明、不清晰之意。在丹法中指阳气初动之象。不见:无所见闻。[2]庐下:指神之庐舍,心主降宫。小童:喻心神。[3]神光明:心不外驰,神光内著,明透于外,吕洞宾所谓“光透帘帏”之意。[4]出于无门入无户:即真气不出,凡气不入之意。[5]华根:指精华之根源,也即灵根。[6]服食玄气:采取炼养之意。孟子谓之“食志食功”。《参同契》有“服食三载,轻举远游”也是此意。
恍惚之中进入清灵之境,仿佛于舍下庐中观察自己的先天结晶。此精华就是自己先天元神通过能量的聚集又回到了虚空。初生之命体如小童,无论你是否注意到他,他都是存在和光照人之性命的,人处在一种自然而然的功态中。
元神在形体内外运动已经无门无户,出入无间,因为他是由真空中黄进出的。所以人只会知道其作用而不会知其然。人心此时以无欲对待其变化,则精华元根得以茂盛长养。人靠此根获得玄中之气的滋养使生化之机不枯。
还返七门饮太渊[1],通我喉咙过清灵[2],问于仙道与奇功,服食灵芝与[3]玉英。
[1]还返:真气在体内运行,自上而下谓之还,自下而上谓之返。七门:指七窍为进出之门户。太渊:系手太阴肺经之原,为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气液贮藏之原所。[2]过清灵:指神灵脑户,也即清虚入定之体。[3]灵芝:喻真气。
恍惚之中,人的七窍开阖也是自动的,由自然状态之下饮虚无太渊之精华。由自己的喉咙通过去而通达奇功。若涉问仙道真机,此时的感觉就象服食了灵芝与琼浆玉液一般。其中意思至简至易,修心修德达到要求却很难,话虽至此,请读者不要乱会其意而妄言其真。
头戴章第二十四
头戴白素足丹田[1],沐浴华池[2]灌灵根,三府相得开命门[3],五味皆去善气[4]还,大道荡荡[5]心勿烦,披发[6]行之可长存,吾言毕矣勿妄传。
[1]白素:肺属金,其色白。白素指肺金之宫。丹田:下丹田为肾水所主,此指肾水之宫。[2]沐浴华池:华池即气海下一寸二分之下丹田,为藏精之所,见《入清章第十八》“还过华池动肾精”;此指沐浴在华池神水之中。[3]三府:即上、中、下三部。命门:此指脐中。[4]五味:指膻腥秽浊之物。善气:喻神气。《内景经百谷章第三十》“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也指此意。[5]荡荡:宽畅广阔之貌。[7]披发:无拘无束,恬淡无为之意。
乾位以金相显之则是运行先天八卦之相,立足于丹田显然是为执中不变。心窍在华池之中伸展运动,以此还养自身的灵根。
灵为体外生命系统,根为命精体肾。上中下三个丹田能够相互呼应相互补益之时,则命门开合,真精主命,人体由先天主事,则困扰人心的五味,皆远走而善气环体,实际上是民以自化的善气。此时大道坦荡,尽管凡念之源由日常所生,此时之心也无须去担忧和控制了。因为一切都在虚无中有定数和定因,而体外的系统元神是可以借助于人修为的功德改变这一切的。所以在日常中越是恬淡无为,顺其自然,无拘无束地去生活和修炼,越容易使人达到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