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被毁的内蒙古寺庙/ 巴雅古特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1月03日 来稿)
“文革”中被毁的内蒙古寺庙 ——苏尼特右旗毕鲁图庙
作者:巴雅古特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毕鲁图庙(Biligutu Suvm-e),位于今巴彦吉如合苏木(Bayan-Jiruhe Sumu)巴颜高勒(Bayan-Goul)生产队辖内。本庙初建于1708年,清朝御赐匾名为“普会安寺”(Hotala cigulgan amugulang suvm-e)。
本寺在1913年“丑年之乱”中,曾遭中华民国“黑衣军”(Har-a cerig,直译为“黑军”)的洗劫和破坏,后经修建,原貌基本得到恢复。1945年,扫除日本占领军的苏蒙联军进驻内蒙古,不久撤军回国时,顺路抢劫了本庙宝物和牧群,但未破坏建筑物。
1966年8月22日,当年的巴彦吉如合公社“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带领部分红卫兵中学生蜂拥而来,以破“四旧”的名义,砸毁了毕鲁图庙的所有佛像和法物法器,焚烧了本寺珍藏的《甘珠尔》和《丹珠尔》等藏文经典。
蒙藏佛教经典都是由非装订的单叶纸组成,因此都需用由一米多见方的“经装”(Nom-un debel,直译为“经衣”,即包经布)来包装。“文革”领导小组们,烧经典时唯独把经装解下不烧。不久,“革命者”们的勤俭持家的家属们(汉族妇女),就利用那些经装为自家和自家孩子缝制成褥垫。在衣料布匹供应不足的那个年代,白来的这些布料不能不说是一笔很及时和到位的补充,此可谓“物尽其用”了。
1966年冬,该“文革”领导小组出动人员和车马,拆毁了该庙除朝格庆•都贡(Cogcing Dugang,法会殿或本殿)和亚勒哈(Yalha)神殿外的所有建筑物,连部分僧房也未免于难,并把那些拆下来的建筑材料都拉走了。中国在后来成为日课的“强拆史”,也许应该从“文革”时代的拆庙事件算起。
幸免于难的朝格庆•都贡和亚勒哈神殿,当年被巴颜高勒生产队利用为队务室和仓库,并由生产队管理员希剌楚伦(Sir-a Cilagun,生平不详)看管。当“文革”小组拆毁殿堂时,他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并拼命抗拒,才保住了这两个建筑物,然而其内部佛尊法器早就没有了。
“文革”之后的1988年至1989年,“党和政府”花纳税人钱,在原址上新建了毕鲁图庙,但终究是今非如昔,它那种宗教殿堂的神圣和庄严一去而不复返了。(2011/1/2)
参考资料:Galingdar-a emhidgen nayiragulba:《Biligutu suvm-e-yin teuhe》(噶林达尔编:《毕鲁图庙史》,内蒙古新闻出版局,2009年,呼和浩特), pp.1-7,pp.124-126,pp.133-139,pp.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