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协助创立人民空军
停顿了一会儿,林弥一郎少佐接着说:“第一,不要把我们当俘虏一样对待。培养飞行员是极为特殊的,很多细枝末节都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安全,希望能确保严格的(飞行)制度被贯彻和执行。飞行教官要有下达命令并保证制度被遵守的权力。要想做到这一点,若是双方是俘虏和胜利者的关系,根本就无法进行。教官和学生不得不也必须是师徒的关系。学生应该严格服从教官,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飞行教育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
“第二,如果保证不了身心的健康,就不能学习掌握飞行技术。在高空中飞行,对人的体力消耗极大。如果营养缺乏,身心健康保证不了,根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希望你们能照顾到日本人的饮食习惯。”
“第三,要是让我的同僚们从事长期的飞行教育,希望你们充分考虑他们在生活上的诸多问题。有家庭的,要保障他们的生活;若是单身,允许他们结婚,从生活面上对他们进行保障。”
林弥一郎少佐说完这番话,是否有点后悔要求过多,不得而知。他只是单纯地从培养飞行员的职业角度出发,谈了其个人的基本观点。飞行教育职业是一项极度高危险的职业,绝不能当儿戏,每次飞机的离陆升空,都可能意味着飞行人员生命的完结。
听完林弥一郎少佐的专业陈述和具体要求,中共东北局的三巨头当场做了如下表示:“你提出的条件都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飞行教官,当然应该享受飞行教官的待遇。并且,我们了解你们日本人喜欢吃米饭,我们将竭尽全力保证(大米的供应)。在东北保证大米的供应有困难,但中国很大,一定会在哪弄到大米,并确保你们的大米供应。至于说到年轻人的结婚问题,我们的干部也是有家庭的,这点你们不用担心。”
林弥一郎一边聆听,一边点着头,特别是关于“教官”部分的讲话,使他本人深为感动。
伍修权参谋长接着说:“今天的谈话非常有意义。为了向林先生表达一下本人的敬意,我想把这支勃郎宁手枪赠与先生。”说罢,伍修权从腰间掏出那把其本人极为喜爱的勃郎宁手枪,递给了林弥一郎少佐,说道:“这把枪,跟着我历经了25000里的长征,是一个贵重的纪念品。”
这一举动完全出乎了林弥一郎的预料,他全身颤抖,一股热意涌上心头,眼睛也不自觉地湿润了。一周之前,林弥一郎少佐刚刚缴出了自己的手枪,可现在,东北八路军的总参谋长竟然亲手赠送给他了一把名枪。
返回所驻扎的小村后,林弥一郎少佐马上召集全员集合,将与东北八路军总司令部的谈话内容向部下做了说明,并征求众人的意见。林弥一郎少佐原本以为属下会对共产党和八路军有很多顾虑,怕耽误返回日本,没有谁愿意承担这项极为艰巨的工作。可出乎他本人预料的是,大多数人竟然愿意参加八路军并协助创建人民空军。
林飞行队队员们不仅是单纯地喜爱飞机,而且他们对林弥一郎少佐有极高的信任。
当时,有很多旧日本军人参加了八路军。据不完全统计,总人数至少是8000人以上(也有说是一万人以上)。但是像林弥一郎飞行队这样,成建制地加入东北民主联军,尽管中间经历了很多波折,最终达成了预定目标的事例,还找不出第二例。这是与林弥一郎少佐的统帅力、人品和准确的判断力密不可分的。
据统计,林弥一郎所部当时拥有飞行员20名,机械师24名,机械员72名,和其他地面保障人员近200人。中国的空军人对林部在中共最为困难之时,伸出援手,为创立人民空军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志不忘!
