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左王」邓力群回忆录为自己辩护
九十高龄的中共「左派」精神领袖邓力群,在一只眼睛失明的情况下完成了近三十七万字回忆录──《邓力群自述:十二个春秋》,追忆自己在中央核心层工作十二年的风风雨雨,旨在「说明真相,还历史本来面目」。在书中,他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包括与邓小平、陈云、胡耀邦、赵紫阳等政治人物的交往,他坦言曾经向邓小平建言:胡耀邦主要精力用在如何让自己的讲话调动人们的情绪,不切实际;赵紫阳则热衷于移植西方资本主义,「有这样的毛病,实在让人担忧。」
邓力群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致力维护传统意识形态,因此被海外称为「左王」。本报获悉,邓在自□中谈到,他几十年来对 克思主义信念矢志不渝,「晚年,忽然变成名人。一些说法,一些人的文字,包括境外国外的报刊着作,隔三差五把我拉出来作为僵化保守和『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些语言是侮辱性的。听到看到,一笑了之。」
虽然「个人的遭遇微不足道,但作为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有责任说明真相,还历史本来面目。」邓力群此书数易其稿,历经五年形成。据辄□F解,中央一方面顾及邓风烛残年坚持向党交心的一番好意,一方面却又碍于此书的敏感度及可能引发的争议,因此采取了折衷的决定,由中央文献研究室限量印行了两百册作为「徵求意见稿」,在中央政治局内部传阅。另外,邓力群本人将书稿散发给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同志交流,并迅速在京城知识界流传,一时洛阳纸贵。
该书自述了一九七五年进入京城到八七年中共十三大中央委员落选所经历的政坛事件。
八六年九月,中共讨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草稿,删除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邓力群则力主保留。
邓小平约见邓力群,批评邓力群想把中共「往『左』的方面拉」,要求他赞成《决议》草稿,但邓力群拒绝。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还询问了邓力群对一些政坛人物的评价。
对于时任政治局委员的胡启立,邓力群评价说:「政治上没有把握,不稳当。在耀邦同志面前不敢讲不同意见。」对于时任副总理的李鹏,邓力群则评价较高,认为他留学苏联受过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教育,专业学得好。回国以后从基层干起,是一步步上来的,管工业是有经验的。「在书记处政治生活中间,给我的印象,他能够提出一些不同意见。」
至于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乔石,邓力群说,以前乔「在书记处会上的表态,基本上是随声附和。到了政法小组工作以后,有一点变化。」邓小平则回应说:「这就是进步啊。」
谈到对胡赵的看法,邓力群认为胡耀邦「同赵紫阳比,他学习是用功的,读马列的书,读中国的古代文学,都很用功。这方面赵紫阳同志不如他……在书记处的会上,对于不同意见,耀邦同志还能够让人家讲出来……如果在会上对赵紫阳提出不同意见,他是听不下去的;一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把你驳倒,强词夺理,盛气凌人,非把你压倒不可。」
他批评胡耀邦最大的特点,是主要精力用在如何让自己的讲话调动人们的情绪,「赢得掌声愈多,他愈高兴」,而没有或者很少用在使他的意见符合实际。邓小平回应说:这是他(胡)的老毛病,一向如此。
对于赵紫阳,邓力群认为他对经济工作中的问题比较敏感,也有办法,但赵紫阳搞经济工作,热衷于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那一套。「像赵这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这样的毛病,实在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