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许纪霖先生谈“法国高考”的帖子,希望对你有启发:
许纪霖谈“法国高考”:有什么样的考试, 就有这么样的公共文化
作者 早报记者 田波澜 发表于2012-06-22 00:54
许纪霖教授由法国“高考”考题和南科大复试考题谈论基础教育中的应试话题。
许纪霖教授由法国“高考”考题和南科大复试考题谈论基础教育中的应试话题
“有什么样的考试, 就反映出什么样的公共文化”

著名学者许纪霖
2012法国“高考”哲学考题
法国时间6月18日上午8时,法国334464名报考普通类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开始第一门科目——哲学考试。 法国统一的中学毕业会考(BAC)的成绩在法国就是申请大学的依据,所以也可以算是“高考”。
每位考生可在3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 在法国时间早上8时开始、中午12时结束(北京时间下午2时到6时),2012年普通类会考各科考生的哲学试题如下:
文科考生试题
题目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
题目2: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么?
题目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考生试题
题目1: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
题目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
题目3:解释卢梭《爱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题目1:是否可能存在天生的欲望?
题目2:工作,是否仅仅为了有用?
题目3:解释乔治·贝克莱《消极服从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早报记者 田波澜
“据我在法国留学的博士生透露,今天是法国‘高考’(BAC)的第一天,考试内容为‘哲学’,总共4个小时,就一特定题目撰写论文。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
6月19日晚,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法国“高考”哲学考题引发网友热议,截至记者发稿,此条微博已被转发29267次,有评论7083条。
巧合的是,备受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复试也于19日上午在全国八省同时开考。南科大是国内首家自主招生选拔且自授文凭的高校,这场复试共有1357名考生参加,尽管仍采取笔试形式,但考题却让考生们眼前一亮,比如,让考生7分钟内连续写出1-300的数字且不能涂改;在40秒内记忆10 个双音节汉语词汇然后默写;在一大堆无序数字中找出相邻两个相加为10的数字。大多数考生都提前交卷,面带微笑离开考场,他们纷纷表示试题简单、新颖、好玩,不考知识点,完全可以“无备而来”。而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则表示,复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和洞察力,考生如果能在两个小时内全部答对或答出,他的智商就是相当高的。如果考生半个小时就做好的话,那他不是天才,就是不够小心。
在2012年高考刚落下帷幕的今天,法国“高考”的开放性考题和南科大复试题的探索都成了热门话题。面对当下的众多考试,人们不禁要问到底该如何出题考查我们的后代等话题。就此,早报记者专访了许纪霖教授。
法国高考首考哲学
比美国更重视人文教育
东方早报:请谈谈你最初看到法国“高考”哲学考题时的印象,你为什么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些考题发布在网上呢?
许纪霖:最初是我在法国留学的博士生发邮件给我,我看了之后很震撼,我想贴出来可能也会给网友一些思考的刺激。说实话,我们中国大学的哲学系研究生是否做得出来,我有点怀疑。如果要我来做,我也得做些准备。这些题目非常有深度,有思想力。我第一反应就是法兰西民族为什么这么有智慧,出了这么多大哲学家,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是从童子功练起的。在法国,不管以后学文科还是理科还是社会经济科,他们从小就有着很好的哲学训练。在中学阶段法国就开设了大量哲学课程,有一位法国人留言说,他是文科生,当年高三每周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他们的中学毕业会考(BAC)考七天,第一天考哲学,第二天考历史,第三天考法语,然后才是四门其他课程,由此可见人文所占比重之大,而总分里哲学的权重最高。法国这个会考就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法国的大学录取新生以会考成绩为依据。
这些题目出得真好,比如“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寻求真理是古希腊的传统,而法国今天也被后现代思潮冲击,这个题目可能是在古希腊传统与后现代交锋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若在中国,这可能是哲学专业博士生考试的题目。“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这些都是很有深度的题目,简单明确,但后面的知识面很广,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比如“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关于劳动,马克思、亚当·斯密、阿伦特等哲人都有很多精彩论述。如果你没有这种发散性思维,你也可以解释卢梭的《爱弥尔》或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这些都是欧洲的经典,它也没有指定段落,而是让你自己选择。总的来说,这些题目既让你有发挥的空间,又让你有选择的空间,这给我们的高考命题以很大启发。
东方早报:有些网友认为法国“高考”考题似乎与考生的日常生活、道德思考等更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你怎么评价?
许纪霖:法国比美国更重视人文教育,法国的十大高中尤其精英高中很重视读经典,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些都是法国高中生的必读书。所谓西方古典文明的一些基本经典,在中学阶段就要求读,而且要读原典,读完还要讨论,所以他们的人文素养很深厚。这也是为什么法国是一个文明大国,到今天法语文化还能和美国所代表的英语文化相抗衡的原因之一。法兰西当年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是近代文明的代表,到今天它还在坚守这种从古希腊罗马一直到近代启蒙的文明,而这种坚守不是所谓精英的坚守,而是通过制度化的教育来坚守。
民族的整体素质
取决于基础教育
东方早报:一些网友在你发布的微博后面评论说,怪不得法国乃至欧洲是出思想家的地方,而中国的高考似乎更多的是在强调记忆,法国的哲学考题似乎更注重自由阐释,在你看来,高考考题的价值导向与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许纪霖:有什么样的考试,就反映出什么样的公共文化,这一点非常清晰。我越来越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旦要运用哲学的时候,就变得特别傻。无论是在传媒的报道中,还是在一些会议上,一些非学术工作者发言,通常会用他们学到的那套哲学,如一分为二、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等。这些未经思考的语言领导着人们的思维,这种思维就形成了一种公共文化,而这种文化具有很大的教条性和封闭性。
当今中国要怎样成为一个人文大国?我想首先要从基础教育开始。而当今中国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试教育,不仅高中是应试教育,现在的大学也如此,越来越强调所谓的客观题,然后设定了各种各样的标准答案,实际上人文学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是开放的。它可以有多种解释和理解,只要你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那就OK了。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人文学科的特点。但中国今天的高考,甚至包括研究生入学考试,比如历史学在内的四门学科,都是全国统一考试,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学历史都像高中一样,完全是死记硬背,抓知识点。我想我们真的要好好地反思:中国这么一个有智慧、有哲学头脑的民族,再这么折腾个几十年,大概会成为世界上最愚蠢的民族,只会赚钱,不再会思考。
东方早报:也有网友质疑说,法国这种考题阅卷教师很难评分。
许纪霖:实际上,法国是有参考答案的,但只是参考而已。它出开放性考题并不意味着阅卷老师就可以随意评分,其中某些知识点是需要你掌握的,但这些知识点并不是评分的硬性规定,而容许你有一定的发挥。所以,这些试题既有形成共识的一面,也有让你个人发挥的一面。法国在这方面比较灵活,而且它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教育,在法国最难考的证书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过去那些大哲学家都是做过中学老师的,比如萨特等,都有过在中学教书的经历。法国的中学教师资格证就像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证一样,是最光荣、最拿得出手的证书,水准非常高。所以,一个民族,不仅要看知识精英怎么样,还要看民族的整体素质如何。而民族的整体素质实际上是取决于基础教育。
[
本帖最后由 weiqyu 于 2012-6-22 13:1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