手筹建工作
不久,以林弥一郎少佐所部为核心,东北民主联军正式在沈阳组建了“沈阳航空队”。在从延安派来的常乾坤、蔡云翔(注:1945年8月20日起义,驾驶伪汪精卫国民政府专机飞抵延安的清凉山机场;这架“820”号飞机是八路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刘风和黄乃一等人的主持下,中共的航空队业务正式开始。当时最紧迫的工作就是立即着手收集前日本关东军遗留在中国东北各地的飞机及相关修理材料,为以后的飞行训练做准备。
为了收集航空修理材料,林弥一郎所部奉命进驻到辽宁省本溪市,与东北民主联军分工协作,将奉集堡、辽阳(注:辽阳在解放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是“东北老航校”的一个飞行训练团所在地)、荣口和四平等地的前关东军飞机场遗留的破损飞机及飞机零部件全部收集了起来。经过东北民主联军的多方收集,前后收集和修复了日式飞机总计46架。
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已经对东北民主联军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因为形势所迫,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东总”)被迫从沈阳迁往抚顺,之后又不得不迁往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在此期间,东总以“沈阳航空队”为基础,融入从延安派来的中共航空技术干部,成立了中共东北地区“航空委员会”。
航空委员会的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主任委员:伍修权(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
秘书:黄乃一
委员:林弥一郎、常乾坤、王弼、蔡云翔、刘风
1945年12月10日,林弥一郎率领沈阳航空队从辽宁本溪转进到了吉林省通化市。1946年1月1日,中共“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正式宣告成立。这个航空总队就是“东北老航校”的前身,当时的总队长是由东北民主联军的后方司令员朱瑞将军兼任。在航空总队的成立大会上,朱瑞将军在500名航空总队队员面前,正式宣布任命常乾坤、白起和林弥一郎为副总队长。
通化“二、三”暴动平息后不久,在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再次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林弥一郎担任了校参议兼飞行主任教官。
当时的航空学校领导名单如下:
校长:朱瑞(兼)
政委:吴灌之(兼)
副校长:常乾坤、白起
副政委:王弼、黄乃一、顾磊
教育长:蔡云翔
副教育长:蒋天然
政治部主任:白平
校参议兼飞行主任教官:林保毅(注:林弥一郎的中文名)
当时的国民党军为了将中共的航空学校扼杀在摇篮中,动用了美式的B-25轰炸机频繁地对通化机场进行轰炸,刚刚诞生不久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再次被迫迁往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
艰苦的飞行训练
直到1946年4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迁移工作才全部结束。1946年10月21日,航空学校的组织结构终于被确立了下来。
当时的航空学校领导名单如下:
校长:常乾坤
副校长:白起
第一政委:马文
第二政委:王弼
政治部主任:黄乃一
校务处长:顾磊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下设训练处、校务处和供给处,在处的下面又设有科,科中又设有班。教官和整备员全部由日本人组成;器材班和运输班则是由中国人和日本人联合组成的。接受飞行训练的中共学员分成“干部班”、“甲班”和“乙班”。
其中,“干部班”是为培养未来的空军高层指挥员而专门开设的,该班的20名学员全部是从30到40岁的中共的中校、大校和少将级别的干部中选拔出来的。这个“干部班”是由包括林弥一郎在内的6名日本教官负责培训。每名教官分别负责4名学员,主要是教授日本九九式高教机的驾驶操作。
“甲班”和“乙班”则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师一级的空中指挥员。其中,“甲班”是15人,“乙班”是20人。以后的中国空军的多数高层指挥员都是从这两个班中产生的。
航空学校还设有“机械班”,主要是为了培养地面机械维护人员,学习飞机的整备和修理,也是由日本技术人员负责培训。
当时使用的飞机主要是从东北各地收集来的破损飞机和废旧零件重新组装的。其中,经过机械人员的艰苦努力,成功地拆卸和组装了8架九九式高教机。从1947年起,航校的飞行训练终于可以开始进行了。
另外,为了将美式P-51战斗机改造成双座型的教练机,机械人员用九九式高教机的操纵系统和座椅替换掉美式P-51的操纵系统和座椅,调整了机体的重心,先后成功地改造了10几架美式P-51战机。
依照当时航校的飞行制度,通常应该是先在九九式高教机上完成20 - 40小时的飞行训练后,才能转到P-51上进行训练。但是,为了能够缩短飞行训练时间,中共学员常常是没有飞几个小时的九九式高教机,就能单独驾驶P-51战斗机。(真敢玩命啊!)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中国学员们由于具有P-51战斗机的飞行训练经验,马上就能驾驶米格喷气式飞机升空。年轻的中国空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驾驶米格飞机同美军的F-86F战机进行空战。
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学员和林弥一郎为首的日本教员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采用独创的飞行教育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将中国学员培养成为了高水平的合格飞行员,这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