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麦基专栏
2011年中国电影在爱情喜剧类型电影方面进行了不错的尝试,不论是大陆票房和口碑都极好的《失恋33天》,还是风靡三地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但在我看来,这两部电影都是“没有爱情的爱情喜剧电影”,而且都是关于友情的故事,没有真实的爱情,也缺少激情。
爱情喜剧,是将喜剧与爱情故事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广受欢迎的电影类型,也是中国影人较易借鉴的类型片,最容易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的类型。《失恋33天》实际上不是关于爱情,而是关于友情。因此这部电影缺少了爱情喜剧中应该出现的真实的激情,人物的张力,以及爱情中的愤怒、欢乐、眼泪等等。而这些恰恰又是喜剧片中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故事叙述上存在拖沓的问题,大部分时间里是在“回顾”而不是“向前推进”。不仅是这部电影,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华语电影都存在大量使用画外音叙述故事的问题。如果画外音与剧情相呼应,会使影片分外出彩,比如墨西哥的优秀电影《你妈妈也一样》,或者伍迪·艾伦的电影。但是大量使用画外音并不是讲故事的有效方法。观众会觉得这是种偷懒的做法,导演或是编剧没有在场景设计或者是剪辑上下功夫,而是用画外音直接告诉他们剧中人物的想法。
当然本片的导演和创作者都很有才华,演员表演到位,也很好笑。最具有喜剧色彩的是婚礼那一幕,为这个场景激发了“矛盾”。她(小仙)被伤害了,她的前男友感觉很尴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然而他的男同事(小贱)出现了,完全打破了这种顺理成章的尴尬场面。因此,这种非常好的夸张场面是喜剧中最重要的因素。
《失恋33天》在中国的票房获得了巨大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部好电影,而是说明它很流行。很明显,本片的创作者本来有才华、有趣、时尚并且接地气,如果能多花心思在戏剧化的营造上,它也许会更有趣,并获得国际票房的认可。但我很怀疑《失恋33天》走向海外之后,海外的观众会不会喜欢它,并在20年后还会重拍这个故事?答案应该是否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结尾很弱。这个多愁善感的结局是观众在开场时通常故事发展的线索和观众从电影开始前就明了的。这里没有选择,没有冲突抉择,没有高潮,它就是现实本身。这个结尾没法提供给观众他们需要的情感强度。
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失恋33天》很相似,优秀的演员和导演、专业的制作,然而编剧和《失恋33天》一样———主人公的旁白解释了他是谁,解释了他的人生,解释了所有事,而这些本应该用戏剧手法演绎出来。
这部电影中很多喜剧场景都是通过禁忌的情节达到的,影片充斥了很多艳俗的笑话。其中一部分设置得很讨巧,用相对低俗的手法演绎喜剧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我希望这个作者能够变得成熟一点,抛开那些社会世俗的风气,去发掘那些深刻的真正让人发笑的喜剧场景,而不仅仅是这些低俗的笑话。如果我是女人,我不会觉得观看这部电影很有趣,它是关于天真的青春期的情感、友情、激情等,但天真本身并不意味着肤浅,一个人初涉人生的经历也可以是很深刻的生命体会。缺乏洞察力就会在描述年轻人生活时流于肤浅。
《那些年》的成功和《失恋33天》的成功有异曲同工之处,这部台湾电影也是因为电影题材贴合当下实际才成功的,而不是因为我所提到的那些标准而成功的。我希望这些有天赋的制作人能真正用更用力的写作证明自己的天赋。爱情喜剧是电影和电视中极其重要的一类题材,我9月到中国的时候,会在讲座上直接讲解喜剧、爱情和爱情喜剧这三类电影题材如何顺畅地结合。